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玄冥之境

平野靜謐,沒有一絲風從天空裡吹出。邵如嫣坐在水邊,斜側着身子,伸出一節素手,隨意在湖水裡攪動,蕩起的微瀾,傳到視線不及的遠處還未消失。

三月末,君卓顏前往津門城遊說蔡暉,徐汝愚就移居湖心島潛修療傷,似乎一點不爲南北兩邊的戰事憂懷。穿越湖泊而過的水道兩側都有數艘戰艦封鎖,尉潦領着五百精銳騎營整日在靠近君家的一側平野上操練。

洛伯源是徐汝愚的親衛長,近二十日來,便居住在湖畔,也不輕易離去。徐汝愚療傷之時,心神與湖水相溶,這湖水便像活了似的影響每一個接近她的人,這樣的感覺對於極邊尋求武道極致的洛伯源卻是不壞,如坐春風。

梅映雪擡頭望着西邊,暗忖:傳說中的玄冥之境真的存在嗎?

殘陽如血,雲蒸霞蔚,湖水掩映,瑰麗壯美。在夕陽沉入西山的一瞬,湖水微起漣漪,從湖心島一圈圈的向外盪開,直至湖畔也未消失。

徐汝愚睜開雙眼,雙眸中透出淡青的毫芒,閉眼再睜,青芒內斂,雙眸如往昔一樣清亮深湛,心湖之上,顯出邵如嫣於湖畔掬水的映象,在她豔麗的容顏之後,滿天的霞光竟顯得黯然失色。內識再延遠,觸及一團淡紫的光暈,徐汝愚知道那是梅映雪的所在。梅映雪也有察覺,撩起眼簾,望了湖心島一眼,啓脣一笑,斂息離開湖畔,向君家堡走去。徐汝愚心湖之上,淡紫的光暈漸黯淡消失。

徐汝愚微微一笑,長身立起,振了振長衫,將上面積的灰塵彈落,走出茅舍,看着西北側,尉潦正領着數百精騎操練衝陣,梅映雪只餘下一點背影留在視野裡,洛伯源站在湖邊向這裡望來,邵如嫣斜着螓首,如雲鬢髮垂在一側,眸光泫然清亮,就像整湖的霞光都溶在她的眸子裡面。

徐汝愚走到水邊,折了一莖青葦,擲到湖裡,提足踏上青葦,兩袖微微彭動,乘着青葦向湖那邊駛去。

尉潦擰頭望向湖心,見徐汝愚乘青葦渡水而來,嘿嘿笑道:“先生出關,卻也不忘拉風。”策馬行到湖面,縱下馬來,雙手捧戈而立。

邵如嫣神態慵懶,伸展嬌軀,待徐汝愚渡水行到近處,伸手扶住他的手臂站起,隨他一起上了湖堤。

徐汝愚在江寧之時,雖然強過自己甚多,但是仍有跡可尋,但是此時的徐汝愚予自己無間無隙的感覺,洛伯源揖身說道:“恭喜大人功畢出關。”

徐汝愚笑道:“我閉關療傷,諸多事務有勞諸位了。”

尉潦說道:“先生入主江寧之後,諸事便一直偏勞旁人。”

江寧只有尉潦用這種口氣與徐汝愚說話,邵如嫣聽了嫣然一笑。

徐汝愚莞爾一笑,也不理他,指着遠處的精騎,問道:“此次江寧有誰過來?”

尉潦說道:“只有彭慕秋過來。”

“哦,季子衡不在雍揚?”

“去年初冬,江寧在越郡東側的海域秘密修建補給基地,用輕舟襲擊普濟駛往溫嶺的補給船,截斷了糧路,先生閉關期間,普濟發現我一處補給點,林濟率領一萬寇兵來襲,卻讓魏禺設計全殲了,此時魏禺將東陽與雍揚能夠調動的水營一齊調走,準備再次襲擊普濟島。”

徐汝愚皺了皺眉頭,說道:“可惜了,這次還是抓不住公良友琴。”

尉潦說道:“公良友琴若不出普濟,魏禺卻要啃到石頭了。”

徐汝愚說道:“公良友琴若不出普濟,我東海之濱將不會安寧。我想公良友琴也舍不下溫嶺城裡的兩萬兵力,唉,傳令讓江水兩岸小心戒備。”

邵如嫣問道:“你怎知公良友琴接回溫嶺城裡的殘匪不南寇東陽府境內呢?”

