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

第三條:改革稅制,涼國的稅不再遵從漢制,而是爲農牧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建稅、車購稅、印花稅、契稅、關稅。

漢制,稅主要分爲田租、人頭稅和其他一些雜稅,如鹽稅、鐵稅等。這一稅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涼國的國情。且不說人頭稅容易造成隱瞞戶口,涼國主要的稅的構成中,商業和手工業的稅已經佔比百分之三十六,將來納稅主體會是商業和手工業。

所以劉範就照搬了後世***的稅制。因爲涼國的大部分人口仍從事農牧業,故而劉範保留了農業稅,命之爲農牧稅;有些稅在不適應涼國國情,劉範也就廢除了,如船舶噸稅;車購稅所指的車,自然是馬車。

至於如何推廣這一新稅制,以及確定下各種稅的稅率和稅的主要納稅人,則留待三省六部建立之後,由六部商量。

第四條:廢除五銖錢,改鑄新幣,以金銀取代銅錢的流通;廢除銖兩制,改爲通寶制。

這一條,其實也是涼國急需的。因爲到了東漢末年,政治黑暗,造成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五銖錢不是大幅貶值:之前十錢能買的,如今要用百錢甚至千錢才能買到;就是被人們破壞,以刮蹭銼磨五銖錢的方式來偷盜銅,於是就有了剪輪五銖;

東漢爲了剝削人民和維持經濟,就加大了五銖錢的鑄造和發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太多就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這樣更加速了五銖錢的貶值;

靈帝劉宏爲挽救這一危機,又鑄造了“四出文”錢,又名“四出五銖”。平心而論,四出五銖的質量其實遠超前代鑄造的五銖,而且還有防銼磨偷銅的設計,但戚宦之爭、頻繁徵調(主要是與羌人的戰爭)和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已經讓人民水深火熱,人民恨不得推翻東漢的統治,怎麼還會相信東漢發行的五銖錢呢?故而四出五銖也失去了信用。

所以,五銖錢的價值很低,要購買商品則需要攜帶很多很重的五銖錢,不利於經濟發展。再者,五銖錢的體系是銖兩體系,即二十四銖爲一兩。五枚五銖錢,就是一兩多出一銖。這樣換算,自然十分地不方便。而通寶制的錢,最基礎的是一文。一文錢重量爲2.4銖,也就是十文錢正好是一兩。

劉範決定,以通寶製取代銖兩制;在涼國全面廢除五銖錢,另外重新鑄造涼國自己的錢幣,規定一千文爲一貫;再根據金銀兩種貴金屬如今的價格,規定多少重量的金銀等同於多少貫。

至於金銀,劉範不想再鑄造成漢代的麟趾金、金餅之類的。那樣,金銀也會變得不便攜帶,而且很容易會被熔掉、切掉,導致金銀價值暴漲;還會導致金銀會被拿去打造成金銀器,這樣一來,發揮通貨作用、在市場上流通的金銀就變少了。失去了貨幣這個潤滑劑,市場的運轉就會陷入遲滯,也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劉範在西方找到了。自從嶺西之戰後劉範就發現,繳獲和賠款中的金銀大都是金銀幣。月支的是迦膩色迦一世金幣,就是金幣上印有迦膩色迦一世的側面頭像;安息的是德拉克馬銀幣。此外,還有衆多的羅馬金幣。劉範想從安息引進制幣工藝,將金銀捶打印模成金銀幣。這一點,也得等到三省六部成立之後了。

第五條:建立大涼錢莊,負責廢除五銖錢、儲蓄、貸款、發行錢幣、錢幣兌換、輔助徵稅等事宜。

這一條,就是爲輔助第四條而設的。在劉範的設想中,舊的五銖錢就由大涼錢莊回收並熔鑄成涼國的新貨幣,配合金融改革的實施;並且在五銖錢廢除、新幣鑄造後,開始向涼國人民提供儲蓄和貸款等服務,儲蓄給予一定的利息,貸款也定有利率,一切都是劉範照抄後世銀行的制度來的;

另外因金銀、文錢太過沉重,在遼闊的涼國土地上運輸十分不便,所以大涼錢莊開設異地兌換的服務,即在一地存進錢,可以在另一地取出錢來,這樣可以省出貨幣長途運輸攜帶的不便,大涼錢莊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除此之外,大涼錢莊也負有輔助戶部徵稅的責任,由錢莊代爲扣稅。

