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徐庶擇主

水鏡山莊之內賢才齊聚,最差的也是一州之才,他們聚集在一起,言語之中時常碰撞出亮麗的火花。

龐統被司馬徽稱讚,慢慢找回自信以後,也變得開朗了許多。

在水鏡山莊之內,也只有諸葛亮一人,在與他爭論的時候能夠不落下風。

故此,司馬徽一致認爲諸葛亮與龐統,都乃當世大才,假以時日,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忽然說道:“阿亮讓書童假扮你前往關中,恐怕不單單是爲了自己脫困吧?不然以你的能力,想要將那幾個死士留在隆中,也沒有絲毫問題。”

徐庶等人聽見龐統的話,都不由將目光放在了諸葛亮身上。

他們都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曉得此人雖然尚未及冠,可其心思之縝密,卻是世間少有。

而且諸葛亮所學甚雜,天文地理,周易八卦,行軍佈陣,內政律法,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曉。

可以說,諸葛亮身上幾乎匯聚了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陰陽家、道家的種種學說。

不僅如此,很少有人知道,諸葛亮本人亦是十分精通君子六藝,擊劍、騎射都是出類拔萃。

當然,諸葛亮現在遠遠沒有達到自己人生的巔峰,很多學說尚未精通。饒是如此,司馬徽都常常感嘆,天下之間爲何會有如此博學、完美之人。

徐庶等人相信,憑藉諸葛亮在墨家機關上面的造詣,想要殺死幾個被困的關中死士,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可事實上,諸葛亮卻沒有殺死這幾個人,反而讓他們將自己書童帶走了。

看到衆人疑惑的眼神,諸葛亮摸了摸自己尚未長出來的鬍鬚,面帶微笑地說道:“世人對於陳文昭傳聞有許多,天下諸侯之中,也只有此人我有些看不透。”

“此次吾亦想要通過身旁書童,進入關中以後的見聞,來看看陳文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孟建卻是心中一動,忽然說道:“阿亮這樣考察陳文昭,可是有心前去關中投奔於他?”

諸葛亮沒有回答,只是臉上帶着笑意。

龐統卻是微微搖了搖頭,暗暗想到:“阿亮雖然堪稱完美,卻也太過心高氣傲。如今關中人才濟濟,縱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前去投奔陳文昭,亦不能盡力展示自己的才華。”

“憑藉阿亮的性情,若不能造就一段不可逾越的神話,他甚至願意一直躬耕田野,永不出仕。”

不得不說,龐統對於諸葛亮的分析,卻是一針見血。

歷史上諸葛亮投奔劉備,不見得真是因爲看重劉備的忠義、仁厚,也並不代表諸葛亮果真忠於漢室。

像他這樣的智謀之士,又怎會愚忠已經腐朽沒落的大漢?

不管是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還是孫權稱帝以後諸葛亮的態度,都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諸葛亮是忠誠之人,可他所忠之人乃是自己的主公,僅此而已。

他之所以投奔劉備,很大的原因是因爲劉備需要他,他也需要劉備這個舞臺,來肆無忌憚展露自己的才華。

從諸葛亮一直自比爲管仲、樂毅,就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心比天高了。

只有輔佐像劉備這樣,身無一片立錐之地的諸侯成就霸業,才能彰顯自己過人的才華。

事實上,諸葛亮真正做到了,他的確輔佐了寄居在荊州的劉備,成就了一番王圖霸業,也成就了他自己多智近乎妖的名聲,真正永垂不朽。

除了龐統,也就屬徐庶對於諸葛亮最爲了解。

他看見諸葛亮的表情,當即問道:“阿亮莫非想要借書童之手,掂量一下陳文昭的分量,以及關中實力究竟如何?”

諸葛亮仍舊面帶笑意,只不過現在卻是微微頷首。

他們雖然對於天下大勢非常瞭解,可終究只不過是道聽途說,沒有親身見識過,永遠不能真正瞭解一方諸侯。

諸葛亮派遣書童前往關中,不僅可以通過書童的眼睛,觀察關中的一應事務;也可以通過陳旭對待書童的態度,揣測一下陳旭此人的性情。

智謀之士,就要能夠見微知著,通過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瞭解到其他人無法瞭解的事情。

諸葛亮高傲的性情,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投奔已經成就大勢的陳旭。

他既然不會投奔陳旭,若是日後出仕,定會成爲陳旭的敵人,多瞭解一下敵人,總歸沒有壞處。

諸葛亮也想在心中掂量一下,自己若是輔佐一位弱勢君主,是否有能力與陳旭相抗衡。

若不能逆天改命,成就自己無與倫比的名聲,諸葛亮甚至願意寄情于山水之中,永遠享受田園生活。

諸葛亮擡起了那張,英俊得令女人都嫉妒的臉龐,對着徐庶說道:“元直,你已經準備出仕,可是相中了哪方諸侯?”

