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場戰爭的時候都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爲什麼中、美、俄、澳在發起那場代號爲‘復仇女神’的大規模空襲作戰的時候,並沒有選擇使用導彈來完全,而是採用空軍戰機打擊的手段。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俄三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動用他們的戰略空軍部隊,美軍的‘B-2幽靈’、‘B-1B槍騎兵’、‘B-52H同溫層堡壘’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一架從沒有出動,部署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卡空軍基地的俄羅斯第37戰略航空集團軍-第79近衛重型轟炸機師的那些‘圖-95MS熊’、‘TU-160海盜旗’、‘TU-22逆火’式戰略轟炸機、還有中國人的那些之前頻繁出現在日本上空的‘轟-6M’,這個時候連影子都不見了。
“是華盛頓、北京、莫斯科沒有批准使用戰略性空中力量嗎?爲什麼先進的巡弋導彈和彈道導彈都沒有投入?難道這裡面存在有什麼隱情嗎?”許多稍稍有些軍事常識的發燒友們在研究‘復仇女神’時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到底是爲什麼?
從最新解密的一系列文件來看,的確是一些政治性的因素髮揮了主導作用。美國官方的幾份解密文件以及俄羅斯官方的部分文件似乎都沒有說明更清楚的問題,倒是中國方面的一份關於《博鰲會議》的解密文件,從中可以看出了一些內幕,只不過不是太詳細罷了。我們只能夠從這份解密文件中的隻言片語裡看出一些端倪,再結合上美、俄政府的解密文件,從而羅列出一個大概的框架,但細節卻只能去揣測了。如果你想看到真相,那大概只有再過20年,到那個時候,70年的有效期可以使得大部分的文件都得以解密,而有一部分卻永遠只能夠塵封在華盛頓、北京、莫斯科的官方機密檔案館裡,在那恆溫的保密箱裡沉睡至永遠。
那麼讓我們先把視線轉移到50年前,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這場發生在日本、卻多多少少捲入了朝韓兩國、並以中、美、俄三國爲主導、澳大利亞政府同樣參與了的戰爭可以看作是人類歷史書卷中的一個頓號,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承上啓下的短句。不管怎麼看,這場戰爭都被看作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事實上,這個轉折的開始是之前的那場戰爭,也就是被中國人稱之爲‘衛國戰爭’的‘大陸戰爭’,而過渡卻是這場‘東亞戰爭’,它的終結是那場‘東南亞戰爭’,當然了,也有學者將終結看作是第二次中印戰爭。但無論誰是開始,誰是終局,‘東亞戰爭’帶給這個世界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因爲‘大陸戰爭’只是之前的前奏罷了,你也可以將之視爲是正餐開始前的開胃小點心,或者是一杯Appetizer,它很有可能是杯Martinni。無論怎樣,儘管是‘大陸戰爭’打開了這個開始局,但卻無法被是作爲改變,因爲如果你願意將其視作爲是改變的話,那還不如直接延伸到1949年10月1日。因爲所有的這一切,在那位20世紀最了不起的偉人-‘毛’在天安門城樓上喊出“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那句話的時候,便都已經註定了下來。
好吧,要弄明白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或者更簡單的明白‘爲什麼中、美、俄三國在遭到日本人的戰術核武器襲擊後,反倒是沒有發起戰略性打擊報復,而起只是採用了空軍打擊的手段’這件看似很複雜的事情,那就不得不首先回到1945年2月上旬。
當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日本軍國主義也只剩下一口氣的時候,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走到了尾聲。和簽訂‘凡爾賽合約’之前的那些密謀一樣,戰勝國又一次聚到了一起。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三位世界大國的首腦齊聚在一起,從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位領導人之間的會談並不僅僅是討論了最終覆滅德國法西斯、佔領和管制德國、戰爭賠償、聯合國、解放歐洲宣言、以及蘇聯對日作戰這些話題。會議最終簽署的《雅爾塔協定》以及發表的《克里米亞聲明》纔是最重要的。
