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一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3)

大唐天成元年年關之前,作爲今歲新繼位的帝王,李嗣源忙着在全國境內算民,好詳細瞭解大唐如今的國力,爲來年施政提供依據,而江南吳國也在忙着評點這一年的形勢。

過去這一年,吳國可算豐收之年,境內並無大事,雖說天下怎麼都算不上太平,好在戰事並不在境內,中原越亂,吳國便越是歡喜,國力對比從來都是此消彼長。

再者,每逢中原戰亂,就會有許多士族、百姓、匠人涌入平靜的吳國,這對吳國來說實在是天大的好事。

大爭之世,經濟與軍隊乃是衡量一國實力最重要的兩個標準,在這兩點上,吳國自認爲已然不讓中原太多——若是不將蜀地算作中原一部分的話。在經濟上,江南富庶,早就可比中原,論及軍隊實力,吳國的藩鎮並不如中原那般權重,中央禁軍是當之無愧的主力,且前些年與吳越屢有交戰,算得上常戰之師。

李嗣源起兵中原時,吳國朝堂便有人諫言北上,若非李嗣源攻克洛陽委實過快,一旦李嗣源與莊宗陷入鏖戰,形勢如何,尚未可知。吳國已多年無大戰,這些年韜光養晦,實力早已積攢得夠了。江南畢竟繁華煙塵之地,若此時再不圖進取,他日爲安樂腐蝕心智,只怕日後再無進取中原的雄心。

唯一的難處在於,如今大丞相徐溫身體不是太好。

大丞相之職,天下只此一家。

在吳國,朝野皆知,徐溫有替楊溥而代之的心思,化楊家天下爲徐家天下,此事未成,徐溫無意妄動兵革。這恐怕纔是吳國這些年沒有參與到中原爭霸的根本原因。

大丞相徐溫正在與府中幕僚議事。

他面前的兩人與他相對而坐,雖有恭敬之態,無諂媚之色,舉止自然,並無拘束,可見是徐溫的心腹。此兩人,左邊的較爲肥胖,顯得很是富態,此人名爲駱知詳,掌管吳國財政;另一人乃文士模樣,蓄鬚,顯得弱不禁風,但卻目光銳利,精氣神很足,乃是嚴可求,是徐溫帳下第一謀士。

駱知詳先說話,跟徐溫詳細說明了吳國今歲的財賦情況,徐溫聽得連連點頭,顯然很是滿意。最後駱知詳道:“民不加賦而國用有餘,如今朝廷財賦歲歲盈餘甚多,各大糧倉也都積粟成山,蒙丞相興農興商,各地良田歲增萬頃,商貿繁榮,加之中原流民不斷涌入,我大吳國戶丁日益增加,如今已是國富民強!”

徐溫面帶微笑,“國富民強,此乃老夫畢生心願,能使吳國有今日之象,總算沒有謬居相位。”

嚴可求見縫插針,先是賀喜了徐溫一番,然後目光一轉,道:“國富民強,此正大展宏圖之時。丞相,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如今我吳國蓄力已足,當圖進取,北進中原,問鼎天下!”

嚴可求這話說得突兀,徐溫呵呵一笑,並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道:“天下形勢如何?問鼎天下又當如何?”

嚴可求肅然拱手,他心中早有謀劃,此時以極爲認真的神情道:“吳國若要問鼎天下,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論權謀機變,駱知詳自知絕非嚴可求對手,此時聽嚴可求似有錦繡韜略要說,趕緊凝神細聽。

“哦?你且說來。”徐溫道。

“下策唯八字,韜光養晦,靜待時機。”嚴可求娓娓道來,他這開口的八字,可謂是吳國目前的策略,他接着道:“多年以來,且不說中原風雲變幻,天下局勢也是錯綜複雜,之前吳國之所以未嘗輕舉妄動,乃是順應時局之需。亂世之爭,當以強國爲首要,不如此,不能夠與天下諸侯相爭。如今吳國國勢已強,若能得天下再亂如僖宗時,便有可能動若雷霆,一錘定音。”

徐溫只是微微頷首,並不說話,下策麼,自然有諸多不足。要坐觀時機到來,和等着天上掉餡餅有何區別?

