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

陶謙願意獻上徐州?

場內一時間極爲安靜,衆人鴉雀無聲,彷彿一根針掉在地上,都清晰可聞。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陶謙獻不獻徐州,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爲他已經被天子罷免,又被曹劉聯軍攻破。

但就跟歷史上袁術稱帝,曹操雖將其擊破,可他任然佔據着江淮之地稱王稱霸是一個道理。

朝廷的威嚴已經沒了,名義上罷免一個諸侯,但這種任免並沒有任何意義。

陶謙雖敗,但徐州南面依舊處於他的掌控。

如果他逃到廣陵一帶,想辦法弄死笮融,藉助淮水下游複雜的地形繼續頑抗,他們還真沒法短時間內攻克。

因此就這樣投降,把州牧大印交出來,和平過渡的話,就是最好的結果。

但問題是陶謙現在只同意投降青州軍。

那曹操該怎麼辦?

陳暮要是心狠一點,藉口陶謙是徐州獻給劉備而非獻給曹操,直接撕毀當初的約定,將曹操趕出徐州。

到那個時候,曹操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拱手給劉備白打工了。

這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此時此刻,忽聞這個消息,曹操一時間竟有些發愣。

因爲在他想來,陶謙南逃,他鞏固現在的戰利品之後,就會立即揮師南下,名義藉口是繼續討伐陶謙,實際上是佔領彭城下邳廣陵一帶。

親自出兵去佔領,一定要比口頭上的約定靠譜得多。到時候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就算陳暮想反悔,也無濟於事了。

畢竟不能陳暮說什麼曹操就要信,陳暮說和曹操瓜分徐州,只是嘴上說說,一沒立契,二不是劉備答應。

因此麾下的謀士經過分析,想到了兩個結果。

一是真,劉備目前精力主要放在北方,無暇南顧,爲了拉攏曹操,決定讓出半個徐州。

二是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陳暮口頭上說要瓜分徐州,實際上只是穩住曹操的一個手段,一旦事有不對,立即翻臉,將曹操趕出徐州去。

幾名謀士包括曹操在內,都認爲第二個可能性更高,所以收攏降卒,奪取物資,都是對陳暮的一種防備,爲日後的翻臉做準備。

可哪裡料到陶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乾淨利落地投降了,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現在該怎麼辦?

唯一的結果,就只有陳暮承認之前答應的條件。不然雙方,必然只有撕破臉皮,大鬧一場的下場。

所有人都看向陳暮,等待着他的決定。

場內一時無比安靜。

“呵。”

陳暮卻輕笑一聲,淡淡地道:“孟德兄,此爲陶謙的二桃殺三士之策也。兄且安心,

我大哥志在匡扶漢室,無意南下,江淮之地,兄可盡取之!”

曹操鬆了一口氣,笑着說道:“我等皆是爲了漢室江山爾,二袁背棄祖宗,枉顧國家,玄德北平袁紹,我誅袁術,正該如此。”

他們二人一說,場內的氣氛也馬上緩和下來,衆人立即開始舉杯飲酒,很默契地沒有再提。

這其實就是默認了曹操現在的發展道路,既,從兗州重圍殺出,給予他一定的地盤發展,然後將徐州南部的江淮一帶送給他。

雖然這中間還有個豫州,不過孫堅得了豫州之後,主要精力都放在汝南郡,實際控制的地盤,只有汝南、陳國、樑國三地而已,潁川現在在洛陽手中,沛國魯國等地,間接被曹操佔據。

因此從地圖上看就知道,隨着曹操得了彭城廣陵下邳一帶,地盤連接在一起,處於青州與豫州之間,形成了一個斜向的“t”字形,整個地盤比青州還大。

而且這些地方都是黃河南岸,淮河北岸最好的地方,相當於後世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交界處的一大塊部分。

除了汝南陳國和樑國以外,已經跟歷史上官渡之戰前夕的曹操勢力差不了太多。

這也是爲什麼曹操不顧一切想要拿到徐州的原因。

從這裡殺出來,他就能活!

天地如棋局,萬物如棋子。在曹操看來,走這一步,就意味着走對了一條生路。

反觀青州就不同,除了徐州這步棋以外,還有冀州這步棋走。

哪怕冀州短時間內拿不下,可別忘了洛陽。

洛陽是天下中樞,西可進關中,南可下荊州,甚至從司隸南邊的南陽郡,還能順着沔水殺入益州。

所以劉備的選擇多得是,沒必要在徐州跟曹操死磕,還不如先拉攏住他。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也該到了說正事的時候。

陳暮微笑着說道:“既然陶謙願降,青州也不能趕盡殺絕,宣高,陶謙現在何在?”

