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九十七回 太平道教

張角,鉅鹿人氏,自稱“大賢良師”,黃巾軍領袖。

張角得於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以宗教救世爲己任。

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其教義結合了黃老之說,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爲,並根據人們行爲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

早期,《太平經》中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黎民百姓的擁護。

至中平年間,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按照萬物興衰、按照朝代演變的規律,漢王朝大數已盡,作爲土德、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

結果如何,現在來看,是失敗了的。張角擅長說教,十年間擁兵百萬,卻無征戰之能,起義僅一年就差點被漢庭派出的三中郎將皇甫嵩、朱儁、盧植帥官軍全部斬盡殺絕。

徐和單人隨管亥至呂布面前,雙膝跪地,伏身泣告道:“非我徐和不知禮數,只是希祈主公看在吾三十萬教衆的面上,能準奉大賢良師張角爲先聖,傳承太平教義,則我徐和必當爲主公赴湯蹈火,萬死不足惜。”

Wωω✿ttκǎ n✿CO 呂布訝然道:“只爲此事?”

陳宮急上前諫言道:“主公,朝廷視黃巾爲洪水猛獸,不可草率行事。”

呂布大笑道:“自西出武關以來,朝廷之上袞袞諸公,與某再無干系。”呂布說着下赤兔,扶起徐和溫言道:“某應之。”

見陳宮準備上來阻止,呂布解釋道:“公臺,汝意我知之,然某自有主張。”呂布說着轉向諸將言道:“三十萬黃巾,三十萬人口,十抽一便是三萬大軍,我只是一言應之,便得其心,爲某所有,爲某而戰。”

呂布繼續說道:“黃巾自張角始,歷經戰火,苦難深重,轉戰九州,能自始至終凝聚不散,皆因太平道的存在。”

除去還在前軍的許褚外,徐盛、廖化、管亥、徐和、陳宮五人面露驚訝之色,想不到呂布對張角所創的太平道評價這麼高。

陳宮暗忖,太平道在蠱惑人心上,的確是厲害非常。

“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這是民間流傳的歌謠。

中平年間,豪強兼併土地嚴重,“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這是最真實的寫照。

他們擁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和徒附,百姓喪失土地之後,多數淪爲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除了交納高額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當家兵等,甚至跟隨主人遷徙。

在此種情況之下,張角提出的反對剝削、

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自然會得到黎民擁護。

可就是如此,不能不警示之,陳宮欲開口說話,呂布見之,直視其雙目道:“公臺,且聽某說完,再言如何?”

陳宮只能微微頷首,持禮傾聽。

公臺欲阻其事,可青州黃巾有三十萬,如不能收其心,放任自流,遺患無窮。呂布自思爲今之計只有如此,遂轉向徐和厲聲道:“某應汝所求,並非縱容太平教繼續胡作非爲,某有三律,汝等必須遵守!”

徐和謹立,不敢放肆,口中諾諾應承。

呂布手屈一指言道:“其一,今後在某面前,不得提及張角,只可私下祭奠。”

徐和點頭,這一條在情理之中,畢竟呂布是朝廷欽封的奮武將軍,爭戰天下,被人指責窩藏黃巾餘孽,於大事不利。明言可暗中行祭拜之禮,已屬不易。

呂布誅殺董卓之後,任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

假節:“節”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

奮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奮武將軍是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於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

由此可見,呂布僅有一溫侯爵位,其餘假節、儀比三司、奮武將軍只是顯耀一時,並不能當真。

在呂布暫依袁紹時,袁紹以天子名義任命呂布領司隸校尉,比爲二千石,屬官有從事、假佐等。

這一切,都說明一事,呂布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除非攻下青州,任州刺史,纔算名歸言順。

呂布再屈一指說道:“其二,在家如何,某不管,但出則爲士兵,軍中妄議教事,一人如此,斬一人;一伍如此,斬一伍;全軍如此,撤其軍,自領軍將軍始,無一人可免,全部斬殺!”

徐和額頭流着汗水,連連點頭,呂布所言這一條,是避免軍伍爲太平教衆所制,實是必然一律也。

呂布最後握緊拳頭說道:“其三,汝等必須爲某所用,在某看來,可遣人至翼州聯繫張燕,召其來降。”

呂布第三律一經說出,衆人皆有目瞪口呆之感。

張燕原名褚燕,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褚燕聚集一幫少年爲強盜,在山水間轉戰出擊,待回到真定時,部衆已經達到一萬多人。

當時博陵人張牛角也聚集起一夥人,自稱將軍,與褚燕合兵一處。褚燕推舉張牛角爲首領,進兵攻打癭陶,張牛角被流箭射中,身受重傷,臨

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燕爲首領。張牛角死後,衆人一起擁戴褚燕爲首領,於是褚燕改姓張,喚作張燕。

