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大才張既

呂綺玲爲陳旭生的兒子,被取名爲陳艾。

在享受了一段時間的天倫之樂之後,文昭再次投入了繁忙的公務之中。

現在已經到了建安五年的秋季,眼看糧食已經成熟,百姓們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歷史上的這一年,本該爆發聞名後世的官渡之戰,可是在這個時空之中,卻顯得有些太過平靜。

看着面前堆積如山的案牘,文昭頓時感到非常無聊,他隨意翻着文書,忽然看到了一則令他感覺好奇的內容。

文昭託着下巴喃喃自語:“新豐縣令張既,自建安元年開始,連續四年政績都在三輔各縣名列第一。”

三輔指的乃是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三個郡,三郡之地縣城何其多,縣令、縣長亦是不計其數。

然而,這個新豐縣令張既的政績,居然能夠連續四年位列三輔第一,這就絕對不是僥倖了。

眼睛微微眯了起來,文昭有些疑惑的自言自語:“張既乃何人,爲什麼我對他沒有絲毫印象呢”

在文昭的記憶中,三國時期貌似沒有張既這個名人,可是張既的政績擺在這裡,此人絕非僅僅是一縣之才。

思考許久,他纔拿着手中的文案前去尋找陳羣。

陳羣此時,身旁亦是堆了一大羣文書,忙得不可開交。哪怕文昭來到他身旁,陳羣也沒有發覺。

文昭也沒有打擾陳羣,只是找了一個蒲團盤坐在那裡,細細打量着陳羣。

足足過了一炷香的時間,陳羣才感覺有些疲憊,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直到此時,他才發現文昭正托起下巴望着自己。

陳羣心中一驚,急忙上前向文昭行禮,道:“見過主公。”

文昭亦是起身,上前托住陳羣的手臂,臉色不愉的說道:“長文乃吾族兄,現在屋內有沒有其他人,你何故如此多禮”

陳羣卻是正色道:“雖然如此,然主君臣有別也,吾又豈能違背禮法”

陳羣受過最正統的教育,從各個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標準的士子,這樣的人,對於禮法自然十分看重。

故此,哪怕文昭再三跟陳羣說明,私底下無需多禮,陳羣亦時常謹守禮法,沒有絲毫逾越的地方。

見陳羣如此堅決,文昭無奈的搖了搖頭,也不再相勸,只是關心的問道:“處理政務雖然重要,可是兄長還應當注意身體啊。”

陳羣應諾,而後問道:“主公在此等我,可是有什麼事情麼”

往常時日,文昭對於陳羣十分信任,許多政務只要經過了陳羣的手,他很少再去複查。

當然,陳羣若是遇到大事情,也要尋田豐、程昱商討,最後還要讓文昭點頭才行。

故此,對於文昭今日突然過來看自己,陳羣感覺有些好奇。

文昭揚了揚手中的文書,說道:“長文兄,吾今日偶然看到,新豐縣令張既的政績,連續四年都是三輔第一。”

“此等人才,兄長對他是否瞭解”

陳羣聞言一愣,而後說道:“張德容乃當世大才,雖然出身寒門庶族,卻年少有名,十六歲就在馮翊郡擔任門下小吏。”

“後來張德容屢次升遷,被郡裡舉爲孝廉,卻沒有前往京城入郎署爲官。曾經我就向主公舉薦過他,希望主公能夠將其徵辟,入大將軍府中擔任要職。”

“不過主公當時並不以爲意,只讓我寫了一道文書徵辟此人。”

“卻不想張德容拒絕了徵辟,反而繼續待在新豐縣城之內任職,一待就待到了今日。這幾年來,新豐縣城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張德容本人,亦是得到了當地百姓深深的愛戴。”

文昭聽見陳羣的話,有些愕然的問道:“既有此事”

陳羣頷首道:“確有此事。”

文昭皺着眉頭,終於想起來了這件事情。

由於有着後世的記憶,故此文昭挑選人才的時候,都比較依賴這種記憶。只不過他對於張既並沒有印象,所以當初才並不看重此人。

其實張既此人乃當世大才,能文能武,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赫赫威名。

張既領兵平過叛亂,敗過馬超,退過羌人,破過氐人。

他最重要的功績,還是替曹魏穩定涼州、雍州,政績斐然,被曹丕稱爲國之良臣;還被陳壽評價爲鹹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見述於後也。

