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大豐收(1)

古代社會的人沒有耐藥性,古代社會的土地和害蟲,自然也沒有耐藥性。

西元1620年八月月末之前,王府鎮附近幾千畝貧瘠的土地上,使用了來自現代社會的高產耐旱品種的玉米,率先成熟。

因爲種植這些土地的農工營農工們,在教導員的指揮下,嚴格的按照《種植手冊》的要求,合理的使用了化肥和農藥。這些經過了時空旅行的種子,給王書輝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王府鎮附近種植的玉米,達到了平均畝產七百斤的水平。雖然這個數字只有現代社會玉米畝產的一半左右。但是,這也比明末時空裡,平均畝產一兩百斤產量的土著玉米,高出數倍。

王書輝在收割工作中再次大開金手指。在這次收割活動中,他使用了從現代社會運回來的,專門從現代的機械加工廠中訂製的蒸汽拖拉機,來開展玉米的收割工作。

說起來,在現代社會,託了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好處。像蒸汽拖拉機這種只有在博物館裡纔有存在意義的落後的東西,居然也能在現代中國的各種中小企業裡實現訂製。雖然接到訂單的企業負責人的眼神奇怪了些,不過,這些在2015年的中國生產出來的蒸汽拖拉機,可不是像歷史上的它們那樣粗苯龐大和不靠譜。

●тTkan ●¢ ○

在現代工廠裡生產出來的蒸汽拖拉機,不過比普通的柴油拖拉機大了一些而已。以明朝末年,甚至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眼光來看,這些蒸汽拖拉機都算的上小巧精緻,靈活牢固的好東西了。

王書輝本身沒有什麼太高明的戰略眼光。他有的不過是超越時空的知識,以及對真正的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堅定信仰。他的這種信仰讓他特別尊重歷史的發展,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比如說,土地革命的政策;比如說,反封建才能發展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再比如說,現在讓復興保安團的士兵們來操作這些蒸汽拖拉機的行爲,都是王書輝根據已知的歷史做出的決定。

王書輝知道,在落後的社會環境裡,想要一下子建立起一個先進的政治組織,單靠常規的教育和培訓,是完全不行的。想要在明朝末年這個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想要與歷史現實相結合,考慮這個時代複雜的社會狀況,快速的培養出先進的組織的話,就必須採用先軍政治。

先軍政治,自然不是法西斯主義或者軍國民主義那套東西。

王書輝非常的注重從已知的歷史中汲取營養。他重視軍隊建設的原因,是準備通過軍隊這種組織化強,紀律性強的團體,改造軍隊中的人的思想。他想要把自己的復興會武裝力量,建設成爲“武裝隊,學習隊,宣傳隊”這種即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又具備先進於這個時代的知識,同時還能擴散復興會思想的多功能組織。

儘可能的讓軍隊接觸先進的生產工具,讓他們直觀的感受蒸汽時代的氛圍。甚至於,讓他們成爲最早的能夠掌握新的生產力的人。這就是王書輝組織復興團(復興保安團簡稱)的士兵們,熟悉和掌握蒸汽拖拉機這種,在明末時期裡絕對是劃時代的神器的原因。

說起來,直接從現代社會把柴油拖拉機拿過來用,這樣的辦法當然是更簡單更方便的。柴油拖拉機無論是從操作上還是穩定性上,毋庸置疑的都要比蒸汽拖拉機更加優秀。這一點是肯定的。

可是,王書輝清楚的知道,在未來的時空中科技發展的基本階段。歷史上是先有了蒸汽機的普遍使用之後,纔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他認爲,攀登科技樹必須按照歷史發展的必然步驟進行。

更何況,從另一方面講,採用柴油動力的現代拖拉機的燃料問題,在明朝末年的時空裡無法解決。總不能機器從現代運,燃料還要從現代運吧。而二十一世紀中國製造的蒸汽機,在性能上並不比柴油拖拉機差太多。又因爲在湖北本地區,甚至在枝江縣附近,就有很多煤礦。這樣,使用蒸汽拖拉機就不存在燃料問題。

即使沒有煤炭,蒸汽拖拉機燒木頭燒莊稼秸稈什麼的也是一樣的。在明朝末年,可沒有綠黨到處搗亂。

王府鎮附近和江北村左右的貧瘠土地大約有五千多畝。這五千多畝地,有兩千畝種植了玉米。在一千多名新編復興團士兵和農工營農工們的努力下,使用拖拉機和專用的玉米收割機,兩千畝玉米很快就被收割了上來。

根據統計委員會的統計人員的計算,這兩千畝地收穫了近一百五十萬斤的玉米。如果按照每人每天需要五斤糧食計算。一個人每年需要消耗大約一千九百斤的糧食。這樣看來,這一百五十萬斤的糧食,最多能供應790個人一年的消耗而已。而目前要依靠王書輝吃飯的,就已經達到一千四五百人了。

幸好,王書輝並不缺乏糧食。因爲,他可以通過時空門,輕易地從現代社會買到各種類型的糧食。更主要的是,他在明朝末年也不缺乏土地。而且,僅僅在王府鎮附近,就還有三千多畝產量更高的地瓜和土豆等着收割呢。

