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衣帶詔

當簡雍將白絲綢遞與了曹操後,曹操便打開絲綢是看了起來,這不看還好,一看還真把曹操給嚇了一大跳。原來絲綢上寫的竟是漢獻帝劉協的衣帶詔。而且還是劉協咬破了手指,所寫出的血詔書,這怎能不讓曹操是大吃一驚呢。

當初楊彪楊文先也曾派人來聯繫過他,要他趁劉贇征戰在外時,將劉協是救出雒陽城去。可是曹操一直沒有給予答覆,所以楊彪纔將此詔書是送去了荊州,並告訴劉備只要能將獻帝救出,就將他列入劉氏宗親的族譜裡。

而劉備也知道憑他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的,所以他將此詔書帶去了江東後,便請求孫權與他一起出兵雒陽城,並將漢獻帝劉協是救出來。

可是孫權與周瑜猶豫了好久,也未曾答應此事。不得已劉備只好祭出了大招,並承諾若能救出獻帝,便賜封孫權爲吳王。當孫權與周瑜在得知此事後,這才點頭是答應了下來。不過周瑜也提出了條件,光靠他們孫劉兩家的戰力是無法救出劉協來的,必須要爭取到曹操的加入,方可起事,這也是爲什麼孫劉兩家派出使者來的原因。

當曹操將手中的絲綢又遞與了荀彧等人後,這纔開口說道:“諸公也看看這絲綢上的內容吧,順便也幫曹某確定一下此詔書的真實性。”

當所有人都看過絲綢上的內容後,首先開口說話的是鍾繇鍾元常,畢竟他曾擔任過劉協身邊的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所以對劉協的筆跡也是非常的熟悉。

此時的他捋了捋自己的鬍鬚後,便說道:“回曹公的話,這封衣帶詔確實是陛下的字跡,臣以前常伴陛下左右,對陛下的字跡也是十分的熟悉,所以此衣帶詔確實是陛下所寫,還望曹公能依此詔書將陛下救於水火。”

聽到鍾繇的回答後,曹操翻了翻白眼,心想;那裡可是雒陽城,就算孫劉曹三家一起發兵,也未必能救出獻帝來。還有我爲什麼要去救他,他又能給我什麼好處。

就在曹操的臉色陰晴不定時,簡雍又開口說道:“曹公,雍來時我家主公就說了,如果曹公能與我們孫劉兩家結盟的話,那救出陛下來的希望就更大了。同時一旦陛下救出來後,必會定都於許昌,到時孫劉兩家也必會依照陛下的旨意,共同剿滅那逆賊劉贇,以匡扶我大漢基業。”

此時的曹操終於有了一絲意動,如果劉協真定都於許昌的話,那豈不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嗎?就在曹操剛要應下來時,一旁的程昱卻咳嗽了一聲,道:“此事關係重大,我等要先商議一番後,才能做出決斷來。還請兩位使者先回館驛裡歇息,等我們有了結果後,會再次通知你們的。”

當簡雍與薛綜退出大堂後,曹操這才醒悟了過來。剛纔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要不是有程昱的及時提醒,他還真差一點就犯下了魯莽的事情來。

此時的曹操朝程昱點了點頭後,就說道:“諸公都先退下吧,等某好好想想再做定奪。”當衆大臣們都退出大堂後,曹操又派人叫來了程昱、荀彧、荀攸、鍾繇、王朗、華歆等重臣,說道:“諸位臣公,你們對陛下的衣帶詔可有什麼看法,是否真要與孫劉兩家聯手救出陛下來。”

鍾繇可是保皇黨,他當然希望能儘快地救出劉協來。而其他的大臣們卻不是這麼想,他們考慮的則是能從中得到多大的好處。畢竟劉贇不是等閒之輩,想要從雒陽城裡救出漢獻帝來,與虎口拔牙沒什麼分別。同時還要考慮到得罪了劉贇的後果,以及能不能抵擋住漢軍的進攻,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此時就見程昱是皺了皺眉頭,說道:“主公,這封衣帶詔是如何從宮中帶出來的,要知宮中的守衛是何其深嚴。特別是劉贇不在雒陽城的時候,監視陛下的眼線也會越發的多了起來。要是不能找出衣帶詔的出處,很可能這就是一個圈套,大家可別忘了,在雒陽城裡與我等智謀相提並論的不知凡幾。特別是那位毒士賈詡賈文和,更不是易於之輩,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才行。再說我等與那劉子安還有盟約在身,一旦翻臉又如何面對天下人。”

