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四)

“青州好江南……明湖天下聞……”

不知何處飄來一陣歌聲,嗓音說不上悅耳動聽,只是又尖又細,刺得人心裡直發毛。

韓如詡提着刀,呼出一陣又一陣的白氣,等着衛檀衣下令,而後者卻像是忘了這回事兒一般,站在那兒一動不動。

“四面荷風桃偎翠……十里沙堤柳融煙……柳融煙……”

那曲調時斷時續,忽近忽遠,或朦朧曖昧或清晰哀婉,但那詞句卻不像是一首悲涼調。

“她怎麼還不來?”等得不耐煩了,韓如詡問。

“她來了,你沒聽到她唱歌嗎?”

衛檀衣似乎正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地從那唱腔中分辨着殭屍的所在。忽地,他右手舉至眉前,並二指黏住一道符,口中喝道:“火龍來!”

只見一道渾身翻滾着烈焰的火龍自他的指尖蜿蜒而上,盤旋在空中,接二連三地引燃了所有的花燈,由於外殼是紙質,一整條街的花燈全都燃了起來,並不時地落下一些燃燒着的紙片。

韓如詡慌忙按着臉上的那道符到處躲閃:“你這樣會把整條街都燒着的!!”上次因爲樂良夜的緣故,大街上裂開一道極深的口子,宣平帝已然震怒,這回要是再燒了一條街,可不知該怎麼收場了。

“韓大人請放心,我做事自然有分寸。”衛檀衣緩慢睜眼,望向前方。

歌聲漸近,不遠處的一條巷口幽幽飄出來一道五彩的身影,似乎被這兒的火光所吸引,她仰着頭一步步靠近。

“她來了。”韓如詡嚥了口唾沫,握緊了刀柄,像一張蓄勢待發的弓。

“對,他來了,”衛檀衣朝前邁了一步,揚聲道,“閣下所唱曲調乃是歌頌青州春色的春泛舟,原曲輕快明朗,竟被唱得如此悽楚,卻不知是爲何?”

那身披彩色紗衣頭戴面具的女子一步步靠近來,口中仍唱:“風流千古名……絕色一枝春……”

韓如詡緊張地瞅了瞅衛檀衣,這人赤手空拳站在自己前方,當真有把握對付有着實在身軀的殭屍麼?他猶豫着是否自己走上前去。

衛檀衣卻並不覺得危險似的,繼續問道:“閣下與當年寫春泛舟的詞人郭應楠有何淵源?”對方立刻停止了吟唱,靜靜地看着他。

“郭應楠與蘇煙並稱青州一絕,與明湖春色相映成輝,當年這首春泛舟正是郭先生爲蘇姑娘所寫的琴曲,閣下如此喜愛這首曲調,是否與他們中一人相識?”

戴面具的女子沉默了許久,才用那微微有些怪異的腔調回答:“奴家正是蘇煙。”

“什麼?”韓如詡不由驚呆,“你是蘇煙?”再是沒怎麼念過書,後雍名妓蘇煙的故事廣爲流傳,他多少還是聽聞過,如今人就在眼前,更兼之已變作殭屍,如何能不吃驚!

那女子不做聲,不知是否聽出二人腔調有異。

衛檀衣真想回頭踹他一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過眼下更重要的是得除掉他的肉體,將他變成真正的魂魄,爲自己所用。“傳聞蘇煙姑娘自幼戴着面具,從不以真面目示人,在青州逗留短短的三個月內,以她優美動聽的歌喉和罕有的才華贏得無數文人的讚美。”他徐徐道來。

“公子過獎了。”戴面具的女子幽幽道。

“我不過是重複了古人說過的話,何來過獎可言,”衛檀衣哼笑一聲,意味不明,“不過我聽閣下的嗓音,完全與傳說不相符,簡直糟透了,這難道就是蘇煙的真面目?”