徐汝愚說道:“公良友琴若打定主意讓我東海之濱不得安寧,他便不會離開普濟,他多半想借江水,遁往南平。”又說道,“菱鳳鏡與許伯當合兵,卻遲遲不離開白石,大概是在等公良友琴吧,看來日後西線的壓力不會輕鬆啊。”

洛伯源諤然說道:“公良友琴在普濟崛起,只怕不會如此放得下普濟島。若是他真想遁往南平,只怕會空島而走,魏將軍集結大軍,恰到空處。”

徐汝愚笑道:“公良友琴心態矛盾,心有所慮卻無所決。數年來,他一敗再敗,他也知道憑他一己之力,終無法威脅我江寧的根本,除非他甘爲容雁門所用,成爲我濱海之地的流寇,否則整師遁往南平,纔有他再次崛起的機會。林濟慘敗,公良友琴只能打定主意接回來溫嶺城中的兩萬殘匪。公良友琴雖然還沒有下決心藉此機會逃往南平,但是不會沒有這樣的感覺,如此矛盾的心態,會讓他帶出較多的兵去接溫嶺城的殘匪,又由於公良友琴沒有最後下定決心,普濟島上的留守兵力也不會太少。魏禺抽調重兵,遠襲普濟,其實是看中他的心態的矛盾之處。如此一來也好,西線壓力驟增,但是東線再無隱患,魏禺領兵謀定全局,可爲一軍之帥。”

尉潦見徐汝愚如此贊眷魏禺,鼻腔冷哼了兩下,沒有作聲。

徐汝愚一邊詢問近日各處的情況,一邊與衆人向君家走去。

方肅、君卓顏等人從堡內迎出來,蔡暉、君致與君嘯雲之女君懷薇也隨在衆人之後。

方肅拉着蔡暉的手,走到徐汝愚的面前,說道:“江寧又添一位能臣。”

蔡暉神色黯然,長揖而禮,說道:“父兄奔命,暉獨自求安,心裡有愧。”

徐汝愚微微欠着身子,說道:“范陽勢微,汝愚有心而力不足,子暉暫隨我歸江寧,終有子暉領軍馳騁幽冀驅逐異族之時。”

蔡暉嘆了一息,未再作聲,退到衆人之列。

方肅定睛看了看徐汝愚,說道:“汝愚閉關之前,孤峰突兀,此時卻了無痕跡,此前只有陳師予我這樣的感覺,看來汝愚的修爲又進了一層。”

徐汝愚說道:“北唐心脈受損,無法提運丹息,故而能靜觀心湖。”

方肅說道:“燕城三萬鐵騎越過古北口,雖然蔡家在榆關內外堅壁清野,但是令孤城守將盧照眠率四千守軍降敵,使得三萬鐵騎從令孤城中獲得足夠的給養,如今榆關與范陽之間的信道已經阻絕,燕城六萬步卒三日前從北面逼到榆關城下。”

徐汝愚點了點頭,說道:“蔡氏崛起之前,盧家是范陽第一大族,便是在新朝創立之初,盧氏仍與蔡氏分庭抗禮。范陽舉步維艱,誰獻城投降,都不會讓我覺得意外。子肅,你留在此處,我明日與尉潦去范陽。”

蔡暉走了出來,說道:“暉欲往。”

徐汝愚問道:“津門事務無礙?”

“有家嶽在,暉離開津門無礙。”

徐汝愚點了點頭,說道:“你也去吧。”又問方肅,“津門諸事進行得如何?”

方肅說道:“津門守軍縮編六千人,餘下的五千人統編入水營,計有水營六千,步卒兩千,精銳六百,控制津門以東的淶水水道。海船可載四萬衆,君宗慶於五日前率領一千水營攻佔烏湖島。在蔡裕華與北靜王授意下,礎艮堂在津門的勢力已經開始向烏湖島轉移,近日準備將家眷都暫時遷到烏湖島去。”

徐汝愚說道:“將縮編下來的六千守軍與家眷一併遷到烏湖島去,這兩三萬人就是日後烏湖島上的屯戶。”

方肅點頭說道:“不僅這兩三萬人,日後幽冀還會有人會去烏湖島,只是烏湖島離靜海太遠,島上住民越多,補給就越吃力。”

島上可耕作的土地不多,日後島上的補給除了從幽冀掠奪,只能從江寧運出。從江寧運出的補給要經過東海與青州的海域,兩家不能明裡爲難,但是縱容海匪或者冒充海匪,便會給這條航路帶來極大的壓力,如果每次都重兵押送,所費糜巨,只會讓本來就很艱難的江寧財政雪上加霜。

徐汝愚低頭思慮,過了片晌,問道:“烏湖獨設一軍,子肅以爲選誰做主將合適?”