臧霸說道:“說是在曲陽,已經病重。”

“嗯。”

陳暮點點頭:“這樣吧,廣陵一帶尚有那笮融盤踞,孟德兄此番南下,取下邳廣陵,我便不宜去了。宣高,你領一校人馬,護送陶恭祖的家眷去曲陽,讓他們一家團聚。”

“唯!”

臧霸領命。

曹操也知道現在是該拿戰利品的時候,也不多廢話,說了一句:“子歸一片拳拳好意,那我便不客氣了,事不宜遲,我今日就出兵。”

陳暮含笑道:“不送。”

曹操便領着人離開,立即回到城外營地,率領兵馬,一路南下。

徐州是一塊樹狀長條形,琅琊國和東海國在東北面,與青州接壤,彭城下邳和廣陵則是一條斜形長方形,與兗州接壤。

曹操奪了這半個徐州,則相當於從當中攔腰將青州與淮南的連接處斬斷,對於他來說,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何況這些地方都有廣袤的田地,只需要休養生息幾年,恢復生產,吸納勞動力,很快就能繁榮起來。

所以曹操欣然接受了陳暮瓜分徐州的提議,立馬南下要取下邳和廣陵。

沒辦法。

歷史上曹操是先取豫州再取徐州青州,可現在豫州和青州都被佔了,他只能從徐州找突破口。

十月初。

臧霸護送着陶謙的老婆兒子,南下去了曲陽。

抵達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上旬,初冬時節,天氣愈加寒冷,徐州雖未下雪,可冷風刺骨,陶謙病得更加嚴重。

曲陽縣城,縣衙府邸之中,陶謙家眷哭成一團,悲傷的氣氛瀰漫了整個宅院。

在這萬物俱寂的凜冬,陶謙見了家人的最後一面。晌午纔剛看見妻兒,還能說話,到傍晚的時候,就已經沒了氣息。

沒有人能逃脫死亡,哪怕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哪怕是權傾天下的梟雄,哪怕是傾倒衆生的美人,也終究會成爲一堆骷髏,化爲一捧黃土。

陶謙這個縱橫一時的大諸侯,到了他年老的時候,終於還是抵不住歲月風霜的洗禮,病死在了這座小縣城之中。

人類的命運或許並不是永恆不定的,貧窮可以改變爲富有,生病可以變得健康,容顏可以變得美麗。

但死亡,是所有的宿命,也是一切的終點。

陶謙失去了徐州,南面的笮融叛亂,淮南地區也是亂成一鍋粥,經過陳登麋竺等人商議,最後決定還是扶着靈柩回了郯縣。

十月中旬的時候,陶謙被運回了郯縣,在羽山附近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安葬了。

陳暮過去看了一眼,感嘆了一聲歲月不饒人,吩咐下去好生安頓陶謙的家小,便又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抓緊時間穩固住琅琊國和東海國的地盤。

又過了幾日,徐州簌簌地下起了雪,大雪掩蓋了這天地。

郯縣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陳暮派出士兵,鎮守二郡各縣城,命令當地有名望的人爲縣令縣尉,維持各地治安,同時拉攏徐州豪強,穩定地方局勢。

原來的州牧府邸,現在已經變成了陳暮辦公之處,三進三出的大宅院,門口爲兩層石階,長滿青苔,院中落滿了積雪。

陶謙喜愛花草,因此以前庭院中還有很多名貴植物,如石斛、萱草、薔薇、金蘭等。

但凜冬來臨,皆已枯萎被雪掩埋。

陶謙的家小住在了城內另外一處豪園中,府邸裡的奴僕也被原樣送還,兩個兒子都未出仕,但家產頗豐,又有淵源家學。只要世道太平,將來陶家再出幾個官員,未嘗不能再做一回世家。

相比於後來五代十國,對之前統治者家族斬草除根的傳統,漢末時期各諸侯大戰,乃至後來三國互相攻伐,國滅之後,還是有那麼些許人情味存在。

至少屠滅全族的事情,也只是極少發生。更多的時候,就連劉禪這樣的亡國之君,也基本會給予善待。

陳暮並不是跪坐在席上,而是躺靠着,跪坐久了,對腿腳不好。

“將這封信交予鍾繇。”

