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

教士路德知道了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很多,且許多人支持他,所以路德的氣勢更盛。

路德的主張變得更加的激烈,要求日耳曼部落大汗嚴懲羅馬教會及改良宗教。

路德宣稱我們用絞刑架來懲治竊賊、用刀劍懲治強盜、用火刑懲治異端,那爲什麼不用武器攻擊地獄的主人、羅馬教會的教士階層及在居住在羅馬的暴民?

路德在與其志同道合的教士的信中寫到,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們藐視羅馬教會的憤怒,猶如我們藐視其恩惠;從此以後,我將不會與羅馬教會調和與往來。

任憑羅馬教會焚燒我的著作,假如有火可以取來,我將公開焚燬羅馬教會教主的全部教規。

公元1520年,教士路德與胡登公開攻擊羅馬教會教主及其教使,這兩位都痛恨羅馬教會。

胡登與路德不同,沒有宗教上的熱忱,但是在攻擊羅馬教會問題上,形容羅馬教會教主貪婪不留餘地。

胡登形容羅馬教會教主及其教會機構無異於一個獸穴,凡是日耳曼部落的東西,沒有不被羅馬教會偷竊到教會中。

路德向日耳曼部落大汗酋長騎士通告,羅馬教會自行改良已經沒有希望,日耳曼部落大汗酋長騎士應該起來自行改革。

通告的內容,路德認爲羅馬教會教主有三道理論城牆守護其主張。

第一,羅馬教會教主認爲其地位及教士地位在部落大汗及酋長之上,縱使有行爲惡劣的教士也不能夠受到部落大汗及酋長的約束。

第二,羅馬教會教主認爲自己的權力在宗教大會之上,宗教大會雖有各部落的宗教代表,也無改革教會的權力。

第三,羅馬教會教主獨享解釋聖經的權力,所以羅馬教會的教規教令,其它人不能夠根據聖經反駁。

路德認爲要打破羅馬教會的理論三道理論城牆,首先要否定羅馬教會教主及教士的神聖之說,也就是其理論的合法性。

教士除應該盡的義務外,是沒有神聖可言的。

教會教士不盡責,他的地位是可以被剝奪的;教士被驅逐出教會,也可以成爲俗人。

路德認爲懲罰惡劣的教士,與懲罰俗人同爲部落大汗酋長的權力,也是部落大汗酋長的義務。

只要打破第一道城牆,其它兩道自然就毀了。

原因在於中古時代教士的地位獨尊,也是中古時代教會影響力的基礎。

在通告的最後部分,路德認爲欲使日耳曼部落強大,必先改革教會及教士之流弊。

路德主張大部分教堂應該廢止,只保留十分之一;

允許不滿意教堂生活可以自己決定去留;

朝拜聖地及教會紀念日的流弊,擾亂大衆日常生活應予以廢止;

教士應該與俗人都有婚娶的權利;

神學院應該改良,應該將受人詛咒的異端亞里士多德及其四行學說排除在神學院外。

路德爲了獲得日耳曼部落大汗及酋長騎士的支持,其通告的理論不以宗教爲主,而以部落秩序及部落強盛爲切入口。

路德稱日耳曼部落的金錢飛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半島,就像羽毛那樣輕;

如果提出金錢從意大利半島飛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日耳曼部落,那就像灌了鉛似的。

言辭犀利,日耳曼民衆聽後猶如軍隊衝鋒之號角。

路德的通告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不過其通告並沒有涉及教會的本質原理。

過了三四個月後,路德又發表了《教會之巴比倫俘囚》,目的是推翻彼得·倫巴德及十三世紀神學家所主張的教會儀式。

在基督教的七種儀式中,路德認爲應該廢除堅信禮、婚禮、受職禮及傅油禮。

同時認爲應該修訂聖餐禮的觀念,並反對教士有執行變質神蹟的權力;且主張教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講道而已。