方肅尚不能知悉江寧鉅細,但是一軍主將乃是校尉、衛將軍,方肅對江寧的那些重要將領還是知之甚詳,這幾日來,他心中也無時不考慮烏湖主將的人選,見徐汝愚開口問他,說道:“李印尚可,但是李印不善政事,可選一人佐其政事。”

徐汝愚嘆了一口氣,沒有說話。

方肅知道他也屬意李印。魏禺此次若能順利攻下普濟島,甘棠就沒有獨設水營的必要,最關鍵的,除了魏禺之外,只有李印最能將掠奪戰術發揮出來,季子衡、彌昧生、洛山陽等人都是相當正統的水營將領,率領堂堂之師作戰,自不在李印之下,但卻不適合烏湖的情狀。烏湖島不僅要牽制打擊呼蘭軍,還要籌備糧草,走私良馬、鐵器,合衆青州世家勢力。

說着話,衆人走進君家堡中,暮色四色,弦月懸有一樹高,月輝如水,灑在*。

梅映雪立在*,白衣勝雪,宛若雲中仙。

徐汝愚靜修醒來,內識海先是觀見邵如嫣,其次觀見梅映雪的氣機,然而梅映雪避之走還,此時卻靜立於庭,向徐汝愚望來,說道:“映雪能否問玄冥之事?”

衆人乍聽“玄冥之境”,皆不知其意,見梅映神色肅然,似乎要討論武學微旨,一齊告退。

邵如嫣卻是不理,徑直站在一旁。

徐汝愚說道:“靜修有所悟,卻不知映雪所說的玄冥所指何物?”

梅映雪說道:“車駁青創立靜湖之前,不過是大儒向華秋的書僮,整日替向大師整理殘卷珍本,車駁青學過丹息術,雖不專精,卻精研玄義,頗有所得,整理殘卷善本之時,偶得一卷殘本,他便從這卷殘本創出獨樹一幟的靜湖武學。靜湖武學雖然以縛神勁最爲出名,但是靜湖卻將那捲玄義殘本奉爲秘典,玄冥一語便是出於其中,車駁青以及靜湖以後的數代大宗竭盡心力,卻皆未領悟書中所述的玄冥之境。書上講述,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我映雪近日留連湖畔,見湖水似成活物,猜想你與這湖泊冥合爲一,進入玄宗傳說中的玄冥之境。”

徐汝愚點點頭說道:“天地竅貫通,吐納天地精微之息,遂有與天地相溶的感覺,溶者,玄同彼我、與物冥合,玄冥之境便是指與天地爲一。以往修行,俱是通過天竅,欲使丹息變得更精純,卻是這次心脈受損以來,才能從容靜觀心湖,冥坐之時,心湖與外相混沌,漸失彼此,再次醒來之時,也能清晰感覺到心神與外相剝離的茫然,若非身負重責,幾不欲醒來。”

梅映聞之動容,說道:“殘本末頁記載:夫時不暫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變於今化矣。死生之變,豈異於此而勞心於其間哉!方爲此則不知彼,變爲蝴蝶是也;取之於人則一生之中今不知後,麗姬是也。而愚者竊竊然自以爲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物化之境,超越生死而與變化爲一,殘本又言,只有達到玄冥之境的人才能越生死與變化爲一。如此看來,殘卷著作,雖然未曾達到最後境界,卻以無上的智慧,描繪出最後一步的情狀。”

徐汝愚苦笑道:“醒來之時,我便知今生爲俗務纏繞,再無可能達到那種與物冥合的境界,武道的最高境界卻不是丹息術意義上的,而是修心境界。若說我靜修有所領悟,惟有一句話:靜觀心湖而獨化於玄冥之境,希望對映雪姑娘有用。”

梅映雪斂身而禮,說道:“我日後有所悟,都拜你今日所賜,靜湖對門人雖無要求,但是也希望門人將修行所悟綜錄成冊,你若不允,便作罷。”

徐汝愚笑道:“這都是出世的微義,若是嵇大宗因爲我的隻言片語,而放開塵世間的事務,真遂了我的意。”

梅映雪嗔道:“嵇大宗身在南平,卻沒有爲南平謀力;宜觀遠也是靜湖門人,卻是江寧重臣,爲江寧盡心盡力,你怎對對靜湖這麼多意見?”

