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

賈詡說道:“而洛陽駐軍中,又以有五校之兵的北軍戰力最強。主公之起兵,就是身爲五校之一的越騎校尉,從而建功立業,以有今日。北軍又常常爲朝廷所差遣去平定叛亂,打擊鮮卑,戰鬥經驗較爲豐富。而反觀南軍,卻常爲宿衛軍,常年宿衛宮廷,無甚實戰經驗。而西園軍雖有十萬之衆,而不過新建之軍,戰鬥力遠不如南北兩軍不說,更遠遠不如西涼軍。故在洛陽駐軍中,主公應優先攻擊北軍。北軍若破,則洛陽駐軍大半失敗;洛陽駐軍敗績,則州郡兵見大勢已去,必然請降。如此,官軍一軍大半敗績。”

劉範說道:“那除開官軍之外,其他三軍將如何取捨?”

賈詡捏着他細長的山羊鬍,想了一會就以胸有成竹的口吻說道:“回稟主公,最應攻擊其中之鮮卑軍。爲何呢?因爲幷州牧董卓之所前來助朝廷征伐我等,不過是出於爲朝廷所逼迫而已。對於董卓來說,主公與朝廷之間鷸蚌相爭,董卓就可漁翁得利,坐觀成敗,這才最爲符合董卓之利益。但朝廷不會使董卓作壁上觀,故而強逼之助軍。若董卓不從,則朝廷將一併征伐董卓;若董卓從命,則朝廷又可利用我軍削弱董卓之幷州軍,從而防止董卓之背叛朝廷。”

劉範說道:“朝廷果然心腸歹毒,竟然能想出如此歹毒之計,既能利用我軍打擊董卓之幷州軍,又可利用幷州軍來減輕官軍之傷亡,真乃一箭雙鵰,借刀殺人,真堪稱妙計。”

賈詡說道:“主公放心,董賊也不是傻子,必然會體察到朝廷的兩虎相爭之計。戰時,皇甫嵩必然會驅使幷州軍爲主力來進攻我軍,以此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要我軍避免與幷州軍作戰,而主要尋找官軍大戰。而幷州軍見我軍與官軍交戰,必定顧忌朝廷之兩虎相食計,不會救援正被我軍猛攻的官軍。因爲,董卓也想利用官軍與我軍相爭,而坐觀成敗。我軍避免與戰,幷州軍一定會識相地退走,最多隻是騷擾我軍而已,不足爲慮。”

劉範說道:“說的不錯。文和真乃深諳人心之士。”

賈詡說道:“主公過獎。而烏桓軍也不必優先進攻。烏桓多年爲朝廷所驅使,必對朝廷有所怨恨。而且,鮮卑與烏桓是世仇。兩族相與攻擊我軍,不過是因爲有朝廷從中彈壓。若我軍之進攻官軍和鮮卑軍,烏桓軍必然會置之不理,最多也只是騷擾我軍而已,以來掩蓋未曾奮戰之實。是故屬下以爲,鮮卑軍爲主公最應優先打擊之敵。鮮卑由七大部落組成,彼此之間若爲仇讎,人心不齊,軍心渙散,更容易攻破。故而,總結起來,主公優先打擊的敵人依次是鮮卑軍、烏桓軍、董卓軍、北軍、西園軍、南軍、州郡兵。”

劉範點點頭,說道:“我知道文和之計了。文和是以爲,東路大軍中多爲仇讎,或者彼此之間多有隔閡防備,不會團結一心。官軍與幷州軍之間互相防備,兩軍都想利用對方來抵抗我軍,趁機消耗對方的實力。到了戰場上時,我軍就可以利用官軍與幷州軍之間的嫌隙,靈活選擇其中一軍進行打擊,而使另一軍冷眼旁觀。官軍與幷州軍都以爲,他們是戰場上之操控者,卻不知我軍於中取利,纔是最爲得利之人。鮮卑軍之與烏桓軍,烏桓軍之與官軍,都是如此。”

賈詡說道:“主公英明。觀東路大軍,雖有數十萬,也不過彼此之間共爲仇讎。而朝廷強逼其他三軍,爲取禍之道也。”

劉範說道:“文和三言兩語之間,就將東路大軍之敗績定下。還有何人可爲我解決掉其他三路大軍?”

郭嘉新來乍到,必須要用功績來證明自己,鞏固自己的地位。故而等賈詡解決東路大軍後,他也積極地說道:“回稟主公,屬下不才,有計策爲主公解決南北四路大軍。”

劉範欣慰不已,郭嘉在賈詡的激勵之下,也是越發的積極向上。劉範說道:“賈文和號稱毒士,也只能爲我去除東路大軍的威脅。奉孝小小年紀,果真能爲我解決南北四軍?”

郭嘉胸有成竹地說道:“主公不須疑慮,屬下願立下軍令狀,若不能去除南北四軍之威脅,屬下甘願受罰。而且,屬下之破除四軍,可不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地爲主公去除四路大軍數十萬之衆,主公可想知道屬下之計嗎?”

