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宛陵冬

楔子 宛陵冬

時令剛入初九,寒風就侵地而來,木葉盡脫。

東海郡宛陵城外,十里街亭。

一駿噴鼻踢踏而至,其後馬車一乘。騎馬之人乃是東海郡宛陵世家陳氏族主陳昂。陳昂紅臉長髯,年已不惑,面若刀刻,久經風霜。馭車之人乃是陳昂好友青州郡興化名士徐行。

陳昂見街亭在望,輕扶馬頸,那馬似有靈覺般緩下來,與馬車齊驅。徐行與陳昂對視良久,長嘆一聲,勒轡止住馬車。

“千里相送,終有一別。子昂就在這裡止步吧。”

陳昂點點頭,苦澀道:“數年才得此一聚,今日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子行,見了別鶴老人,還望來信報個平安。”

“子行記得,子昂保重。”

“子行也保重。”陳昂將馬身一側,低頭喊道:“更俗,還不出來與乾爹告別?”

一個神情倔強的小孩從馬車裡鑽出,翻身下來。此乃徐行獨子徐汝愚,小名更俗,時年十三歲,只因生來體弱,發育不良,容貌看上去就像十齡幼童。徐汝愚定睛望着陳昂,大聲說道:“乾爹,更俗病癒之後還能不能回來跟乾爹學習驚神槍?”陳昂望着徐汝愚眼中滿懷期待,心中不由一酸,卻洪聲說道:“當然可以。更俗是乾爹最得意的弟子,乾爹還期待更俗將驚神槍發揚光大呢。更俗啊,你要記得在大丈夫行立於世,當有浩浩然正氣存於胸襟,便是不會武功也會像你父親這般得天下人敬重。”

徐汝愚心中激盪,翻身伏地叩首,說道:“更俗一定銘記乾爹的話。”

徐行雙眼噙酸,心知此行迫不得已。此行來東海探望好友陳昂,本要待到來年開春返行。那料得徐汝愚與陳昂幼女陳漱玉相遇,見她身配小銀槍,舞至極致,周身上下銀花朵朵,煞是好看,兼又四下裡寒意盛起,心中無比羨慕。漱玉平日裡在自己的衆師兄中難得出頭,見徐汝愚不曾習武,有心炫耀,偷偷傳其陳氏驚神槍。

徐汝愚生來大周天不通,百骸經脈細弱,不宜習武。徐行多與文士相交,難得談及武事。徐汝愚平日見父親羽扇綸巾,自得風liu,心中對習武也沒有十分的嚮往。此時跟隨漱玉習驚神訣,不過是小兒習性,受不得漱玉相激,方偷偷的學了。漱玉說她習驚神訣旬月就可運氣出槍,資質平庸的就是一兩年也學不會。徐汝愚平日體弱多病,內心已是較一般少年自卑自閉,聽漱玉如是誇耀,心中希望早她一日運氣出槍。哪知他習訣三日,脊骨尾閭就能引發氣機,下丹田略覺氣感,然而大周天不通,氣貯丹田卻無法行之百骸,旬月過去依然無法運氣出槍。汝愚是個性格倔強之人,被漱玉嘲弄,也不氣餒,相信勤能補拙,只要下得功夫定然能習得驚神槍。他平時裡避開衆人,心無旁騖的修習那驚神訣。

常人修練內息,往往男子陰體性屬陽,氣出丹田爲炎火又名陽息;女子陽體性屬陰,氣出丹府爲寒水又名陰息。驚神訣本是天下屈指可數的上乘丹息術,分陰陽二訣,二訣合一方是真正的驚神訣。然而,根據男女人體的殊同,修習次序亦有不同。男子性屬陽,當先習陽訣,待有小成,方能習陰訣。女子性屬陰與之相反。漱玉傳他的驚神訣乃驚神訣中的陰訣,乃是女子練驚神槍的築基至陰功,若是普通人以陽性陰體修習,天生精元所激發的陰性氣息皆散於陰體百骸之中,不能在丹府聚積,自然也練不成陰訣。然而,徐汝愚天生大周天不通,百骸諸脈與丹府不相通達,因而得以鬱積寒息練成陰訣。習之日久,寒氣味厚而鬱下丹田(丹府),如有實質,便如一塊寒冰放在那裡。練功之時,禁不住渾身顫抖。徐汝愚心中想這是習武必經的磨練,咬牙不言。

陳昂與徐行多年未見,相言甚得,只吩咐門下弟子習武避開汝愚,未料漱玉種下奇禍。悔之已晚,待衆人發現之時,汝愚習驚神訣已有小成,下腹一點如置寒冰,而周身卻如火炙,口中直呼:“爹爹,冷。”

陳昂運氣繞轉汝愚周身,發現他渾身上下可達丹府的經脈細若遊絲、極其脆弱。若是直接運用陽訣真氣化其丹府的寒氣,就是治癒,他的陰維、陰蹺雙脈及百骸經脈也會有損傷,從此成了渾身不可着力的廢人。只有自行修煉陽訣,將陽息貯于丹田,再由自身陰陽真氣相互調劑,方能消些寒敷火炙之楚。想到此,陳昂不由長嘆:“更俗旬月習成陰訣初重,我等遠不及也。只是天妒汝愚之材,給他無比天資,卻不令其用之。即使他日水火相濟,卻依舊手無縛雞之力。這天也太可恨了。”

