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

在賈詡走了之後,劉範陷入了深思。到底是採取何人的建議,讓劉範左右爲難。採取郭嘉的建議的話,洛陽城大半定能攻下。到那時,只有操縱朝廷得當,運用些許權術,這天下或許真的能夠被他奪得。但賈詡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攻取洛陽城是很容易,但這樣一來會激怒整個天下。與全天下爲敵?劉範自問,或許還是不敢。但話又說回來了,洛陽城就在眼裡,甚至只要劉範願意,洛陽城就在他的腳下。這麼好的機會,劉範可不認爲上天還會給出第二次。再次兵臨洛陽城下,又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年的征戰,多少年的努力。

思來想去,劉範一直是讓兩種抉擇拉扯來拉扯去,根本定不下決斷。知道煩躁之下,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劉範強迫自己靜下心來,謹慎地再思考一番。他首先想到了郭嘉的建議。郭嘉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冒險主義者,所以他提出要攻佔洛陽,也不足爲奇。爲原有的歷史軌跡上,他爲曹操所畫之策,無不是冒着巨大的危險。正是靠着郭嘉的奇謀,曹操才得以成就霸業。話說回來,劉範也認爲自己也是冒險主義者。如在幽州之戰中,若不是冒險詐死,引誘鮮卑大軍,也不能取勝。所以劉範才一直猶豫不決。

相較於郭嘉的冒險,賈詡更偏重於穩重一些。歷史上,曹操決意在剛剛統一北方後不加以休養生息,就要南征孫權劉備。賈詡勸曹操先把北方恢復好了再行南征,但被勝利矇蔽了理智的曹操不聽,結果在赤壁之戰中一敗塗地。不得不說,若是曹操能聽一聽賈詡的話,天下遲早是他的。

想到這,劉範忽然豁然開朗了。現在他的處境,可不就很想曹操嗎?西域二州收復不到五年,流民也纔剛剛遷徙過去,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涼州輸血。不僅收不上一個五銖錢,將來的幾年還要不斷地往裡貼錢,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底蘊根基。而且論理說,新得三年的涼州其實也還沒發展成熟,不過只是貨殖的繁榮,掩蓋了這一點而已。而一個不夠穩定的地盤,在順風順水之時或許還看不出有什麼危險;但只要稍微一走下坡路,其中潛藏的隱患就會如火山爆發一般。

對於劉範而言,這可謂細思極恐。劉範又想到了遠在西域以西的田豐。田豐一支孤軍遠在貴霜境內。雖然暫時佔據着絕對的優勢,但畢竟貴霜帝國不是小國,更何況田豐軍之側還有安息在。眼看着花剌子模之地又冒出了一個新的威脅,又垂涎於花剌子模之地的重要,難保安息不會進攻田豐軍。如果西涼軍不趁早回到西涼,那麼新奪得的半個花剌子模之地方圓千里的土地,很有可能會被安息搶走。更有甚者,安息的勢力還會順勢進入西域。這可不是劉範想看見的。

思來想去,似乎不取洛陽纔是最明智的選擇。於是劉範傳令,讓衆將進帳。郭嘉和賈詡二人領着衆將,以此進入帥帳。見禮之後,馬超頭一個就站出隊列,火急火燎地抱拳拱手,說道:“大王,這洛陽城咱們攻還是不攻?”

馬超說完,其他人也都眼巴巴地看着劉範。劉範說道:“這洛陽城,不攻了。”

一聽這話,馬超便嘆了口氣,其他幾個校尉也都有些急躁。郭嘉聽罷,卻沒有如馬超一般,反而是露出一個精神奕奕的笑來。賈詡依舊安之若素。馬超甚至急得滿頭大汗,進諫道:“大王,函谷關、虎牢關和軒轅關都在我軍手中,這洛陽城就是甕中之鱉啊!只要大王給末將兩萬兵卒,末將十日之內必定能把洛陽城給攻下,把昏君佞臣們全都給生擒!這明擺着朝廷是死定了,大王何不……”

劉範伸出手,制止住了馬超的話。劉範說道:“我意已決,斷不可更改!就這麼定了!”

聽罷,馬超只得垂頭喪氣地一拱手,退回了隊列之中。劉範見馬超如此,微微皺了眉。馬岱便站了出來,說道:“大王英明!不取洛陽,方爲上策!”

劉範說道:“丁寧以爲如何?”

馬岱說道:“回稟大王,大王是臣,昏君是君,雖然大王高舉靖難義旗,但在天下人眼裡,實則爲犯上作亂、大逆不道的造反。且大王沒有朝廷的詔令,就私自稱王,更惹得天下人不滿。原本天下人就認爲大王是造反,此時若大王攻下洛陽,豈不是更加坐實了造反的罪名?如此一來,大王定會引來全天下人的痛恨仇視,失去天下人心。大王雖強,但也經不住全天下的圍攻,大王的宏圖霸業也難成就。所以,大王決定不攻洛陽,纔是上上之策!”

劉範點點頭,深以爲然。名分,一直是劉範最大的劣勢。身爲臣子,又是僭越稱王,這本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而朝廷仍然是朝廷,擁有名分在,人心依然在朝廷手裡。

馬超聞言,雖然仍然十分牴觸,但也有所和緩。賈詡站了出來,說道:“大王,丁寧小將軍說的很有道理。大王發起此戰,是打着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而來。若是攻下洛陽,則天下人必不服。故而,不如順着清君側這一名義,對朝廷大加勒索,與之進行和談,方爲上策。”

劉範說道:“文和何意?”