第六條:建立驛站制度。

即在涼國州郡之間的官道上、每個城池之間的官道上、每個鄉邑里以及一些重要駐軍地等,每隔一百里即設置一個驛站。驛站有館舍,負責接待外出公辦的官員和往來貿易的商賈,無論是官員還是商賈都需要支付驛站的住宿費用,以防官員藉此貪污枉法;又設馬舍,養馬五匹,以供來往的傳令兵使用,在一些重要的驛站裡增加馬匹數量,甚至配備大宛馬、安息馬(阿拉伯馬)等。

劉範考慮到,涼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人口的分佈也十分分散。如果不能有限地讓人民與姑臧連接起來,使姑臧傳出的命令讓人民在極短的時間內接收到,那涼國很容易成爲一盤散沙。

劉範很容易就想到了疆域最爲遼闊的元。元的疆域,在冷兵器時代首屈一指。從東到達東海,從西直達多瑙河,從南直到印度尼西亞羣島,從北直至西伯利亞。爲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元人的方法就是設立衆多的“站赤”,就是驛站的意思。藉由驛站,元的命令暢行無阻;而且元朝擁有衆多的馬匹,也對命令的傳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劉範的條件也正好和元相似:國疆遼闊,馬匹也極多。

第七條:保護林木,禁止砍伐。

涼州、天州、昆州、夏州和康州,都無一例外有大面積的沙漠、荒原和戈壁。這些惡劣的地貌,只有林木才能阻遏出擴大的勢頭,保住草原和耕地。

而劉範又考慮到燃料的問題,決定在全涼國以煤炭逐漸取代木材。劉範從董卓那裡,割取了榆林郡。榆林郡就是在後世的榆林,煤炭豐富。劉範計劃從榆林郡採煤,運至涼國其他地方,以取代木材燃燒。

第八百五十六章 親入敵營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九百零三章 最終勝利第一百零一章 賓客獻禮第四十三章 進殿面聖第五百六十八章 留之一命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六百四十八章 闖陣擒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五百零八章 擒賊擒王第六百九十六章 臨車聽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二十八章 作說客乎第七百五十九章 最壞打算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六百五十一章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擊利器第六百零二章 禍事又起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請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場爭辯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反響第二百八十八章 穿鑿關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歷史重演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六十四章 深夜密謀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羌氐末日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五百零八章 擒賊擒王第四百零一章 奉孝高見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九百一十五章 密信又至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風易俗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七百九十三章 師徒一戰第九百零六章 演習結束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襲又敗第兩百一十章 孟德登場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四百七十一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五十章 指南二寶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四百五十四章 騎射戰術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儲被俘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二百四十三章 烏孫異動第一百章 正式成婚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二百一十六章 太監獻計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二百八十六章 主意已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佳人解憂第六百九十一章 臨別贈言第八百七十五章 宣室之談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夏陷落第九十六章 兄妹齷齪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三百三十六章 欒提羌渠第八百四十二章 迷惑拖延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謀第一百九十五章 名由天定第八百三十五章 鷹旗落地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六百一十八章 一場豪賭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一百二十五章 先殺羌氐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夏二陷第三百七十五章 連環三計第六百一十九章 盧植點化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
第八百五十六章 親入敵營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九百零三章 最終勝利第一百零一章 賓客獻禮第四十三章 進殿面聖第五百六十八章 留之一命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報機構第七百七十章 大戰告停第六百四十八章 闖陣擒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六百二十九章 豪言壯語第五百零八章 擒賊擒王第六百九十六章 臨車聽政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二十八章 作說客乎第七百五十九章 最壞打算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七百七十九章 處置鐵礦第六百五十一章第八百四十九章 反擊利器第六百零二章 禍事又起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請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場爭辯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反響第二百八十八章 穿鑿關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歷史重演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六十四章 深夜密謀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羌氐末日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五百零八章 擒賊擒王第四百零一章 奉孝高見第一百一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九百一十五章 密信又至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風易俗第九百一十一章 何袁密謀第七百九十三章 師徒一戰第九百零六章 演習結束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襲又敗第兩百一十章 孟德登場第四百三十三章 火燒街亭第四百七十一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五十章 指南二寶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四百五十四章 騎射戰術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儲被俘第十七章 幾言定廣宗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願賭服輸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二百四十三章 烏孫異動第一百章 正式成婚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二百一十六章 太監獻計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軍對陣第二百八十六章 主意已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佳人解憂第六百九十一章 臨別贈言第八百七十五章 宣室之談第二百七十六章 沆瀣一氣第二百二十七章 遠大志向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夏陷落第九十六章 兄妹齷齪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限將至第三百三十六章 欒提羌渠第八百四十二章 迷惑拖延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認大勢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謀第一百九十五章 名由天定第八百三十五章 鷹旗落地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六百一十八章 一場豪賭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一百二十五章 先殺羌氐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夏二陷第三百七十五章 連環三計第六百一十九章 盧植點化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