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

“在中國當下的環境裡,誰纔是最大反動派?我要告訴同志們,封建地主階級最腐朽!最墮落!最反動!他們就是最大的反動派!”

——1622年·王書輝·《必須要堅決消滅一切反動派》

王書輝不知道自己有多出名。在1621年以前,大部分荊州人都不知道,自家境內有這麼個人物。到了1622年,凡是荊州地區上層社會裡的人物,就已經沒有人不知道他的了。

雖然在封建農業社會裡,因爲生產力水平落後,科技長期不能出現變革式的發展,導致了通訊技術的落後。但是,農業社會的緩慢生活節奏,也讓上層社會的人物們,對於一切風吹草動都特別的敏感。

最開始,枝江縣的最大的鄉紳馬鬆華被王書輝消滅的時候,荊州社會上層的人物們,還覺得那不過是,枝江那種鄉下地方的土財主之間的爭鬥。等到王書輝用人不知鬼不覺的手段消滅了荊州張家的勢力之後,荊州地區的所有大地主和官員們,就不得不開始關注王書輝這個不講規矩的人了。

特別是荊州衛指揮使和錦衣衛荊州千戶所的千戶,這兩個高級武官,在發動了一千多人的強力武裝,對王書輝進行了進攻,最後卻煙消雲散,暴屍荒野之後,整個荊州地區的上層人物們,就全部都開始高度的關注王書輝這個人了。

隨着他們對復興會勢力的各個方面的打探。不少信息還是被他們逐漸的掌握了。比如王書輝對於土地的執着,比如王書輝手段的殘忍(不少地主大戶被複興會滅門),比如王書輝的不講規矩(免費分配土地給農民耕種,只收三層稅,高價收糧,向農民發放低息貸款,承包地方稅務等等)。這些事情,隨着復興會把自己的政策在荊州張家的土地上開始推行,他們都得到了比較詳細的報告。

王書輝做的事情裡,搶別人的地,滅人家的門這種事情,荊州社會上層的人物們都覺得很正常。因爲這種事情,他們自己也做了很多。不過,他們的手段沒有王書輝這麼暴烈,他們的對象,也不會像王書輝這樣,都是地主,反而他們的大部分行動都是針對自耕農的。不過即使如此,他們還覺得王書輝的行爲沒有出格。

真的讓他們覺得警惕萬分的,不是王書輝手裡的軍隊(他們自己也圈養了不少家丁打手);不是王書輝建立的農奴式農莊(他們就是這麼看待王書輝建立的農場和養殖場的);不是王書輝開工廠,做生意,搞走私(他們也做相同的事情),而是王書輝對泥腿子們好的離譜。

在他們的眼中,王書輝絕對不是和他們一路的人,因爲王書輝給了泥腿子們無數的好處(無償分地,低地租,低息貸款,高價收糧等)。

王書輝的所作所爲,更是直接的威脅到了他們的實際利益。因爲復興會公開執行的政策,他們手中的農奴大量流失。他們控制的泥腿子本來就因爲頻繁的災害越來越不好管教,有了王書輝之後,這些賤民越來越難壓制了。

雖然他們不知道王書輝早就給他們標上了“反動派”,“需要被消滅”的標籤。但是,他們從自身的階級立場和利益出發,也逐漸的開始把王書輝和復興會看成是自己的敵人了。

對於敵人,人們總要做些事情,總要努力的去打擊和壓制,甚至去消滅他們的。

荊州地區的上層社會的人物們,自然也想要對付王書輝。可是,在他們整理了一下自己慣用的辦法之後,他們發現,他們平常的手段,對於王書輝全都不好使。

因爲要對付王書輝,就必須從王書輝本身的身份出發進行考慮。他們發現王書輝的身份還真讓人有些頭疼。因爲,他是郡王的女婿,郡主的丈夫,是個實打實的王室宗親。從他的身份上來說,他即是體制內的人物,又不是體制內的人物。這種人對付起來非常的麻煩。

