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喜憂

只要對方肯說話就會給自己造成機會,這是程玉的想法,既然對方已經有問題了,自己就要把握機會讓這次對話進行下去,於是程玉給了沮授一個肯定的回答:“是,一個臣子如果能爲國盡忠的話,是最大的榮耀。”

沮授得到這個回答略微有了一點精神:“那麼大司馬爲什麼不能讓我殉主,給我一個榮耀的收場呢?”

程玉等的就是這個問題,他爲了勸降忠臣猛將,特意準備了幾個套路,這也正是其中的一個,馬上毫不猶豫的回答:“那麼請問沮先生,你所謂的‘國’,是天下萬民的國,還是袁氏一家一人的國呢?”

沮授顯然以前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被程玉這一軍將的不知如何回答,心頭也開始有點迷茫。

程玉爲了擾亂沮授心志,趁熱打鐵的說:“不知道當初請袁本初進冀州的時候,沮先生爲何不爲韓刺使死節呢?”

這句話可衝到了沮授的肺管子,沮授這麼多年唯一可以引爲醜事的就是迎袁紹進冀州,當即反駁道:“韓文節並非聰明雄略之主,圖謀大事,不過是自取敗亡,獻冀州於袁公,可保全其首領妻孥,又有何不對,況且袁公又是忠良之後一心爲國,降其有何不可?”

程玉已經感到沮授被激怒了,連說話中都已經存在了詭辯的成分,但這樣的情形恰好是自己追求的,在這種激動的狀況下,就很容易讓對方順着自己的思路走了。他馬上話鋒一轉:“沮先生此言不無道理。”讓沮授先將心情平復一下。

緊接着趁沮授還沒有回過神來他又說:“但袁公也並非聰明雄略之人,數拒先生於符皓之忠言,是其不聰;任二子掙權而不問,是其不明;猶豫不絕,多疑難斷足見其無甚雄略。本初尚且如此,其二子更加不堪,如此之主,有如何值得忠臣爲其死節?”

沮授在激動之中,聽見程玉的話似附和自己卻又暗藏批評,心中思慮之下更是茫然。聽見程玉又說:“袁本初雖爲朝廷肱股,卻不思報效朝廷,一心爲子侄謀出路,又算什麼一心爲國?如今趙王正在徐州監國,欲平滅逆賊曹操,此正爲忠君愛國之士報效朝廷,各盡其智的時候,您卻欲爲一不值得死節之人而死,豈不受天下之士恥笑?”

被這一番說辭打動,沮授的內心動搖的更加厲害,程玉感覺到有戲,又繼續給他灌輸光明美好的前景:“如果沮先生肯報效君王,拯朝廷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乃是國家之幸事,黎民之幸事,定可名彪青史,爲後世士子所景仰。”

此時的沮授已經完全跟着程玉的思路走了,名彪青史,爲後世景仰,這是每個古代文人最高的理想,又何嘗不是沮授的理想。在這理想的誘惑下,沮授已經完全忘記了袁尚,如醍醐灌頂般感覺眼前一亮,以致不住興奮的對程玉說:“罪人沮授願爲朝廷出力。”

一聽這話,程玉終於舒了一口氣,總算沮授是開了竅,忙叫手下的士兵將沮授的綁繩解開,沮授一獲自由,就掙扎着要起來給程玉行禮,被程玉死死的按在牀上,告訴他要保重身體,天下萬民還在翹首等待他。也無非是些阿諛的話,不過對此時已經熱血沸騰的沮授還是十分有效,也讓他十分感動,乖乖的躺在牀上休息。

程玉離了沮授的房間,又吩咐士兵一刻不離的照看着沮授,防備他萬一又有什麼想不開再自殺之類的。不過沮授還算老實,被程玉勸服之後飯也肯吃了,一心的要養好身體後去報效朝廷。

現在幽州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有已經完了,程玉也得到了曹操正在幷州的消息,他知道以曹操的實力,自己必須馬上離開幽州趕到幷州,才能爭取在曹操口中奪下一點食來。

