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

神都城一項是安穩的地方,即便是有所動盪也是很快被平頂下去,對於絕大多數的百姓來說,這是整個大宋最波瀾不驚的地方。

蔡伯俙被削去文資,去職三司副使一職對於神都城的百姓來說算是一件朝堂新聞,而朝堂上的百官卻在意料之中,原因便是官家給他涼州轉運使的差遣。

這是一方封疆大吏,身爲轉運使身兼一州之地軍政大權,雖不是路一級的轉運使,可州一級的轉運使卻是要分在什麼地方的。

原本轉運使只是路一級纔有的官銜,但自從官家在明道年間偶爾設立州一級的轉運使後,便有了先例。

涼州乃是大宋絲綢之路的要害之地,也是西北的重鎮,每年過往的商賈隊伍不下數十萬。

轉運使一職隨着趙禎對官員的改革已經完全不同,大宋初立,太祖派若干轉運使赴各地供辦軍需,事畢即撤。

宋太宗時﹐爲削奪節度使的權力﹐於各路設轉運使﹐稱“某路諸州水陸轉運使”,其官衙稱“轉運使司”,俗稱“漕司”。

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實際上就是在分權地方。

到了真宗景德四年,轉運使職掌擴大實際上已成爲一路之最高行政長官。以後,真宗又陸續設立了提點刑獄司,安撫司等機構分割轉運使的權力。

大宋帝王最擅長的便是制衡之道,平衡權利是老趙家慣用的手段,便是爲了避免地方官員一方獨大。

但這樣做同樣也限制了地方官員的能力,在趙禎看來便是限制了官員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件看似無傷大雅實則非常可怕的事情。

人類的進步所依靠的便是主觀能動性,地方官員若是權利被分割和限制,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便是去往地方鍍金,最後爲進入朝堂做準備。

於是乎趙禎便在轉運使一職上賦予更多的權利,尤其是州一級的轉運使更是如此,相當於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特派員,目的便是發展一方經濟,同時整頓地方吏治以及治安環境問題。

當然,州以及的轉運使也不是常有的,除非地方上出現經濟衰退嚴重,入不敷出,匪患叢生,吏治不清,冤假錯案嚴重等問題,朝廷纔會向地方派遣州府以及的轉運使。

趙禎把蔡伯俙調任至涼州轉運使一職,讓許多人覺得這是在給蔡伯俙填補肥缺的機會,身爲文資的外戚,恐怕整個大宋也只有他和蘇軾兩人。

現在讓蔡伯俙擔任一州之地,還是涼州這樣的重要州府,當然應該拿掉他頭上的文資以及三司副使的差遣,否則如何能調任涼州?

唯一讓人覺得意外的便是,此次趙妙元也可以跟隨蔡伯俙前往,趙禎給出的回答簡單而充滿人情:“景番爲國操勞多年,朕的這位皇妹苦守多年,此去涼州山高路遠,有長公主相伴,可解相思之苦。”

這話說的讓許多朝臣無法反駁,反駁了便是漠視親情,同時懷疑長公主,不反駁卻又與禮不和,這算是壞了規矩……但有一點卻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因爲蔡伯俙的長子蔡賢以及妹妹蔡芸留在了神都城中。

把一雙兒女留在了神都城,這可是極爲下狠心的事情,神都城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知曉,長公主對自己的兒女最是疼愛,向來是捨不得的。

之前蔡賢想要外出遊學,連官家和太子那裡都欣然同意,而趙妙元這個長公主卻極力反對,最終也只能作罷。

最終駙馬府的馬車離開了神都城,車駕的規格不光是以駙馬的規格,還有天家特意賞賜的長公主規格,以及正正五百背嵬軍驍騎營的精銳。

這已經是天家給予外戚的最高規格,而皇后則是暗自感嘆趙妙元的命好,能有機會離開神都城去看看大宋的花花世界。

是的,後宮嬪妃們最羨慕嫉妒的便是誥命夫人能夠在大宋各處遊玩,回京之後講述各地見聞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

大宋的疆域廣闊,北方的霧凇美輪美奐,當初遼人四時捺鉢的魚兒濼是多麼的美麗,南方的江南水鄉,東面蓬萊仙境中的海市蜃樓,以及西面異域風情的悽美。

這些對於身在後宮的嬪妃們便是一場巨大的折磨,每當聽到誥命夫人從某處遊玩歸來,她們最不希望的便是聽到這些。

眼下連趙妙元也能離京去往涼州,這一路上的風景和人情讓人太過神往。

大宋的交通已經變得極爲便利,這不光是各地州府衙門開始瘋狂修建公路所致,更是中央財政向交通傾斜的原因。

之前所有人都不認爲道路對大宋有多麼重要,但之道後來三司的財報以及各地州府的反饋說明一個事實,地方交通的便利和財富的增長出現正比的時候,大宋的朝臣以及天下百姓才明白了趙禎當初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

而其中最明顯的代表便是王安石當初主政的松山州,那裡已經是京畿路中最爲繁華的州府,也是百姓生活最好的州府。

只不過沒人注意到,蔡家發生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變故,蔡家的管事蔡石消失了,大多數人猜測他是跟着蔡伯俙一起前往涼州,畢竟蔡石在神都城中許多人都知曉他是蔡伯俙最忠實的管事,這次連長公主都前往涼州,若是他不跟隨怕是會不大方便。

但誰也沒有注意到,蔡石家中的產業全部被悄悄變賣,許多人都不知這些產業是蔡石家的,而是覺得這是蔡府的產業,畢竟當初蔡石是打着蔡府的名號置辦的產業。

蔡伯俙和趙妙元這對夫婦的手段可不能小覷,別人不知道,蔡石一家卻被直接從蔡府攆了出去,這種攆出去和往日趕走家僕不同,是和蔡府直接切割開。

蔡石一家和蔡府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就像他們不曾來過神都一樣,直接被攆回了老家荊湖。

那些產業在外人看來本就是駙馬府的,但事實上卻是被蔡伯俙從趙禎那裡請旨送至北平府和三司,抄家罰沒!

只不過是沒人知道其中的秘密罷了…………

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五百五十一章輸贏未定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離宮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百一十三章怒髮衝冠憑欄處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二百四十一章決堤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八百一十二章禍不單行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二百一十一章皇帝的夢想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九百零三章遼朝忍不住了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縱火焚宮殿第八百一十二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
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五百五十一章輸贏未定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離宮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百一十三章怒髮衝冠憑欄處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二百四十一章決堤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八百一十二章禍不單行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二百一十一章皇帝的夢想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九百零三章遼朝忍不住了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縱火焚宮殿第八百一十二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