張燕因身輕如燕,又驍勇善戰,所以軍中都稱他爲“飛燕”。後來張燕的部隊不斷壯大,與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叛匪互相聯絡,叛匪中的小頭領孫輕、王當等人,都帶着部衆歸附到張燕麾下,張燕部衆發展到近百萬人,號稱“黑山軍”。

張燕雖然與黃巾軍頗有淵源,但他的黑山軍與黃巾軍卻是不同的。

此刻呂布竟然令徐和要招張燕來降,徐和有一股目眩頭暈之感。

徐和唯唯諾諾道:“主公,此事大不易,只能緩緩行之。”徐和不敢直言此事根本不可行,實在是有些異想天開。

呂布環顧左右,自是不會告知諸將,實在是自己想不出什麼條律來,胡亂拿來湊數的。猶記得去年在袁紹處與張燕征戰,張燕其人,勇武非常,麾下士卒衆多,可謂是翼州一大軍勢。

不給衆人反應的時間,揮手斥退,攜陳宮並騎齊進,令大軍繼續開拔。

陳宮心中微微驚訝,想不到呂布會如此處置,始料不及之下,思慮其中或有遺漏,自己可補缺。

呂布輕聲吁了口氣,不敢驚動陳宮,帶着自得馳馬向前。心中暗自忖着,將來此種事情,還是交付於陳宮等人應對吧,自己實在有些不堪忍受,比起動刀舞槍,揮戟殺敵更加爽快些。

這一件在當時看來或許嚴重的事情,在呂布倉促間定了下來。

陳宮從諸侯爭奪天下的角度向呂布進諫,但在呂布三律之下,也就隨他去了。

陳翎不知,若是在當場,必定泣血諫言。

西方十字軍東征,發生在千年之後,異端,異端!就能戰上二百年,死傷無數,黃巾軍暗伏在呂布軍中,呂布隨時都有可能被其反制。

呂布不知,陳宮不明,諸將不曉,但陳翎在耳染目濡之下,自是知道此事的嚴重性。不過此事發生時,此刻待在琅邪城中陳翎,還尚不知曉。

道教宗旨仙道貴生,濟世度人。

兼之黃老之說,或許無妨,但現在徐和幾疑已是張角之後的另一精神領袖,從他所言所行來看,走上歧路是必然的,是一定的。

傳承自張角的太平道,會如何影響整個世界,無人可知,無人可曉。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剛剛被漢庭差點剿滅的太平教,勢必走上一條從來沒人走過的路。

異端,異端!

焚燒一切,蕩滅一切,讓大火在異端之地熊熊燃燒吧!

書羣號:一零八九三八二五肆(108938254)

(本章完)

