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合兵

關羽凝神仔細觀瞧,卻不見有敵人的兵士出來列陣,正感到奇怪,突然發現對面有幾個黑點直奔自己而來,還沒有看輕是什麼東西,已經近在咫尺,饒是關羽身經百戰,也沒有見到過這樣的情景啊,忙用手中的大刀一揮,也虧了他是揮到撥大,不然以這種牀弩的力量,恐怕連刀上都可以穿個窟窿,至少也要鎮他個吐血,這一刀的力量還不錯,一下子就把射向關羽身體的這一隻弩箭打偏了,不過上面附帶的力量,連關羽手中的刀都被蕩了開去。

不過這次程玉可沒有好心到只用一隻弩箭,一開弓就是三箭齊發,雖然被關羽擋開一箭,另外射飛了一箭,可還有一箭正捅到關羽跨下馬,連叫都沒有叫一聲,關羽跨下的黃馬就腸穿肚裂死於非命,而且這一箭的餘勢未消,將馬帶出了老遠,關羽也從馬上摔下,搞了個灰頭土臉,劉備手下的人馬都爲這一箭的威勢所鎮,愣了半天才反應過來,衝上一羣人將關羽搶回本陣。其實他們遠不用這麼害怕,雖然這樣的弩車威力很大,可是光發射就要四個人推着或者用木樁固定,至於上一次弦,更是要大費周折。

等關羽都被自己的人馬架着走出了好遠,軍士太上好了另外三隻箭,雖然目標的位置已經移動,可是徐州的軍士可不管那麼多,一肚子惡氣正好發泄出來,這三隻弩箭有一隻一下子釘到外圍一個士兵的身上,連他附近的人都帶倒了。

此時的劉備人馬不跑還待何時,保着關羽,連滾帶爬的跑到了射程之外的本陣,這纔敢喘一口氣。營內的徐州人馬一見,都是興高采烈,程玉的心情也舒暢起來,命令手下的兵士敲響鑼鼓,頓時響成一片。

劉備想要進攻,但看手下的兵士士氣低落,剛纔程玉所使用的巨弩對他們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無奈之下只得收兵回去。

這一下,徐州衆將都是大出一口惡氣,一回到大帳,就有人建議說多造一些巨弩作爲攻守利器,程玉也覺得大有道理,於是命徐庶抓緊時間收集材料趕造一批弩車。

以後的幾天,攻守之勢終於扭轉了過來,程玉軍每天挑戰,劉備軍卻是堅守不出,對此程玉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即使有千條計也對付不了一隻烏龜。還好孫策此時帶領手下的衆將趕了過來,說起來也不由他不快,程玉提出的條件可是打敗了袁術以後將長江沿岸附近的地區都交給他。有了這些人馬的加入,此時程玉帶着的人已經十餘倍於對手,趕造的弩車也已經完畢,一聲令下對劉備軍營進行了強攻。

這回有了弩車開道,人馬又多,進攻才順利了許多,一陣弩箭齊發,在守衛士兵的射程外就可以殺傷敵軍,這對地方的弓弩手的震撼可就大了,幾輪下來,兩面的部隊同時發起了進攻,無數的人馬衝向了劉備的軍營。

此時太史慈的傷已經好了很多,一衝進劉備的軍營正碰上張飛,不過這次情況可不同了,自己手下帶領的將官兵士都要比對方多很多,圍攻之下,張飛也不是對手,只有落荒而逃。另外一面的關羽也對上了孫策衆將,同樣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後只得保着劉備向壽春方向逃去。

剩下的軍卒成了無頭蒼蠅,本來劉備手下就多是汝南賊寇,一直軍紀不嚴,靠的只是血氣之勇,如今被對方打沒了士氣,又怎麼能是訓練有素的徐州人馬對手,不到半天,整個大營就崩潰了。

一場大戰過後,孫程合兵一處,整頓了一下,又向着壽春的方向一路挺進。等到了壽春城下才知道,原來此時的袁術又剩下自己老哥一個了,劉表的人馬早就北上汝南,劉備剛剛撤下來的殘兵本來想和他合兵一處,哪知道袁術因劉備兵敗,瞧不起他,對劉備處處頤指氣使,氣的手下衆將直想殺了袁術。劉備怕袁術兵多,打他不過,何況即使打贏了也要面對西進的徐州軍,於是帶着自己的人馬,不理袁術,徑直撤到荊州去了。

