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上任疏勒鎮

六月底,李嗣業的傷已好了大半,決定動身前往疏勒,臨走前向節度使夫蒙靈察、副使高仙芝、程千里等人告別,並且把即將要在疏勒鎮成親的事順嘴說了出來,三位上級提前表示祝賀,雖然不能親自去,但會讓人送上賀禮。

這個時代的賀禮更傾向於物,而不是錢,通常都是送絹或者絲羅,但並不拘泥於這些東西。

李嗣業並不想把婚事辦得太複雜,除去那些繁文縟節的禮儀無可避免外,其它的能省就一概省掉,到時候只需在都督府院子裡擺上幾桌酒席,請軍中的一些熟人前來吃酒肉即可。

封常清和啜律也搭上了他前往疏勒的末班車,封常清卻是沒想到,剛加入到李嗣業的麾下,就得給他送賀禮。他平時懷着一腔大志,家中卻一窮二白,至今還在底層混跡,也不知道給疏勒鎮守使這樣的大官送賀禮,送到什麼程度才能拿得出手,所以正騎在馬上暗自憂愁。

少年啜律跟本就不會想這種事情,更別說爲此而發愁了,他騎在馬上暢懷遙想,想的都是將來如何如何衝進碎葉城中,城中火光沖天什麼的,別的兵卒都在搶劫,他卻握着一把滴血的橫刀,步履堅定地踏進突騎施可汗的金帳中。那時他的敵人如何跪在他的腳下,懺悔自己的罪過,求他饒過性命,然而敵人再如何痛哭流涕,也無法軟化他那早已硬如鐵石般的心腸,手中橫刀毅然斬下,莫賀的頭顱噴着鮮血沖天而起。

啜律突然拽着馬繮笑出聲來,周圍的人神情怪異,以爲這孩子得了什麼失心瘋。

經過十一天的行程,李嗣業率衆人途徑蔚頭州的據瑟德城,正式踏上了疏勒鎮的管轄範圍。

疏勒鎮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同時也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線的的集合點,其戰略重要性當居安西都護府首位。吐蕃人把小勃律緊緊地攥在手中,正想借由此地當做跳板來佔據疏勒,從而完全切斷西域各羈縻州與安西都護府的聯繫。

李嗣業能夠感受到這份擔子的重量不輕,況且來上任之前,他並不是雙眼一抹瞎,還捎帶着打聽了一下疏勒的過往歷史和現狀。

可以這麼說,自從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以來,疏勒歷代王國就活躍着一顆延綿不絕的炎漢之心,甚至在三國兩晉這種動亂時期,疏勒王依舊遙記着與中央王朝聯繫,曹魏時遣使朝貢,被封守魏侍中,大都督,西晉時也封寧侍中,大都督,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頻繁更替,疏勒使者曾繞過柔然向北魏派出十五次使者。

後來隋室一統天下,疏勒王遣使朝貢,希望朝廷能派出都護府,迴歸中央。可惜隋朝短命,中原又陷入戰亂,疏勒王歸順的希望再一次落空,直至他們迎來了唐朝。貞觀九年時,疏勒王室排除萬難,躲過西突厥政權的堵截,派使節來到長安要求歸順朝廷,希望大唐能派駐機構統轄西域。

當時的西突厥可汗爲了拉攏疏勒,封疏勒王爲頡利發,將公主下嫁,卻依然無法改變疏勒王歸順大唐的決心。疏勒王先後三次上表要求太宗設都護府。

自貞觀至開元的百年來,西域風雲變幻,疏勒鎮數次置廢,但唯一不變的是疏勒王裴氏對中央王朝的衷心。

李嗣業得知這段歷史後,也感覺疏勒鎮這向心力是槓槓的,絕對的鐵桿漢臣。基於這一點,他相信在疏勒做鎮守使要輕鬆得多。

現任疏勒都督府大嘟嘟,耀建州司馬裴國良正是疏勒王室後裔,一聽這名字就知道,絕對的苗正根紅,保國忠良無疑。

第三日下午,疏勒城已經翹首在望,厚重的夯土城牆橫亙在青天之下,城門部位用砂岩鏨制而成,城門頂上原本也是圓拱造型,後來疏勒王室修繕城牆,特意重金從河西僱來工匠,在異域風格的頂上加蓋了斗拱歇山式檐頂,這也從側面反應疏勒人對於中原文化的渴望和追求。

城門外站着兩隊人翹首以待,其中胡人漢人皆有,看到遠處隨着一縷征塵而來的車馬隊,爲首身穿圓領袍的高鼻子疏勒官員踮起腳尖,張大嘴說道:“來了,他來了。”

疏勒副軍使趙崇玼身穿淺緋色缺胯袍站在左側,頭頂戴着紅色三角巾充當抹額,巾頭朝上掩蓋住髮髻用以納涼,本來他身後有一名隨從撐着綵綢遮陽傘,這時被他一把推開:“行了!別打了,也不看看時頭,這點兒太陽能把人給曬化嗎”

站在他對面的都督裴國良淡然一笑,也伸手將身後撐傘的隨從給驅退,拱手向趙崇玼低聲問道:“這位新任李鎮守使是個什麼樣的人趙軍使是否瞭解,可否相告”

趙崇玼還了一禮道:“某也不知道,我常年在疏勒駐守,不擅官場上的交際來往。只曉得這位李將軍官升得賊快,我也不知道他從哪裡冒起來的,短短几年之內,便在磧西聲名鵲起。哦,咱們疏勒可能知他的人少,但你要在於闐一問李將軍是誰,連孩童都知道,他曾親自主持興建大漠驛站,帶兵剿除沙匪,深得當地人心。”