伏在案上寫完了信件,吹了吹墨跡,等幹了之後才放入信封內,對身邊的軍情司節從說道。

節從恭敬接過書信,倒退着從側門出了大殿,領着五名司衛去執行任務去了。

等安排完最後一件事,門外就有人進來道:“都督,那陳珪和麋竺來了,就在殿外等候。”

“讓他們進來。”

陳暮稍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跪坐着,表示起碼的禮儀和尊重。

過了片刻,一老者和兩個三十餘歲的青年男子走進來,看到陳暮,都是拱手一禮:“老朽見過都督。”

“這位想必是漢瑜公了!”

陳暮立即站起來,笑呵呵地上前去迎接:“快起快起,公光臨寒舍,令小子蓬蓽生輝。”

徐州陳家可謂是仕宦大族,從第一代陳屯開始,到第三代陳球到達頂峰,不僅出過三公,太守、國相也多達數人,勢力根深蒂固。

與陳家相比,麋家就顯得很是渺小,除了多財多億,憑億近人,以及有個漂亮妹妹以外,倒沒什麼出彩的地方。

陳珪站直身,上下打量,就看到眼前的青年約二十餘歲,面如白玉,眼若桃花,眸中光波流轉,倒端的是位年輕有爲的俊才,當下心生好感,笑着說道:“都督奉王命以討徐州,我等翹首以望,終是撥雲見日矣。”

“陶謙不服王命,擅自進攻兗州,被天子責罰,卻不爲所動,因而我與曹孟德奉詔討逆,不得已而進攻徐州。只是陶謙雖有罪惡,但既然病死,人死爲大,自當讓其安魂入土,魂歸陰冥。”

陳暮笑眯眯地說道:“如今事情塵埃落定,爾等徐州大族,以往雖爲陶謙效命,但想來都是身不由己,現朝廷王命既達,自當匡君輔國,以報效朝廷爲已任。”

“自然,自然。”

陳珪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像是在說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樣,點點頭,表示贊同。

這就是在爲這次事件定個性。

陳家和麋家可是爲陶謙效忠到最後,按理來說,作爲敵對勢力,陳暮肯定要秋後算賬,連根拔起。

但世家都是這樣,誰輸了就立即拋棄,誰贏了就立即投靠。

牆頭草,兩邊擺。

歷史上陳家一開始也是效忠陶謙,然後就是劉備,除了呂布不被他們歡迎以外,就連屠徐州的曹操,他們也是真心效忠。

爲了家族延續嘛,不寒磣。

倒是麋家比較意外地投靠劉備到了最後,除了麋芳這個二五仔以外,麋竺還是很不錯的。

陳暮看了眼麋竺,大概三十上下,個子不高,但面相老成,長了一撇八字鬍,穿上綾羅綢緞的衣服,有那麼股子商人的味道。

“請!”

陳暮伸出手,示意他們坐下。

“多謝都督。”

衆人坐下。

陳暮環視三人說道:“大戰初平,各地民心尚未歸附,漢瑜公可有應對之策?”

陳珪說道:“青州軍軍紀森嚴,對百姓秋毫無犯,只是因各地戰亂不斷,百姓惶恐難安,因此不得安定,都督可遣人去各縣,整頓吏治,嚴查作亂份子,震懾宵小,必可安撫黎民。”

“好。”

陳暮大喜道:“公之言,當真是老成之見,我當向朝廷舉薦公爲東海國相,以安衆心。”

陳珪忙推辭道:“老朽已年老不堪,如何當得起大任?”

“公德高望重,非公不可。”

“這......”

“公切莫推辭,此乃爲國事也,爲徐州百姓也。”

陳暮故意說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陳珪也很上當,假裝無奈道:“既是爲了國家,爲了百姓......也只能如此了。”

“將來這東海國,還請公多多費心了。”

陳暮微笑着一拱手,說道:“快到晌午了,漢瑜公不如便在府中吃罷飯再走?”

老狐狸怎麼可能會聽不出送客的意思?

