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決鬥

不過夏侯敦既然沒有遭到以前騷擾,卻是完全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更是感覺徐州軍已經是沒有什麼力量了,剛剛駐紮穩營寨,就帶領手下的人馬發動對鄴城的進攻。

哪裡想到他這邊剛剛排開陣勢,鄴城的城門突然間打開,一彪人馬殺了出來,爲首赫然是管亥,一到陣前,管亥高聲喊道:“匹夫夏侯敦,你不是自恃武藝高超嗎?現在你家爺爺在此,有沒有膽量和我比試一下。”

幾句話說的夏侯敦心頭火起,竟然連管亥爲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種重要的問題都不再去想,就想催馬過去與管亥一戰。

哪知他這邊還沒有動,前面已經有一員武將大喊一聲衝到陣前,正是手下的先鋒史渙。史渙攛掇夏侯敦出兵絕不僅僅是爲了讓夏侯敦自己立功,他作爲夏侯敦手下的一員大將,當然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夠多得到一點功勞,將來可以風光的封妻廕子,結果一路上竟然連一個阻擋的敵人都沒有,心裡已經說不出有多鬱悶,卻在此時有管亥出來挑戰,這樣的立功機會怎麼可以輕言放棄,於是拍馬來到陣前。

夏侯敦一見衝出去的是史渙,心中就暗道不好,自己早在徐州的時候就和管亥交過手,那時候的自己不過是略微佔了一點上風,這些年管亥的武藝應該是隻高不低,史渙在自己手下這麼多年,有什麼斤兩自己自然清楚,以他的武藝上去,不是白白讓敵人佔便宜鼓舞士氣嗎?於是喊了史渙幾聲,想讓他回來,但現在的史渙一心都是立功的事情,又哪裡知道夏侯敦是在關切自己,乾脆裝作沒有聽見。

夏侯敦又怎麼能說自己是怕史渙打敗仗,想親自上去,但自己現在的身份已經不同當年,作爲主帥的人要是還出去羣毆的話,恐怕面子全都丟光了,他這邊還沒有下定決心,管亥那裡已經打了起來。

這些年管亥跟隨程玉東擋西殺,武藝當然沒有放下,隱隱中還有了一點進步,即使夏侯敦來現在勝負都在半數之間,何況史渙這樣的肉腳。剛打的時候,史渙還覺得自己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幾個回合下來,他已經漸漸打看到了差距,想說逃走,但自己都已經不顧主帥號令的衝了上來,卻沒有抵擋上幾招,就這麼回去,以後在軍中還有什麼面子,只能咬牙硬撐。

但一個已經失去膽氣的人,戰鬥力還不如平時,在管亥的步步緊逼之下,史渙的早逝更是混亂,一個不留神,被管亥將自己手中的刀挑飛,有了性命問題,史渙可是再也不能顧忌面子了,撥馬就跑。

可以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逃跑機會,現在即使醒悟,也已經晚了一步,這樣近的距離,又哪裡夠他逃走,不過是十幾部的距離,管亥已經趕到史渙的馬後,一矛奔敵將的後心刺去,史渙已經聽到背後的馬蹄聲響,心中早已慌亂不已,恐懼已經完全佔據自己的心頭,竟然連逃跑的要素都完全忘記,聽到後面兵刃破風的聲音,纔出於一個武將的直覺,將身體一伏,斜趴在戰馬的背上,可是這時纔有反映還是晚了一步,管亥一矛雖然沒有將他刺死,卻也在他的腰肋之間滑過,中國古代穿的多時連環甲而不是全身甲,又如何能抵擋鋒利的矛尖,不但將甲冑衣服全數掛破還在史渙身上留下了一條一尺長一指多深的傷口。

一陣劇痛傳來,史渙連抓住繮繩的力氣都失去了,“咕咚”一聲由馬上摔下,傷口被撕的更大,一翻白眼,痛暈了過去。

管亥跟到史渙的身邊,舉起手中長矛就往地上刺下,突然身邊馬蹄聲響,管亥一擡眼的功夫,夏侯敦已經殺到自己身邊,卻也沒有偷襲他,只是用手中的大刀一擋,架住了刺向史渙的長矛。

兩個人都是熟人,當年兩軍第一戰就有他們兩個,當日管亥雖然略微吃了一點虧,卻還是沒有分出勝負,兩人兵器一交,首先就較起了力氣。

兩個人雖然不是特別的神力型武將,但是能以勇猛在各自的陣營中聞名,手下的力氣也不會小到什麼地方去,較了一陣勁,兩個人都沒有露出敗勢,反而是胯下馬首先吃不住勁,各自移動了幾步,讓兩個人粘在一起的武器漸漸分開。

