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

烏古部的歸附速度很快,甚至可以說比塔塔爾部要主動的多,斯琴昂立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日多這個草原上着名的薩滿對大宋的強大知之甚詳,也就是因爲如此才使得烏古部的歸順速度極快。

烏古部已經開始向敵烈部的土地遷徙人口了,對於他們來說平白的得到半數的草場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當然他們也開始念着大宋的好。

因爲大宋征伐敵烈部他們纔有現在的草場,因爲大宋的賜予,他們纔有安定的在這草場放牧的機會。

最爲重要的一點,烏古部平白的得了一座河董城,雖然城池不大,但也能供人居住,商賈再次買賣,各種需要的東西都能在這獲取。

但這也正是日多所擔心的,烏古部的百姓被分散在了更多的地方,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念着大宋以及大宋皇帝的好,而不是他這個烏古部中的薩滿。

趙禎的目的達到了,整個草原開始瘋傳烏古部歸順大宋的消息,並且還得到了大宋的賞賜,敵烈部的一半草場,另一半自然被賞賜到了塔塔爾部。

這在草原諸部當中是極爲震撼的消息,而與此同時,斯琴部的族人也開始在草原上出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遊說草原諸部歸順大宋。

有了塔塔爾部的繁榮,有了敵烈部的滅亡,有了烏古部的歸順,斯琴部的“使者”在草原上如魚得水,每到一個部族都能得到貴客般的接待。

斯琴部本就是草原上以智慧出衆的部族,斯琴昂立又是接受過大宋皇帝召見和信賴的人,他說的話自然也就成爲草原各部參考的最有價值的消息。

眼下大宋之勢宛若蒼龍,幾乎沒有哪個勢力能與之對抗,即便是以能征善戰出名的敵烈部在宋軍鐵騎面前也不過是土雞瓦狗,依託城池也沒有撐上多久。

其他的部族便開始慎重考慮斯琴部的遊說,的確以現在的狀況看來,歸附大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這種歸附和往昔不同,並非是稱臣納貢便罷的,還要交出兵權和駐軍,並且在當地設立衙門,這樣算下來,就等於是被大宋吞併。

對於自由慣了的部族來說這是一項難以接受的條件。

但很多小部族卻很快做出選擇,他們沒有依靠,也沒有實力和大宋對抗,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附一個強者,而現在草原上的強者是誰?

不是草原諸部,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宋軍在草原上可謂是難以抵擋的強大,這樣的帝國自然是草原上的強者。

小部族通過斯琴部使者的幫助不斷的向大宋上表,希望歸附大宋,得到大宋的幫助,這樣的幫助自然有很多好處,糧食,成衣,成藥,知識等等。

而大宋自然是有求必應,因爲這些小部族已經開始集合騎兵向大宋投誠,這些士兵都將成爲大宋的軍隊,他們將會在敵烈部中整合改制,打散之後重新編製成軍。

不過大宋的軍隊並沒有直接入駐,因爲這些部族都是草原上的小部族,太過分散,需要連成一片之後再做整合,接着重新劃分區域,統一管理,如此才能方便大宋駐防。

但這一切在草原民族看來便是極好的事情,大宋並沒有像斯琴部的使者說的那樣接手部族的一切,於是歸順之心自然更盛。

草原看似很大,但消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小部族在行動,他們希望成爲大宋的疆土,成爲大宋的百姓,因爲大宋的“福利”實在是太好了。

但並非是所有人都這麼想,有人歸附,自然有人抗衡,一些大部族和屬於契丹的州府當然不會輕易屈服於大宋,他們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契丹成員,一旦歸附大宋便是背叛,在草原上背叛可不是一件小事。

集中在上京道中部地區的阻卜部,烏山部,耶覩刮部,達旦九部,梅里急部以及招州,維州,鎮州,防州迅速做出反映,聯合起來對抗大宋。

這些契丹的州治事實上也是部族所組成,並沒有多少契丹人在其中,不過他們對大宋的提防和懷疑卻是最高的,契丹的官員自然也極盡詆譭大宋的手段。

對於契丹這位“老東家”大部族自然還是相信的,他們認爲契丹不會那麼輕易的被大宋消滅,大宋也沒辦法把手伸到草原來。

契丹人迅速做出反應,在草原上游說各部人馬。

其實各部根本就不是向着契丹的,他們只是不願換一個新的主人而已,草原韃靼和契丹人之間也並非和睦相處,雙方之間早已有了間隙。

遼統和三十年,大宋大中祥符五年,草原諸部叛,在反抗契丹人的鬥爭中,諸部結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遼不得不於大安五年任命諸部中最大部阻卜落磨古斯爲諸部長,設立阻卜大王府讓其自治。

從此之後契丹和草原諸部之間便算是劃清了界限,雖然是自治,但草原諸部也向契丹提供兵員和戰馬,也向契丹朝貢以示尊重。

而眼下契丹勢弱,正是草原諸部的機會,舊主不行的難道要給自己找一個新的主人不成?那些小部族自然需要依靠強者,而本身就是強者的部族呢?

於是上京道中部地區的草原諸部再次結成聯盟,以阻卜大王府爲中心,進行了一次商討性質的會盟!

會盟的目的也是簡單,如何對抗大宋對草原的統治,草原永遠都是草原,這裡天高皇帝遠,即便是以大宋的那般強大也不可能征伐的過來。

當年的大遼是何等的鼎盛,在上京道經營了多少年,最後還不是沒有辦法的妥協,設立所謂的阻卜大王府?

宋人來了又如何?還不是要讓草原諸部自治?說是要收繳兵權再駐兵,可那些小部族卻根本沒有,宋人有多少軍隊能駐紮在草原上的每一個部族?根本不可能!

烏古部和敵烈部的事情他們都知道,稱臣納貢可以,但草原必須要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自治,並要保留軍隊,且大宋不得駐軍!

而這些便是部盟告訴斯琴部的底線,他們希望斯琴部把消息傳回大宋之後,大宋如歷代漢家王朝那樣同意,一切都按部就班。

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蹤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趙禎的注意力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一千八百九十八章情報爲先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發槍的問世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四百七十一章巫蠱之術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二百五十四章東京來客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兩千三百一十七章四夷之況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恆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死人與活人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
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蹤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趙禎的注意力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一千八百九十八章情報爲先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發槍的問世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四百七十一章巫蠱之術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兩千二百五十四章東京來客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兩千三百一十七章四夷之況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五百八十一章無辜的老乙幸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兩千一百二十八章帝王的政治秀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恆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死人與活人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