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虎吞閩中

周世忠與周世隆連夜趕到閩中山。經過一直延伸到閩中山的連綿邊伏的軍營,周世隆心中震驚不已。

周世隆只居營尉之職,無權知悉全局,對作戰佈局的安排知道未必比公良友琴或是宗政荀達多多少。但觀山中軍營,此次調入閩中山東麓的大軍絕不止一萬,怕有兩萬之多,加上漳州城中的駐軍,青焰軍在閩中山南段集結了三萬五千軍力。

徐汝愚煞費苦心的隱蔽一萬軍力如果只是麻痹宗政荀達的戒心,那可以說已經落到空處了,撫州會戰之後,誰也不敢對徐汝愚掉以輕心,宗政荀達在虎吞峽集結了三萬五千重兵可見一斑。不僅如此,還從莆田抽調了一萬精兵向永嘉堡的南面集結。

雖不知細節,但觀眼前軍營規模,周世隆知道徐汝愚所謀極深,若是因爲公良小天之死,公良友琴不顧一切的上岸攪局,青焰軍極可能在南閩受挫。

一時間周世隆憂心忡忡,走到徐汝愚的帳前不由生出幾分遲疑,望了大兄周世忠一眼,整了整衣襟,肅然掀簾走進帳中。

徐汝愚與諸將聽過甘棠之戰的詳情,心生感慨,卻沒有露在臉上。雖說誘殺公良小天非是難事,但是死在周世隆中的槍下未免太容易。

鄭夢淮也甚爲驚詫,又追問甘棠之戰的若干細節,嘆道:“公良小天天資雖高,但是剛愎自用,其人實不足取。”

徐汝愚緩緩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輕聲說道:“公良小天的天資尚不足學千古逆流訣。”

鄭夢淮微微一怔,不知道徐汝愚因何下如此評價。

天機雪秋當年讓公良小天隨待修行,除了攏絡公良友琴、將普濟島牢牢綁在南平的戰車上之外,也看中他過人的天資。若論武學修爲,公良小天可與張仲道、許景澄、荀燭武、霍青桐等人相提並論,是青年武者中的翹楚。甘棠之戰本不足以留下他的性命來,甘棠諸人中,以君逝水、楊尚、周世隆三人修爲最高,然而君逝水離一品級尚差一線,楊尚與周世隆更是不及。

周世隆也是一頭霧水,暗道:公良小天應是心志盡喪,纔會被自己所乘,聽大人這麼一說,原來另有詳情,只不知與千古逆流訣有什麼關係。

鄭夢淮只知千古逆流訣乃是天機雪秋的絕藝,公良小天只是天機雪秋的隨待弟子,尚無資格修習此訣。真正承傳此藝的另有其人,便是南平左督容雁門。

鄭夢淮想起傅縷塵於挑明月樓傳授徐汝愚“大道澤生”的事蹟來,竟怔在那裡了,暗道:那麼天師蒙端的傳人又會是誰?

徐汝愚見鄭夢淮略有失神,只當他在想千古逆流訣的事,說道:“千古逆流訣乃是心意訣,公良小天隨侍天機雪秋數載,修爲突飛猛進,便是受此訣功法的潛移默化,但是撫州會戰之後,其人已不復當初的銳志,心臆間多是戾氣,修爲怕是下降許多。若論他撫州會戰之前的身手,要在甘棠留下他,付出的代價定然不輕。這也是我事先考慮不到的。”

鄭夢淮見徐汝愚話中有替周世隆開脫的意思,心裡一寬,漳州畢竟要有人在軍中zhan有一席之地,漳州諸人中,也只有周世隆可雕琢,想定,說道:“哪能事事料得,若知如此,當初就應讓世隆、智享與小柯去雍揚去。”

周世隆不由暗暗焦急,鄭夢淮這話的意思不就讓自己此時離開漳州戰場?欲要出言爲自己爭辯,卻見鄭夢淮沉着臉緊盯着自己,恨恨吐了一口氣,掉頭看向一邊,不再說話。

卻是周世忠知道鄭夢淮的一片維護之心,心中感激不盡。驍衛軍本來居功甚偉,卻因爲周世隆枝外生節,現在極可能要承受普濟那邊的龐大壓力。不管此役結果如何,周世隆在驍衛軍終會受排擠,難有出頭之日,還不如此時調到別部軍中去。見徐汝愚沉吟不決,暗忖:或許自己與世隆在場,不便大人議決,便與世隆退出大帳。