程昱的話不得不讓大家是認真地思考了起來,而這時的曹操召來了一名心腹,並與他耳語了幾句後,那名心腹是立刻就跑出了內院。

過了好一會兒那名心腹才跑回來,並稟報道:“啓稟主公,屬下已問過那簡憲和了,當初陛下寫出這衣帶詔的時候,就曾將此詔書是縫在了一條玉帶裡。而楊彪楊大人的公子正是那宮中編撰,因此陛下將玉帶賜予了楊修後,由楊修是帶出了宮來,並交給了楊大人。而楊大人在得到了陛下的衣帶詔後,這纔派出了心腹將此詔書是帶去了荊州,並交與了劉備,讓劉備是立刻起兵進京勤王。”

“不對啊,我兗、豫二州纔是離雒陽城最近的地方,那楊文先爲何要捨近求遠的跑去荊州求救呢?”

“元常公,我倒是有些明白了楊文先的意思。畢竟此時事關重大,而楊大人當初也曾派人來聯繫過主公,可主公並沒有答應於他。再加上我軍與漢軍有盟約在身,所以楊大人不得已纔將此詔書是送去了荊州,並讓那劉備劉玄德以陛下的名義,召集羣雄進京勤王。”

聽到華歆的解釋後,鍾繇這才明白了過來。同時他又將目光看向了曹操,說道:“曹公,匡扶漢室纔是大義,不可爲了一時的私利爲誤了國家大事啊。當初你與十七路諸侯會盟於酸棗時,是何等的氣概。難道這些年過去了,反而還不如以前了嗎?曹公,我鍾繇願代表所有的世家助你進京勤王。”

鍾繇所在的鐘家也的確是世家門閥,而鍾繇的身份也確實能代表那些世家。就在曹操感覺到鍾繇在要挾他時,一旁的程昱又開口說道:“不知鍾大人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攻下那虎牢及氾水關來?當初我家主公與十七路諸侯四十餘萬人馬,攻了近數月纔拿下了兩關。而劉贇的實力是那董卓的十倍不止,不知鍾大人可有妙策在短時間內拿下那兩關來呢?”