甚至於,後有人將魏晉時期,賈詡之籌策、程昱之智勇、以及張既之政能並稱,以讚譽此三人在各自領域內的成就。

張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與賈詡、程昱並列,可見此人的不凡。

文昭雖然現在不知道這些,卻也感受到了自己冷落了一位大才。像這種大才,想要讓他們真心出仕,不能以一紙文書徵辟,非要親自前往相邀才行。

他懊惱着拍了拍自己腦袋,跌足頓首的說道:“如此大才,吾既然如此薄待,真乃吾之過也。”

話畢,陳旭在屋內來回走動了幾圈,而後駐足說道:“吾欲親往新豐縣城,邀請張德容擔任要職,長文以爲若何”

陳羣聞言大喜過望,說道:“主公若能將張德容請來,吾日後處理政務,定不會如此吃力。”

陳羣不是一個氣量狹小,不能容忍之輩。

相反,他知道縱然自己名義上乃是文昭族兄,卻也不能真的就一手把持關中政務。

若是張既能夠前來助他,不僅可以爲陳羣分擔很多壓力,還能夠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這對於陳羣的明哲保身,卻是十分有益;對於關中的發展,更是如虎添翼啊。

不要以爲連續四年政績被評爲三輔第一,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三輔之地,加起來共有三十八個縣城,其中的縣令、縣長之中,不乏才能出衆之輩。

連續四年,在衆多縣令之中脫穎而出,哪怕讓陳羣前去擔任新豐縣令,也不見得能夠比張既做得更好。

最起碼,在文昭的治下,莫說三輔之地,恐怕就是一個郡國之內,某個縣令連續四年政績第一,也從未有過此事。

文昭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才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位大才,就準備親自前去邀請張既,前來蒲阪任職。

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429章 言而有信第614章 閻行欲降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245章 大捷第800章 繼承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128章 火燒連營第270章 交鋒第539章 戰!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326章 誘敵第120章 誓殺老賊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1章 魂入漢末第415章 草人借箭第54章 約戰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907章 付之一炬第332章 書信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973章 郭嘉見吳王第193章 心思第551章 凱旋第190章 回寨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353章 烏龍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201章 封官第624章 奮死一博第722章 流血漂櫓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788章 田豐離去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460章 大捷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507章 求助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244章 碰撞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802章 狼煙第948章 蘆葦蕩第405章 軒轅關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371章 函谷關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284章 旭之志第794章 三策第5章 臥虎嶺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493章 百姓生活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621章 設伏第911章 勸諸葛第610章 天方夜譚第65章 譁變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102章 馬驚第863章 神仙眷侶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276章 名士第895章 大破曹軍第31章 練兵第558章 張鬆第227章 來使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546章 攻破陳留第198章 諸侯會盟第490章 狩獵第686章 遭遇戰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34章 劫營第788章 田豐離去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786章 噩耗第175章 推測第130章 名將之殤第504章 判刑第879章 酷吏第636章 無奈第813章 婚事(上)第399章 密信第444章 嫁禍第836章 天佑巴郡
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429章 言而有信第614章 閻行欲降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245章 大捷第800章 繼承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128章 火燒連營第270章 交鋒第539章 戰!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326章 誘敵第120章 誓殺老賊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1章 魂入漢末第415章 草人借箭第54章 約戰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907章 付之一炬第332章 書信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973章 郭嘉見吳王第193章 心思第551章 凱旋第190章 回寨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353章 烏龍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986章 鄧艾據遼東第201章 封官第624章 奮死一博第722章 流血漂櫓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788章 田豐離去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460章 大捷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507章 求助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244章 碰撞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802章 狼煙第948章 蘆葦蕩第405章 軒轅關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371章 函谷關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284章 旭之志第794章 三策第5章 臥虎嶺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493章 百姓生活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621章 設伏第911章 勸諸葛第610章 天方夜譚第65章 譁變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618章 長驅直入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102章 馬驚第863章 神仙眷侶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276章 名士第895章 大破曹軍第31章 練兵第558章 張鬆第227章 來使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546章 攻破陳留第198章 諸侯會盟第490章 狩獵第686章 遭遇戰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34章 劫營第788章 田豐離去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786章 噩耗第175章 推測第130章 名將之殤第504章 判刑第879章 酷吏第636章 無奈第813章 婚事(上)第399章 密信第444章 嫁禍第836章 天佑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