走到遠處,見世隆還是一臉憤憤,周世忠不由有些怒氣貫到頭上來,斥道:“便是公良小天真當殺,也不應你去爭功。”

徐汝愚見周世忠兄弟走出帳外,說道:“鄭公如此建議,汝愚便採納了,不過此時讓世隆與智享離開南閩,恐怕他們心有不甘,我將他們一起調到我身邊來參議軍事,待南閩會戰結束,再調到雍揚軍中。”

徐汝愚身兼清江、雍揚兩府都尉職,權同一郡都督,卻一直沒有開府延幕,參議軍事與參都督軍事職權輕重不可同日而語,充其量只是徐汝愚的扈從而已。便真到開府延幕之時,許伯英、邵海棠、宜觀遠、梅鐵蕊、沈德潛、叔孫方吾、江幼黎等人都要冠以“參都督軍事”銜,以便知聞軍機要事,只怕到時未必採用這個銜稱。

只是現在不是討論這個的時機,鄭夢淮收回思緒,說道:“公良小天葬身甘棠灣,公良友琴會有何反應再難預測,若真有數萬海匪涌入漳臺,還真難辦。”

徐汝愚說道:“南閩形勢不容拖延下去,若不能一戰決之,只有另尋他途解決。”

另尋他途,難道要與宗政荀達苟且共存?

鄭夢淮打了一個激靈,望着在座的諸將,均是十分的肅漠。

明昔、樑寶、明納、班照鄰等人與漳臺諸人都沒什麼交情,若非要藉助漳臺從南面封鎖普濟海匪,卻無人同意如此倉促的進行南閩會戰,他們俱是“另尋他途”的支持者。

鄭夢淮站前一步,懇聲說道:“汝愚可讓否讓我暫攝漳臺軍事,有我一日,可保建安堡無憂?”

鄭夢淮乃是漳州主政,按制只可以參議軍事,不能直接領兵,但是他對宗政家的仇恨容不得他顧忌這層環節,直言要求統攝漳臺軍政。

徐汝愚搖了搖頭,說道:“公良友琴既使上岸也未必會取漳臺,如果宗政荀達不畏與公良友琴之間的勾結公佈於世,公良友琴大可以直接從龍巖登陸,與虎吞峽的南閩衛軍對我軍形成合圍之勢。靜海水營聯絡不上,但我相信魏禺對普濟島的大規模異動不會視而不見。”遲疑片刻說道:“普濟島這一變數的存在已不容我們從容佈局了,今日午夜起就依次發動吧。”

側頭對提起筆的屠文雍說道:“擬嘉獎令,甘棠一戰已爲我軍全面發動南閩會戰贏得相當的時間,望甘棠諸人克服一切再接再厲。”

屠文雍提筆思索,雖是嘉獎令,卻是要楊尚爲發動南閩會戰贏得充足的時間。甘棠灣只有六千將士,其中半數是剛剛從屯丁轉入現役的。

徐汝愚不理屠文雍提筆頓在那裡,繼續說道:“漳州戰場由明昔統攝,百夷軍、驍衛軍、宿衛軍在漳州各部悉數歸其節制,馮遠程、尉潦、馬街亭、子陽雅蘭、明納、周世忠、江珏兒協之。”

尉潦、馬街亭此時困在永嘉堡,怕是這道軍令傳不過去。屠文雍拋開嘉獎令,專心記述這道軍令。

“樑寶、鄭夢淮、班照鄰、屠文雍、周世隆等人組成特遣軍部,歸我直轄之。”

衆人俱是大戰來臨前的振奮,紛紛就此前早就議定的細節準備去了。

新朝五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甘棠之後過後第二日夜間,宗政荀達於虎吞峽的營壘間得知公良小天葬身大漳溪邊的消息,忙將各營主將詔來,不掩興奮的說道:“普濟在甘棠新敗,公良小天殉難。”

宗政衢一時難以消化,諤然問道:“普濟水營有戰艦之利,楊尚如何克之?”

宗政荀達臉色微斂,將軍情冊文遞到宗政衢面前。

宗政衢駭然失容,說道:“湍流巨木就沖毀了近百艘堅艦,公良小天怎會不防旗山彎道?”