甚至於,他們想起了曾經的一個住在荊州城內的,和王書輝一樣非常難對付的傢伙。那就是過去荊州城裡,理論上的地位最高的人物,遼王。

這位遼王殿下,和他的歷代祖宗一樣,對於四件事情最爲在行,那就是吃喝玩樂。可是,偏偏這位只知道吃喝玩樂的遼王殿下,對於開買賣賺錢和掠奪別人的土地非常的拿手。在正德年間的時候,老遼王給荊州地區的士紳們造成的痛苦不可謂不多。但是,大明朝對於藩王的政策就是,只要不涉及謀反,一般來說,皇帝對於藩王是相當遷就的。

好在到了嘉靖年間,因爲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和遼王府之間有着世仇。在這位強力的大學士的打擊下,整個遼王宗室徹底的灰飛煙滅了。末代遼王攢下的無數田畝土地,也都成了荊州士紳的囊中之物。

雖然遼王府已經滅絕,但是,末代遼王留給荊州士紳的印象是難以破滅的。那個時候,他們的土地被遼王府佔,店鋪被遼王府搶,面對着種種災難,荊州士紳對於皇室宗親的那種無可奈何,真的讓他們刻骨銘心。

這麼一想,荊州士紳們對於王書輝的印象就更加的敗壞了。可是,就像面對遼王他們沒辦法一樣,面對郡王女婿,他們一樣的沒辦法。

當然了,沒辦法指的是,不能直接出動人手攻擊王書輝(他們家丁打手的人數沒有復興軍多);也不能利用官員轄制王書輝(人家通着兩京內廷呢);也不能通過小吏爲難王書輝(別說那些小吏不敢,就是敢這麼幹的也只有變成失蹤人口這一個下場)。但是,他們可以聯合整個荊州地區的士紳們,一起孤立王書輝。

就這樣,在荊州士紳們的強力推動和宣傳下,整個荊州地區的各個州縣的地主、士紳和退休官員,都知道了王書輝的霸道和“邪惡”(指復興會的土地政策)。

復興軍在鬆滋縣面對的突發事件,就是在荊州地區的士紳們的宣傳下,聚集在鬆滋縣城避災的,鬆滋地區的地主紳士們,對王書輝的到來做出的反應。

前往縣城執行引導災民任務的第十營第二連,除了李鳳鳴的第一排,因爲沒有深入到縣城附近,而且在救人的過程中保持了足夠的警戒,所有沒有遭遇到什麼特殊的情況。但是,第二連的其他四個排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他們先後到達縣城附近後,就被藏身災民中的本縣士紳的眼線發現。等到他們開始救災的時候,突然,一羣手持兵器的不明身份武裝人員(地主們的家丁打手),從緊閉的城門中衝了出來,衝向正在救災的復興軍小隊。

戰士們的反應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在發現有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向他們衝來的時候,戰士們就立即緊急集合,排成隊列。等到幾百個家丁打手,到達戰士們的步槍射程範圍時,士兵們立即就在士官或者高階士兵的指揮下,進行了輪排連續射擊。

縣城周邊的四個方向內同時出現了這樣的事情,固然,武裝人員的死亡和崩潰是一種必然。但是,災民們因爲害怕和恐懼導致的大混亂,也一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上萬恐慌的災民,四處逃竄。不少孩子、老人和婦女在這場混亂中受傷甚至死亡。第二連連長看到這種情況,一方面就地佈置防禦方陣,一方面派出通訊兵,向指揮部報告了這個情況。

事情從來不會向着自己預定的結果發展。這是王書輝到了明朝末年,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之後得出的一個教訓。人只能努力的把事情往自己的預定目標上推動。但是,不管你做出多少努力,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總是會打破你的計劃,讓事情的發展偏離自己預定的軌道。

王書輝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是給自己確定多少看起來很美的目標,而只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做事情,儘可能的讓事情向着更好的結果發展。

