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

孫策跑了。

不過倒不是漫無目的地跑。

他知道,雖說自己爹來了,但不代表要束手就擒。

一路跑回前軍,跟周瑜說明情況。

周瑜大驚失色。

他也沒有想到,朝廷居然把孫堅派了過來。

“陳子歸這一招還真是絕了。”

得知此事,周瑜沉吟許久,忍不住歎服道:“劉玄德亦是當世人傑呀。”

捫心自問, 換了他在那個位置,絕對沒有那麼大心胸讓孫堅出來,而且還是帶兵打仗的高級將領。

孫策忙問道:“公瑾,這可如何是好?父親來了,我可不敢與他在戰場上對敵。”

周瑜腦子飛速運轉,現在他終於知道陳暮的底牌了,臉色驟然大變:“糟了,恐怕韓當程普黃蓋祖茂四將軍, 甚至連朱將軍都已經投降了。”

“父親來了, 他們肯定會投降的。”

孫策被周瑜的話驚住,一時間曾經的江東小霸王方寸大亂,舉足失措道:“這可如何是好,完了完了,全都完了。”

周瑜見他如此驚懼難安,知道是孫堅帶給了他巨大的壓迫感,連忙勸說道:“伯符莫慌,事無絕對,此戰我們確實是失算了,但未嘗是死期已至。”

“公瑾,你說怎麼辦?”

孫策畢竟是有魄力的人,只是驟然見到他爹一時驚住而慌了神,被周瑜勸說後也慢慢恢復冷靜。

周瑜沉思片刻,說道:“爲今之計,只有撤退,退往江東, 先偏安一隅,再圖大計!”

“撤軍嗎?”

“嗯。”

“我知道了。”

孫策很清楚, 朝廷派了他爹來,且他爹還真繼續打算忠於朝廷。

那麼這場仗就已經沒得打。

本身孫策也不是那種父慈子孝的人,不像呂布和馬超。

他之所以搞事,是篤定朝廷應該不會殺他爹。

畢竟孫堅這些年一直是效忠朝廷的。

當初討伐董卓,功勞和苦勞天下人都看在眼裡,基本上劉備是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周瑜和魯肅認爲,劉備如果殺了孫堅,就必然應該知道會民望大跌。

以他好名聲講仁義籠民心的性子,斷然不會這麼做。

頂多就是囚禁。

可誰也沒有想到劉備居然如此大魄力。

你不是造反嗎?

你爹剛好忠誠。

那我把你爹派過來揍你。

這讓包括孫策周瑜在內,都萬分無語。

你就不怕我爹還是沒有戰勝親情,跑過來和我同流合污的嗎?

但不管怎麼樣,以孫策對他爹的瞭解,孫堅剛直的性格,確實不會和他一起造反。

所以現在也沒辦法,面對這種局勢,只能選擇開溜。

一是總不可能真跟他爹打吧。

他偌大家業,麾下五六萬人馬,大半都是他爹當豫州牧的時候攢下的, 老主公回來了, 麾下將士們也不敢和他動刀動槍。

二是他確實已經輸了。

周瑜得知孫堅回來的瞬間就已經明白了陳暮的打算。

他是想拖住孫策的主力,然後讓孫堅去誘降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大老將,還有朱治也必然會選擇投降。

雖說四大老將資歷最老,是孫堅出江東討伐黃巾時期就加入。

但朱治也差不了多久。

孫堅在跟着張溫討伐了西涼韓遂之後,被朝廷任命爲豫章太守,於豫章的時候招募的丹陽人朱治,前後也就差了三年左右時間。

所以包括朱治在內,這些人都是孫堅時代最老的老將,相比於聽他孫策還是聽他爹孫堅,肯定是選擇後者。

現在孫策的整個軍陣是處於崩潰階段,左右兩翼加上後軍全部被孫堅給拿下,中軍和前軍主力孤立無援,被朝廷主力包圍起來,從多打少變成了少打多,還有尊大神在,這仗也沒法打。

一聲撤退的命令下達,“叮叮噹噹”的鳴金聲音響起,原本苦苦支撐的江東軍終於卸下心神,彷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扭頭就跑。