第三十九章 招兵買馬 (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第三百三十三章 定襄陽第四百六十六章 周瑜詐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戲志才病逝第四百零九章 延長一年第五百五十二章 空城計第六百零七章 夜襲襄陽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出兵高陽第一百四十七章 遷都長安第一百七十四章 迎回獻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越境殺敵第四百二十六章 火燒藤甲兵第五百五十章 逃出重圍第四十八章 管理人才第二百八十三章 四路諸侯結盟第二百六十一章 拓跋鮮卑部第三百零四章 搶人才 (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兀突骨大王第二百零一章 “九曲黃河”韓遂第五百七十四章 司馬家族的覆滅第三百八十一章 火燒都護井第五百九十四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五十一章 刺殺韓文節第三百零七章 奇女子黃月英 (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登陳元龍第二十二章 漢靈帝劉宏第三章 大膽的決定第二百零三章 西羌聯盟第二百六十五章 羌胡作亂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罰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一百五十三章 收復黑山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劍閣難行第六十六章 桃園三兄弟第七十五章 蓬萊槍神童淵第一百零一章 軍中刺客第一百七十七章 兵圍徐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降鄧芝第四百七十一章 軍中不和第五百零一章 江東從此無孫家第四百八十六章 廬江城破第六百一十六章 臨終贈言第四百四十二章 真假交替第二百七十章 雙星閃耀 (五)第十九章 惡來典韋第二百五十八章 分化鮮卑部第四百八十四章 襲擊漢營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降鄧芝第五百一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二章 漢章帝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威懾韓馥第四百三十八章 計中計 (下)第五百六十章 建平之戰(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三省六部制第六章 取名“燒刀子”第三章 大膽的決定第九十六章 召開會議第六百二十章 血濺許昌城(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移師赤壁第二百八十二章 攻破廬江城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三百一十六章 左慈遁術第三百九十七章 合則兩利第四十七章 建鹽場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二百九十三章 討要官職第五十四章 巨漢管亥第四百五十七章 烽煙四起 (五)第一百七十章 長安之亂 (一)第二百三十章 兄弟鬩牆 (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孫策遇刺第二百六十一章 拓跋鮮卑部第六百零八章 輿論的威力第六百一十二章 粗中有細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取司州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軍壓境第四百六十九章 江東虎臣墜第七十七章 東萊亭侯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二百一十六章 甘寧甘興霸第五百零五章 內應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琮降曹第六百零九章 鬥將(上)第七十八章 黨錮之爭第二百一十三章 官渡之戰 (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遼東公孫度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域來使第四百九十七章 荊州戰局第五百五十二章 空城計第二百三十章 兄弟鬩牆 (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水軍登陸第一百三十九章 呂布反叛第二百一十五章 陣斬夏侯淵第四百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一百章 出巡翼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三十三章 飛熊軍
第三十九章 招兵買馬 (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四百三十四章 陽謀第三百三十三章 定襄陽第四百六十六章 周瑜詐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戲志才病逝第四百零九章 延長一年第五百五十二章 空城計第六百零七章 夜襲襄陽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出兵高陽第一百四十七章 遷都長安第一百七十四章 迎回獻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越境殺敵第四百二十六章 火燒藤甲兵第五百五十章 逃出重圍第四十八章 管理人才第二百八十三章 四路諸侯結盟第二百六十一章 拓跋鮮卑部第三百零四章 搶人才 (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兀突骨大王第二百零一章 “九曲黃河”韓遂第五百七十四章 司馬家族的覆滅第三百八十一章 火燒都護井第五百九十四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五十一章 刺殺韓文節第三百零七章 奇女子黃月英 (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七十九章 陳登陳元龍第二十二章 漢靈帝劉宏第三章 大膽的決定第二百零三章 西羌聯盟第二百六十五章 羌胡作亂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罰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一百五十三章 收復黑山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劍閣難行第六十六章 桃園三兄弟第七十五章 蓬萊槍神童淵第一百零一章 軍中刺客第一百七十七章 兵圍徐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降鄧芝第四百七十一章 軍中不和第五百零一章 江東從此無孫家第四百八十六章 廬江城破第六百一十六章 臨終贈言第四百四十二章 真假交替第二百七十章 雙星閃耀 (五)第十九章 惡來典韋第二百五十八章 分化鮮卑部第四百八十四章 襲擊漢營第三百二十六章 收降鄧芝第五百一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二章 漢章帝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威懾韓馥第四百三十八章 計中計 (下)第五百六十章 建平之戰(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三省六部制第六章 取名“燒刀子”第三章 大膽的決定第九十六章 召開會議第六百二十章 血濺許昌城(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移師赤壁第二百八十二章 攻破廬江城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三百一十六章 左慈遁術第三百九十七章 合則兩利第四十七章 建鹽場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二百九十三章 討要官職第五十四章 巨漢管亥第四百五十七章 烽煙四起 (五)第一百七十章 長安之亂 (一)第二百三十章 兄弟鬩牆 (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孫策遇刺第二百六十一章 拓跋鮮卑部第六百零八章 輿論的威力第六百一十二章 粗中有細第一百九十四章 攻取司州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軍壓境第四百六十九章 江東虎臣墜第七十七章 東萊亭侯第四百三十九章 蔡邕爆粗口第二百一十六章 甘寧甘興霸第五百零五章 內應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琮降曹第六百零九章 鬥將(上)第七十八章 黨錮之爭第二百一十三章 官渡之戰 (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遼東公孫度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域來使第四百九十七章 荊州戰局第五百五十二章 空城計第二百三十章 兄弟鬩牆 (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水軍登陸第一百三十九章 呂布反叛第二百一十五章 陣斬夏侯淵第四百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一百章 出巡翼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三十三章 飛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