“如此說來,那我倒放心了。”裴國良眯上眼睛,雙手交疊在腹前。他不過二十來歲,卻總在人前做出老成持重的姿態,應是擔心被人看輕。

他突然又探身問:“聽說李使君現擔任疏勒、于闐兩地鎮守使,你說他會不會厚此薄彼”

趙崇玼嘿笑了一聲道:“他是來當官混政績的,又不是來養兒子的,哪來的厚此薄彼一說,況且疏勒鎮地緣位置遠非於闐可比,他不親自坐鎮疏勒如何能安心。”

二人正交談間,李嗣業所率馬隊也越來越近,裴國良也終於看清了他的相貌,不由得咂嘴道:“是不是太年輕了”

“也不年輕,嘴上都有短髭了。”

“年輕必氣盛。”

兩人隔着老遠就對李嗣業品頭論足,李嗣業抖擻着馬繮加快了速度,來到衆人面前,翻身下馬。衆人則抖了抖袖子,上前兩步躬身叉手,肚子裡早已打好的草稿紛紛拋了出來。

“李將軍總算來了,我等疏勒軍民翹首以盼,一月前就派人前去探問,結果只有將軍家眷到來,才知道將軍另有公事。”

“將軍府邸我們已經派人收拾打掃,請將軍入城。”

“我等仰慕李將軍已久,能與將軍爲同僚實是榮幸之至。”

“將軍大名已傳遍大漠于闐,今日相見纔是得償所願。”

這麼多人說話,李嗣業也不能一一回答,只朝迎接隊伍中的前兩人拱手,對後面的人注目而視,高聲道:“諸位,嗣業何德何能,竟得各位在城門外相迎,實在是愧不敢……”

少年啜律牽馬頂着烈日站在人後,冷漠地看着李嗣業與一幫人相互恭維,雞皮疙瘩都起了一層。之前見都沒有見過,還如此惺惺作態假裝親近,大人的世界真是讓人害怕。

他牽着馬跟隨他們入城,擡頭仰望城洞,巨石圓拱平滑整齊,千年的古城果真名不虛傳。城中的街道排列屬於不太規整的中軸線,主要原因是東西兩座城門並不對稱,遠不及長安城那般規劃井然。

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四十八章 深夜入荒宅第一百六十二章 胡旋女入守捉第二百五十六章 加官封賞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三百八十七章 飽漢不知餓漢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東即將內訌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六百八十八章 寒門庶子名門貴子第三百七十三章 合婚之日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七百六十七章 君臣相疑易生變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五百零七章 如何韜晦避耳目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五百一十三章 長安近日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七十三章 即將開幕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七章 西市有擂戰第六十七章 太子遇財政困境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六百八十三章 米查幹開誠佈公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四百四十七章 奔走長安九百一十一章 獻誠鐵騎攔崔寧第九十七章 有慧者事竟成第八十一章 忠言勸太子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百三十章 相府晦暗深如海第六百零二章 真珠河大戰第七十一章 東宮官員售票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八百一十八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二百零九章 李校尉來訪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六百七十九章 楊國忠僞託查案第五百零三章 虢國夫人營造新府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一百零八章 射人?還是射水袋?第九百零七章 權力的糾紛第五百三十章 相府晦暗深如海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七百二十一章 臨水亭設計緣分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七百一十四章 我期望李嗣業反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一百章 慎重的匪徒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七十九章 救濟賑災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五十五章 追逐與反追逐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五百二十四章 授北庭節度第八百二十八章 定大略安頓河東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七百零四章 拓石碑讖言第三百七十五章 蔥嶺謀商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七百八十二章 山河表裡潼關路第六百零五章 對陣康居城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二百八十八章 郭氏正直兒郎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一百三十八章 蘇赫動腦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莽就一個字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四十八章 深夜入荒宅第一百六十二章 胡旋女入守捉第二百五十六章 加官封賞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三百八十七章 飽漢不知餓漢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東即將內訌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降者衆第七百九十九章 遲來的警告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六百八十八章 寒門庶子名門貴子第三百七十三章 合婚之日第六十四章 何爲一刀流第七百六十七章 君臣相疑易生變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三百七十七章 草料失火案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五百零七章 如何韜晦避耳目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已重補)第五百一十三章 長安近日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七十三章 即將開幕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七章 西市有擂戰第六十七章 太子遇財政困境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六百八十三章 米查幹開誠佈公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四百四十七章 奔走長安九百一十一章 獻誠鐵騎攔崔寧第九十七章 有慧者事竟成第八十一章 忠言勸太子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丞駕前生波折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百三十章 相府晦暗深如海第六百零二章 真珠河大戰第七十一章 東宮官員售票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八百一十八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二百零九章 李校尉來訪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六百七十九章 楊國忠僞託查案第五百零三章 虢國夫人營造新府第五十一章 牢中冤家路寬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一百零八章 射人?還是射水袋?第九百零七章 權力的糾紛第五百三十章 相府晦暗深如海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七百二十一章 臨水亭設計緣分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七百一十四章 我期望李嗣業反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一百章 慎重的匪徒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七百九十七章 鄴城決勝時刻第三百七十九章 救濟賑災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五十五章 追逐與反追逐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五百二十四章 授北庭節度第八百二十八章 定大略安頓河東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七百零四章 拓石碑讖言第三百七十五章 蔥嶺謀商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七百八十二章 山河表裡潼關路第六百零五章 對陣康居城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二百八十八章 郭氏正直兒郎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一百三十八章 蘇赫動腦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莽就一個字第七百三十八章 兵變馬嵬驛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