天色還未完全變黑,整個戰場就已經徹底陷入了混亂當中。曠野上無數士兵丟下武器往南潛逃,亂軍中朝廷兵馬訓練有素,紛紛高呼投降免死。

一時間丟盔棄甲,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不計其數。

到了傍晚時分,陳暮率領後軍抵達戰場,大量火把點燃,朝廷大軍已經控制住了整個局面。

包括程普韓當祖茂黃蓋朱治五將的麾下士兵,江東軍這次北上的四萬餘人馬,投降了大半,只有約一萬餘人往南逃竄而去。

陳暮並沒有親自追趕,讓孫堅領一萬人南下咬着孫策的尾巴就行。

這一戰江東算是平定了。

因爲孫堅南下,黃忠和太史慈的水師現在估計已經到了長江。

三人合力之下,孫策已經是無路可逃。

等着孫堅親自把孫策五花大綁送到老大哥面前就是。

夜幕當中無數士兵來來回回穿梭,他們有些人去收繳叛軍的武器,有些人則前往前方村莊收攏他們的物資,還有些人則押着俘虜往自家營地而去。

過了約半刻鐘的時間,有士兵押着一名青年文士過來,向陳暮稟報道:“丞相,此人自稱是丞相弟子。”

陳暮目光看去,就看到一脣紅齒白,無比俊朗的青年正含笑看着他。

二人對視,陳暮也笑了起來。

“伯言,辛苦了。”

青年眼眶頓時紅了,彷彿滿肚的委屈在此時煙消雲散,拱手行禮哽咽道:“議,見過師君。”

陸議並不是逃跑的時候被俘虜的,而是在江東軍大敗之後,他騎在馬背上,就留在原地等候。待朝廷士兵圍攏過來,將他給抓住。

相比於其餘軍隊的紀律,朝廷軍的紀律乃是嚴苛到了骨子裡。士兵內部有軍情司暗探,外部有監察督軍,有軍務部。

三方一起監管,一旦發現普通士卒擅殺俘虜,繳獲不交,燒殺搶掠軍紀敗壞者,當場格殺勿論以儆效尤。

所以朝廷兵馬的敵人只要選擇丟下武器跪地投降,基本上是不可能死。

陸議自然也知道朝廷兵馬的紀律,所以就在原地等着,聽說他是丞相的學生,士兵們也沒有爲難他,把他帶了過來。

上一次師徒見面,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時陸議的從祖陸康被調往廬江,當時還在泰山書院的陸議不得不跟着從祖回了淮南,師徒只能書信交流。

如今師徒相見,但彷彿早已經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兒時的記憶涌現上來,陸議看着師君慈愛的臉,感覺他的樣貌似乎沒有什麼太多的變化。

只是......

眉宇間多了幾絲皺紋,鬢角也多了幾根白髮.......

.......

.......

竹邑,由於甾丘離竹邑並不遠,當天擊敗孫策,第二天早上劉備就得到了消息。

朝廷軍中軍營寨,天子營帳內。

隨軍的諸多朝臣們齊聚,周圍諸葛亮徐庶龐統等低級佐吏負責文書工作。

董昭毛玠王朗賈詡等重臣簇擁在側,看着天子閱覽信件。

“哈哈哈哈。”

劉備放下陳暮寫的信,喜上眉梢道:“四弟和文臺不負朕望呀,孫策已經大敗,狼狽逃回了江東,四弟已讓孫文臺前去追擊,配合水軍,江東可定!”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董昭連忙說道:“孫策敗亡,造成的後果就是曹操張允孤立無援,我軍必然將他們全部剿滅。”

“不止。”

賈詡拱手說道:“陛下,除此之外,荊州也可定了。”

“不錯,揚州既平,水師便可沿大江逆流而上,咱們大軍順勢從南陽南下,兩面夾攻,必讓劉表敗亡!”

“若是如此,天下豈不是除了益州以外,皆可以平定了?”

“益州也要不了多久了。”

羣臣們議論紛紛。

諸葛亮徐庶和龐統三人則對視一眼,微微點頭。

這就是丞相常常說的連鎖反應。

聽到衆臣敘說,劉備就更加高興,正在此時,一旁的荀攸含笑道:“陛下,還有一條好消息。”

“哦?”

劉備詫異道:“什麼好消息。”

“張允部要滅亡了。”

荀攸淡淡說道。

“爲何?”

劉備納悶道:“莫非他要投降於朕?”

