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川中形勢

城牆上的雜草已經所剩無幾,旗幟在隨風飄揚。曾經堵住的城門也經過了簡單修補,都有明軍士兵把守,雖然行人寥寥無幾,但已經比一個月前的死氣沉沉有了很大的改觀。

城外的荒地已經開墾出了不少,但城南的新田就象是荒地海洋中的孤島,這裡一塊,那裡一塊,而且田地旁並沒有屋舍,多是一個草棚子在地頭立着。而更遠的地方,則是一個個的哨樓,隱隱地形成了圍護。

城南、城西的新田都是移民剛剛開墾出來的,他們並沒有在城外形成村落,一個原因是城內的房子太多,不必多花力氣去建造,都一門心思地開墾荒地,享受着優惠政策;另一個原因則是安全問題,成都周圍渺無人煙,野獸橫行,雖然有明軍在哨樓值守保護,但在城裡會更安全,多走些路也值得。

今年是剛開始,一家一戶,或者一個人,肯定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開墾出官府認可,並享有優惠政策的田地來。但在他們心裡,在已經開墾出來的田地外的那一圈荒地,也是他們的領地,不希望被其他的人佔據。

所以,移民們都選擇離着別人稍遠的地方墾荒,然後逐漸擴展,以便能把更多的、集中的土地納入名下。

而城北的則是聯成片的新地,整齊地向外的推進,這自然是軍屯開墾出來的。與以往的軍戶不同,士兵還是士兵,墾荒也不是白墾,按開墾的畝數算,是計入軍功的。這樣便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士兵的積極性,軍功滿了便可以提前退役,自己便能在這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中挑選。便能歸在自己名下。

昌國公高文貴帶着親兵回到了原來的四川巡撫衙門,城內的將領和官員都在這裡辦公,後院則住着知府楊名知和高文貴的家眷。人實在是太少了。住在一起還熱鬧些,兩家的夫人相處得也很好。

還沒等進門。高文貴便看見一輛騾車也停在了衙門前,那是知府楊名知的座駕,趕車的便是他的跟班。

“國公回來了。”楊名知下了騾車便向高文貴打着招呼,笑着問道:“那傷人的老虎可打着沒有?虎皮椅可是威風得很啊!”

鞋上沾滿泥土,衣服下襬也濺上了泥點,臉色更比剛來時黑了不少,高文貴卻並沒有瞧不起楊名知。雖然自己身爲國公。但若論發展前途,楊名知在日後很可能高於自己。現在苦點,累點,正是爲將來而努力。四川百廢待興,卻是他們顯示才幹的好地方。而且,岷殿下喜歡踏實肯幹的官員,絕不吝惜擢升獎賞,已經升爲河湄兩省總督的宗守義便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那畜生被火槍打傷。想必是逃遠了,今天卻是一無所獲。”高文貴搖着頭,等着楊名知,然後和他一同進了衙門,又隨口問道:“楊大人今日倒是回來得早啊!”

“來了信使。說有一批新移民將要到來,我便忙着趕回先作安排。”楊名知略微放慢了腳步,讓高文貴能領先半步,以示尊敬之態。

由嘉定至成都的路線已經打通,但暫時全是依靠岷江水運,走府南河而至成都,倒也頗爲快捷。至於陸路交通,則尚需人員、錢糧稍爲充足後再行打通。

“若是人手不夠,我可抽調士兵相助。”高文貴點了點頭,一批移民一批物資,然後還得持續不斷地供應,直到移民能夠自給自足,這半年卻是最艱難的時期,千百里之外滇省政府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若是需要,自然要向國公求助。”楊名知停下腳步,拱了拱手,向左側的一排房屋走去。

左文右武,雖然成都府的官僚機構簡單得可憐,但架子還是要撐起來。而在目前的成都,軍民的差別很小。軍人既站崗、巡邏、訓練,也開墾耕種;百姓呢,主要是墾荒拓殖,但也要定期接受軍訓,並被組織成鄉勇,負責維護治安。

昌國公高文貴回到後宅沒歇片刻,楊名知便派人來請。來到官衙,楊名知笑着將書信遞過來,看來是個好消息。

“這——”高文貴看過書信,愣怔了一下,便咧開大嘴笑了起來,然後神色一肅,拱手一躬,鄭重說道:“殿下一言九鼎,我代將士遙謝感恩。”

楊名知也趕緊拱手躬身,說了一句“殿下英明”,起身之後笑道:“如此軍心可穩,士氣可鼓,經略四川,大事可成矣。”

高文貴覺得事情並沒有那麼容易,但此時卻不宜說喪氣的話,連連點頭,笑道:“待我去派些穩重的將士前往迎接,莫要被那些粗莽的傢伙給嚇到了。”

