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稱帝

楊修的失敗,雖然早已經在司馬懿的預料之中,但是此時在折損了十數萬大軍後依舊能夠讓楊修免於責罰卻是司馬懿沒能想到的,此時站在羣臣之中一個曹植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位置,司馬懿知道,楊修雖然幾乎犯下了彌天大錯,但是他在曹植的心中卻依舊是曹植最爲信任之人,若是將此時的楊修換做自己,那麼後果是司馬懿不敢去想象的。

但他同時也知道,這一次楊修率大軍出征取得如此不堪的結果,一定會讓自己有了捲土重來的機會,司馬懿此時心中唯一想着的就是,如何能夠利用這一次不久之後就會到來的掌控魏國兵權的機會將司馬家發展到另一個層次上去,他的心中,能夠真正裝得下的也只有他身後的司馬家罷了。

此番大敗,曹植不提,衆臣哪裡再敢多言,當楊修回到魏國朝堂之上的時候,他的地位和身份和之前他率軍出征時相比並沒有什麼變化,這雖然讓不少魏國的臣子們十分不滿,但是卻大都是敢怒而不敢言,二十餘日匆匆過去了,曹植並沒有像不少人猜測的那樣急匆匆的去請司馬懿出山,而是暫且擱置下了對劉封的攻伐之事,繼續大力發展魏國的內政事宜,直到一個讓曹植頗爲震驚的消息傳來。

就在楊修出征南陽之戰結束近一月之期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魏國朝野上下萬分震動,其影響直逼當年曹操過世之事。

曹植收到消息,劉封近日在襄陽城中稱帝!而稱帝的形式,竟然是通過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劉封在襄陽城中萬千百姓的見證和歡呼之中,按照大漢皇帝的禮節,在劉協的手中接過了璽綬,正式成爲了名正言順的漢朝皇帝。

雖然劉封對於劉備而言也僅僅是個義子,與劉協並無什麼血緣關係,但由於劉封在荊州與益州之地經營多年的根基,加上劉協本人又是貨真價實的在劉封的手中,所以百姓對於劉封在劉協的手中接過這天下的權杖並沒有任何的排斥之舉。

反而多半的百姓都認爲劉封的確是能夠平定中原地區持續了多年的戰亂的那個人,特別是在劉封纔剛剛在宛城親自率軍擊潰了曹植麾下三十萬大軍之事剛剛過去的當口。

這件事,讓曹植剛剛將戰敗之事冷處理所取得的一點點成果頓時就煙消雲散,一夕之間,彷彿劉封直接一躍而成了這天下真正的主人,而實力比劉封強悍上不少的曹植,卻很少有人提起,彷彿那宛城一戰,直接將魏國打落到了谷底一般。

其實這接受劉協禪讓稱帝之事,在劉封決定親身犯險前往洛陽去接回劉協的時候,就已經在他的心中形成了,雖然他並沒有對自己身邊的數個謀臣直接說起過此事,但是劉封執意要親自前往洛陽,已經讓龐統,周瑜,徐庶等人對劉封這未來的計劃心照不宣,只不過當日劉封還未將劉協真正接回來,所以無人願意先將此事挑明罷了。

但當劉封真的將劉協帶回益州的時候,這件事無疑從一個可能性變爲了隨時都可以成行之事,故而周瑜等人皆是迫不及待的將此事向劉封提了出來,而此時的劉封,自然是將自己想要接受劉協禪讓的初衷表露無疑。

見劉封有如此雄心壯志,衆人心中皆是萬分興奮,一旦劉封成爲了這天下的帝皇,那麼不但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魏國和諸葛亮,如今他們這樣的雜牌朝臣們,也都會有新的稱號,像周瑜和龐統這樣的人物,可以想見的是定然會在劉封稱帝之後的朝堂上位列三公,這是他們之前夢寐以求的成就,他們冒死輔佐劉封,所爲的也正是這樣的一天。

當初此事定下,所欠缺的只不過是一個機會,一個讓劉封的名號更加在中原大地上響亮一些的機會,而此後發生了楊修率三十萬大軍直取南陽的戰役,自然而然的給了劉封這樣一個機會。

此戰過後,接受劉協的禪讓成了不得不發之事,而劉封將那些官員帶回襄陽,所爲的也正是此事,在戰事開始之後,劉協就被秘密的接到了襄陽城中,等候着將天下人以爲還在他身上的正統皇位在蒼天和百姓的見證下徹底的交給劉封,而後他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之身。

衆人商議之下,對於劉封新朝的名稱頗有些爭議,但劉封只以一句:“我等既爲漢人,又有何不能承大漢之名?”此言出口,衆人皆是不再建議另起名號。

劉封之所以如此說來,一者正是因爲他身爲漢人對於漢朝特殊的情感,其次也是在如今的情形之下自己相比於曹植的勢力還並不佔優勢,若是將漢朝如此便埋葬了,怕是天下諸多的百姓不會歸心,這兩個原由,催生了劉封的決定。

