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隸的糧價這段時間漲勢驚人。
原本南直隸的糧價就比其它地方高,米價爲每石三四百文,麥價則爲七八十文,豆子百文。
結果,現在蘇鬆一帶的米價騰至一石一兩二三錢,個別地區如上海縣米價更高達一斗就是一錢六分,叫人驚歎。
糧價之所以暴漲,乃是因爲江南鎮守衙門到處派人購糧。
蘇州、松江、常州乃至揚州、泰州、嘉興等地的糧商都接到了來自江南鎮守中官衙門的糧食訂單。
鎮守中官衙門給出的利潤十分可觀,導致各地糧商將原本應放到市面上出售的糧食轉運吳鬆特區,使得市面上的糧食存量一下減少,自然就導致糧價上漲。
江南之地,本就因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而減少了莊稼種植,使得糧價比其它地方高出不少。再經此大規模收糧,糧價若不瘋漲纔是奇事。
各地官府對糧價上漲不能坐視,這是涉及民生根本問題,應對不及時會出民亂的。
可是無論是應天巡撫還是地方官吏,都拿大肆購糧的鎮守中官沒辦法,只能一邊痛罵魏閹禍亂地方,一邊派人往更遠的地方購糧。
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出面強迫糧商必須留出一定糧食供應市面,而如上海縣等糧價上漲重災區,則是直接開了平倉,這才勉強把糧價壓了一些下去。
鎮守中官魏公公對外界的指責也很無辜,他老人家真金白銀的買糧食,不偷不搶,也不強買強賣,怎麼能是壞人呢。
公公也難辦,他要養人,養人就得有糧食。
特區這巴掌大的地方哪有糧食產出,只能靠買。
甭管什麼時候,大筆購買某種商品,肯定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這是市場經濟所決定的,非人力可挽回。
好在,糧價上漲也就是一波的事情,滿足基本需求後,魏公公也不可能再買下去。
畢竟,他的錢也有限。
公公給未來特區乃至大明朝糧食需求地規劃在安南,隨着天氣逐漸變冷,不出十年,國內糧食生產肯定會遇到大問題。
屆時,解決問題只有兩個方案。
一是大規模屠殺,人爲減少人口,緩解糧食壓力,便如滿清入關後那般。人都被殺了,地方就騰出來了,也沒那麼多流民了,生產秩序自是能慢慢恢復。要不然,八旗再能打,也得面對崇禎時期的流寇之亂。
二則是大規模從國外輸入糧食。
毫無疑問,魏公公肯定選擇第二個方案。
再配以強制性的屯田或有條件的土地流轉,應當能最小程度的減輕天災影響,儘可能的保留民力和國家元氣。
這一次大規模購糧,總計開銷達二十餘萬兩。
另外,除了買糧外,油鹽這些也要大量採辦,衣食住行,無一不包,只要是特區和官兵需要的,公公就叫下面去辦。
他從南都弄了很多銀子不假,可銀子再多得花出去纔有價值,要不然跟廢鐵有什麼區別。
江北商會揚州分會的部分商人從中尋到商機,自告奮勇要包辦這些業務。一來是可以從中獲得利潤,二來則是能更近一步和魏公公及海事特區綁定關係。
對這些商人的請求,魏公公不會不允,但要這些人將廠子設在特區內,美其名曰帶動特區經濟發展。
無論是榨油,還是紡織,亦或染布,哪怕是開個裁縫鋪,都能僱傭一定人員從事生產。上游、下游全套商業體系下來,再有中間和服務業,何愁特區人氣不旺,何愁特區的商業氣氛不進一步活躍起來。
海事特區整體是爲海事服務,但最終的目標是要成爲大明朝對外商業的窗口,也是大明朝對外輸出影響的基地。
只要是商品,能夠流通的,魏公公都鼓勵商人或平民參於其中。只有更多的人蔘與進來,更多的產業在其中,特區才能慢慢向周邊影響,最終通過商業影響驅逐東林黨人的政治影響。
正如公公不斷強調的,經濟帶動民生,進而富民強國。
“經濟”二字如今是海事特區人人掛在嘴上的,因爲不管他們到哪,都能看到用石灰刷在牆上的標語。這兩個字出現的頻率之高,比聖人講的道理都多。
回到特區的第七天,公公正式決定擴建大明皇軍,建立大明皇軍的第一支師團級部隊。
爲此,他在參考了戚家軍及當下明軍制度,熬夜擬定了一個師團擴編方案。
該方案中,一個師團擁有兵員28000人左右。
每師團下轄3個旅團,定兵額9000左右。
每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以及一個輜重聯隊。
步兵聯隊擁戰鬥兵員2800人,非戰鬥人員400人,計3200人一聯隊。
聯隊下轄四個大隊,每個大隊800人左右。
炮兵聯隊所用雙軟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共300輛。
火炮配置上,佛郎機炮104門,其餘各式銅鐵炮150,虎蹲及大杆子銃200門左右。
一個炮兵聯隊連同非戰鬥人員計1800人左右。
輜重聯隊暫爲一個大隊編制,擁各式車輛400餘,兵員1000人左右。
方案有了,但卻不是馬上就能落實的,必須報請皇帝同意。
故而,魏公公又提書給皇帝陛下上了密揭。
“…行之爲陣,止之爲營。遇大敵,先以炮兵聯隊更迭擊之,敵在近,則以步兵聯隊出擊之。若敵騎來,則復以炮兵聯隊攻擊之,亦可以步兵聯隊擊之…”
開篇,公公先對皇爺講了師團作戰方案,重點提出了火炮單獨編組使之發揮更大效力,而非從前和步兵、車營混合使用。
“此則實選實練所致,非未教之民可猝得也。而不如是,又不足以破敵。臣言五年後皇軍當編爲不低於三個師團九萬人,以爲永久常備師團…若悉皆招募,錢糧開銷爲鉅額。因而臣先練一師團,募得備齊人員武器裝備,實兵實額…待征討東番、琉球,實戰檢驗之。若師團可,則可繼辦。”
這一段也是公公必須跟萬曆點明,大明皇軍要額兵實定,要真正加強訓練,這樣錢糧開銷便是鉅額。有鑑於於目前資金有限,他只能先編一個師團,等在實戰中檢驗了戰鬥力後,錢糧方面有了收穫後,再考慮擴編第二個師團。
這叫一步一個腳印,萬不能隨意擴編,以拉低皇軍戰鬥力。
“臣以爲,若有甲等常備師團三五支,可聚可散,則不憂海事,亦可用於遼東、西北,出則當大敵遇戰,近則可協助大城爲守…爲使師團官兵熟悉戰法,臣以爲當選募西洋教練配署,教練同習,營陣同法,器械同利。官兵人等亦不侷限於我大明子弟,海外之人但歸化我朝者皆可募之…”
寫完自己的擴編計劃後,魏良臣反覆看了,確認沒有問題後,又落筆提寫:“臣將於近日回京面聖,是否照準當由陛下決定。臣此行,亦將攜銀四十五萬餘兩解遞內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