“正該如此。本官這便派人收拾房屋,便讓他們住在城北如何?介時軍屯中的田地——”楊名知徵詢着高文貴的意見。

“楊大人放心,軍屯的田地便全讓出來,那幫想媳婦想得睡不着覺的傢伙也樂得如此。”高文貴擺了擺手,帶着一陣笑聲轉身而去。

……

洪雅,天生城。

史載:蜀王劉文秀由建、黎出雅州,至洪雅魚丘坪,修王城帥府,宮闕壯麗,勞民傷財。統兵數萬,不敢節成都,而來魚丘坪做帥府,使蜀中有司、紳士盡來朝賀……

事分兩面,蜀王劉文秀在洪雅興建“宮殿”、營房,聯絡“蜀中有司、紳士”,目的是在四川殘存百姓中樹立永曆朝廷的威望,同時着手屯田發展生產。而且,他駐足洪雅也有當時的現實考慮。

首先,劉文秀入川后的駐節地不能離雲南太遠,以免孫可望一旦反戈內向,救援不及;其次,他率領大軍入川必須選擇社會生產破壞較小,基本上能夠就地解決糧餉的地區;第三,只有在立足已定,並且沒有後顧之憂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向成都、重慶一帶推進。

可惜留給蜀王劉文秀的時間太短,孫可望叛亂,他奉詔出川入滇,接着又被李定國解除兵權,再沒有回到四川。

“……永曆十年,歲在丙申……餘秉鉞專征,剪桐蜀土,爲根本之地。期於水陸分道,力恢陝豫,略定中原……雖兵民異跡,家室偕情,欲攘外夷,先安內志。務使同仇敵愾者,無遼顧之憂,則一鼓而前,士氣百倍。爰相厥宅,暫拔茅連茹,以爲根本之計者,謂治國先治家也。從此長驅北伐,直搗黃龍,奏膚功以繪麟閣,期與諸將士指顧計之……”

晉王李定國再次擡頭,望着牆上所掛的拓寫的《天生碑》記,爲自己故去的兄弟蜀王劉文秀壯志未酬而身先死而遺憾,也更感以往之非,是以常注目於此,既爲緬懷,亦爲反醒警誡。

雖然心中也急於進取,但身處其境,李定國才知道朱永興所說的經營大於戰事,以及當初蜀王劉文秀頂着非議,駐足於此的原因了。最大的敵人不是收縮於重慶一帶的清軍,而是在隨處都是人煙稀少的川境內推進所需要的糧草物資。

如果要加快經營,首選卻不是雅州這稍嫌偏遠的地方,而是成都平原。那裡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水系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只要初期的糧草物資供應得上,那裡開墾的荒地在第一年就能打出糧食,按照一年兩熟計算,也就不再需要向政府伸手。

當然,這從雅州直跳到成都,完全靠水路聯通,還要提防清軍再度來犯,確實是有風險。但綜合整個川中形勢,這個風險是值得冒的,也有應對之策。

李國英兵敗雅州,又在嘉定府中伏身死,川中清軍的實力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多數都撤往重慶,歸於高明瞻指揮。成都清軍本就不多,見到高文貴所率的明軍前來,便棄城由德陽、綿陽撤到了江油。

川北一地,清兵盤踞最久,人民受害尤慘。且夔門未開,蜀喉尚梗,保寧昔稱僻壤,今惟此一線羊腸,竟作三巴孔道,既要供應重慶清軍,自然難以在凋弊的川北駐紮大量的軍隊。

四川巡按郝浴也曾經主張收取成都平原墾荒屯田,以蜀糧養蜀兵,可是墾荒屯田除了兵力保障地方安定,還需要先投入大量糧食、種子和耕牛、農具作屯田之本。沒有清政府的財政支持,墾荒屯田的想法終究成了畫餅充飢。

所以,能夠進攻成都的清軍不是川北那些象徵性的少量駐軍,而是秦、蜀接壤的重地,廣元的清軍。無論運輸向保寧還是重慶的糧草,清軍都是在廣元裝船,然後順流而下運輸到前方。

若攻成都,清軍肯定會從廣元出發,沿着嘉陵江直奔劍閣,在劍閣棄船改行陸路,走蜀道從劍閣直奔江油,然後到綿竹,突入川西平原。就短期來看,清軍想反攻成都,在兵力和物資上是難以進行的。而雅州距離成都不遠,水路又暢通,無論是調拔物資,還是增派援軍,都比清軍更爲快捷方便。

……

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60章 大結局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43章 保寧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2章 轟擊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96章 各有安排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45章 天變第32章 魚龍白服第36章 領悟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230章 暗戰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9章 破城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1章 書院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17章 困局第84章 失敗之源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1章 襲擾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4章 報應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24章 授課第35章 阻擊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7章 詐取緬關第71章 慘烈第70章 開路迂迴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45章 妥協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45章 大反攻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00章 佔優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7章 詐取緬關第82章 燧發槍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78章 勝利之因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2章 廝殺第85章 急行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3章 安沛入甕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章 攻城
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60章 大結局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43章 保寧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2章 轟擊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96章 各有安排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45章 天變第32章 魚龍白服第36章 領悟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230章 暗戰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9章 破城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1章 書院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17章 困局第84章 失敗之源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1章 襲擾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4章 報應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24章 授課第35章 阻擊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7章 詐取緬關第71章 慘烈第70章 開路迂迴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45章 妥協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45章 大反攻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00章 佔優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7章 詐取緬關第82章 燧發槍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78章 勝利之因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2章 廝殺第85章 急行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3章 安沛入甕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章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