荀攸微笑道:“陛下難道忘了,張允所部大部分士兵,皆是原長沙太守張羨的部隊,丞相當初算到了張羨敗亡,劉表必然吞併他部,因此在其中安插了不少司衛。”

衆臣互相對視,皆是露出大喜。

沒有了江東水師之後,劉表的荊州水師在當今天下確實是一流部隊,連陳暮發展多年的青州水師也不敢說穩勝。

最主要的原因並非雙方的士兵素質和裝備差距,而在於荊州水師常年駐紮於長江。

後世現代海軍對於海域探索都非常看重,更別說古代。

青州水師發展依託於黃河與海洋,黃忠與太史慈較爲熟悉的是黃河流域以及渤海和黃海一帶。

長江流域和江東屬於是東海範疇,那裡的天氣氣候、水流速度、溫度變化,對於青州水師來說皆是兩眼一抹黑,根本不清楚。

所以雖然青州水師也是成立了將近二十年,發展很迅猛,可在長江上和荊州水師拼,還真不敢說誰贏誰輸。

不過荊州水師雖然厲害,但荊州又不是海洋,大部分面積皆是陸地,還得靠陸軍去佔領。

因此雙方的勝負手除了水軍以外,陸軍肯定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劉表的陸軍在南陽之戰當中損失慘重,又在扶溝之戰中被陳暮徹底全殲,連陸軍主將文聘都被他俘虜。

導致現在劉表陸軍幾乎全軍覆沒,只能用原來張羨的人馬來支援曹操和孫策。

但這些人本身忠誠度不高,一旦被煽動,很有可能叛亂。

而陳暮曾經安插的軍情司內應,就發揮了作用。

此刻張允營寨內,幾人正在議事。

一人乃是軍中一名中級軍官,名叫範虎,長沙人,當初桓階遊說張羨投靠朝廷,反對劉表,就曾經派他擔任聯絡人員。

後來陳暮將桓階召入軍情司,任命爲司長,又遣一些軍情司司衛加入到張羨的部隊當中去,就是由範虎充當總聯絡員,被桓階任命爲了節從。

除此之外,還另外有幾名節從,在軍中暗自吸納不滿劉表的人,以此構建軍情司網絡。

雖然劉表在吞併張羨的部隊之後,就清洗了一些人,安插了大量他的人當中高級軍官,試圖控制整個軍隊。

但桓階並沒有死。

當初長沙失守,桓階就躲藏了起來,他的一些老部下,還有忠於張羨的一些老部下也都在,這些人表面上效忠劉表,實際上一直與桓階有聯繫,暗暗等待時機。

此時軍中的幾名節從匯聚到了一起。

範虎左右看看說道:“諸位,我們已經與荀主記聯絡上了,今夜就可以行動,突襲張允營帳,活捉了張允,裡應外合,必能拿下。”

“好啊,終於等到機會了。當初張使君飲恨,壯志未酬,我等亦是心有不甘,如今終於可以起事。”

“我等盼朝廷天軍已經三年了,現在正好可以爲朝廷收復河南,兵臨荊州。”

“劉表老賊死期至矣。”

聽到這個消息,衆人頓時激動起來。

他們有的是陳暮派來的軍情司節從,有的是張羨老部將,這三年來,等了太久,如今終於可以撥亂反正,一個個興奮不已。

範虎說道:“諸位也別激動,雖然今夜動手,但還是得小心行事,老李,你那邊調查得如何?”

ωωω▪ Tтkā n▪ ℃o

自從張羨這些兵馬被張允掌控之後,大部分中高級軍官都被劉表親信佔據。

唯有範虎與另外一人李陽目前還擔任軍中司馬,是中級軍官。

李陽是南郡枝江人,與劉表一位部將霍篤爲同鄉,霍篤就是後來蜀漢名將霍峻的親哥哥。

此時霍篤還未病逝,早年他曾經在家鄉組織人馬數百抗擊賊寇,被劉表徵召,如今張允北上支援曹操孫策,霍篤也在其中擔任中級軍官。

跟李陽範虎乃是張羨舊部不同,霍篤是劉表部將,所以掌控的是最精銳的中軍一部分,處於張允部衆的核心圈一員。

李陽利用同鄉的機會與霍家兄弟接觸,試探許久之後,確定二人對劉表並沒有什麼忠心可言,因此聯絡他們投降朝廷,共同組建了反劉表的聯盟勢力。

聽到範虎的問話,李陽說道:“霍家兄弟剛好今日駐守中營的西營門,我與他們商議過,今日晚間,舉火爲號,共同進攻張允本部。”

“善!”

範虎高興道:“張允本就是一個蠢物,劉表以卵擊石,安能阻擋朝廷大軍?諸位,今日之後,將來同朝爲官,共享富貴!”

“朝廷現在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咱們這一輪起事,將張允獻於天子駕前,所得的獎賞恐怕不知多少。”

“誒,現在事情還未辦,就別想着獎賞,待事情結束,肯定論功行賞少不了咱們的。”

“這倒也是,諸位咱們先回去,準備今夜就起事吧。”

“好,走!”