層層設套,防不勝防,公良小天起初未必不防彎道急流,但是南崖爭奪,甘棠守軍打起毫不作假,便是楊尚也是最後數十人才突圍而出,而後李印親率水營於平湖阻截普濟水營,身陷險境而不還,此時楊尚又驅兵復奪南崖,在這樣的情形下,公良小天讓中軍營搶過彎道,卻在過彎道時,急水挾萬木奔下,一艦傾覆,復撞後艦,如此一來,普濟水營百艘戰艦就此毀於一旦。

顏遜見軍情文寫得簡略,但是此戰中的驚險可以想而易見。護田之戰時,顏遜退避泉州。漳州失守之後,就被免去漳州都尉職,此次讓族兄顏卿義趕着與宗政季望一道來到虎吞峽營壘中。

擡頭環視左右,俱是難掩興奮,好似公良友琴明天就帶領數萬大軍從漳臺上岸一般,完全看不出甘棠之戰中青焰軍用計之險之妙,如果徐汝愚計算南閩會戰全局也如此精確的話,南閩諸家險矣。普濟島最南端離漳臺不過三日航程,徐汝愚在戰前怎會不充分考慮普濟勢力,即便公良小天之死會使徐汝愚的諸多佈置落到空處,徐汝愚至不濟可以退出漳臺東部臺地地區,退避到建安堡、東陽堡一線,那時南閩諸家不僅無法奈何青焰軍,還要爲應付大規模上岸的普濟海匪頭疼。

宗政荀達在漳臺施行焦土之策的後遺症漸顯出來,其中最明顯乃是難以繼續徵兵。

南閩是世家宗族進行極其徹底的郡,可耕種的土地大都被世家控制,因爲民衆亦被世家控制,南閩衛軍乃是徵自各個世家的私兵,南閩徵兵制的基礎乃是世傢俬兵制,除去常制七萬衛軍,南閩若要大規模徵集衛軍,卻要依賴各個世家提供私兵補充。

漳臺焦土慘禍之後,南閩世家知道此乃宗政家與普濟聯手所致,莫不暗留一手,雖不敢明裡反抗,接到徵兵令都滿口言是,過去十多日,卻未見動靜。這也是宗政荀達急於要求普濟出兵的原由。

徐汝愚自然也看到這一點,派遣大量高手於南閩腹地殂殺南閩的信使,這使得南閩各世家更有理由推諉宗政荀達的各種軍令。

若是所料不錯,徐汝愚此時也正派遣人手前往南閩的各個世家遊說連合,一個永嘉堡已經擊中了南閩的要害了,若是真出現一個永嘉堡,南閩危矣。

宗政荀達卻無顏遜所有的擔憂,振聲說道:“普濟友軍登陸在即,徐汝愚若不想此行無獲,近日來必有行動,諸位近日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

宗政季望遲疑的說道:“主將陣亡算不得什麼意外。”話到處嘎然而止,言中意思卻是明顯:徐汝愚既然在甘棠設陷,怎麼會忽視公良小天陣亡而引發的危機?

宗政荀達臉色沉了一沉,問道:“徐汝愚還有什麼力量阻止普濟友軍從漳臺上岸?”

宗政季望愣了一愣,斂起眼瞼避過宗政荀達陰沉沉的眼神,低聲說道:“如果徐汝愚與祝樊兩家暗中媾和,那他最終可調入眼前的軍力決不止眼前的四萬五千衆。”

“你的意思是說徐汝愚是將我南閩與普濟島一同算進去嘍?”宗政荀達朗笑起來,接着說道,“樊徹與祝連枝歸投徐汝愚會有什麼好處?季望杞人憂天了。”

現在最不望看到徐汝愚坐大的世家要算上祝、樊兩族,樊徹在撫州會戰中將樂清城讓給公良友琴便是死證。若非公良小天在屠城之舉上失當,撫州會戰的結局尚不可料。祝樊兩族斷無與徐汝愚媾和的可能。雖然如此想定,顏遜心中還是隱隱不安。想到泉州城中那個遙控南閩政局的女人,不由心想:她若得知甘棠之戰詳情,又會怎麼想?