賈詡說道:“既然不攻洛陽,那就只有與朝廷進行和談這一條路。現在我軍佔據絕對優勢,朝廷自然知道。我軍在和談中可以對朝廷提出衆多條件,朝廷不敢不從。而且,既然是靖難,大王就應該殺幾個朝中的佞臣,藉此來向天下人證明,大王這次兵臨城下,並不是要犯上作亂,謀朝篡位,而是爲天下人誅殺奸佞諂媚之臣,以謝天下。這樣一來,朝廷就算是知道這一點,也不能再誣陷大王是反賊,失去的天下人心,也可藉此舉再收回來。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劉範點點頭,說道:“文和這話說得不錯。既然如此,和談在所難免,就讓文和與休文代表孤與朝廷和談好了。”

賈詡和劉誕都應道:“喏,屬下必定不辱使命!”

劉誕說道:“大王,既然要和談,那條件應該是哪幾條?”

劉範想了想,說道:“第一條,朝廷必須要正式給孤封王。這一條必須要爭取到,也是和談的先決條件,不得放棄。”

劉誕便命一個長史記下。劉範說道:“第二條,朝廷必須要對西涼賠償軍費。畢竟,孤這次是清君側來了,這也算是給朝廷辦事了。孤不遠千里的來,朝廷也該有所表示纔是!”說完,衆人皆笑。

劉範說道:“賠償的軍費,就由文和、休文定奪,儘量要多些,不必給朝廷面子,再多也不嫌多。”

劉誕有些愕然,說道:“大王,這朝廷多年來窮困潦倒,賦稅稀缺,恐怕這次要不來多少錢。”

劉範笑道:“是啊!朝廷是沒錢,但劉宏的皇室可有的是錢。大漢立國四百年,皇室田莊遍及全國,又積攢下四百年的財富,怎會窮困?不過是皇室不願把錢花給朝廷罷了。再說了,皇室若是缺錢,天下還有衆多的世家大族。武帝當年對世家苛索無度,這纔有充足的錢與匈奴決戰,又鑿空西域。現在劉宏拿不出錢,也可以照着武帝的手段,逼索世家出錢出糧。這樣一來,劉宏不就有錢了?”

第八百四十七章 栽培新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四百二十七章 舌戰蜀人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戰落幕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敗又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二百六十章 戰法奏效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一百四十章 艱難選擇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五百三十章 屯糧之地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九十五章 購買和平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八百一十九章 戰局現狀第一百四十四章 商業改革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一百四十四章 商業改革第一百零四章 喜事臨門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四百七十三章 離間計成第四百七十四章 李儒中計第三百九十三章 平虜將軍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三百一十章 人心天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屠殺令下第九百零一章 主謀自盡第六百七十一章 木鹿城主第七十五章 規章制度第二百一十七章 圍追堵截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七百一十九章 師唐改制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八百零二章 報中端倪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八百八十五章 調包良策第九百章 宮變失敗第三百七十六章 加封貶抑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四百六十章 出城鬥將第八百六十三章 大舉徵召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四百二十四章 蓋勳之意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後餘威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六百二十八章 圍中相話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三十五章 故技重施第七百一十五章 虎子異志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五百三十六章 偷襲失敗第十五章 張角的對策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八百五十四章 戰敗收場第七百九十二章 糧食問題第八百五十五章 劫掠三省第三百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一百零六章 計策之爭第六百四十六章 包圍漸成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四百八十八章 毀家紆難第五十五章 佳人昭姬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七十八章 大戰將起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
第八百四十七章 栽培新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州昆州第四百二十七章 舌戰蜀人第六百五十一章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政之行(又下)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戰落幕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敗又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二百六十章 戰法奏效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一百四十章 艱難選擇第五百九十七章 主臣相認第五百三十章 屯糧之地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三百九十五章 購買和平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八百一十九章 戰局現狀第一百四十四章 商業改革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爲深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一百四十四章 商業改革第一百零四章 喜事臨門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四百七十三章 離間計成第四百七十四章 李儒中計第三百九十三章 平虜將軍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三百一十章 人心天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屠殺令下第九百零一章 主謀自盡第六百七十一章 木鹿城主第七十五章 規章制度第二百一十七章 圍追堵截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零五章 烏孫潰敗第七百一十九章 師唐改制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八百零二章 報中端倪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八百八十五章 調包良策第九百章 宮變失敗第三百七十六章 加封貶抑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陽驚變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四百六十章 出城鬥將第八百六十三章 大舉徵召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四百二十四章 蓋勳之意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後餘威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六百二十八章 圍中相話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三十五章 故技重施第七百一十五章 虎子異志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傳手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報傳回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五百三十六章 偷襲失敗第十五章 張角的對策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八百五十四章 戰敗收場第七百九十二章 糧食問題第八百五十五章 劫掠三省第三百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一百零六章 計策之爭第六百四十六章 包圍漸成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四百八十八章 毀家紆難第五十五章 佳人昭姬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軍回鄉第七百零九章 婆媳相認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七十八章 大戰將起第十八章 城破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