商議了事情,衆人紛紛離去。

此時的張允根本不知道,劉表讓他帶着張羨的部隊來打朝廷,就是一個天坑。

張羨本身就是忠於朝廷的,在他病死之後,還被朝廷賜了爵位。

他原來的部將,大多是感恩於張羨的恩情才追隨。

因此張羨忠於朝廷,他們自然也忠於。

在陳暮埋下的軍情司暗雷煽動之下,原本的一些中低級軍官紛紛加入其中。

張允本人則只有少量聽從於劉表的人馬,根本不能與之抗衡。

很快,天色暗淡下去。

營寨周圍寂靜無聲,夜色降臨,張允在營中巡視。

四萬大軍,當然不是住在一個營寨內。

總共分爲三個營寨,張允居住在中軍營寨,前軍和後軍也都由劉表另外兩名親信控制。

寨子四面用柵欄圈起來,周圍修建了很多工事,防禦敵人進攻。

站在寨牆上遠望北面,張允看到遠處的土山上今日的投石車和牀弩並沒有進攻,外面空蕩蕩的,朝廷的兵馬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

“今天的營寨真是外格外的安靜啊。”

張允隨口對身邊的親衛說道:“劉備的投石車和牀弩整日喧鬧不停,如今卻沒有行動。”

“是啊,外圍也沒有朝廷的斥候,往日很多斥候在外面遊弋。”

親衛也張望着遠處。

他們與曹軍一南一東,兩片營寨,營帳連綿數十里。

朝廷則是在他們的外圍修建土山,利用先進的投石車和牀弩對他們進行降維打擊,打得他們這些日子只能龜縮在寨中不敢出去。

今天按照慣例,炮轟和弩箭應該早就開始了。

但現在外面卻很安靜。

“會不會是他們的石塊和弩箭不夠了?”

有人說道。

張允想了想道:“應該是如此,還是小心些吧。”

說着便下了寨牆,準備回帳篷休息。

然而此時他不知道。

這個時候在他的前軍和後軍營寨內,正有人偷偷行動。

正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將士們除了安排巡營的以外,也沒有別的活動,基本都在帳篷休息。

範虎李陽等人卻悄悄出了帳篷,他們本身就是中級軍官,也沒有人敢攔他們。

一行人抵達各自主將帳篷之後,說是要去稟報事情。

然後就進去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司衛們如狼似虎衝進帳篷,迅速殺掉了劉表派去的親信心腹,控制了局面。

再帶着自己的人馬出了軍營,直奔張允的中軍營寨。

霍篤駐守西門,南面的後軍以及北面的前軍士兵在範虎李陽等人的帶領下,於西門匯聚。

他們抵達之後,霍家兄弟立即打開營寨西側大門,放他們進去。

數千士兵迅速涌入寨內,高喊着口號。

“活捉張允!”

“兄弟們在帳篷不要動,我們已經投降朝廷!”

“誰想繼續效忠劉表,格殺勿論!”

各種口號喊得震天響。

本來張允部下大部分都是張羨舊部,沒有忠心可言。

忽如其來的叛逆讓他們一個個都有些懵,聽到口號之後,很快鎮定下來,都老老實實呆在帳篷不出去。

寨內的巡邏士兵也是連忙丟下武器,有的甚至加入其中,直接變成了造反派。

一瞬間除了張允自己的心腹親衛之外,全都無人應答。

這個時候張允都已經準備睡覺了。

聽到動靜, 正納悶間,忽然親衛大汗淋漓衝進來喊道:“不好了將軍,軍中有人投降朝廷,造反了,現在殺過來了。”

“什麼?”

張允大驚失色道:“快,召集士兵鎮壓。”

親衛急得快哭出來了:“士兵全都不敢出來,將軍,快跑吧,再不跑就晚了。”

“快跑!”

張允聽到這句話,連盔甲都來不及穿,身上穿着白色絲綢睡衣,光腳跑了出去。

有親衛牽着馬帶他準備從東門逃出去,先去投奔曹操。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此時張允營寨外圍,早已經全是朝廷的兵馬。

幾乎是他在剛跑出去沒多久,就被劉備派來的大將典韋擒住。

頃刻間,孫策與劉表的援軍,就土崩瓦解。

只剩下曹操已是孤立無援!

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三章 得兗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請假條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二十三章 長輩的快樂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十章 天子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六章 觀察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請假條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
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四十九章 責任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九十八章 黃忠戰甘寧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三章 得兗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請假條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二十三章 長輩的快樂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十章 天子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六章 觀察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一章 曹操刺董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陽許子遠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請假條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