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父聽了自己兒子的話之後,仰天長嘆道:“錯兒啊,你這麼做,他們劉氏的江山的確是穩了,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到了那個時候,咱們的家族可就危險了,我不是不同意你這樣做,而是爲父不想看到咱們一家人全都慘死的慘狀啊!”可是無論他怎麼樣說也改變不了晁錯的心思,晁父見勸說無效,不免心灰意冷,趁着自己兒子出去了一會兒的時間,自己飲藥身亡,待晁錯回來的時候晁父已經氣息微弱了,可是在臨嚥氣之時,晁父還強掙扎着說道:“爲父走了,不要怪爲父心狠,而是爲父實在是不願看到咱們晁家滿門被滿抄斬的那番情景啊!”
自己的父親雖然死了,但這並不能動搖晁錯要削藩的決心,他繼續向景帝提出要削藩,而景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議,正當景帝要全面準備開始行動的時候,又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這個人就是袁盎。袁盎原來是吳王劉濞的丞相,因爲在吳地混不下去了,想方設法混進了朝廷當中,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但卻有嫉賢忍能,溜虛拍馬的“好習慣”!就是因爲他這種性格,所以他看到晁是的平步青雲,他心裡難受,使他對晁錯恨之入骨,就好像晁錯和他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一樣。當他聽說景帝要接受晁錯的建議要準備削藩之時,隨即就認爲自己有把握誅殺晁錯了。
因爲這個時候吳王早已經
反了,提出的口號就是“清君側”,所謂的“清君側”其實就是誅殺晁錯。袁盎就想利用這件事來算計晁錯。這一天他進了宮見到了景帝,然後神神秘秘的對景帝說道:“陛下,難道您不覺得晁大夫最近有些反常嗎?”景帝一聽就是一愣問道:“此話怎講?”袁盎向上說道:“陛下,臣風聞至於吳楚聯謀兩國之間書信相互往來,只不過是因爲都是高祖子孫,各守本土,以借書信相互問侯罷了。而這個時候出來了一個晁錯,非要搞什麼削藩,這不是有意要削弱劉氏的天下嗎?如果今日削藩的話,那當日高祖皇帝又爲什麼要分封天下呢?而且晁錯對削藩一事太過上心,急於求成,其心可是不善吶!臣還聽說,七國的叛亂也都是因爲晁錯的這個建議所引起的,他們放出風來說,如果陛下誅殺了晁錯的話,那他們七國就會不動一兵一卒,一刀一槍,乖乖的退回到自己的封地。”景帝聽了袁盎所說的一番話之後,低頭不語,袁盎看在眼裡知道景帝的心思已經動了,便又加了一把火說道:“陛下,晁錯爲什麼要提出要您御駕親征呢?臣相信這不會安的什麼好心思吧?”
景帝聽了以後渾身就是一震,因爲他想到當時晁錯當時要自己御駕親征的時候曾經提出他自己留守京城,在當時景帝就已經對晁錯動了疑心,今日經過袁盎這麼一激火,景帝就更加的懷疑了
,自己的老師如此對待自己,景帝感到心中十分的不好受,但他還是對袁盎說道:“愛卿,如果七國之亂果真是因爲晁錯而起,那朕寧可錯殺晁錯,也不希望天下百姓們再遭受戰爭之苦了。”說完他當即任命袁盎爲太常,準備好行李,做好隨時出使的準備。
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十幾天之後,景帝秘令太常、廷尉丞相一齊上書彈劾晃錯,罪名就是:晁錯辜負聖恩,枉費了聖上對他的一片恩德和信任,借削藩之機想要疏遠皇上和羣臣和百姓之間的關係,又想把城邑送給反叛的吳國,如此不守臣子禮節,晁錯按罪理應處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不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死。這些奏章景帝都批上了兩個字:“同意!”
景帝當即便派中尉去宣召晁錯進宮,中尉去了晁錯的府裡之後,把晁錯騙上車子,然後在行至鬧市的時候,當着衆百姓的面兒,把晁錯腰斬兩斷,可憐晁錯一心爲國卻死在了小人之手,可嘆他臨死之時還穿着上朝面君的官服。
景帝設計殺死晁錯之後,每天每的都盼望着那叛亂的七國能夠退兵,可是等了好久也沒有聽到七國退軍的消息。正好這個時候謁者僕射鄧公回朝稟報前線的消息,景帝知道之後立即召見,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朕已經把晁錯殺死了,七國現在有沒有退兵的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