就以救災這個事情來說吧。王書輝的想法是,先把難民營的建設工作做好。在這之後,一部分一部分的,分批次的把難民歸攏到難民營中。做完了這個工作之後,就可以對難民進行統一的訓練和培訓。最後,由復興會領導這些難民進行災後重建工作。

王書輝從科學統籌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把“難民營建設”工作和“難民吸收”工作,融合起來進行;希望能把“難民培訓”工作和“災後重建”工作,融合起來進行。但是,還沒等第一批難民到來呢,突發事件就爆發了。

等到王書輝帶領着剩下的第十營的人馬到達鬆滋縣城,廢了很大的力氣才讓所有的,近兩萬名的難民老老實實的坐在地上的之後。王書輝得知,經過救災指揮中心的那些參謀們統計,在這次混亂中,有四百多個難民不幸遇難了。

王書輝在本時空的第一年裡,經常因爲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發怒。到了第二年,王書輝發火的時候就明顯的變少了。等到了第三年,王書輝已經基本上不發火了。

因爲他乾的工作越多,就越發現,發怒只是一種簡單的個人情緒的發泄,它本身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而各種各樣的問題,那是會一定出現,一直出現的。所以,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爲了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效率,王書輝已經完全不會發怒了。

但是,突然面對這樣的,無緣無故的四百多人的死亡和近千人的受傷,王書輝肚子裡的怒火不可能不會越燒越旺。

來來回回的走了十來趟,王書輝才勉強的壓下了自己的怒火。他沉聲向站在他旁邊等待命令的參謀人員問道:“製造混亂的傢伙抓住了沒有?”

參謀立即答道:“老師,不明身份武裝人員,共被抓獲六人。”

王書輝對參謀吩咐道:“讓偵查員立即對這些人進行審訊,馬上把事情搞清。命令部隊立即開展災民吸納工作。”

看了看在復興軍戰士組成的包圍圈內坐了滿地的災民。王書輝繼續說道:“讓衛生部門立即開展收治工作。對於受傷的災民要好好照顧。讓後勤部門開始準備,立即給災民吃飯。吃完飯後,按照既定計劃,對災民進行分類整理,把災民帶到難民營安置。”

參謀立即記錄了王書輝的命令,之後,他提醒王書輝道:“老師,目前難民營的建設工作還沒有完成。恐怕容納不了這麼多的人。”

王書輝想了想,對參謀說:“難民營的建設工作,由戰士們帶領難民一起進行。把婦女和孩子安置到已經建好的難民營,其他人先在外面忍一晚吧。”

向參謀佈置完工作之後,王書輝立即前往後勤部門所在的位置,準備給他們幫幫忙。畢竟,突然要給近兩萬人吃飯,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發佈完了所有的命令之後,參謀們也和王書輝一起開始給後勤部門幫忙。

五百多名士兵,控制一萬六千多個難民,能控制的住麼?答案是肯定的。

在王書輝帶領部隊趕到的時候,第十營第二連四個分佈在不同位置的排,不僅擊潰了來犯的身份不明武裝人員,還控制住了他們附近四處亂跑的災民。而等到王書輝領着第十營的第一連趕來的時候,步伐統一,節奏一致的緩步跑來的士兵方陣,立即就震懾住了四處亂跑的災民。

在不明覺厲的大喇叭的呼喝下,災民很快就老老實實的坐在了地上,連挨槍托的人都非常的少。統一的制服,上了刺刀的步槍,整齊劃一的動作。這樣的部隊,對於那些受災了的老百姓來說,震懾力是非常大的。

實際上,復興軍的舉動,不僅震懾了災民,也震懾了躲在城牆上偷偷觀察外面情況的鬆滋縣的地主們。不少人看到王書輝領着部隊趕來的情形,心中都一片冰冷。他們對於自己居然得罪了這樣一個強力人物,心中都相當的忐忑。