霎時沉默下來。

戴面具的女子兩手垂在身側,任憑衣袖在夜風中飛舞,頭頂上方不斷落下燒黑的紙片,被再次點燃的花燈也即將燒光,明晃晃的月亮也漸漸西沉。

“而且我聽聞蘇煙姑娘戴着面具,是因爲她奇醜無比,根本無法見人,可是如此?”

這回衛檀衣話音未落,那女子就怒吼道:“你胡說!”倒把韓如詡嚇一跳。

衛檀衣冷笑:“我胡說?我哪有胡說,這話可是蘇煙姑娘當初親口對每一位好奇她相貌的恩客所說的,難道你不記得自己說過的話了嗎?”

女子將手按在面具上,半晌不發一語。

“好,你覺得自己並不醜,那就摘下面具給我們看。”

韓如詡頓時覺得全身的血都沸騰起來。兩百年來無數人對蘇煙的樣貌充滿了好奇,認爲她嬌軟的嗓音和驚世的才華絕不會配着一副可怖的面孔,而今自己竟然有可能見識到她的真面目?

衛檀衣抱起了胳膊,帶着火星的紙片在他四周飛舞:“如果不敢摘下面具,就是承認自己丑陋到無法見人了?”

“不對!我不醜,我不醜!”那女子退後了小半步,“可我不能摘下面具,那樣我會死,天下也會大亂,我不能……”

“那是算命人胡說的,你被他騙了。”衛檀衣立刻道。

她遲疑了,將雙手僵硬地舉起,然後笨拙地去解面具的繩索。

韓如詡忍不住舔了舔乾裂的嘴脣,睜大了眼睛。

***

只一個晚上,翠環樓就翻了天。

郭應楠接連殺了當朝的皇帝和他的同胞兄弟福王,然後像一陣煙兒似的消失得無影無蹤。寧媽媽問遍了樓中每一位姑娘,沒有人見過他離開翠環樓,但他就這麼憑空消失了。

接連三日到樓中來的趙公子正是皇帝,而頭一日邀請郭應楠一同遊明湖的則是他的胞弟福王,寧媽媽多少猜到福王被殺與他素來喜歡狎【分割】玩相公有關,郭應楠一定是覺得難以忍受才一時衝動對他下殺手,但他爲何要殺皇帝就成了謎。

皇帝遇刺時,蘇煙就在房中,應該是親眼目睹郭應楠殺了人,問問她事情本就該清楚了,可偏偏她受驚過度,一直說不出話來,好容易找回了魂,卻又像是變了個人一般,說話也口齒不清,只說郭應楠殺了人,一旦問急了就只會哭。

不久後新皇帝即位,案子也就不了了之,蘇煙再不能彈琴唱歌,寧媽媽就將她打發走了,從此沒人知道她去了哪兒。

倒是那翠環樓的井水不知爲何有股怪味兒,一直散不去,寧媽媽叫人來淘井,卻不想淘出了一具被利器劃得面目全非的女屍,也不知在水裡浸泡了多久,身體發脹難以辨認。官府認定翠環樓有人殘殺妓女並毀屍滅跡,反覆查來查去耗費了相當時日,寧媽媽不堪忍受,只得遣散姑娘們,自己也離開了青州。