徐行心神大亂。自愛妻亡故,自己大半心思便放在幼子身上。難得他自小就聰穎過人,乖巧知事,徐行愈加疼愛他。誰想會曾遭此變故,只恨蒼天待他父子太薄。隨後數日,陳昂傳授徐汝愚陽訣。但是徐汝愚丹田初成陽火,丹府之中寒氣大漲,承受不住,頓時昏厥過去,丹府寒氣就侵入丹田之中,陽火立即熄滅。如此幾番,陽火未成,寒氣卻更是兇猛。徐行見着周身青紫渾身顫抖的兒子,自己也日見憔悴。心中猶豫許久,才下了決心。“只有幽冀一行了。我就是在山門前自剄謝罪,也要求他老人家出手救更俗一回。”

“事不宜遲,子行早日成行,我立即運行驚神陽訣大周天功,將陽訣真火貯於汝愚四骸,保他一月無礙。我修書一封你帶與別鶴老人。他能出手救我乾兒,我就出兵約束青州鬼騎十年,使其無力北圖。”

徐行心中感激,知道無法盡於言語,便不多言,轉身準備離去事宜。心中不知此行如何,轉身淚水奪眶而出。

第5章 灞水濤遠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3章 將帥失和第8章 義安戰事第6章 泉州水營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13章 江河表裡第4章 刺伊第4章 樓挑明月第9章 又臨津水第11章 合圍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章 援兵不再第10章 請君別離第6章 建安堡(上)第4章 江津渡第5章 交易條件第6章 荒城崛起第10章 青焰軍議第1章 暗日續戰第2章 新豐野望第4章 星夜奇謀第3章 西京鉅變第8章 後山草堂第1章 暗日續戰第7章 御精奇術第13章 將離清江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山河論戰下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失於迷途第1章 勤王密詔第5章 夜遁第11章 青衣命途第13章 奇謀潰敵第12章 鄉土之士第6章 世家存續第2章 溧水夜蹄第13章 燒石毀堤第10章 潛影隨形第13章 毓麟之禮第5章 山雨欲來第8章 其人之道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3章 玄冥之境第13章 奇襲渝州第4章 東有大洋第3章 玄冥之境第4章 內宅梨香第2章 血濺碧泉第2章 宜家宜室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3章 兵出白陘第10章 小兒女態第12章 一石三鳥第6章 淮水暗涌第10章 暗渡江水第5章 山雨欲來第4章 婦人之仁第10章 奔行於野第5章 策令左史第7章 商南馬市第1章 塢堡連營第13章 奇襲渝州第2章 舟行江上第10章 潛影隨形第7章 相疑之勢第1章 渡江問策第7章 宣城都府第10章 伏牛山中第6章 荒城崛起第13章 江河表裡第9章 見拒府門第12章 劫營初戰第13章 軍政會議(下)第7章 天下大略第2章 始亂之責第7章 狼行海上第10章 小兒女態第9章 剛烈第3章 西京鉅變第12章 竹籃打水第2章 三分祝氏第5章 絕色佐酒第11章 西出江寧第2章 舟行江上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4章 星夜奇謀第7章 覆巢之下第7章 世家之子第8章 玉案嶺第11章 歷陽水營第4章 江津渡第9章 英雄遲暮第8章 兩岸對峙第4章 以南統北第10章 期以十年第8章 重返雍揚第7章 傳習
第5章 灞水濤遠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3章 將帥失和第8章 義安戰事第6章 泉州水營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13章 江河表裡第4章 刺伊第4章 樓挑明月第9章 又臨津水第11章 合圍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章 援兵不再第10章 請君別離第6章 建安堡(上)第4章 江津渡第5章 交易條件第6章 荒城崛起第10章 青焰軍議第1章 暗日續戰第2章 新豐野望第4章 星夜奇謀第3章 西京鉅變第8章 後山草堂第1章 暗日續戰第7章 御精奇術第13章 將離清江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山河論戰下第4章 星夜奇謀第5章 失於迷途第1章 勤王密詔第5章 夜遁第11章 青衣命途第13章 奇謀潰敵第12章 鄉土之士第6章 世家存續第2章 溧水夜蹄第13章 燒石毀堤第10章 潛影隨形第13章 毓麟之禮第5章 山雨欲來第8章 其人之道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3章 玄冥之境第13章 奇襲渝州第4章 東有大洋第3章 玄冥之境第4章 內宅梨香第2章 血濺碧泉第2章 宜家宜室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3章 兵出白陘第10章 小兒女態第12章 一石三鳥第6章 淮水暗涌第10章 暗渡江水第5章 山雨欲來第4章 婦人之仁第10章 奔行於野第5章 策令左史第7章 商南馬市第1章 塢堡連營第13章 奇襲渝州第2章 舟行江上第10章 潛影隨形第7章 相疑之勢第1章 渡江問策第7章 宣城都府第10章 伏牛山中第6章 荒城崛起第13章 江河表裡第9章 見拒府門第12章 劫營初戰第13章 軍政會議(下)第7章 天下大略第2章 始亂之責第7章 狼行海上第10章 小兒女態第9章 剛烈第3章 西京鉅變第12章 竹籃打水第2章 三分祝氏第5章 絕色佐酒第11章 西出江寧第2章 舟行江上第13章 意外之喜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4章 星夜奇謀第7章 覆巢之下第7章 世家之子第8章 玉案嶺第11章 歷陽水營第4章 江津渡第9章 英雄遲暮第8章 兩岸對峙第4章 以南統北第10章 期以十年第8章 重返雍揚第7章 傳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