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三章 天啓十年元宵

伊斯坦布爾與大明相隔甚遠,所以陳子壯與黎塞留的回返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當他們在路上的時候,時代的車輪已經進入了1628年,而大明也進入了天啓十年。

這一年北京的元宵節,特別的熱鬧。

一方面,這是今上登基的第十個年頭,按照中國人逢五小慶,逢十大慶的習慣。雖說這一年的春節皇上不在京城,但監國的朱由校還是定下調子:今年的元宵節,要搞得更熱鬧一些。

而另一方面嘛,則是這一年,是舊式科舉的最後一年了。

雖說從今上擔任監國開始,十多年來就對科舉進行不斷的微調,到了今日,八股文在科舉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了。但無論如何,天啓十年的會試,仍然是純文科的考試:詩詞歌賦、制藝、策論。哪怕策論裡的大段資料中有很多的數據,但到底是現成的,只需要分析,不需要計算。

而按照皇上以前的規定,從天啓十一年的府試開始,科舉內容將發生革命性改變:制藝完全沒有了,詩詞歌賦總共只佔10%的分數,策論佔了50%,而剩下的40%,則是交給了行測。之後十二年的鄉試、十三年的會試,全部都沿用這個新的考試辦法和評分標準。

得益於大明此時發達的印刷業和出版業,所以各地的士子們早就拿到了皇家有意釋放出來的行測模擬試卷。然後士子們驚訝的發現,別說那些數學題搞得大家生不如死,便是普通的文科題,也讓他們頭大。

比如說行測裡有很多關於‘近義詞’的考題:這實際上在考察考生是否對每一個詞彙的意義精準掌握,以後做了公務員能不能精確的書寫公文——這是純粹的文科題吧?但是一輩子就只看四書五經的傳統考生們,做這樣的題都沒法保證較高的準確率。

又比如說,爲了考察考生知識面的廣度,保證考生做了公務員以後不會鬧出常識性笑話。行測裡有很多題是在考察生活常識、世界歷史、中國地理等,這樣的試題,讓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傳統書生們,也統統束手。

所以,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今年若是不中進士,那很可能這一輩子就不中進士了:別指望海外藩國還有仕途,那周、唐、福、桂四大最早海外就藩的藩國,做得比大明本土還要激進,早在一年前就啓用行測考試了——誰讓人家士子少,包袱小呢。

而其他藩國?拜託,據聞除了呂宋島上的秦國有以前西班牙的總督府可以住,勉強還有點牌面外,其他藩國的國王自己住的地方都不像個樣子呢,不到萬不得已,誰樂意去那些蠻荒之地?

因此,天啓十年的北京,涌入了一萬多名舉子:以前那些中了舉人屢試不中的,中了舉人在鄉間怡然自樂的,連同去年鄉試新產生的一千多名舉人,全都來到了北京城,求取這最後的機緣。

大明此時的經濟,仍然是農業佔優。工業什麼的雖然發展迅速,但財富的積累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積澱。這第二產業還未佔據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自然也沒到發力的時候。所以,朱由棟掌控國家這十幾年,從來沒有把旅遊業當回事,北京城裡酒樓客棧什麼的,自然是極爲有限的。

往年會試的時候,一般來京參考的舉人不過兩三千人,各處擠一擠,加上一些舉人在北京投親靠友什麼的,總是能安排得過來的。但是今年一下子涌進來這麼多人——舉人在鄉間是被稱爲老爺的,一般而言,除了極少數舉人,大多數舉人進京,都會帶一大串隨從。一萬多舉人進京,往往意味着短期內北京城內臨時人口增加了起碼四五萬!大明的北京城這會才八十多萬人口呢!

如此一來,整個春節期間,北京城裡的酒樓、客棧、寺廟、道觀乃至不少專門對外營業的民居,全都被擠爆了。

而到了元宵節這一天,由於朝廷啓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燈會,以及近衛師參與,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煙火表演。整個北京城內的數十萬居民齊齊涌入街頭,直接造成了接踵摩肩、揮汗如雨的盛景。

而在這整座城市都陷入嘈雜喧譁的夜晚,朝陽門附近的南粵正宗酒樓裡,六樓的雅閣上,卻是難得的鬧中取靜的地方。

“哎,真是託了監國殿下的福了,若不是監國殿下,臣等怎麼都不可能在元宵節訂到南粵正宗的雅閣啊。”

“哈哈哈,姐夫啊,這會兒是家宴,就不要講什麼監國了吧。至於說這裡的雅閣難訂,嘿,這是我朱家的產業誒。便是我不出面,以姐姐的面子,也是不難訂的吧?”

