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論仁

胡志離開後,陳暮皺起眉頭:“大哥,你真要收留那孩子?”

劉備嘆氣道:“那孩子內無親人,外無宗族,若是不讓胡志收留,很快就會餓死。總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他死吧。”

“可是他的父母皆是在易陽大火中喪生,火攻是我等定下的策略。此子若是知道,將來必然視我等爲仇寇。此乃引狼入室也,不斬草除根便算好的,怎麼可以收養仇人?”

陳暮這話堪稱冷血,但他本身爲人就非常自私,投奔劉備也純粹是爲了在這亂世能夠自保,他可不希望自己身邊有什麼不穩定因素出現。

孔子還有因學術糾紛而誅殺少正卯的時候,更何況自己殺父殺母的仇人就在身邊,誰能保證他哪一天會偷偷摸進劉關張陳四人的營帳,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學範強張達二人把他們給殺了?

劉備搖搖頭:“師君曾經跟我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我殺他的父母,是因爲我們之間的身份對立。他的父母是反賊,我是官軍,互相殘殺,天經地義。但他一個孩子,與我們沒有仇怨,我應該贍養他以成全我心中的仁義道德準則。”

呵,跟我說仁義道德了?

陳暮冷冷道:“子夏問於孔子:“居父母之仇,如知何?”夫子曰:“寢霑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武旬雖不是反賊,卻因父母從賊而得以活。“父母之仇,子不復,非子也。”他不是我們的仇人,我們卻是他的仇人。僅僅爲了成全大哥的仁義,而讓一個可能對我們有威脅的人存在我們的身邊,那又是不是真正的仁義呢?司馬公做《史記》,曾言:“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真正的仁義是無私的品德,大哥只見到了這個孩子可憐,卻沒有想過將來他會不會殺了我們以成全他自己的孝義,這恐怕有違儒家仁義。”

劉備驚訝道:“四弟治的莫非是《公羊經》?”

“只是學過一些。”

陳暮面無表情,這其實就是原則問題。

早在先秦百家諸子時代,就已經闡明。孔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殺了孔子的父母,不管是站在什麼立場上殺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被孔子帶着三千門徒追殺到天涯海角。

雖然儒家也有仁義,寬恕的說法。但這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兩國交戰,本身沒有仇怨,那麼這就是一場不正確的戰爭,可以進行寬恕。

如果一個國家坑害了另外一個國家,如紀國的國君害得齊哀公被烹殺,這就是九世之仇,猶可報也。所以齊國攻打紀國,就是一場義戰。

但國家仇恨之間的義戰不容寬恕,父母之仇同樣也不能寬恕。

如今劉備陳暮作爲官軍,殺死了武旬的父母,二者之間雖然沒有仇怨,但卻有大義在,一方爲正統代表,另外一方爲反賊代表。

哪怕這些反賊都是活不下去,被迫只能造反的人。可在當時人的世界觀裡,賊就是賊,官就是官。

官軍殺賊,天經地義。而子報父母之仇,同樣也是天經地義。

如果贍養一個有殺父之仇的人在身邊,那麼就猶如養了一頭隨時會反噬你的老虎,不可掌控。

這顯然有背於儒家的思想。

也許有人覺得這種理念很奇怪。

但這就是古代,

不能用後世的價值觀套用在古人身上。

就算孔子來了,他也不會將仁義施展給反賊,甚至會進行痛斥。

比如盜跖,盜跖嚴格來說,和張角沒什麼區別,都屬於起義軍領袖。但孔子依舊不認爲他這麼做是正確的,從而否定了他的舉動。

統治階級禍害百姓,卻不許百姓奮起反抗?

看似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孔子的思想是如此。

別看孔子向來主張仁政,但他認爲爲君者對百姓施展仁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百姓不犯上作亂,不成爲統治者的反抗者。

《子產論政寬猛》中孔子曾經說過:“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

意思是對待百姓要剛柔並進,一邊拿刀,一邊拿棗。

對待那些反賊,必須“糾之以猛”。

所以不管反抗統治者的人爲什麼要反抗,在孔子眼裡,只要你當了反賊,那就已經不是人,必須要處理掉。

陳暮就是以儒家關於“父母之仇”“反賊的定義”以及劉備的做法是否真的符合“仁義”準則三個方面來對抗劉備關於自己的“仁義”理解。

這就是所謂的用魔法來打敗魔法。

你不是講仁義嗎?

那你對敵人的孩子仁義,是不是就對身邊的人殘忍了?