王書輝對於這一百多萬斤的糧食有着自己的計劃。

就目前階段而言,整個王府鎮的所有成員,沒有一個人是吃玉米的。近兩千人吃的糧食,都是通過明朝末年的市場購買的大米白麪等精糧細糧。而且,因爲大營裡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光棍一根,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沒在自己家開伙。大家的飲食全部是由大營的大食堂提供的。

王書輝原本就在考慮軍糧的製作問題。在他看來,壓縮餅乾等簡易食品是很好的野戰軍糧。在後世的各國武裝部隊中,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看起來乾巴巴,吃起來粗巴巴的東西,一直都是世界各國部隊野戰軍糧的主要內容。

不過王書輝並不是說馬上就要生產野戰軍糧。因爲前不久他發現司馬峰在運送人力的時候,由於路途遙遠導致糧食不足的問題,對招納人力十分的不利。王書輝就想到,爲了要幫助司馬峰更好完成自己交給他的任務。一種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的同時營養又足夠的旅行口糧,很有必要被先開發出來。

王書輝考慮過方便麪,火腿腸這些在後世常見的旅行食品。不過,因爲火腿腸的塑料袋需要化學工業爲基礎,即使做成午餐肉也需要馬口鐵,這樣的原因讓火腿腸類的食物被王書輝首先放棄。而方便麪需要大量的食用油加工的同時,在惡劣的運輸過程中,熱水也不能有效的保障,所以方便麪類的食品也被王書輝放棄。

王書輝最終通過自己從現代運送到明末的一個東西啓發了靈感。那不過是一堆用來餵豬的豆餅而已。

王書輝在看到豆餅之後,立即就想到了混合型壓縮餅乾的設想。只要將玉米粒加工熟,和將經過分割處理後加了大量食鹽,使用大型鍋爐加工熟的雞塊(蚯蚓養雞導致整個王府鎮的雞肉和雞蛋供過於求)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都比較充足的硬餅子。

王書輝的這個設想很快就變成現實。早就已經建成的,被準備用來加工生鐵的鍛造車間,經過消毒之後,臨時改爲旅行口糧的加工場所。蒸汽動力的,原本是爲了加工熟鐵槍管的衝壓機,被臨時改造成專門用來壓制食物的壓制機器。

把經過大型鍋爐加工好的玉米和雞塊,放到衝壓機裡一個專用的模具中,開動機器的閥門之後,只見衝錘只是起落了一次,一個成正方形的餅狀物就生產了出來。

除了王書輝之外,在加工現場的每一個人,都領到了一個黃白色的正方形硬餅。王書輝對自己的設想就近進行了驗證。

從現場的反饋上來看,除了有些硬以外,這種旅行口糧的味道還是不錯的。用一個鍛造車間的工人的話說,“除了硬一點,粗一點之外。這種餅子的口感還是可以的。總比他們當流民的時候吃的東西強一百倍。”

鍛造車間的那個工人的話,剛好就是王書輝想要得到的結果。是啊,連命都快保不住了的流民,怎麼會考慮什麼口感不口感的問題。他們有的吃就要謝天謝地了。

王書輝自己也嘗試了一下自己的發明。他自己的感覺就是,硬餅的味道還可以,就是嚼起來比較費勁。不過是吃了半塊硬餅,王書輝的腮幫子和太陽穴就痠痛的不得了。口感就更不用說了,嚼鋸末子什麼感覺,嚼這種硬餅就是什麼感覺。

不過這東西都是相當的能夠哄肚皮的。王書輝才嚥下去幾口硬餅,就覺得肚子裡飽飽的了。而且,王書輝發現,吃這東西倒不用擔心出現,像吃那些後世的壓縮餅乾之後的排泄不暢問題。因爲玉米這東西本身,就是個易於消化暢通腸道的東西。

不過王書輝還是覺得,這種硬餅存在一個弊端。僅由玉米和雞肉組成的硬餅,缺乏人體需要的維生素。

不過王書輝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爲被壓制而成硬餅,並不是由脫水後的材料製成的。所以,硬餅的保質期不過是比正常情況延長了五六天而已。要是將容易變質的蔬菜也壓制進硬餅中的話,這個旅行口糧的保質期就會下降。

目前的現實情況是,保質期問題重於營養均衡問題。

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78章 大練兵(2)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39章 妖僧(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42章 相同的身體不同的人生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71章 在山東(6)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75章 在山東(10)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373章 在山東(8)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309章 終結者6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27章 開始(3)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8章 妖僧(2)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31章 日常(3)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9章 起步(3)第22章 起步(6)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6章 準備(2)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5章 準備(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309章 終結者6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2章 穿越(2)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40章 妖僧(4)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76章 大豐收(2)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
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78章 大練兵(2)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39章 妖僧(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42章 相同的身體不同的人生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71章 在山東(6)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75章 在山東(10)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373章 在山東(8)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309章 終結者6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27章 開始(3)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8章 妖僧(2)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31章 日常(3)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19章 起步(3)第22章 起步(6)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6章 準備(2)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5章 準備(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309章 終結者6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2章 穿越(2)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1)第40章 妖僧(4)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76章 大豐收(2)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