公元1520年,羅馬教會教主派教使前往日耳曼部落,譴責路德的種種行爲,並要求路德六十日內必須取消其主張。

如果路德及其志同道合者不這樣做,結果就是將路德開除出教會。

且如果其他人敢於收留路德及其志同道合者,停止其所在教堂及教區的職務。

路德被羅馬教主稱爲異端,逮捕路德的任務就落在了日耳曼部落上,然而無人願意執行。

路德被薩克森選候保護了起來,但是日耳曼部落大汗卻想討好羅馬教會教主,印製逮捕令,且焚燒路德的著作。

不過那個年代日耳曼大汗的權力受制於部落諸侯,所以日耳曼大汗的行爲形式上的作用大於實質的作用。

路德反擊反對羅馬教會教主、所有教士及大汗酋長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民衆要逃脫地獄及耶穌的怒火,除了反抗他們別無他法。

路德以實際行動召集神學院學生,圍觀其焚燬羅馬教會教主的命令、羅馬教會的教規及神學書籍。

相比路德的言行及舉動,胡登的主張更加的激烈。

胡登曾公開提出要進行革命,要廢止羅馬教會的組織,查抄羅馬教會及其它各地教會的財產,驅除教會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教士。胡登認爲只有這樣,日耳曼部落纔可以擺脫腐朽的牧師及其腐敗行爲,查抄的教士財產還可以壯大日耳曼部落的軍力。

日耳曼部落民衆對於羅馬教會的態度,使羅馬教會教主教使亞歷山大怒罵,其本人熟讀日耳曼部落史,瞭解過去的異端、宗教大會與羅馬教會的分離,然而現在的情形比之過去更加的嚴重。

亞歷山大怒罵此種瘋狗又有神學知識、又有武器,日耳曼民衆同其祖先一樣如禽獸般愚蠢。

教士亞歷山大曾言,日耳曼部落民衆十分之九高呼路德,十分之一高呼羅馬教會教主及其組織去死吧。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路德的改革只是涉及信仰問題,其與胡登的主張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區別的地方在於胡登主張改革革命,而路德主張改良。

然而小修小補不能夠使部落各階層滿意,而胡登壯年即過世,所以路德的主張的信用便不再有了。

也就是說路德的主張不能夠使部落各階層得到滿意的結果,僅僅是自身教士階層的一種改良,沒有涉及最核心部落其餘階層的利益問題。

公元1520年冬天,日耳曼部落大汗在得到羅馬教會的同意後,前往日耳曼部落解決宗教上的紛爭。

日耳曼部落大汗不住在日耳曼部落,主要是日耳曼部落太過於原始及落後,而是住在經過阿拉伯人改造過後的西班牙半島。

日耳曼大汗即歐洲地區的大汗,也就是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大汗,這意味着西歐其他地區名義上受日耳曼大汗的節制。

日耳曼人大汗查理五世是反對路德的改良主張,認爲其領土最重要的部分是西班牙半島,而不是日耳曼人部落。

且其領土的複雜,需要統一的宗教信仰來統治,而不是脫離基督教。

如果脫離基督教舊教,那麼第二步是不是要獨立。

查理五世在沃爾姆斯召開宗教大會,召路德前往解釋其主張。

路德在赴會的途中,受到民衆的歡迎,以及胡登和一名騎士的保護。

在宗教大會上,路德雖有猶豫,但是最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

公元1521年,對於路德公然反抗羅馬教會教主及宗教大會,日耳曼大汗除了斥責路德外,也沒有其他辦法。

宗教大會授權羅馬教會教主教使亞歷山大起草沃爾姆斯決議案,宣佈開除路德教會之外,其他人不得提供食物、住所,如發現將被逮捕。

且決議案規定,任何人不得收藏、閱讀、傳抄、購買羅馬教會禁止的路德的任何書籍,且不允許贊成、宣佈、辯護、提倡路德的主張。

決議案的效力由日耳曼大汗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執行,這也是最後一次。

這些所謂的貴族行爲,並沒有注意到日耳曼部落中大多數人其實是不贊成的,所以纔有了後續的反抗行動。

在東西基督教分裂之後,也就是西歐地區的羅馬教會獨立出東部基督教之後,西部基督教被稱爲天主教,而東部基督教被稱爲東正教。

在後來的日子裡,天主教又分化成改良天主教和新教。

這裡談的舊教指的就是天主教,而所謂的異端就是新教。

基督教這三大分支的區別在於,天主教是忠於羅馬教主、東正教是忠於世俗酋長、新教是忠於耶穌。

這三大分支新教還可以,東正教次子,而天主教最邪惡。

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前言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
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前言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