雖然並未將大漢王朝改成其他的名字,但是年號,劉封卻是必須要重新確立的,他知道,若是自己當真在若干年後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將曹植與諸葛亮全部剿滅,那麼自己的這個年號是一定會在史書中留下濃重的一筆,這樣奇妙的感覺,讓劉封將自己的第一個年號定名爲:開天。

公元二二零年九月,開天元年,劉封終於在這漢末的歷史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一步,也向自己和自己麾下的衆臣表明了自己的堅定的意願,和剿滅曹植與諸葛亮勢力的信心。

登基之後,劉封在荊州,益州,交州以及南中範圍之內大赦天下,進一步爲自己贏得了民心,並且自己麾下的一干文臣武將這一次皆是有了正式的官職和封賞,這無疑讓他們站在襄陽朝堂之上的時候底氣都足了不少。

荊州與益州一派如此景象,但得知了此事的魏國卻正好相反,曹植的臉上滿是愁容,他知道,劉封之所以敢於如此,一方面是將劉協弄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的蔑視……

第254章 猜疑第480章 司馬出兵第381章 打草驚蛇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137章 凱旋第69章 江中蛟龍第396章 三軍統帥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410章 潁川之亂第117章 改良裝備第185章 劃地爲疆第431章 布衣戰許褚第355章 暗礁隱現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63章 探虛實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243章 劉璋之抉擇第376章 僵局第281章 難與易第314章 隔岸觀火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241章 老將之爭第51章 見於堂前第109章 妥協第479章 準備出手的諸葛亮第120章 硬捍立威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90章 以誠相待第211章 討價還價(第二更)第315章 喜訊第421章 長驅直入第233章 雨夜(第一更)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95章 金口玉言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32章 雪上加霜第409章 楊修的私心第256章 慘烈攻防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72章 暫且離去第117章 改良裝備第139章 再出奇謀第315章 喜訊第277章 得與失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130章 埋刺第233章 雨夜(第一更)第132章 倒戈第555章 全軍出擊第388章 圓滿歸來第548章 如何稱霸第116章 達成協議第520章 襲魏營第23章 山窮水盡第294章 意料之外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363章 把酒言事第125章 功敗垂成第303章 水軍可期第59章 再得伊人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324章 情理之中第549章 輿論的力量第211章 討價還價(第二更)第309章 曹植的舉薦第106章 守株待兔第94章 動之以情第243章 劉璋之抉擇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67章 痛處第79章 再至柴桑第434章 履行承諾第69章 江中蛟龍第393章 公瑾的心胸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527章 論江東第17章 誘敵第65章 拙劣試探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346章 入主襄陽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552章 兩杯毒酒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28章 一年之約第81章 死於安樂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00章 隔岸觀火第424章 洛陽城外第291章 身後之事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468章 歸於沉寂第279章 服衆第535章 同歸荊州第28章 一年之約第476章 曹彰歸來第185章 劃地爲疆
第254章 猜疑第480章 司馬出兵第381章 打草驚蛇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137章 凱旋第69章 江中蛟龍第396章 三軍統帥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410章 潁川之亂第117章 改良裝備第185章 劃地爲疆第431章 布衣戰許褚第355章 暗礁隱現第208章 下馬威(第二更)第63章 探虛實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243章 劉璋之抉擇第376章 僵局第281章 難與易第314章 隔岸觀火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241章 老將之爭第51章 見於堂前第109章 妥協第479章 準備出手的諸葛亮第120章 硬捍立威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90章 以誠相待第211章 討價還價(第二更)第315章 喜訊第421章 長驅直入第233章 雨夜(第一更)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95章 金口玉言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32章 雪上加霜第409章 楊修的私心第256章 慘烈攻防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72章 暫且離去第117章 改良裝備第139章 再出奇謀第315章 喜訊第277章 得與失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130章 埋刺第233章 雨夜(第一更)第132章 倒戈第555章 全軍出擊第388章 圓滿歸來第548章 如何稱霸第116章 達成協議第520章 襲魏營第23章 山窮水盡第294章 意料之外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363章 把酒言事第125章 功敗垂成第303章 水軍可期第59章 再得伊人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324章 情理之中第549章 輿論的力量第211章 討價還價(第二更)第309章 曹植的舉薦第106章 守株待兔第94章 動之以情第243章 劉璋之抉擇第64章 一拍即合第167章 痛處第79章 再至柴桑第434章 履行承諾第69章 江中蛟龍第393章 公瑾的心胸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527章 論江東第17章 誘敵第65章 拙劣試探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346章 入主襄陽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552章 兩杯毒酒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28章 一年之約第81章 死於安樂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00章 隔岸觀火第424章 洛陽城外第291章 身後之事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468章 歸於沉寂第279章 服衆第535章 同歸荊州第28章 一年之約第476章 曹彰歸來第185章 劃地爲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