邵如嫣見梅映雪嬌顏嫣笑,心中悶悶,但是他們討論武道微義,自己插不上嘴,想到徐汝愚明日即將往范陽,梅映雪多半隨行,而自己卻要留在此處。

此番除了尉潦率領五百精騎隨行,洛伯源、梅映雪也將一同隨往,加上一直候在范陽城中的樊文龍,如此陣容,便是有大軍將一行人圍困,也能確堡徐汝愚從容脫身。在這期間,水營戰艦也將沿着淶行進到范陽與津門之間的水域以作策應。

第3章 十二寇盟第4章 刺伊第13章 將離清江第2章 始亂之責第3章 江左形勝第6章 風起雲涌第11章 云溪映雪第8章 玉案嶺第4章 江津渡第10章 伏牛山中第1章 勤王密詔第12章 樂清軍議第4章 刺伊第8章 嶺道荊棘第7章 御精奇術第8章 玉案嶺第11章 撫州會戰第2章 初至沂州第6章 建安堡(上)第2章 青州鬼騎第16章 背腹之患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7章 借刀殺人第5章 圍堰填海第10章 小兒女態第9章 東海窘境第7章 甕外之鱉第4章 配田決議第2章 青州鬼騎第4章 樓挑明月第3章 再入雍揚第13章 燒石毀堤第9章 公良之死第2章 大事不妙第1章 荊北被困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0章 青焰軍議第5章 佐領之制(下)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5章 夜遁第1章 暗日續戰第3章 二百海匪第4章 婦人之仁第13章 罪王伏誅第9章 剛烈第9章 見拒府門第5章 烏倫夜戰第10章 洞察先機第11章 擄婦爲妓第11章 襄州往事第10章 無名小島第三章第1章 渡江問策第6章 建安堡(上)第6章 朧月弓第13章 罪王伏誅第4章 江津渡第18章 梯山爲田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章 長弓射殺第13章 普濟出兵第6章 風起雲涌第6章 不期之會第8章 奪舟驅寇第10章 青焰軍議第7章 商南馬市第1章 雁門關內第1章 齊川夜月第10章 奔行於野第5章 絕色佐酒第2章 舟行江上第11章 疑敵第8章 喋血城頭第2章 司習女史第7章 隔水望喧第1章 出使江寧第7章 世家之子第5章 血染流桂第13章 如影隨形第6章 江寧特使第5章 失於迷途第5章 夜遁第9章 家國天下第5章 樊族歸附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7章 流民第3章 台山四寨第6章 三力相角第5章 碧海雷嘯第2章 宜家宜室第9章 大局已定第8章 其人之道第1章 孤軍東進第6章 荒城崛起山河論戰下第5章 灞水濤遠第1章 幼黎花舫第13章 軍制第三章第12章 踏碎山河
第3章 十二寇盟第4章 刺伊第13章 將離清江第2章 始亂之責第3章 江左形勝第6章 風起雲涌第11章 云溪映雪第8章 玉案嶺第4章 江津渡第10章 伏牛山中第1章 勤王密詔第12章 樂清軍議第4章 刺伊第8章 嶺道荊棘第7章 御精奇術第8章 玉案嶺第11章 撫州會戰第2章 初至沂州第6章 建安堡(上)第2章 青州鬼騎第16章 背腹之患第5章 佐領之制(下)第7章 借刀殺人第5章 圍堰填海第10章 小兒女態第9章 東海窘境第7章 甕外之鱉第4章 配田決議第2章 青州鬼騎第4章 樓挑明月第3章 再入雍揚第13章 燒石毀堤第9章 公良之死第2章 大事不妙第1章 荊北被困第10章 虎吞閩中第10章 青焰軍議第5章 佐領之制(下)更多內容盡在中州亂世錄第5章 夜遁第1章 暗日續戰第3章 二百海匪第4章 婦人之仁第13章 罪王伏誅第9章 剛烈第9章 見拒府門第5章 烏倫夜戰第10章 洞察先機第11章 擄婦爲妓第11章 襄州往事第10章 無名小島第三章第1章 渡江問策第6章 建安堡(上)第6章 朧月弓第13章 罪王伏誅第4章 江津渡第18章 梯山爲田第11章 西出江寧第1章 長弓射殺第13章 普濟出兵第6章 風起雲涌第6章 不期之會第8章 奪舟驅寇第10章 青焰軍議第7章 商南馬市第1章 雁門關內第1章 齊川夜月第10章 奔行於野第5章 絕色佐酒第2章 舟行江上第11章 疑敵第8章 喋血城頭第2章 司習女史第7章 隔水望喧第1章 出使江寧第7章 世家之子第5章 血染流桂第13章 如影隨形第6章 江寧特使第5章 失於迷途第5章 夜遁第9章 家國天下第5章 樊族歸附第19章 養狼驅虎第17章 流民第3章 台山四寨第6章 三力相角第5章 碧海雷嘯第2章 宜家宜室第9章 大局已定第8章 其人之道第1章 孤軍東進第6章 荒城崛起山河論戰下第5章 灞水濤遠第1章 幼黎花舫第13章 軍制第三章第12章 踏碎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