所以陳珪馬上站起來笑呵呵地道:“就不勞煩都督了,家中老妻還在等着。”

“那我送送公吧。”

陳暮陪同着陳珪陳登麋竺三人出了廳堂,院外依舊大雪紛飛,沒有走入院子,而是從兩側迴廊來到前院。

院中有下人打着油紙傘在等着,一看那構造就知道,青州出產的油桐紙傘。

“都督,告辭。”

陳珪又說了一句,就有下人打着傘上來接他。

一旁的陳登卻是欲言又止,駐足不走。

陳珪走了幾步,回過頭看到陳登沒有跟過來,皺起眉頭道:“元龍。”

陳登鼓起勇氣,向陳暮拱手行禮道:“都督,我有一事不明。”

“但說無妨。”

陳暮站在屋檐下,披着他那件三哥送的白狐裘,雙手籠在袖子裡,笑眯眯地說道。

“元龍,放肆!”

陳珪有些不高興,這一趟他們陳家已經拿到了想要的東西,投靠了劉備,還穩固了權勢,家族財富權力得以繼續保存下去。

可若是得罪了陳暮,那後果可不堪設想。

時代不同了,以前陳球做太尉的時候,陳家確實權傾天下,可那已經是老黃曆。

如今這亂世,誰有兵,誰纔是大爺。

但陳登顯然膽氣也足,哪怕父親勒令,依舊認真說道:“都督,登是想問,爲何要將彭城下邳廣陵拱手讓與曹操?”

“你便是陳元龍?”

陳暮饒有興趣地打量着這個下一代陳家掌門人。

之前因爲陳珪在,全權做了徐州各大世家豪強的代表,所以陳登和麋竺都沒有說話,直到現在終於開口了。

陳登保持着彎腰行禮的姿勢道:“正是。”

陳暮淡淡地道:“不管是青州兗州還是徐州,都爲大漢朝廷所有,如今之天下,冀州益州關中淮南等地,各諸侯叛亂不休,我與曹操奉詔討賊,皆服王命。徐州也不是說歸了誰,而是在朝廷任命的新任徐州牧到來之前,暫時由我大哥代管,哪有什麼讓與曹操之說。”

劉備的官職任命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劉虞給他的詔書任命中是這樣的,“青州牧,前將軍,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授假節,開府辟召,儀如三公,並督青、徐、冀三州,委以東方,惟君所裁。”

前面的青州牧前將軍、授假節、開府儀同三司就不用多說,權臣三件套,關鍵是後面這句“並督青、徐、冀三州,委以東方,惟君所裁”。

所以理論上來說,冀州和徐州,還真歸劉備管,大小官員,都可以由他任命。

陳暮說的自然是場面話。

他與曹操之間的交易,肯定不能跟陳登去說。

所以這番話,也就是糊弄人的說辭而已。

但陳登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信,立即說道:“都督難道真看不出來?曹操被困在兗州之地,不能進退,唯有取徐州方爲出路,將彭城下邳廣陵讓與他,則其已得河南淮南大部分之地,實力驟升,此乃養虎爲患也。”

陳暮微笑地看着他。

陳登聰明是聰明,想法很不錯,就是政治經驗遠不如他的父親,還是需要敲打敲打。

想到這裡,陳暮點了點頭,說道:“嗯,元龍說得倒是不錯,曹操現在的確只有徐州這一條出路可走,想必這也是元龍出那二桃殺三士之計的原因吧。”

“啊?”

陳登當時候就傻了眼。

自己得意之作,居然早就被人看穿了?

連底褲什麼顏色,都被人知道了。

一時間,陳登只覺得面紅耳赤,羞得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陳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元龍倒是個不錯的人才,有無興趣去一趟青州?我大哥還是很喜歡你這樣的年輕才俊,想來必然會重用。”

“額.......”

陳登訥訥不言,覺得有些羞愧。

陳珪連忙站出來說道:“元龍,還不謝過都督。”

“多謝都督。”

父親給了個臺階下,陳登立即感謝。

父子二人與麋竺再次告辭,看着他們離去的背影,陳暮輕笑了一聲轉頭回府。

養虎爲患?

曹操?

沒有了荀彧賈詡這樣的頂尖戰略人才,他什麼都不是。

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請假條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端午節請假條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十六章 陣斬蹋頓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四章 冀州
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七十一章 給年輕的周瑜上一課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十三章 呂布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請假條第七十八章 如狼似虎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一百零九章 時不待我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二章 營寨鏖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進青州園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端午節請假條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閘第三十六章 陣斬蹋頓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八十六章 浮陽之戰(3)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九十一章 魚死網破,今晚就走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巔峰關羽第四章 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