終於,武器之間的接觸全部脫離,兩個人都馬上收回自己的兵器,又高舉着向敵人殺去。

這兩人雖然說不上是三國中S級的武將,水準卻也至少在A+,這一交手,又怎是短時間內能分出勝負的,何況管亥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幾次在爆發狀態下救主,無論耐力和招式都逼當年有了一點進步,現在與夏侯敦之間已經說不出誰高誰低,一直殺了兩個時辰,到了兩個人都有些支持不住的份上,還是難以分出勝負,最後還是管亥主動跳了出來,一邊摸汗一邊對夏侯敦說:“匹夫夏侯敦,你可怕了我沒?如果不服的話,明天早上我們再戰,不分出個勝負決不罷休。”

夏侯敦也是趁此機會喘了幾口粗氣,對管亥說:“好,我們明日辰時疆場再見,不與你分個高下決不罷休。”說完各自罷兵回營。

第6節 玉璽清明第2節 背叛第6節 區別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7節 結拜第4節 審訊第3節 敗兵相遇第1節 準備第2節 肺腑第9節 巨弩第8節 無功第6節 玉璽第1節 敵營第2節 回顧第9節 頹唐第8節 機謀第3節 親者變仇敵第4節 單于第1節 弱點第4節 危機第5節 對策第8節 復仇第3節 備戰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3節 擇第7節 醫聖第4節 調兵遣將第1節 議和第10節 先兆第9節 鳳雛第7節 夜談第10節 維谷第6節 鐵騎第6節 改道第3節 脫險第1節 敗退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2節 異軍突起第4節 危機第2節 外篇第10節 合兵第2節 空城待吳軍第三節第6節 破敵第5節 訪賢第6節 拒降第7節 夜談第2節 異軍突起第6節 拜山第9節 貂嬋第十八節第3節 劫糧各逞智第5節 夜襲清明第8節 劫殺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6節 交涉第5節 異狀第5節 對策第3節 血詔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1節 巧用胡車兒第9節 緩衝第5節 混亂第4節 喜憂第5節 殉城第8節 閻柔第4節 糧草第6節 拜山第五節第3節 神醫第4節 變第1節 決戰的序曲第七節第7節 起兵第十八節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9節 緩衝第6節 鐵騎第7節 奪城第10節 內訌第9節 折肱第8節 劫殺第6節 破敵第8節 迴心第8節 長子第8節 長子第8節 衝陣第3節 壽辰第十五節第4節 單于第3節 別離第1節 使者第3節 壽辰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7節 波動第6節 前奏第3節 破陣第5節 庭戰
第6節 玉璽清明第2節 背叛第6節 區別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7節 結拜第4節 審訊第3節 敗兵相遇第1節 準備第2節 肺腑第9節 巨弩第8節 無功第6節 玉璽第1節 敵營第2節 回顧第9節 頹唐第8節 機謀第3節 親者變仇敵第4節 單于第1節 弱點第4節 危機第5節 對策第8節 復仇第3節 備戰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3節 擇第7節 醫聖第4節 調兵遣將第1節 議和第10節 先兆第9節 鳳雛第7節 夜談第10節 維谷第6節 鐵騎第6節 改道第3節 脫險第1節 敗退第3節 三軍齊上陣第2節 異軍突起第4節 危機第2節 外篇第10節 合兵第2節 空城待吳軍第三節第6節 破敵第5節 訪賢第6節 拒降第7節 夜談第2節 異軍突起第6節 拜山第9節 貂嬋第十八節第3節 劫糧各逞智第5節 夜襲清明第8節 劫殺第4節 深宅喪忠魂第6節 交涉第5節 異狀第5節 對策第3節 血詔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1節 巧用胡車兒第9節 緩衝第5節 混亂第4節 喜憂第5節 殉城第8節 閻柔第4節 糧草第6節 拜山第五節第3節 神醫第4節 變第1節 決戰的序曲第七節第7節 起兵第十八節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9節 緩衝第6節 鐵騎第7節 奪城第10節 內訌第9節 折肱第8節 劫殺第6節 破敵第8節 迴心第8節 長子第8節 長子第8節 衝陣第3節 壽辰第十五節第4節 單于第3節 別離第1節 使者第3節 壽辰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7節 波動第6節 前奏第3節 破陣第5節 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