“中策如何?”駱知詳見徐溫興致缺缺,便追問一句。

“中策亦八字:先定江南,再圖中原。”嚴可求道,“江南諸侯,有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道,若能求得江南歸於一家,則復東晉之盛,加之淮泗在握,與中原劃江對峙,而後勵精圖治,要進軍中原不難。”

江南東道,說的是兩浙周邊,吳越、閩;江南西道,說的是湖南周邊,馬楚之地;嶺南道,說的是兩廣周邊,劉漢之地;這些諸侯把持一方,各有實力,其中以吳越最強,但較起真來,都是小諸侯罷了,與吳國不能相比。

嚴可求的這個中策在駱知詳看來已屬良策,當今天下,中原王朝仍舊強勢,吳國要與其爭鋒,先平定江南,而後聚集江南之力,與中原決戰,絕定天下歸屬,可算正道。

這個中策在駱知詳看來,已當得上上之策了,卻不知對方心中的上策是什麼,遂再問之。

“上策同樣八字:天下大爭,大爭天下。”嚴可求說完這句話,不再繼續往下說,而是看着徐溫,等他發話。

駱知詳見嚴可求沒打算繼續解說,暗自思忖,卻不得其意。上策這八個字,委實太過迷離了些。

徐溫耷拉着眼簾,不溫不火道:“下策穩妥,中策萬全,上策兇險。”

聽到徐溫的評價,嚴可求這才接着說道:“下策固然穩妥,卻有坐失時機之嫌,倘若天下不復大亂,時機不復再來,如之奈何?且天下事爭之則有,不爭則無,僕愚鈍,未聞有守株待兔而能成大事者。”

駱知詳想想也覺得有理,下策在他看來只能自保,要想圖謀更大,則是萬萬不行的。

嚴可求繼續道:“中策的確萬全,然則自謀萬全,同樣使敵得萬全。江南地域廣闊,諸侯林立,平之非得數年之功,穩定亦得數年之功,如是十年之後,中原只怕已日新月異,又成猛虎。”

“僕聞李嗣源者,智勇雙全之士,加之性情寬厚,素來得人,且其成爲中原之主以來,恩威並施,儼然已得民心,假以時日,只怕中原牢不可破。僕又聞李從璟者,精明奮發之輩,不僅長於軍略,兼知民政,更有甚者,此人勇猛好進,如世之猛虎,有一往無前之氣。”

“此父子,一穩一進,一守一攻,相得益彰,不可不察。若吳國予其十年光陰,僕恐怕中原將復元和、會昌之象。屆時,江南欲圖中原,難如登天!”

所謂“元和、會昌之象”,說的是唐憲宗元和中興,與唐武宗會昌中興,這是安史之亂後,在天下藩鎮林立的局面下,唐室少有的兩次中興之世。

除此二者外,還有唐宣宗的宣宗之治,也堪稱唐室中興,不過嚴可求沒說。

嚴可求話說到這個份上,很顯然是主張上策了,徐溫問他:“上策優在何處?”

“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嚴可求語調昂揚,“坐北而面南,有俯瞰江南之實,揮師南下乃是順勢,兵勢天成!若能再得蜀地,扼長江上游,便能順流而下,直搗江南腹心。況且蜀地富庶,蜀地資財,足以承當滅國之戰耗費,而江南欲防蜀地,只得扼守荊襄,一旦荊襄失手,則江南再無險阻可御上游之師!”

“先前李亞子滅蜀,如今蜀地卻爲孟知祥所據,其人頗有異志,不遵號令,而李嗣源一時莫能奈何;荊南高季興,貪鄙之輩,爲人只顧私利而常欺君罔上,現今割據荊南,而李嗣源不能制。當此之時,乃天賜良機於吳國,若能聯合蜀地、荊南,使蜀反唐,使荊南歸附,則絕中原南下之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若使中原得蜀地,據荊襄,則吳國危矣!”

“一旦中原失蜀地、丟荊襄,日後若想再圖吳國,只能經由淮泗。淮泗素爲險途,吳國只需經營鍾離、壽春、山陽、盱眙四鎮,則在淮西有鍾離扼渦口、壽春扼潁口,在淮東有山陽、盱眙控泗水,則中原便縱有雄師百萬,只能望河而嘆!”

