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一起爬科技樹(一)

“殿下,去年莊子裡的賬冊算好了。”

“嗯,唸吧。”

“是,去年一年,我紅河莊先後推出香皂、蠟燭、果酒、新瓷(骨瓷)、臘肉、臘腸等貨物,經過近一年的銷售,扣掉各種成本、人工後,實際獲利二十三萬兩。”

“才這麼點?”

看着坐在上首的朱由棟很不滿意的表情,曹三喜的冷汗一下子就下來了:哎喲,我的小爺誒,能夠有這麼多已經相當不錯了啊。這年頭的銀子老值錢了啊!

“殿下,這二十三萬兩乃是給皇上、太子爺以及各位先生、英國公、寧遠伯府分紅後剩下的。”

“哦,你早說嘛。不過還是太少了。”

“殿下!這一年,屬下和店鋪裡的夥計們都……”

“吾知道你們很辛苦,剛纔說少,並不是要責怪你們。”

應該說,曹三喜這幾個月來的表現,不光是朱由棟,便是他幕府裡的幾個成年人,諸如魏忠賢、李世忠等,都刮目相看。

他走馬上任後,先是優化了紅河莊的生產流程,節約了大量材料的浪費。其次是廢物利用,紅河莊每天屠宰生豬不下一百口,除了肉類做成臘肉,豬鬃全部收集起來之外。豬下水定向賣給京師內的各類大小餐館,骨頭開始是弄成骨粉做飼料或者肥料。待得莊子裡的瓷匠根據朱由棟的指點弄出了骨瓷後,豬骨就得到了有效利用。

對外,他加大了七家城內店鋪的管理力度,要求店裡的夥計們不能等着客人上門,而是要拿着產品挨家挨戶的做拜訪。對其他各個省份的經銷商,他進一步完善了各種合同,對經銷商每年的銷售額、投訴量什麼的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不過,還是那句話,一方面是這年頭的白銀很值錢。另一方面是紅河莊到底只有這麼點地皮這麼點人口,產能有限。所以,如此折騰一年下來,朱由棟也只看到了二十多萬兩銀子。

這二十多萬兩銀子是個什麼概念呢?

明朝的中央政府每年收稅,除了糧食等實物稅以外,還有貨幣稅。在萬曆年間,一般能直接收到五百多萬兩白銀。天啓年間是四百多萬兩,崇禎年間是兩百多萬兩。

嘉靖年間的嚴嵩父子,算是官員裡面撈錢撈得很不要臉的了。在被抄家的時候,也只有黃金三萬餘兩,白銀200多萬兩。

所以,紅河莊一年給朱由棟掙到的純利有二十多萬兩已經相當了不得了。

“吾記得,當初各類商品的專賣權拍賣,是收了不少銀子的吧?”

“是的,殿下。去年各類拍賣,莊子前後一共獲銀三十餘萬兩。其中給了大內十萬兩,給了慈慶宮五萬兩,還給了慈寧宮五萬兩。”

“也就是說,現在吾手裡能動用的,大約三十萬兩白銀?”

“殿下,目前莊子裡可以動用的銀子一共是三十六萬七千三百二十兩。”

“哎~~”擡頭望了望天,朱由棟蕭索的嘆了一口氣:“吾留個整數,其實的六萬多兩,都給大家分了吧?”

“殿下,這點屬下不敢苟同。年底加發……按照殿下的說法叫年終獎什麼,都已經發過了。屬下知道殿下一向厚待手下人,但真的不能太厚,否則會讓人產生非分之想。”

“嗯……你說得也對。那好吧,這個,三喜啊,對於今年的生產,你有什麼想法啊?”

“殿下,現下莊子裡的空地還是不少的。但是人力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屬下覺得,我們應該派出人手到我大明受了災的一些地方買人。”

“不能僱附近莊子的無地佃農麼?”