“嗯,這點臣是知道的。朱蘊鏗、朱盛淼父子的事蹟,六大報都宣傳報道過。至於你姐姐嘛,哈哈,大明長公主挑花了眼,找了臣這樣的窮丘八,可沒有什麼牌面咯。”

南粵正宗這座酒樓,經過多年經營後,已經重新翻修了一次:鋼筋水泥做柱子,外面裝飾以木紋材料。整座酒樓由以前的二層小樓,變成了二十米高的六層建築。在城東這一片,很有鶴立雞羣之感。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這六層的三間雅閣特別難訂:風景獨好啊。

而此時在這六層雅閣之中一間的,便是朱由校、張嫣,盧象升,朱徽娟兩對夫婦了。

“姐姐,姐夫,弟妹敬你們一杯。”

“弟妹是有身孕的人,趕緊坐下,不用多禮。”

“哈哈,是啊。我們這一家子,太皇、由楫、由模這會兒在南洋,皇兄這會應該是在成都過年,太后在宮內和嫂子們在一起,由?在保定有幾個案子,由檢就更不用說了。哎,這麼大一家子,也就咱們四個能夠溜出來逛逛元宵節了。”

“說到這個。”盧象升把聲音壓力了道:“聽說信王殿下在淮安處境危險,不知......”

“確實危險。”朱由校面色肅穆的答道:“我已經先請近衛師的李師長和錦衣衛的田爾耕派了一隊精銳南下了。想來皇兄那邊也會讓讓東廠加派人手。”

“嗨!大過年的,你們說這些事情幹嘛?我們朱家的男人,面對些許困難怎麼了?”

“哈哈哈,姐姐說的是。這個,說起來,小弟倒是想問姐姐,你的紡織材料實驗室裡,那個人造纖維進度如何了?”

“還行,年前剛剛完成了甘蔗渣、木材與棉紗混合後拉絲的實驗。新得到纖維質量比純粹的棉紗粗糙很多,但是勝在成本下降了至少三成,而且保暖效果還算不錯。”

“誒,這就很不錯了。若是我大明百姓的衣物價格能夠普遍下降三成,那姐姐真是造福了萬民啊。”

“非止如此。”盧象升接過話頭道:“現如今大量百姓拋棄土地進入工廠,蠶桑、棉麻的種植數量都在下降,所以這一方面是紗廠產能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產能不足。若是夫人的這項研究能夠成功,說不得,我大明的紗廠、成衣廠都會迎來再一次的暴漲。”

“是啊,吃穿住行,人之基本。這些年,北方旱災一日甚過一日,南方洪澇半點不減,若不是有南洋這個糧倉,我大明雖然不至於餓肚子,但這糧價都沒法維持在一塊銀元兩石米的低水平上了。現在,吃的問題解決了,但穿又成了問題......哎,我做監國這兩年,覺得比在船廠做工十年都辛苦,也不知道大哥這十幾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大哥就是大哥,昔年父親去世得早,要不是大哥,我們幾個,說不定都活不到現在。”

“姐姐說的極是,來,遙敬大哥一杯。”

兩對四人開始頻頻舉杯的時候,門外響起了一陣敲門聲。

“何事?”

嘩啦聲中,一個侍衛走了進來:“兩位殿下,有客人訂了隔壁的雅閣,這會想要上來。”

“孤當是何事,元宵節,講究的是與民同樂,孤與長公主不在宮城內吃飯,就是要看看民間的煙火氣。這,自然是要讓他們上來的嘛,你們不得阻攔。”

“是。”

過了一會,隔壁的雅閣內,傳來了一陣陣的話語聲。朱徽娟捉狹的用手指搭在了嘴脣上,而朱由校也會心的一笑,放下了碗筷,開始側耳傾聽起來。

旁邊盧象升看到這兩兄妹的樣子,也只能搖頭苦笑:這兩位皇家子弟,真是皇上的好學生,抓住一切機會來傾聽民間的聲音啊——只是,能夠在元宵節訂到這裡雅閣的,又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各位請入座,這一次,若不是袁閣老出面,憑我們幾個,可是根本訂不到這間雅閣的。需知,天啓元年,今上欽點的第一位狀元,陳子壯陳集生,當年就是在這裡打了宗室,一朝成名天下知的。”

“哈哈哈,允大兄才華橫溢,袁閣老獎勵後進,我們都是沾了光啊。”

“呃,各位,雖說在下與袁閣老是同鄉,但會試之前,袁閣老是不能與我等見面的,所以大家還請多包涵。”

“哪裡,等我們會試結束後,不管中與不中,一定要去拜見袁閣老,到時候還請允大兄帶路啊。”

朱由校和朱徽娟貼着牆板聽了一陣後,面色漸漸凝重了起來。

南粵正宗六樓的總面積很小,由此造成三個雅閣的面積也不大。這隔壁的雅閣裡,也只有四個人。

爲首的允大兄,兩人聽了一會,分辨出他的名字叫做曹勳,河南人,是本朝次輔袁可立的老鄉。另外三位,分別叫做劉若宰、陳於泰、史可法......