這番話讓駱知詳目瞪口呆,佩服之極,他轉顧徐溫,見徐溫也是一臉正色,顯然這些話也說到徐溫心坎裡去了。

嚴可求話還未說完,只聽他繼續道:“吳國要禦敵,不可失蜀地,不可無荊襄,亦不可無淮泗,蜀地保荊襄,荊襄固淮泗,缺一不可。而吳國要進取中原,西出荊襄,可直取兩都,東出彭城,可席捲山東,中原坦途千里,便可任意馳騁!”

“故而,天下大爭,就要大爭於天下,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亂世爭雄,無不攻之守,無不進之安!而今之荊襄,就如秦之函谷,秦出河西,方能大爭天下,吳出荊襄、淮泗,方能問鼎中原!”

“當今之際,我大吳國富軍強,此正用武之時,當厲兵秣馬,邦交攻伐。僕聞,劍久不用則失其銳,心久不勵則失其堅,久在安樂失大志,久溺繁華失雄心!江南雖好,終究一隅之地,吳國雖富,不過偏安之局,大爭之世,爭則強,不爭則亡。丞相,吳國當渡江,當北伐!”

說罷,嚴可求目光炯炯看着徐溫,等他回話。

徐溫收斂心神,閉幕沉思。

自先王楊行密以十三壯士起兵,數年間橫掃淮南,拜節度使以來,吳國基業一日日壯大,到如今坐擁江淮,成爲當世除中原外最大諸侯,可謂雄極一時。天下自黃巢後大亂,藩鎮間攻伐頻頻,諸侯混戰不休,烽火一日不曾停歇。

亂世當道,自正英雄用武之時。試問天下諸侯,在未於繁華享樂中墮落時,誰不曾想成就千古霸業?

徐溫沉吟良久,終於睜開眼,問嚴可求:“若吳國欲大爭天下,計將安出?”

“遠交近攻,北交南攻。”嚴可求雙目奕奕,“助孟知祥,收高季興,取馬楚之地,交好吳越、嶺南。”

......

房中已經無人,駱知詳與嚴可求早已退下,徐溫卻仍在沉思。

對嚴可求的“助蜀地,收荊南,奪楚地,交好其他諸侯”的策略,徐溫並未給出明確答覆,看得出來,嚴可求走得時候很不甘心,又有些失落。

徐溫無奈一笑,嚴可求固然不甘心、固然失落,他何嘗不是?

嚴可求大爭天下的策略,從謀士角度來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吳國要謀求更大的功業

,的確應當投身天下大爭的洪流,緊鑼密鼓謀劃、行動,而不該偏安一隅,如今的吳國,也的確有實力更進一步。然而謀士畢竟不是帝王,帝王處事,又豈能只站在謀士的角度?

自己的經有多難念,唯有徐溫自己知曉。

吳王是楊溥,不是他徐溫。

雖說楊溥不過一介傀儡,並無實權,充其量只是一個擺設,然而楊溥的作用並未發揮完全。

樑晉爭霸時,吳國無動作,李嗣源舉事時,吳國仍無動作,不是吳國沒有實力——縱然吳國無力逐鹿中原,收拾周邊幾個小諸侯還是輕而易舉之事——也不是東邊的那個“鹽幫幫主”吳越王錢繆老是不消停,追根揭底,吳國這些年對外的安定,是因爲內部的爭鬥。

這個爭鬥的核心在於,徐溫何時取楊溥而代之。

做權臣是一回事,篡位是另一回事,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天下對徐家的認同度,大於對楊家的認同度。

徐溫覺得自己像是曹操,不僅因爲都是大丞相。

吳國不比中原,中原說亂就亂,那李嗣源昨日爲臣,今日就爲君,也沒見中原藩鎮羣起而攻之。吳國不行,徐溫不能如此行事。

這些年來,吳國安定,中原衣冠南渡,使得吳國在文道昌盛的同時,士子的力量也是極大。士子麼,就是一羣讀書讀傻了的傢伙,重君臣之道,在乎名正言順。

所以徐溫要等。

不過也不用等太久了,今日聽了嚴可求一番話,徐溫自知也不能等太久。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

徐溫不想當吳王。

他想做皇帝。

這就有些麻煩,他需要先讓楊溥稱帝,然後再讓楊溥禪位。

徐溫打定主意,得加緊籌備,讓楊溥稱帝,這件事已經刻不容緩。

他即位爲皇帝之時,就是吳國大行征伐之際。徐溫想到。等到那時,吳國君臣所立功勳,都是徐家的,再也不用擔心他們立了功,受了賞賜,卻感恩於楊家,而成爲自己即位的阻力。

不過,襄助孟知祥叛唐,想辦法使高季興歸附,這兩件事卻是能做的,也必須得做。

問題是讓誰去做?