面對孤家寡人的袁術,程玉又有什麼說的,只有一個字,“打”。於是,聯軍到達的第二天就對袁術軍進行了總攻。袁術帶來的人馬攻擊多日卻拿不下孤城壽春,士氣下降;聽說劉備剛剛被打敗,士氣下降;以前吃過程玉的虧,士氣還是下降,如此的軍隊如何能作戰,不過是一仗下來,就死的死降的降。

袁術手下倚重的大將張勳和偏將雷薄戰死於亂軍之中,袁術見大勢以去,想逃跑,卻已經被包圍,無奈之下,只得連同自己剩餘的手下向程玉投降。

袁術這一請降,剩餘的城池自然也就傳檄而定,加上他手下的紀靈等人,這次程玉的收穫頗豐,同孫策分贓過後,孫策自是帶領手下的人馬告辭,程玉又再三囑咐自己說過的話,孫策也是唯唯而去。

第7節 退兵第5節 混亂第2節 魏延第3節 說服第2節 試練第3節 統領第10節 先兆契子第1節 叛亂第4節 冒進第7節 平叛第2節 奉獻第9節 勸降第1節 使第5節 連陣逞威第5節 求和第1節 單福第1節 議和第4節 請求第一節第8節 無功第8節 閻柔第1節 單福第6節 自焚第4節 示弱襲宛城第一節第8節 歸降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9節 子龍第9節 攻防第7節 兵禍第7節 起兵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十八節第4節 脫險第9節 子龍第3節 大興三路兵順義公第9節 惺惺第1節 內應尾聲第10節 縱虎第5節 收穫第2節 反計第3節 統領第8節 結親第8節 慘淡第3節 劫糧各逞智第2節 降卒第9節 巨弩第4節 決鬥第2節 海船第4節 獻門第5節 借兵第4節 兩雄交兵第4節 徐州第8節 倒戈第3節 擇第7節 退兵第2節 速戰第5節 聯軍第3節 身世第10節 說服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6節 敵後第10節 治療第4節 北伐第8節 復仇第8節 空城第6章 內應第3節 分兵第1節 擁立第9節 攻防第9節 攻防第3節 抵達第7節 起兵第1節 軍師第1節 擴軍第3節 身世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十九節第5節 訪賢第10節 棄城第7節 分歧第6節 交涉第9節 意外第7節 奪城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借兵第4節 各逞心中機第10節 盟約第6節 改道第6節 拒降第6節 改道第2節 遇險第2節 潰散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2節 背叛第10節 內訌第9節 通行
第7節 退兵第5節 混亂第2節 魏延第3節 說服第2節 試練第3節 統領第10節 先兆契子第1節 叛亂第4節 冒進第7節 平叛第2節 奉獻第9節 勸降第1節 使第5節 連陣逞威第5節 求和第1節 單福第1節 議和第4節 請求第一節第8節 無功第8節 閻柔第1節 單福第6節 自焚第4節 示弱襲宛城第一節第8節 歸降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9節 子龍第9節 攻防第7節 兵禍第7節 起兵第4節 初會西涼軍第十八節第4節 脫險第9節 子龍第3節 大興三路兵順義公第9節 惺惺第1節 內應尾聲第10節 縱虎第5節 收穫第2節 反計第3節 統領第8節 結親第8節 慘淡第3節 劫糧各逞智第2節 降卒第9節 巨弩第4節 決鬥第2節 海船第4節 獻門第5節 借兵第4節 兩雄交兵第4節 徐州第8節 倒戈第3節 擇第7節 退兵第2節 速戰第5節 聯軍第3節 身世第10節 說服第3節 新帝賜九錫第6節 敵後第10節 治療第4節 北伐第8節 復仇第8節 空城第6章 內應第3節 分兵第1節 擁立第9節 攻防第9節 攻防第3節 抵達第7節 起兵第1節 軍師第1節 擴軍第3節 身世第2節 計賺夏侯淵第十九節第5節 訪賢第10節 棄城第7節 分歧第6節 交涉第9節 意外第7節 奪城第4節 調兵遣將第3節 借兵第4節 各逞心中機第10節 盟約第6節 改道第6節 拒降第6節 改道第2節 遇險第2節 潰散第2節 火燒益州軍第2節 背叛第10節 內訌第9節 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