聽見諸葛亮的話,衆人也紛紛將目光放在了徐庶身上。他們之中,也就徐庶的年齡最大,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徐庶現在學業有成,也時常想要出山,成就一番事業。

不成想,徐庶聽見諸葛亮的話以後,反而苦笑着說道:“想要尋一明主,何其難也。”

石韜說道:“你前段時間不是前去面見劉荊州了麼,爲何不在荊州出仕?”

徐庶搖了搖頭,道:“吾本以爲劉荊州乃漢室宗親,坐擁荊州沃野千里,麾下人才濟濟,帶甲之士數十萬,乃一代雄主。”

“然而與其相見以後,才知此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疏離嫡子而偏愛庶子,難成大事也。”

“劉景升既非霸王之才,吾自然不會前去投效。”

衆人聞言,當即靜默不語。

他們之中,也只有徐庶對於漢室感情十分深厚,一直想要投奔一位漢室宗親。可是今日聽徐庶之言,其中卻透露出了濃濃的失望之情。

諸葛亮眼神微微閃動,忽然說道:“荊州有另外一位英雄,元直何不前去看看,此人到底如何?”

徐庶來了興致,問道:“阿亮所言何人?”

諸葛亮一字一頓的說道:“漢室宗親,豫州牧劉備,劉玄德是也。”

第21章 相邀第194章 陷陣營第494章 關平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453章 張遼至第439章 祭天祈雨第59章 殤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156章 伏兵第405章 軒轅關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71章 勸說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549章 水淹第360章 鬥將第663章 遊行法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107章 身亡?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319章 邀戰第549章 水淹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560章 反心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990章 身中毒箭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64章 野心第963章 聯軍窘境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99章 復奪廣宗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235章 鮑信第593章 程昱進諫第270章 交鋒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597章 落魄劉備第355章 鍾繇第91章 包辦婚姻第978章 聯軍崩潰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533章 欲滅袁紹第283章 狂妄男子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650章 九錫第185章 高順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771章 捉鄧賢第578章 獻第605章 大才張既第696章 輓歌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495章 父與子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73章 暴走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188章 依附第563章 四面楚歌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11章 三問第436章 僞造書信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158章 兩虎相爭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984章 楊樹下第175章 推測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85章 張角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759章 昏迷第118章 敲暈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80章 前途堪憂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472章 劫營第1008章 去世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75章 輕視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224章 唯纔是舉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486章 授課第988章 三俊傑第609章 刁難第492章 野炊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545章 高幹戰死
第21章 相邀第194章 陷陣營第494章 關平第374章 冰釋前嫌第453章 張遼至第439章 祭天祈雨第59章 殤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156章 伏兵第405章 軒轅關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71章 勸說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549章 水淹第360章 鬥將第663章 遊行法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107章 身亡?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319章 邀戰第549章 水淹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560章 反心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990章 身中毒箭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64章 野心第963章 聯軍窘境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99章 復奪廣宗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235章 鮑信第593章 程昱進諫第270章 交鋒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597章 落魄劉備第355章 鍾繇第91章 包辦婚姻第978章 聯軍崩潰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533章 欲滅袁紹第283章 狂妄男子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650章 九錫第185章 高順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771章 捉鄧賢第578章 獻第605章 大才張既第696章 輓歌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495章 父與子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73章 暴走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188章 依附第563章 四面楚歌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11章 三問第436章 僞造書信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158章 兩虎相爭第340章 見過將軍第984章 楊樹下第175章 推測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85章 張角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759章 昏迷第118章 敲暈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80章 前途堪憂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472章 劫營第1008章 去世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75章 輕視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224章 唯纔是舉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486章 授課第988章 三俊傑第609章 刁難第492章 野炊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545章 高幹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