卻在此時,只聽到帳處一陣喧譁,隱約聽見有人在喊“青焰軍來攻了”,心想:青焰軍到底從哪邊過來,但聽傳信者如此張皇,心裡悶悶,暗忖:提前決戰倒也好,再拖下去,士氣也怕讓青鳳將軍的威名壓跨了。

第2章 昭武九姓第11章 擄婦爲妓第3章 台山四寨第1章 援兵不再第9章 槃木拳術第7章 商南馬市第7章 宣城都府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17章 流民第4章 以南統北第11章 前奏第9章 尉潦有訊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6章 大道澤生第2章 始亂之責第1章 族人飄來第3章 新豐城下第2章 拜營第1章 族人飄來第12章 雁門悲月第2章 昭武九姓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5章 灞水濤遠第5章 圍壤夜戰第5章 名揚天下第1章 援兵不再第6章 開門揖盜第6章 建安堡(上)第11章 改經換脈第8章 夜議第11章 青衣命途第1章 長河幫第4章 鳳陵酒話第2章 湖心小島第13章 如影隨形第2章 宜家宜室第13章 與寇並肩第8章 驚鴻第4章 星夜奇謀第13章 蘭陵援軍第10章 望風而降第8章 驚鴻第3章 青丘弱水第1章 勤王密詔第3章 將帥失和第9章 大漳溪第1章 江寧疊煙第2章 良驥相附第2章 落霞望江第6章 廣陵對峙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2章 拜營第2章 流民壅途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16章 背腹之患第12章 雁門悲月第8章 論衡天下第13章 初戰清江第10章 望風而降第1章 荊北被困第11章 歷陽水營第6章 危言聳聽第2章 流民壅途第10章 序戰第4章 尉潦潛出第1章 齊川夜月第3章 西京鉅變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後山草堂第1章 奇兵奪營第6章 朧月弓第12章 空船之計第8章 布間第2章 故計重施第4章 星夜奇謀第8章 蔡氏少年第6章 青楓道上第10章 豫章燎城第16章 布疑第3章 再入雍揚第4章 以南統北第13章 軍制第3章 江左形勝第8章 靜湖映雪第4章 天下四方第4章 居延澤第1章 塢堡連營第5章 入主泉州第6章 大道澤生第4章 刺伊第12章 雁門悲月第12章 一石三鳥第3章 步雲術第8章 玉案嶺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3章 罪王伏誅第1章 雁門關內第13章 江河表裡
第2章 昭武九姓第11章 擄婦爲妓第3章 台山四寨第1章 援兵不再第9章 槃木拳術第7章 商南馬市第7章 宣城都府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17章 流民第4章 以南統北第11章 前奏第9章 尉潦有訊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6章 大道澤生第2章 始亂之責第1章 族人飄來第3章 新豐城下第2章 拜營第1章 族人飄來第12章 雁門悲月第2章 昭武九姓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5章 灞水濤遠第5章 圍壤夜戰第5章 名揚天下第1章 援兵不再第6章 開門揖盜第6章 建安堡(上)第11章 改經換脈第8章 夜議第11章 青衣命途第1章 長河幫第4章 鳳陵酒話第2章 湖心小島第13章 如影隨形第2章 宜家宜室第13章 與寇並肩第8章 驚鴻第4章 星夜奇謀第13章 蘭陵援軍第10章 望風而降第8章 驚鴻第3章 青丘弱水第1章 勤王密詔第3章 將帥失和第9章 大漳溪第1章 江寧疊煙第2章 良驥相附第2章 落霞望江第6章 廣陵對峙第12章 軍政會議(上)第2章 拜營第2章 流民壅途第4章 佐領之制(上)第16章 背腹之患第12章 雁門悲月第8章 論衡天下第13章 初戰清江第10章 望風而降第1章 荊北被困第11章 歷陽水營第6章 危言聳聽第2章 流民壅途第10章 序戰第4章 尉潦潛出第1章 齊川夜月第3章 西京鉅變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2章 重臨東門第8章 後山草堂第1章 奇兵奪營第6章 朧月弓第12章 空船之計第8章 布間第2章 故計重施第4章 星夜奇謀第8章 蔡氏少年第6章 青楓道上第10章 豫章燎城第16章 布疑第3章 再入雍揚第4章 以南統北第13章 軍制第3章 江左形勝第8章 靜湖映雪第4章 天下四方第4章 居延澤第1章 塢堡連營第5章 入主泉州第6章 大道澤生第4章 刺伊第12章 雁門悲月第12章 一石三鳥第3章 步雲術第8章 玉案嶺第13章 奇襲渝州第13章 罪王伏誅第1章 雁門關內第13章 江河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