至此,青州著名的翠環樓,風流才子郭應楠,面具歌姬蘇煙,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四)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四)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四)第三十一話:終夜長開眼,報答前生未展眉(五)第三十八話:曾經滄海,彼時巫山(三)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一)第十二話:風吹仙袂飄飄舉,霓裳羽衣(二)第二十三話:不敢高聲歌,恐驚天上人(一)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一)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三)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一)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二)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三)第九話:欲得周郎顧,時時思拂弦(二)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六)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四)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六)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二)第三十七話:尋尋覓覓,冷清悽慘兮(三)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六)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五)第三十七話:尋尋覓覓,冷清悽慘兮(四)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三)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四)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三)第二十七話:式微式微,卿胡不歸(三)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六話:歡若見憐時,棺木爲誰開(二)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三)第十九話:勸君早忘卻,此物最相思(五)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二)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五)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二)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三)第三十四話: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何似(二)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一)第三十八話:曾經滄海,彼時巫山(三)第四話:但爲君故,沉睡至今(三)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三)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四)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四)第二十九話:滿目河山空念遠,應憐眼前人(二)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一)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四)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一)第十五話: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青絲成雪(一)第十二話:風吹仙袂飄飄舉,霓裳羽衣(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二)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六)第三十九話: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四)第五話:男兒愛新婦,女子輕前夫(二)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五)第一話:玉鳴九皋,聲聞於野(二)第三十九話: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三)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二)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二)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四)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四)第五話:男兒愛新婦,女子輕前夫(二)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二十一話:紫陌紅塵拂面來,看雨回(四)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六)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二)第四話:但爲君故,沉睡至今(一)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二)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二)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三)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六)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四)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二)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一)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三)第三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愛(三)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三)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一)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四)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三)第十九話:勸君早忘卻,此物最相思(四)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五)第六話:歡若見憐時,棺木爲誰開(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一)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四)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三)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六)第二十四話:浮生只合尊前老,血滿長安道(五)
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四)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四)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四)第三十一話:終夜長開眼,報答前生未展眉(五)第三十八話:曾經滄海,彼時巫山(三)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一)第十二話:風吹仙袂飄飄舉,霓裳羽衣(二)第二十三話:不敢高聲歌,恐驚天上人(一)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一)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三)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一)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二)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三)第九話:欲得周郎顧,時時思拂弦(二)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六)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四)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六)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二)第三十七話:尋尋覓覓,冷清悽慘兮(三)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六)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五)第三十七話:尋尋覓覓,冷清悽慘兮(四)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三)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四)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三)第二十七話:式微式微,卿胡不歸(三)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六話:歡若見憐時,棺木爲誰開(二)第十話:苦海無涯,回頭是憾(三)第十九話:勸君早忘卻,此物最相思(五)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二)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五)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二)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三)第三十四話: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何似(二)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一)第三十八話:曾經滄海,彼時巫山(三)第四話:但爲君故,沉睡至今(三)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三)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四)第十六話:便縱有千種愁情,更與何人說(五)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四)第二十九話:滿目河山空念遠,應憐眼前人(二)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一)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四)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一)第十五話: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青絲成雪(一)第十二話:風吹仙袂飄飄舉,霓裳羽衣(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二)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六)第三十九話: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四)第五話:男兒愛新婦,女子輕前夫(二)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五)第一話:玉鳴九皋,聲聞於野(二)第三十九話: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三)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二)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二)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四)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四)第五話:男兒愛新婦,女子輕前夫(二)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二十一話:紫陌紅塵拂面來,看雨回(四)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六)第十八話: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二)第四話:但爲君故,沉睡至今(一)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二)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二)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三)第三十二話:問世間,恨何物,教生死相許(四)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六)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一)第八話:可知否,君恩淺處草方深(一)第二十五話:驀然回首,幾人燈火闌珊處(四)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二)第二十二話: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一)第二十六話:縱使晴明無雨色,雲亦沾衣(三)第三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愛(三)第四十話:十年一覺揚州夢,薄倖名(三)第十四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一)第三十六話:如初見,秋風悲畫扇(四)第七話:一別後,魂魄不曾入夢來(三)第十九話:勸君早忘卻,此物最相思(四)第二話:慈母手中劍,遊子身上衣(一)第十七話:願縛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五)第六話:歡若見憐時,棺木爲誰開(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一)第二十話:隨風潛入夜,潤心細無聲(四)第十三話:我有木中結,知君解不得(三)第十一話:天盡頭,知何處有香丘(一)第三十三話:藍河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六)第二十四話:浮生只合尊前老,血滿長安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