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連防守區域試探攻擊的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第6師團第44聯隊下屬的一個步兵大隊。作爲明治維新後日本新式陸軍的七大甲種師團之一,自古民風就頗爲兇悍的熊本地區的第6師團一直以來都是日本陸軍的頭等主力,雖然南京大屠殺讓熊本師團臭名昭著、惡名遠揚,但在日本戰敗,二戰結束後,第6師團仍然被作爲日本陸上自衛隊的頭等甲種師團來優先發展。
當二十天前聯軍開始對中國臺海戰爭進行干預,並最終草率的在中國大陸本土登陸作戰時,第6師團卻沒有和以往幾次日本對外戰爭中一樣被最先派往前線。一直留守本土待命的熊本師團直到十天前才接到全體登艦,開赴中國戰場的命令。當然這時的中國戰場的局面已經不是那麼的對聯軍有利了,熊本師團是和第7裝甲師團(北海道師團)一樣,派往中國戰場擔任救火任務的。
打着人道主義危機救援的聯軍在對臺海戰爭進行干預的初期,成功的取得了整個臺海地區的制空制海權,登陸臺灣的中國軍隊第1集團軍、第42集團軍、31集團軍、以及空降15軍和海軍陸戰隊被聯軍的海天一體封鎖所困在島內,面對蜂擁而來的聯軍戰鬥機,措不及防的南京軍區空軍部隊損失慘重,大量戰鬥機被聯軍擊落,飛行員傷亡較大,雖然在戰爭的第二天,海航部隊的低空突防擊沉了包括‘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在內的數艘聯軍海軍艦隻,但沿海地區的空軍基地、前進機場都遭到轟炸,以及擔任臺灣東部洋麪封鎖作戰的東海艦隊水面艦艇部隊的全軍覆沒,使得聯軍武力干預的第五天的時候,長三角的天空向敵人敞開了。
面對長三角地區空虛的防守,頭腦發熱的聯軍統帥部做出了他們後來遺憾終身的決定:投入地面部隊,徹底切割中國大陸的戰爭潛力。
於是在9月初的時候,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部隊、第1機械化步兵師、第4機械化步兵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1裝甲騎兵團在三個航母戰鬥羣、四支兩棲打擊大隊的支援下在浙江北部杭州灣金山至海鹽一帶沿海地區實施登陸,日本政府派出了第1師團、第3師團、第4師團以及第5獨立旅團參與了登陸作戰,由於中國軍隊的防禦薄弱,登陸後的聯軍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抵抗,進攻的勢頭直指上海爲中心的蘇滬杭經濟圈,但聯軍的所向披靡的風頭只維持了不到兩天,在中國軍隊大量地方部隊的節節阻擊下,聯軍變的越來越是寸步難行,直到在嘉興以北,機動進攻的聯軍機械化部隊一頭撞上了高速增援而來的54集團軍。
擔任左翼突破,南下進攻杭州的日本第3師團在懵懂中率先與中國軍隊相遭遇,第3師團偵察部隊的‘87式’輪式裝甲偵察警戒車沒有和師團主力拉開兩公里以上的前出距離,而是保持高速急行軍,甚至沒有展開戰鬥隊形,尾隨的浩浩蕩蕩的坦克、步兵戰車、偵察車、裝甲運輸車、高機動車、三菱軍用卡車及零星的幾輛指揮車和輕型防空車,拖沓着長長的隊形沿着浙北寬闊的高速公路一路南下。當第54集團軍第0裝甲師的99式主戰坦克排着標準的楔型隊形向開始混亂的日軍發起衝擊的時候,當柴油發動機排出的黑煙在晨曦中顯得那麼的清晰的時候,當空中掠過無數的轉場而來的中國戰機的時候,聯軍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步坦協同隊形,行進間集火射擊,中國軍隊的裝甲戰車羣的一記重拳讓倒黴的日本第3師團見識到了什麼是大兵團裝甲集羣作戰,什麼是天下第一陸軍的虎威。分割包圍然後殲滅,只一天的時間,日本第3師團徹底的從聯軍的進攻序列中消失。
隨着更多的中國軍隊精銳部隊的序號出現在長三角戰區,第54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13集團軍……,殺氣騰騰的中國軍隊一個大手筆,將8個師的聯軍合圍在長江南岸,北至金山衛南至杭州灣的狹長地域裡,雙方最爲精銳的部隊每天都在進行廝殺,慘烈無比的長三角攻防戰進入相持階段,雙方無數的戰機每天糾纏在中國沿海地區的上空,這種羣毆的結果是雖然中國人損失的多一點,但畢竟由於是本土作戰,飛機補充有利,跳傘的飛行員能夠及時獲救,而聯軍則不同,飛機、飛官損失一個少一個。
五天前第101空中突擊師發動起的蛙跳突圍,試圖在強大的陸軍航空火力的掩護下,向南,從中國軍隊的重兵集團中,拉出一條爲所有被圍聯軍部隊打開生路的突破口,但在中國人無數密集的防空火力和頑強的抵抗下,第101空中突擊師不但沒能跳出,反是自己孤軍跳進了中國人爲其準備下的一個死亡的陷阱,分割殲滅,小刀切黃油一直都是中國軍隊的強項。曾經的‘嘯鷹’眼看着就快成爲一隻中國人餐桌上的烤雞大餐。
爲了打破這種局面,本是前去江南戰場增援的日本第6師團、第7裝甲師團和美國第1騎兵師、第25輕步兵師以及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部隊臨時被投入到了代號爲“烙鐵頭2號”的登陸作戰行動中。奪取江北的交通樞紐,南下機動插入,與被困部隊迎頭並進,從中國軍隊的側後撕開防線,打破聯軍在長三角地區面臨崩潰的戰局,這是“烙鐵頭2號”的最終作戰完成目標。
大概是由於久未經戰,第6師團開始就出師不利,本以爲能夠再次光復‘皇軍’戰威,結果面對中國人牢固的海岸防線,熊本師團卻是鎩羽而歸,技術裝備及戰鬥人員損失慘重,第20聯隊幾乎被打殘,聯隊長宮田崎陸佐戰死。這次作爲進攻市區的頭等主力,第6師團再次被聯軍高層寄予厚望,不過激烈的巷戰卻是讓日本人顯得幾乎同樣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