正在王書輝和大家一起用大鍋燒開水,往大鍋裡放着食鹽和白糖的時候。鬆滋縣城內的一座規模不小的宅院裡,鬆滋縣的七八個大地主們正在互相埋怨着。

作爲一箇中等縣,鬆滋縣的規模並不是很大。又因爲鬆滋地區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特徵,鬆滋縣的土地也不算很多。總共只有四十多萬畝。這四十萬多萬畝地裡,除了有幾萬畝山地被散落在山間的農戶們耕種以外,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這七八個地主的產業。

和枝江縣馬鬆華這個土鱉出身的大地主不同,鬆滋縣的第一大地主,是世代爲官,出過不少大人物的伍家。

當代伍家家主伍朝宗的祖父,就是曾經在正德年間隨王明陽平叛的著名大臣伍文定。

伍家世代官宦。伍文定的祖父伍洪典,曾任正四品鴻臚寺卿。伍文定的父親伍琇,曾任正三品貴州布政司參議。伍文定本人,從七品推官做起,一路從同知、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到右都御史,最後做到了兵部尚書。在整個湖廣地區,鬆滋伍家也算是赫赫有名的。

雖然伍文定死後,伍家的後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出息。伍文定的大兒子伍義可只考了個舉人功名。而伍義可的兒子五伍朝宗,在讀書上就更不行了,他只考了個秀才功名。可是,幾代人積攢下來的家業,還是非常之驚人的。

雖然伍家沒有嘉靖年間的大“清官”,內閣首輔徐階他老人家那麼誇張,家裡有四五十萬畝的土地。但是,伍家在鬆滋縣仍然是首富,獨佔了十一萬畝良田。

又因爲伍文定當年以文官行武事,不僅參加過王明陽領導的對寧王造反的平叛工作,還自己主持過幾次對西南地區造反者的圍剿。所以,伍家的家丁家將,在整個荊州府都是大名鼎鼎的厲害。

伍朝宗一般不怎麼到荊州府去。但是,荊州府裡的風吹草動他是一清二楚。因爲他本身就是荊州社會上層的一份子。所以,常年生活在鬆滋縣城的伍朝宗,對於王書輝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一清二楚的。他早就對臨縣的王書輝非常的深惡痛絕,因爲,被王書輝滅門的馬鬆華的首任老婆,就是出自鬆滋伍家的。

自命世代冠纓的伍朝宗,其實是非常的瞧不起土鱉馬鬆華的。可是,因爲想要參加到馬鬆華主持的私鹽販賣的買賣中去,他才硬捏着鼻子,把自家的一個遠房孤女,嫁給了馬鬆華,和他結了親家。

不過,伍朝宗就是再怎麼不喜歡馬鬆華,馬鬆華與他也是姻親。光是出於這一點,他就不可能不憎恨厭惡王書輝了。

大災之年,地主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這倒不是說地主們真的沒有餘糧了。而是對於他們來說,這種酷烈的災害,不利於他們的高利貸買賣。

在平常的年份裡,他們把高利貸放給自耕農們交稅(張居正害人不淺,搞貨幣稅,把農民坑苦了),第二年就可以通過利滾利的利息,把自耕農的土地弄到自己的手裡。

而在大災之年,地主們是不會把銀子借給農戶的。一是這個時候的田價稀爛賤,直接用銀子買,甚至直接用糧食買,就可以把土地搞到手。第二是,很多災民會在災荒中死去,等到那個時候,直接通過縣衙裡自己控制的小吏,就可以把很多死去農戶的土地搞到自己手裡了。

所以,他們是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的。

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37章 妖僧(1)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19章 起步(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382章 東改編1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0章 起步(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374章 在山東(9)第31章 日常(3)第382章 東改編1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22章 起步(6)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308章 終結者5第68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2)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20章 起步(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99章 朱舜水訪武昌(4)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08章 終結者5
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90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6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37章 妖僧(1)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19章 起步(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382章 東改編1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0章 起步(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374章 在山東(9)第31章 日常(3)第382章 東改編1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22章 起步(6)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308章 終結者5第68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2)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20章 起步(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99章 朱舜水訪武昌(4)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08章 終結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