“殿下,屬下說句大不敬的話。咱們的莊子一年能掙數十萬兩白銀,靠的就是這些東西是我們獨家生產。但是這些東西的技術,其實要仿製並不太難,一旦生產技術外泄,這利潤起碼削減七成!這個紅河莊是殿下的,莊子裡的人用了一年,也對殿下基本歸心了。但要是僱傭莊子外面的本地人,難免混進來一些別有用心的。”

曹三喜這話,朱由棟信。畢竟,財帛動人心,北京城裡的各路權貴多如牛毛,如此大的利益,朱由棟不可能讓大家全部都來分潤。而那些無法入場的權貴,肯定會有膽大包天的人對此覬覦。

近幾個月來,隨着紅河莊的產出種類越來越多,在莊子周邊出現的陌生人也越來越多。逼得負責安全的李世忠一再從寧遠伯府抽人,張世澤也反覆從英國公府調人。但即便如此,由於前來打探的人身手越來越好,最後逼得李世忠乾脆寫了一封信到遼東,由李成樑加派了一百家丁前來鎮守。如此才堪堪的保證了莊子的安全。

現在,整個紅河莊裡的原有莊民們除了老弱病殘們還伺候一下莊稼外,其他的壯勞力已經完全不種地了。整整三百七十多勞力,全都進入各種工坊做工。

而在外圍保護這個莊子的人手呢?也將近三百人。

當然,表面上看來了護衛多了點,但是朱由棟知道:護衛這三百人基本上是夠了。以後莊子就算工人增加到一千人,護衛還是隻需要這三百人。所以,現下紅河莊雖說大量的利潤被人工費給消耗了,但朱由棟還是覺得可以接受。

不過,就像曹三喜說的那樣,再想提升利潤,必須得擴大生產。而要擴大生產,就必須得引進人手。而爲了安全起見,又不能用本地人。

不過購買災民?

朱由棟不是聖母,在這個時代搞人口販賣他一點思想負擔都沒有。之所以糾結,還是因爲他覺得一方面要把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培養成熟練的產業工人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另一方面則是他仍然覺得不安全:現在紅河莊已經是衆矢之的了。

“世忠。”

“臣在。”

“你近期親自去一趟遼東,代表吾找你爺爺商量件事。”

“不知殿下有什麼要吩咐祖父的?”

“說不上什麼吩咐了。吾的意思是,除了你家的分紅外,吾再給你們家三萬兩白銀,請寧遠伯聯繫朝鮮的權貴,讓他們賣給我們三百名熟練的王室工匠。”

“殿下這個主意好!那些朝鮮人來了我們這裡,人生地不熟的,加上言語不通。肯定能夠保守秘密。不過三萬兩白銀買三百人,還是太多了。”

“呵呵,告訴寧遠伯,要買就買好的,剩下的就當我孝敬長輩了。”

“臣惶恐!此事臣一定儘快辦妥。”

“嗯,大伴。”

“小爺,奴婢在。”

“還得你再外出跑一趟,最近幾年,黃河一直都不消停,沿岸的災民很多。你去跑一趟河南、淮安等地。給吾買五百個,不,一千個孩童回來。年齡嘛,吾今年就要六歲了,那就六歲以上,十二歲以下便是。預算先造一萬兩吧,吾知道這年頭災民的孩子不值錢,但是我們的利潤畢竟是從百姓身上來,多給一點,讓他們的父母或者親戚日子好過一點,吾也能心安。”

“奴婢遵命。只是此事還需要提防言官們的彈劾。”

“哼,現在誰敢彈吾?要彈也是彈工部那些傢伙嘛。此事就這麼定了。老魏。”

“奴婢在。”

“到外面去找些工匠來,把莊子裡那些拋荒了的糧田都利用起來,蓋房子!待會吾親自給你草圖!”