還是讓徐知誥去做的好。

想到這裡,徐溫嘆了口氣。自己那些親生兒子都非大才,唯獨這個養子,卻是人中龍鳳。長子徐知訓還有兩分能耐,可惜死得太早。其他兒子,也唯有徐知詢不錯,可惜起步太晚,現在難比徐知誥。不過在徐溫看來,徐知詢只要多加歷練,未必不能擔當大任。

總不能,自己好不容易稱帝,之後真要傳位給徐知誥吧?

......

深夜,徐知誥在書房會客,會的是宋齊丘。

大冷的天,兩人都是錦帽貂裘,圍爐而坐。

然而怪異的是,爐中無火,只有許多炭灰。

燭火搖曳,使得這一幕平添幾分可怖。

徐知誥身子粗壯,坐在那裡顯得大馬金刀又不失儒雅,沒有因爲天冷而顯得畏畏縮縮,宋齊丘就要差些,大氅把身子包裹的像個糉子,看其神態,幾與蠶蛹無異,全身上下只露出一張臉與一隻手。

“今日丞相在府中見了嚴駱。”宋齊丘道。

他這話不是用嘴說的,是那手指蘸了炭灰,在案桌上書寫而就。

徐知誥眼巴巴看着字體在案桌上呈現,第一個念頭不是去思考這句話的深意,而是禁不住在心中讚歎:好字,好書法!

宋齊丘向來自負才名,見徐知誥一副敬佩模樣,很是自得,手下力道更重了一分,指走龍蛇間,一句話寫完,甚覺滿意,唯一不太舒坦的地方在於,手指有點痛。

徐知誥順着宋齊丘的字認過去,後面寫的是:“丞相問駱知詳財賦,而嚴可求進言吳國當大爭於天下,並出策北交南攻,取楚地,助蜀地獨立,使荊南歸附。”

徐知誥點點頭,不知是贊同嚴可求的意見,還是僅表示知曉了,他關注的不是嚴可求進獻了何策,而是徐溫如何評價。

宋齊丘哂然搖頭,徐知誥便已瞭解,徐溫對此未知可否。徐溫未表態,徐知誥便有些拿不定主意,他正正望着宋齊丘。

宋齊丘知曉這是徐知誥在問他,以他之見,徐溫會如何選擇。

宋齊丘淡然一笑,繼續在桌上寫道:“當務之急,在內不在外。”

徐知誥頷首瞭然,如此一來,他便也能確定他接下來該做什麼。

他是徐溫養子。

他只是徐溫養子。

他而今權傾朝堂,僅次於徐溫,都是拜徐溫所賜,而一旦徐溫有朝一日繼位爲帝,將來,徐溫會傳位給誰?

權勢一旦在手,便無放下之說。

徐知誥擦去桌上宋齊丘的字,重新寫上三個字:“徐知詢。”

宋齊丘寫了六個字:“丞相身體有恙。”

徐知誥稍作沉吟,與宋齊丘相視點頭。

(本章完)

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兩百三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3)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十二 襲營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六十五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3)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六十六 郭威章五七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4)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六十七 搜刮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七 三個錦囊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中)章兩百四十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5)章三十五 心思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9)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
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三十九 爲我王說天下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二 千里之遠有梟雄(中)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兩百零五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下)章五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0)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八十五 君能以國士待我 我必以國士報之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三十五 漢唐之文明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兩百三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3)章一百二十七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上)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十二 襲營章三九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1)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六十三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上)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六十五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3)章六十二 伐謀伐交可得利 唯獨伐兵令人懼(下)章五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4)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4)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六十六 郭威章五七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4)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一百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9)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六十八 殺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時夜未央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4)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六十七 搜刮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六十五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七 三個錦囊章七十九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6)章四十四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5)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一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1)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二十五 陣戰(上)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九十三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十七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4)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中)章兩百四十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5)章三十五 心思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一百五十二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1)章七十九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5)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二十六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0)章五 謀國數載彈指間(中)章一百零六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1)章一百零一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8)章十二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5)章五十四 莫離(第三更)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一百零八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9)章六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1)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一百二十五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8)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十六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6)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四十九 彼如喪家犬【第三更】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六十三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