第四九八章 風帆最後華章第七二一章 板鴨造艦計劃第七章 皇帝真不好當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三六八章 西貢港的洗地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第一六八章 所謂的七大恨第五八八章 帝師黨的共識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九十六章 國家根基已朽(八)(收藏滿五千加更)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四九八章 風帆最後華章第二七九章 太孫賑災方案(二)第七零九章 所謂李代桃僵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五七一章 除惡必須務盡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鮮(三)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們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二九六章 擴軍勢在必行第四八九章 雙方都要調整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一三九章 是蹂躪非戰鬥第五十九章 佈局東北西南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報佈局第一四六章 曹文詔的家信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七八零章 此乃示弱以敵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一五八章 這絕不是挑釁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進士們第二七零章 萬曆四十四年第八十章 劉大刀的奮迅(四)第三六七章 開陽御駕親征(二)第三零四章 會合與反會合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應對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七一七章 軍艦的冠名權第四七三章 晉商開始轉型(二)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七七七章 菲利普的應對第六二二章 絕望的皇太子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二五六章 大阪的夏之陣(二)第六一八章 大明主力登陸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七八四章 昆陽赤霄計劃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七四八章 繼續一路向西半年總結暨2020年寫作計劃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一三七章 島津欲寇琉球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二三一章 歷史未能重演(二)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六八四章 屹立的張巡寨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四四六章 聖人還是聖人第七七一章 雷擊艦隊登場第六七零章 大戰一觸即發第二七五章 孫慎行的選擇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第六二三章 奧朗則布背刺第四九一章 衝鋒槍的歷史第三四三章 日本人的腦補第一零八章 現在開始起航(三)第三五三章 開陽終於登頂第一八七章 吹皺一池春水(二)第五七零章 最後的一堂課第四五二章 帝國滅聯盟立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們第六八七章 請隨意做夢吧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六十八章 東北號角連營(三)第五零二章 軍備協調會議(二)第七九五章 天璣再次橫跳第一九四章 天下重新透明(三)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一三章 周遇吉的奇襲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
第四九八章 風帆最後華章第七二一章 板鴨造艦計劃第七章 皇帝真不好當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一一五章 東林也要辦報(四)第三六八章 西貢港的洗地第六零四章 大明朝的家底第一六八章 所謂的七大恨第五八八章 帝師黨的共識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九十六章 國家根基已朽(八)(收藏滿五千加更)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四九八章 風帆最後華章第二七九章 太孫賑災方案(二)第七零九章 所謂李代桃僵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五七一章 除惡必須務盡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鮮(三)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們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四六八章 新時代的改變第五一三章 破軍也隕落了第二九六章 擴軍勢在必行第四八九章 雙方都要調整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一三九章 是蹂躪非戰鬥第五十九章 佈局東北西南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三八三章 新的情報佈局第一四六章 曹文詔的家信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七八零章 此乃示弱以敵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一五八章 這絕不是挑釁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進士們第二七零章 萬曆四十四年第八十章 劉大刀的奮迅(四)第三六七章 開陽御駕親征(二)第三零四章 會合與反會合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應對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七一七章 軍艦的冠名權第四七三章 晉商開始轉型(二)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七七七章 菲利普的應對第六二二章 絕望的皇太子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二五六章 大阪的夏之陣(二)第六一八章 大明主力登陸第三九六章 悲催的朝鮮王第七八四章 昆陽赤霄計劃第七五五章 這纔剛剛開始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七四八章 繼續一路向西半年總結暨2020年寫作計劃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一三七章 島津欲寇琉球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二三一章 歷史未能重演(二)第六十章 手心背都是肉第六八四章 屹立的張巡寨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四四六章 聖人還是聖人第七七一章 雷擊艦隊登場第六七零章 大戰一觸即發第二七五章 孫慎行的選擇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第六二三章 奧朗則布背刺第四九一章 衝鋒槍的歷史第三四三章 日本人的腦補第一零八章 現在開始起航(三)第三五三章 開陽終於登頂第一八七章 吹皺一池春水(二)第五七零章 最後的一堂課第四五二章 帝國滅聯盟立第五二一章 朱家的男人們第六八七章 請隨意做夢吧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六十八章 東北號角連營(三)第五零二章 軍備協調會議(二)第七九五章 天璣再次橫跳第一九四章 天下重新透明(三)第六六三章 科技尚未落伍第六四七章 易普拉欣出兵第七一三章 周遇吉的奇襲第六四九章 政委們的威力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