正文_第一百二十九回 謀逆造反正文_第十六回 約法三章正文_第三百七十七回 孰奸孰忠正文_第一百一十九回 雕版印刷正文_第一百一十回 諸葛子瑜正文_第二百八十三回 誰在佞言正文_第三百一十九回 殿中點將正文_第二百一十八回 劉備出兵正文_第一百一十八回 出使兗州正文_第五百四十五回 混戰一片正文_第二百一十五回 埋伏之處正文_第二百九十八回 黎陽之戰正文_第三百四十九回 劉備入蜀正文_第二百一十五回 埋伏之處正文_第二百四十八回 還家省親正文_第四百四十六回 汗血寶馬正文_第五百一十四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三百六十回 弄巧成拙正文_第五百七十六回 首登者泰正文_第六百零三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三百八十四回 天意如此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五百六十九回 萬箭齊發正文_第二百一十四回 天下奇兵正文_第五百四十九回 進圖江州正文_第四百五十五回 道聽途說正文_第六百五十九回 奮戰不息正文_第四十六回 張遼突戰正文_第六十七回 呂縣之戰正文_第六百五十五回 竟有此事正文_第三百九十回 智者多慮正文_第六百一十回 廬江苦戰正文_第二百三十四回 出仕無門正文_第三百八十二回 拜見呂布正文_第三百三十七回 誰爲王者正文_第五百一十四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三百九十六回 曲折轉進正文_第四十七回 敵將授首正文_第七十四回 倒行逆施正文_第三百一十五回 二擇其一正文_第五百八十九回 暗中遇敵正文_第六十四回 陳宮說曹正文_第一百零七回 攻入北海正文_第五十三回 斷髮明志正文_第三百二十六回 膠着之中正文_第五百三十五回 四將混戰正文_第二百三十回 姻緣際會正文_第五百零七回 未曾揚名正文_第二百八十四回 絕代佳人正文_第一百二十回 拋磚引玉正文_第三百八十回 內政內事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一百四十五回 北海建觀正文_第六百四十八回 死傷慘重正文_第三百回 博浪猛士正文_第三百八十六回 府中之隱正文_第四百九十回 陰差陽錯正文_第十七回 梳理政事正文_第四百一十一回 先發制人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五百三十三回 突入城中正文_第六百零五回 張遼敗退正文_第六百四十回 攻陷城池正文_第二百二十回 陷陣突進正文_第二百一十回 平定幽州正文_第六百零七回 轉戰廬江正文_第六百三十九回 千鈞一髮正文_第三百五十六回 飛燕不再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五百八十八回 張遼移師正文_第六百回 一挫再挫正文_第四百二十九回 銅牆鐵壁正文_第四百八十三回 無理取鬧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三百四十七回 食邑封侯正文_第十三回 陳震難脫正文_第二百八十三回 誰在佞言正文_第二百二十三回 混亂之戰正文_第五十二回 進軍方向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一百五十二回 活擒高覽正文_第六百一十一回 于禁密謀正文_第二百零四回 諸使紛至正文_第一百六十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四百七十九回 竟然如此正文_第一百二十六回 時局變化正文_第六百六十三回 陽平關前正文_第一百四十二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五百八十四回 魏延出兵正文_第三百七十一回 代天行道正文_第三百四十五回 大軍潰退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一百八十七回 南皮城下正文_第二百七十回 識破計謀正文_第八十六回 呂岱搏命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一百二十六回 時局變化正文_第一百零七回 攻入北海
正文_第一百二十九回 謀逆造反正文_第十六回 約法三章正文_第三百七十七回 孰奸孰忠正文_第一百一十九回 雕版印刷正文_第一百一十回 諸葛子瑜正文_第二百八十三回 誰在佞言正文_第三百一十九回 殿中點將正文_第二百一十八回 劉備出兵正文_第一百一十八回 出使兗州正文_第五百四十五回 混戰一片正文_第二百一十五回 埋伏之處正文_第二百九十八回 黎陽之戰正文_第三百四十九回 劉備入蜀正文_第二百一十五回 埋伏之處正文_第二百四十八回 還家省親正文_第四百四十六回 汗血寶馬正文_第五百一十四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三百六十回 弄巧成拙正文_第五百七十六回 首登者泰正文_第六百零三回 大戰將啓正文_第三百八十四回 天意如此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五百六十九回 萬箭齊發正文_第二百一十四回 天下奇兵正文_第五百四十九回 進圖江州正文_第四百五十五回 道聽途說正文_第六百五十九回 奮戰不息正文_第四十六回 張遼突戰正文_第六十七回 呂縣之戰正文_第六百五十五回 竟有此事正文_第三百九十回 智者多慮正文_第六百一十回 廬江苦戰正文_第二百三十四回 出仕無門正文_第三百八十二回 拜見呂布正文_第三百三十七回 誰爲王者正文_第五百一十四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三百九十六回 曲折轉進正文_第四十七回 敵將授首正文_第七十四回 倒行逆施正文_第三百一十五回 二擇其一正文_第五百八十九回 暗中遇敵正文_第六十四回 陳宮說曹正文_第一百零七回 攻入北海正文_第五十三回 斷髮明志正文_第三百二十六回 膠着之中正文_第五百三十五回 四將混戰正文_第二百三十回 姻緣際會正文_第五百零七回 未曾揚名正文_第二百八十四回 絕代佳人正文_第一百二十回 拋磚引玉正文_第三百八十回 內政內事正文_第四百六十九回 有人來訪正文_第一百四十五回 北海建觀正文_第六百四十八回 死傷慘重正文_第三百回 博浪猛士正文_第三百八十六回 府中之隱正文_第四百九十回 陰差陽錯正文_第十七回 梳理政事正文_第四百一十一回 先發制人正文_第四十八回 孫策借兵正文_第五百三十三回 突入城中正文_第六百零五回 張遼敗退正文_第六百四十回 攻陷城池正文_第二百二十回 陷陣突進正文_第二百一十回 平定幽州正文_第六百零七回 轉戰廬江正文_第六百三十九回 千鈞一髮正文_第三百五十六回 飛燕不再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五百八十八回 張遼移師正文_第六百回 一挫再挫正文_第四百二十九回 銅牆鐵壁正文_第四百八十三回 無理取鬧正文_第六百七十四回 猛士猶在正文_第三百四十七回 食邑封侯正文_第十三回 陳震難脫正文_第二百八十三回 誰在佞言正文_第二百二十三回 混亂之戰正文_第五十二回 進軍方向正文_第三十七回 許褚一諾正文_第一百五十二回 活擒高覽正文_第六百一十一回 于禁密謀正文_第二百零四回 諸使紛至正文_第一百六十回 窮途末路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四百七十九回 竟然如此正文_第一百二十六回 時局變化正文_第六百六十三回 陽平關前正文_第一百四十二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五百八十四回 魏延出兵正文_第三百七十一回 代天行道正文_第三百四十五回 大軍潰退正文_第二十回 陳翎療傷正文_第一百八十七回 南皮城下正文_第二百七十回 識破計謀正文_第八十六回 呂岱搏命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一百二十六回 時局變化正文_第一百零七回 攻入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