還好和烏丸的談判比較順利,幾天以後已經訂下了盟約,烏丸繼續對漢朝稱臣,烏丸人可以隨意的進入漢朝的土地,——當然是不允許一次超過百人的,而且不允許在幽州邊界滯留。在青州劃出了一片土地,允許烏丸人居住,但居住的烏丸人必須受漢朝官吏的管理,所承擔的賦稅徭役也是一樣的,包括兵役。田疇被任命爲新的烏丸校尉,帶領人馬駐紮在長城之外與烏丸的單于一起管理烏丸事務,程玉又向朝廷申請對幾個單于進行新一輪的冊封,按照他的影響力來看,這次冊封一定會被批准。另外在長城邊建立一個集鎮,允許漢人和烏丸人自由的交易,這樣的交易對兩面都比較有利,畢竟青州養馬會不會和塞外一樣好還沒有經歷過驗證,在此之前,程玉可以用鹽鐵來換取塞外的良馬來擴充自己的實力。

等這些事情都定下來以後,軍隊也修養的差不多了,右北平在沮授的書信下已經歸降了程玉,現在他解決了後顧之憂,要去和曹操爭奪幷州了。

在出發之前,程玉卻接到了第一個讓他十分震驚和頭痛的消息——張遼兵敗。

第3節 備戰清明第8節 再會第10節 敵城第1節 誤中第10節 叛亂第1節 叛亂第十一節第1節 受挫第8節 說客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6節 險地第10節 聯姻第2節 潰散第10節 內訌第10節 聯姻第7節 遊擊第7節 分歧第1節 歸降第6節 義釋第1節 軍師第7節 襲殺第5節 處罰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7節 任命第8節 悔悟第4節 危機第3節 脫險第6節 險地第7節 凱旋第8節 再會第3節 鬥志第10節 比武第8節 條件第4節 大戰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8節 威名第8節 無功第7節 波動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5節 戰果第10節 內訌第5節 借兵第8節 衝陣第十一節第1節 失敗第一節第6節 失地第2節 奉獻第1節 受挫第5章 抉擇第2節 會盟第4節 鬼狐復活第9節 山口第6節 派系第2節 聚賢第3節 追殺第4節 鬼狐復活第4節 糜竺第1節 擁立第4節 前途視曹公第10節 義父第1節 除患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1節 使第8節 機謀第9節 勸降第七節第6節 失地第8節 條件第1節 誘敵第8節 嚮導第10節 盟約第3節 追殺第5節 混亂第10節 敗逃第5節 張燕第2節 進退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十九節第7節 撤退第3節 借兵第3節 身世第3節 疑兵陷甘寧第5節 驕兵第2節 兩難第7節 堅持第5節 對策第6節 生天第4節 求醫第4節 副將第9節 醒悟第6節 逃敵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1節 騎戰第3節 脫險第4節 副將第5節 對策第9節 緩衝第3章 求死
第3節 備戰清明第8節 再會第10節 敵城第1節 誤中第10節 叛亂第1節 叛亂第十一節第1節 受挫第8節 說客第4節 背箭破敵陣第6節 險地第10節 聯姻第2節 潰散第10節 內訌第10節 聯姻第7節 遊擊第7節 分歧第1節 歸降第6節 義釋第1節 軍師第7節 襲殺第5節 處罰第1節 蜀中說客至第7節 任命第8節 悔悟第4節 危機第3節 脫險第6節 險地第7節 凱旋第8節 再會第3節 鬥志第10節 比武第8節 條件第4節 大戰第1節 無意犯衆怒第8節 威名第8節 無功第7節 波動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5節 戰果第10節 內訌第5節 借兵第8節 衝陣第十一節第1節 失敗第一節第6節 失地第2節 奉獻第1節 受挫第5章 抉擇第2節 會盟第4節 鬼狐復活第9節 山口第6節 派系第2節 聚賢第3節 追殺第4節 鬼狐復活第4節 糜竺第1節 擁立第4節 前途視曹公第10節 義父第1節 除患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1節 使第8節 機謀第9節 勸降第七節第6節 失地第8節 條件第1節 誘敵第8節 嚮導第10節 盟約第3節 追殺第5節 混亂第10節 敗逃第5節 張燕第2節 進退第2節 城頭戰三將第十九節第7節 撤退第3節 借兵第3節 身世第3節 疑兵陷甘寧第5節 驕兵第2節 兩難第7節 堅持第5節 對策第6節 生天第4節 求醫第4節 副將第9節 醒悟第6節 逃敵第2節 英雄各擅場第1節 騎戰第3節 脫險第4節 副將第5節 對策第9節 緩衝第3章 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