第七十一章 衆議院的誕生

鍾南的這個設想,其大致的核心內容就是:重新設立一個部門,逐漸取代內閣的作用。該部門的人員由皇帝親自指派和遴選,儘量找些沒有根基或者根基淺顯的中低階官員,首要要求就是對皇帝忠誠。 “皇上,只要這個新部門壯大起來後,您也就不必受那幫老頭子的氣了。”鍾南最後說道。

“想法倒是不錯,只是老頭子們能輕易地放權嗎?”朱翊鈞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之處。

“皇上,您一定要清楚,這天下始終是姓‘朱’,所以該強硬的時候一定要強硬。只要是真的爲了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先例該破還是得破!”鍾南知道朱翊鈞雖然想成就一番大業,可是由於被張居正壓制得太久,已喪失了衝勁兒,犯起懶來,他得重新激活皇帝的活力與熱血。

“鍾南,你說得對!”朱翊鈞站起身來,“朕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真要是不聽號令者,也就莫怪朕手段鐵血!”

“皇上聖明,只要您的決斷,確實能讓我大明興盛,我等自會全力擁戴的!”鍾南附和道。

“那這新部門就由你來組建如何?”朱翊鈞提議。

雖然鍾南也想佔據此先機,不過適當地推辭和謙虛還是需要的,“皇上,我人微言輕,怕是會誤了您的大事啊。”

“有我在後面支持,你擔心什麼!”朱翊鈞笑道,“何況,這個設想是由你提出來的,箇中詳情也只有你最清楚,理應由你來執行!”

“皇上,您真覺得我合適?”

“好啦,別再假裝推辭了,否則,我可就真的另找他人了。”朱翊鈞早已看出鍾南是故作推讓。

“皇上真是火眼金睛!”鍾南拍着馬屁。

皇帝啐了一口,隨即問道,“那這新部門該取個什麼名字爲好?”

“皇上,您覺得該叫什麼呢?”鍾南可不想越俎代庖,擅自搶奪取名權。

朱翊鈞思考了一會兒,隨後嘀咕道,“新部門的主要職責是議政,不如叫‘衆議院’好了!”

聽到這個名字,鍾南差點當場石化,朱翊鈞見自己的臣子如此神態,還以爲對方嫌棄名字取得不夠好,“你可是覺得這個名字不夠響亮?”

回過神來的鐘南立即接口道:“哪裡哪裡,我是覺得這個名字取得太好太貼切了,‘衆議院’,一衆大臣議論政事,皇上高才!”

“哈哈……我也覺得這個名字不錯!”

……

衆議院作爲一個新成立的衙門,首先得要拉人進來,否則鍾南就要做“光桿司令”了。

皇帝和鍾南商議的是,衆議院的官員可以兼任着原有的官職,所以相對來說,拉人還是很容易的。畢竟對於被拉進來的官員來說,原有官職沒有撤銷,就意味着有了雙重保證——要是衆議院之後成了實權部門,那就皆大歡喜;即使衆議院最後舉步維艱,被裁撤掉了,他們還可以回原單位繼續做官兒。

鍾南先找到剛收不久的小弟葉向高,向對方諮詢了一些翰林院的相關知識,隨後就確定了第一階段的挖人計劃。

翰林院是唐朝開始設立的,到了宋朝後,才成爲正式官職,並與科舉制度接軌。

明朝以後,翰林院便被內閣等部門代替,變成了養才儲望之所,他們主要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爲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羣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在明朝,翰林學士不但社會地位優越,地位也較爲清貴,是成爲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宋濂、方孝孺、張居正等大名人,都在翰林院中任過職務。

翰林院從設立之初,就與科舉關係緊密。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到了明朝,科舉中的佼佼者則大多進了翰林院。當時有明文規定:一甲進士前三名直接進入翰林院的編制當中,狀元授予修撰(從六品)之職,榜眼、探花授予編修(正七品)之職。此外,還創立了庶吉士制度。

庶吉士,名字取自於《尚書·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爲庶吉士制度,就是在除了頭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進士當中,再度選拔其中的優秀者,授予庶吉士的官職。

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經過三年的“以朝臣爲師、以經史詩賦爲課”學習,之後再行考試,合格者留院,稱爲留館,沒通過考試的其他庶吉士也會安排其他的職務。但因爲曾經就學於翰林院,世人對不能留館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

在明朝,翰林院的編制分爲四部分:正官,包括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從五品。屬官,包括侍讀、侍講各二人,正六品;五經博士,九人 ,正八品;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待詔 六人,從九品;孔目一人,沒有品級。史官,包括修撰,從六品,沒有定員;編修,正七品,沒有定員;檢討,從七品,沒有定員。庶吉士,沒有品級,也沒有定員。

由此可見,明朝的翰林院品級不高,低於前代翰林院,也低於同時代的其他衙門。但是它卻更靠近權力中央,是專屬於皇帝的中央秘書機構,直接爲皇帝提供服務,因而備受皇帝重視,其地位也十分重要。