從‘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到‘雅爾塔會議’再到後來的‘波茨坦會議’所有的一切看似都只是一些關於戰敗國的處理、建立聯合國等事件,但實際上卻整個的形成了主導人類、世界格局近百年曆史的‘雅爾塔體系’。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中國的‘花生米’(參加過開羅會議)、杜魯門(杜魯門是在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後接任總統的,他參加了波茨坦會議)、艾德禮(波茨坦會議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從7月7日到8月2日,近一個月的會議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會議本來是杜魯門、斯大林和丘吉爾的會議,誰知道丘吉爾中途回國參加大選,又輸了大選,只能由接任者-艾德禮來繼續未完成的會議,而蘇、美、英三國的會議在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的時候卻是美、英、中三國領導人-杜魯門、艾德禮、花生米共同發表的,蘇聯到了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了《波茨坦公告》)這些風雲人物在歷史舞臺上大跳探戈的時候,世界卻瘋狂的發生了改變。
丘吉爾也好、接任的艾德禮也好、4年後喬遷臺灣的花生米也好,他們最多隻能算是伴舞者,正在決定下一切的是蘇、美兩個大國。什麼‘日不落帝國’、什麼‘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蘭西)都徹底到一邊涼快去了,要不是‘天生就愛浪漫’的法國人浪漫的連臉皮都不要,操着他那一口‘世界上最優美、最嚴謹、最高貴’的狗屎法語去搞什麼爭取、抗議的話,他們哪會坐着‘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座位,要知道最初的‘四警察’只是美、蘇、英、中四國,法國人沒他的份,爲什麼有中國卻沒法國?很簡單啊,中國的確是沒有法國強大,但中國起碼和日本人從1931年打到1945年終戰,使得日本人不得不深陷泥潭,可是法蘭西呢?借用羅斯福總統的一句話“中國爲反法西斯戰爭流過血,而法國卻只起到了一個小國的作用。”抵抗了40天,死了6萬、被俘200米,德意志的納粹旗在只槍未發的情況下就開進了巴黎,這還有臉去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要說戴高樂搞了個‘自由法國’、那‘自由波蘭’呢?人家波蘭儘管是塊歐洲擦腳布,可好歹也是在德、蘇兩軍的夾擊下打到最後的。
英法這些老牌帝國在二戰結束的時候,其實和中國沒兩樣,衰落的帝國了,只是中國先一步衰落了百年,而且4年後,這個巨人就將爬起身來。德意志就不說了,早被炸得不成樣子了,德國軍人的氣魄也好像是被山姆大叔的炸彈給炸沒了,直至今日都恢復不起來,看看2007年的那部電影《好男不當兵》你就知道了。亞洲的奇蹟-日本又被炸回到了明治維新前,整個世界也就只剩下美、蘇兩個巨人了。曾經亂得跟鍋粥樣的歐洲徹底沒聲了,一條長線從柏林市中心劃過,世界很簡單的成了華約、北約,東方與西方。一邊是紅旗漫天飄,一邊是資本主義的紙迷金醉,當然了,也有經濟高速發展。這就是‘雅爾塔體系’的開始。
‘冷戰’、‘爭霸’不過只是這個體系的階段罷了。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使得蘇、美兩個大國從盟友變成了對手,相互之間做的只“搞垮對方”、“玩死對方”。
似乎一切都是那麼平衡,但實際上,整個‘雅爾塔體系’中卻存在着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就是一直被視爲是‘第三世界大國’的中國。中國在這個體系中的位置很有趣,你可以將其看作是第三世界國家,也可以看作是蘇美兩個國家之間的平衡點。從1949年10月1日起,中國人就已經給‘雅爾塔體系’的崩潰埋下了伏筆、掘好了墳墓。其中的原因,有興趣的可以查查歷史類的資料,着重點可以參考‘朝鮮戰爭’、‘中蘇邊境戰爭’、‘阿富汗戰爭與中情局、巴基斯坦、中國的關係’、美國政府的‘聯共制俄’等等資料話題。
那麼回到1990年代,-轟-的一聲,柏林牆倒了,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東西德的合併、東歐政局的變換、日本經濟在1980年代的泡沫、西歐國家對美國say No等等一系列事情。在延伸至1980年代後的中國強盛崛起,蘇聯的解體、多極化世界的出現、美國經濟的衰落。等等一系列的變故讓人眼花繚亂,誰都知道‘雅爾塔體系’到了崩潰的邊緣了,下一個時代的世界格局會是怎樣的。歐盟、中國、俄羅斯、美國或者還有日本、印度。似乎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變數了,整個世界已經不再是1930年代之前的那個世界了。
一場‘大陸戰爭’似乎什麼都已經逐步被揭開了面紗,可是誰能夠想象到這只是一個開始呢。
好吧,現在讓我們來揣測並列出這個框架,舊的體系已經是徹底的崩潰了,一去不復返了。‘雅爾塔體系’去尋找斯大林、羅斯福、杜魯門、丘吉爾或者還有花生米這些當時的風雲人物去了,事實上它已經活得夠久了,就如同一個百歲老人一樣,該是到了埋葬自己的時候了。
那麼新的秩序總是要產生吧?正在中國海南-博鰲商談戰後劃分準則的中、美、俄三國的軍官、政客、學者紛紛開始了重新制定新體系的工作。你可以暫時將其成爲是‘博鰲體系’。這個體系最根本的內容就是確定下後來,也就是現在的中、美、俄三角等同體系。
就如同是一個穩定三角形一樣,力量保持均勢,至於在這個均勢內的各自利益擴張,那便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政治就是這樣,很難明白,卻又似乎很簡單。不過真相卻永遠是那樣的存在於雲裡霧間,很難被人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