劉範果真被郭嘉挑起了興趣,諸將也是十分激動。賈詡之謀劃破除東路四軍,也還要利用戰爭、流血的手段,才能將此四軍一一破除。而郭嘉卻說,他能以和平手段解決此事,這就讓諸將好奇不已。賈詡自從追隨劉範以來,利用他深諳人心、熟知算計之特長,爲劉範獻出了衆多妙計,讓天下人都知道了劉範麾下有一個鬼神莫測的謀士,名叫賈詡。這樣一來,賈詡不論再怎麼低調,還是聞言於天下。

而賈詡聽聞郭嘉有計策能兵不血刃地去除南北兩個方向四路大軍的威脅,起初還有些不解,但神思之後,展露出了一個不易察覺的微笑,臉上仍然是平靜如水,不起波瀾。

劉範說道:“軍令狀就不必了,奉孝還是快快你之計策說出,我很好奇,你是怎麼做到兵不血刃就可完勝的。”

郭嘉笑道:“喏。南方有兩軍,一爲大牂羌,一爲益州軍。對付大牂羌,屬下只需用到兩人即可,不勞大軍遠征,即可將大牂羌爲我所用。主公可知,此二人是誰嗎?”

劉範搖搖頭,不知。郭嘉突然伸出手,指着馬超,說道:“主公,屬下所指二人,一人爲馬超馬孟起將軍,另一人則是孟起將軍之父,羌中三郡太守馬騰大人!主公以爲如何?”

馬超被郭嘉點名爲破除大牂羌的人選之一,另外的人選又是他父親,這讓馬超在能建功立業的同時覺得有些費解。劉範也是看着馬超那張英武又俊美的臉,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聯想到馬騰,方纔理會到了郭嘉的意圖。

郭嘉說道:“衆所周知,馬騰大人與馬超將軍,是我朝伏波將軍之後裔,多次領軍大敗羌人,聲威仍然著於羌人心中,羌人奉之爲神。大牂羌雖遠離中原,也不例外。若使馬太守與孟起將軍父子二人一同前往,勸說大牂羌歸降,則大牂羌知是伏波將軍後裔,又知孟起將軍之勇武,不下於乃祖,必定歸降。然後,再使馬太守以主公對羌人之同化政策曉諭大牂羌,使大牂羌知主公之仁德,則必然對主公心服口服。馬太守與孟起將軍可勸令大牂羌歸附主公,化爲漢人,主公對之一視同仁,不分羌漢,則大牂羌化敵爲友,化干戈爲玉帛。此爲屬下之算大牂羌,不費一兵一卒。”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場爭辯第七百五十六章 惻隱之心第八百六十章 爭執又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三百五十章 魚兒上鉤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三百五十七章 西州醫院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謀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八百二十四章 親切攀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七百一十三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三百五十四章 鍛甲不易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八百三十一章 羅馬敗撤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四百四十一章 巧使離間第五百八十九章 笑談兵機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二百三十八章 家的溫馨第二百一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八十八章 勝利果實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八百四十一章 補充兵力第六百三十章 四王相見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無戰第四十八章 與狼共舞第八百零二章 報中端倪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羌氐末日第五百一十一章 亡國滅種第四百二十五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四十章 軍團裝備第六百一十二章 沃洛吉斯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食其果第一章 一跌越千年第四百三十章 益州退兵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七百三十五章 師徒矛盾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八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二百五十四章 西域危機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二百六十四章 施恩樓蘭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四百二十九章 賈龍惶惶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機第五百七十五章 交換條件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一十六章 太監獻計第四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宮之議第六百七十一章 木鹿城主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力表演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五百六十六章 喜上加喜第一百零六章 計策之爭第六百四十七章 敗局已定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城又下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擒徐榮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結束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五百五十九章 長安大捷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七百八十九章 國之重器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三百五十二章 監牧制度第六十四章 深夜密謀第七百八十五章 是否援助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場爭辯第七百五十六章 惻隱之心第八百六十章 爭執又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三百五十章 魚兒上鉤第五百八十三章 逼之媾和第三百五十七章 西州醫院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謀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八百二十四章 親切攀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七百五十四章 家之溫馨第七百一十三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三百五十四章 鍛甲不易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八百三十一章 羅馬敗撤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四百四十一章 巧使離間第五百八十九章 笑談兵機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二百三十八章 家的溫馨第二百一十二章 危急關頭第八十八章 勝利果實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八百四十一章 補充兵力第六百三十章 四王相見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無戰第四十八章 與狼共舞第八百零二章 報中端倪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羌氐末日第五百一十一章 亡國滅種第四百二十五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四十章 軍團裝備第六百一十二章 沃洛吉斯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食其果第一章 一跌越千年第四百三十章 益州退兵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七百三十五章 師徒矛盾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八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二百五十四章 西域危機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二百六十四章 施恩樓蘭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四百二十九章 賈龍惶惶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三百六十二章 黑山危機第五百七十五章 交換條件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一十六章 太監獻計第四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三十八章 新宮之議第六百七十一章 木鹿城主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力表演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五百六十六章 喜上加喜第一百零六章 計策之爭第六百四十七章 敗局已定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六百七十五章 兩城又下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擒徐榮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結束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九百一十二章 紹之謀算第五百五十九章 長安大捷第二百六十八章 帥帳策論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七百八十九章 國之重器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三百五十二章 監牧制度第六十四章 深夜密謀第七百八十五章 是否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