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第七二六章 奧斯曼的戰艦第二九六章 擴軍勢在必行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二七五章 孫慎行的選擇第六一七章 莫臥兒總動員第二十二章 太孫將是雄主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二十五章 泰西今夕何年(二)第四二七章 三萬裡的返航第六零二章 奧朗則布代位第四二五章 皇帝還是萬歲第二五零章 新青年軍官團第一八八章 吹皺一池春水(三)第三八八章 還是先朝後倭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二八一章 無壓制之義直第六八三章 歸國人員安置第五四七章 改革不是兒戲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四四九章 不得了的東西第二零六章 科研後繼有人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一八一章 大金國沒有了(三)第七零九章 所謂李代桃僵第八零零章 攻佔亞速羣島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三四七章 東海上的決戰(四)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六九三章 還有廿六小時第二章 爺爺你辛苦了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三二七章 忠君愛國商人(二)第三零七章 萬曆四十五年(一)第七一二章 西班牙的漁網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六十八章 東北號角連營(三)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聯盟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艦計劃第三一六章 崇明沙攻防戰(終)第七八三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第二三三章 歷史未能重演(四)第五五零章 電學研究轉向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七六一章 大明作戰計劃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一七四章 宿命的薩爾滸(四)第六十四章 西南戰鼓擂動(一)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四二三章 先制定勞動法第四七九章 西班牙的援軍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六九四章 宗室也有血性第一三八章 貧弱的琉球國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們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第三八一章 爲何是分封制(二)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六六六章 世界大戰開幕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二六三章 抖起來的戶部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四一二章 燧發槍的對決第七十七章 劉大刀的奮迅(一)第一八四章 阿拉維杜新王(一)第三四三章 日本人的腦補第四零一章 登陸逐步推進第一五零章 佈局畢欲發動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四五零章 歐洲恢復和平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一四七章 暹羅國的消息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艦計劃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三零七章 萬曆四十五年(一)第三三八章 工業革命發端(一)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
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第七二六章 奧斯曼的戰艦第二九六章 擴軍勢在必行第二六四章 官員們的俸祿第二七五章 孫慎行的選擇第六一七章 莫臥兒總動員第二十二章 太孫將是雄主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二十五章 泰西今夕何年(二)第四二七章 三萬裡的返航第六零二章 奧朗則布代位第四二五章 皇帝還是萬歲第二五零章 新青年軍官團第一八八章 吹皺一池春水(三)第三八八章 還是先朝後倭第三三六章 日本的新策略(二)第二八一章 無壓制之義直第六八三章 歸國人員安置第五四七章 改革不是兒戲第一六三章 山海關定方略(一)第十九章 有的人欠收拾(一)第四四九章 不得了的東西第二零六章 科研後繼有人卷末總結及單章求訂閱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一八一章 大金國沒有了(三)第七零九章 所謂李代桃僵第八零零章 攻佔亞速羣島第一七零章 戰前最後準備第二九四章 許顯純論方略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三四七章 東海上的決戰(四)第六三零章 朱由棟的決心第六九三章 還有廿六小時第二章 爺爺你辛苦了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三二七章 忠君愛國商人(二)第三零七章 萬曆四十五年(一)第七一二章 西班牙的漁網第六二五章 阿格納的和談第六十八章 東北號角連營(三)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五一七章 上帝保佑聯盟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七零零章 戰爭沒有停止第七八七章 戰鬥陷入混亂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艦計劃第三一六章 崇明沙攻防戰(終)第七八三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八零二章 告歐洲人民書第二三三章 歷史未能重演(四)第五五零章 電學研究轉向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四五一章 菲利普的魔盒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七六一章 大明作戰計劃第六八五章 大維齊親上陣第一七四章 宿命的薩爾滸(四)第六十四章 西南戰鼓擂動(一)第八十四章 哈布斯堡家族(二)第六五零章 一錘子的買賣第四二三章 先制定勞動法第四七九章 西班牙的援軍第一四三章 四方英才匯聚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六九四章 宗室也有血性第一三八章 貧弱的琉球國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們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第三八一章 爲何是分封制(二)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六六六章 世界大戰開幕第六四三章 朱慈燚的幕僚第二六三章 抖起來的戶部第四十九章 打臉就要打痛(十)第四一二章 燧發槍的對決第七十七章 劉大刀的奮迅(一)第一八四章 阿拉維杜新王(一)第三四三章 日本人的腦補第四零一章 登陸逐步推進第一五零章 佈局畢欲發動第一九六章 天下重新透明(五)第四五零章 歐洲恢復和平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三九四章 蜀藩未來所在第一四七章 暹羅國的消息第七二二章 大明造艦計劃第五零九章 都察院要大改第三零七章 萬曆四十五年(一)第三三八章 工業革命發端(一)第二十七章 原始資本積累(二)第三十九章 賺錢必須高尚第三九三章 無敵朝陽羣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