自太祖皇帝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成祖皇帝設立內閣和大學士,內閣便逐漸凌駕於翰林院之上,相反,翰林院便演變爲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但是內閣大學士均出自翰林院,也就有了“非翰林不入內閣”的非明文規定。

既然全國上下的知識分子精英,大都聚集在翰林院,鍾南便不再捨近求遠。

第一個要挖的人就是葉向高,他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翰林院侍讀,可是在翰林院裡頗有人脈。

鍾南委託葉向高,整理了一份待選人員目錄,包括目前的職務、年齡,是那一年的進士,大致的品性如何等等。葉向高知道鍾南是爲了吸納潛力人才,所以關於評價的部分也儘量客觀,以免在上司心裡落下不好印象。

шωш⊙ ttκan⊙ C〇

兩日後,名單新鮮出爐,共計二十餘人。鍾南一一親自面談過後,最終篩選出五人編入衆議院,另有五人暫作備選。

翰林院選出的五人,包括方從哲和熊廷弼這種鍾南聽過大名的人物,也包括今年的新科狀元郎朱之蕃,還有兩人是汪利軍和蘇大強。

五人中,方從哲是正六品的侍講,朱之蕃是從六品的修撰,汪利軍和蘇大強是正七品的編修,熊廷弼則是不入流的庶吉士。至於年齡方面,方從哲最爲年長,有三十四歲,熊廷廷則最年輕,只有二十七歲;其餘三人都是三十上下。

方從哲,字中涵,浙江湖州人士,萬曆十七年進士,被選爲庶吉士,於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升任侍講至今。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人士,今年的新科進士,被選爲庶吉士。

朱之蕃,字元升,號蘭隅,祖籍浙江金陵,今年的新科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

汪利軍,字長臨,江西宜春人士,萬曆二十年進士,今年剛授予翰林院編修。

蘇大強,字有明,祖籍河南,萬曆十七年進士,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編修至今。

這五人加上之前申時行留下來的四人,共計九人,連着鍾南一起總共十人,便是目前衆議院的班底。其中只有鍾南算得上是朝廷高官大員,其他的都是些偏低的小官兒。

按照朱翊鈞的旨意,衆議院官員的辦公地點暫時設在翰林院,其主要工作暫定爲給內閣做助手。凡是內閣批閱的奏摺,衆議院都有過目和討論的權利,同時還具有建議權。

內閣的四位大學士,知道這是皇帝的“陽謀”,剛開始之時極不配合,被朱翊鈞嚴厲訓誡了一頓之後,才轉變態度。

首輔趙志皋原本就不是拉幫結派的人,他只是希望有生之年,大明能夠更加強大繁榮,是以在鍾南登門拜訪後,趙志皋對衆議院的工作也不再過分刁難。

趙志皋的年齡超過七十歲了,什麼風浪沒見過,什麼人生沒經歷過,所以他能保持豁達的心態。可是次輔沈一貫卻不行,雖然他也是過了“耳順”的年紀,可是仍然野心勃勃,好不容易入閣拜相,哪能輕易丟棄到手的權利。要不是有首輔這座大山壓着,衆議院的工作還真的難開展。

掃清了衆議院的最大阻礙後,鍾南便知道,假以時日,內閣的作用將會被逐漸削弱,衆議院將會慢慢崛起。不過,前提條件是朱翊鈞能堅定支持衆議院的工作,否則,缺少了強力皇權這個大後臺,衆議院瓦解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第一章 尚書大人的煩惱事兒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五十七章 脫身第五章 李太后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二章 皇帝受傷了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四章 要成家了?第五十五章 營救(二)第五章 何師爺的騷擾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四十章 戛然而止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七十四章 借題發揮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八十一章 新鮮出爐的特務頭子第五十四章 營救(一)第五章 李太后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五十八章 國子監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二十三章 白蓮教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四十四章 被御史告了第五十九章 孫承宗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三十七章 大軍壓境第八十六章 順利解決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九章 遠行第二十六章 籌措軍費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六章 手術第十章 陳克朋和崔大正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三章 洋郎中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十九章 找尋之旅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三十四章 薊州兵工廠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五章 李太后第四十七章 神奇的事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六章 手術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八十五章 薊州兵變(二)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十一章 杜小曼
第一章 尚書大人的煩惱事兒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五十七章 脫身第五章 李太后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二章 皇帝受傷了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四章 要成家了?第五十五章 營救(二)第五章 何師爺的騷擾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四十章 戛然而止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七十四章 借題發揮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八十一章 新鮮出爐的特務頭子第五十四章 營救(一)第五章 李太后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五十八章 國子監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二十三章 白蓮教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四十四章 被御史告了第五十九章 孫承宗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三十七章 大軍壓境第八十六章 順利解決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九章 遠行第二十六章 籌措軍費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六章 手術第十章 陳克朋和崔大正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三章 洋郎中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十九章 找尋之旅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三十四章 薊州兵工廠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五章 李太后第四十七章 神奇的事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六章 手術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八十五章 薊州兵變(二)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十一章 杜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