劉備聽了,忍不住誇讚道:“四弟真是博學多才,我不如也。”

陳暮沒有一點驕傲的表情,只是說道:“我知道我的德行和才能不夠,我也希望向大哥學習仁義之道,但我希望大哥應該明白,仁義是有條件的,不能一味地對別人太好,否則就會變成婦人之仁。”

劉備沉思道:“四弟雖然說得很有道理,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義,武旬的父母因我而死,他要我報仇,無可厚非。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這就說明我的德行還不夠,他也不懂什麼叫是非大義,所以我會把他當成敵人一樣對待,但至少現在不是。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我追求仁義,是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天下沒有災害,每個人都能過着安定平和的生活。現在世道不好,今天我和黃巾賊的身份不同,立場不同,所以我會舉起屠刀殺死他們。但當有無辜者出現的時候,我依舊會保護他們,哪怕他與我有仇怨,我也會因爲他弱小而庇護他,直到他可以自己生存下去爲止,這就是我追求的俯仰無愧於天人啊。”

看這意思,是要和我坐而論道?

誰說劉備不喜歡學習來着?

人家讀書明明讀得還不錯嘛,知道不少大道理。

而且早期的劉備居然這麼充滿理想浪漫主義,讓陳暮都有點懷疑,這是不是史書上記載的那個人。

不過考慮到劉備當初任平原相時,那幾乎與趙盾一樣的節操品德,深受百姓愛戴,連刺客去刺殺他,都不忍心,便也能窺見年輕劉備時的品質。

而且人的性格是會發生改變的,也許早期的劉備的確有接近於聖母般的仁義之心。但等再過個幾十年流浪生涯,受到過社會的毒打,他或許就明白有些事情他的確做不到。

陳暮想着。

“大哥既然要俯仰無愧,這世上像武旬一樣的孩子多得是,緣何不都接濟過來?”

“只要我見到,有能力,我自然會幫助他們。”

劉備認真地回答。

得,這一下子似乎又回到了當初關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論調上了。

果然。

人不能吃太飽。

之前劉備啥都不是,還能勸一勸。

現在當了官,算是有了能力,就一下子想搞點事情出來了。

陳暮搖頭說道:“我贊成大哥對反賊的兒子施以仁德,但施展仁德的方式卻不贊同。你可以給他一些錢,或者幫他找到其他親人,給他一些土地,讓他自己養活自己,卻不能夠將他養在身邊,這是取禍之道也。”

劉備說道:“四弟的話是對的,但武旬內無親人,外無宗族,只有一個同鄉胡志收留他,就算給他錢,給他土地,他怎麼能養活自己?我希望等他再年長一些,可以自保,再讓他做打算。”

“.....”

陳暮還能怎麼說。

按照當時的儒家思想定義,陳暮的話纔是正統。

劉備的仁愛,反倒頗有點墨家的意思。

不過這依舊是定義問題了。

陳暮想表達的意思並不是反賊的兒子,就一定是反賊。

他想說的是,我們是武旬的殺父殺母仇人,哪怕官軍殺賊,是大義,不存在任何心理愧疚。

但子爲父母報仇, 也是大義,不會因爲你贍養過我,同樣存在任何心理愧疚。

所以把賊寇的兒子養在身邊,是不符合孟子所言:“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這個理論的。

畢竟誰也說不清楚你養的到底是狼還是羊。

然而劉備也沒錯。

反賊之子就一定是壞的嗎?

我施以反賊之子仁義,同樣也符合孟子:“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這種較爲狹義的惻隱之心。

所以這種學術爭端其實沒啥意義,你說孔子,我聊孟子。我也聊孟子,你說孔子。

說來說去,誰也說服不了誰。

到了最後,劉備看着陳暮,認認真真地說道:“四弟,我知你雖曉微言大義,卻與三弟一樣,較少對下屬施以恩情,對百姓施以仁德。卻不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若時時刻刻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沒有兼濟之心,是不可取的。愚兄衷心地希望你將來做的官職比兄大,對百姓施以的仁義比兄多,品德比兄更加高尚。先賢曾經說過:“博施於民而能濟衆者,必也聖乎”。連堯舜都難以做到的品質,這是我向往德行。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在樹立自己的仁義之心時,也能幫助他人樹立;在思考自己的時候,凡事也能夠推己及人,爲他人着想。”

好傢伙,自己反被教育了。

陳暮無奈,只能拱手一禮:“弟,受教了。”

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十二章 剝奪曹操的未來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一百三十九章 鄃縣之戰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一百一十章 邗溝通航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請假條請假條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一十九章 南陽之戰(1)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請假條請假條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
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十二章 剝奪曹操的未來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七十九章 天下惡名,由我劉玄德來背!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一百三十九章 鄃縣之戰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一百一十章 邗溝通航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請假條請假條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五章 鹿門山訪賢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一百一十章 開戰吧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一十九章 南陽之戰(1)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請假條請假條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五章 家庭與傳承(恭喜陳暮喜提兒子一個)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