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強大之後,難免就要遇到許多問題,而大宋所遇到的就是不斷髮展的速度以及國力的增長。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大宋的發展和增長是建立在貿易上的。
眼下的大宋人口已經過億,但相比後世卻還是遠遠的不足,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成爲農民,也不能全部成爲工人,更不可能全部成爲官員。
所以大宋的職業在不斷的增加,農民,工人,匠人,官員,格物官,等等都是組成大宋百姓羣體的要素。
而大宋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的同時,也離不開外朝。
趙禎之所以對圖格里克“傾囊相授”看似是在幫助塞爾柱帝國,但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幫助大宋。
大宋在不斷的發展,塞爾柱卻在緩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而眼下大宋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了塞爾柱和西方所有國家和文明。
一個巨大的問題便會出現,大宋把其他文明甩的太遠了,幾年,十幾年,大宋還能從西方世界賺到足夠多的錢財,可若是相差太大,幾十年後大宋將會面臨與西方世界貿易的入不敷出。
貿易順差很可能因爲技術的外泄,或是西方勞動力的廉價,而使得大宋的貿易出現逆差。
所以趙禎並沒有徹底毀滅西方文明的打算,甚至要幫助西方諸國,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大宋也不能讓西方世界太過穩定,這樣不利於大宋在其中賺取戰爭財………………
就在趙禎思緒萬千的時候,圖格魯克提出了他的疑問,大宋每年都要舉行科舉嗎?那每次科舉所產生的官員是否會出現之前趙禎提到的冗官現象?
對於充滿求知慾的圖格里克,趙禎是不會拒絕向他傳授科舉制度的,當然這些傳授是有限的,並不會什麼都告訴他。
更不會告訴他在大宋科舉最初仍每年舉行,但隨着實行彌封、謄錄,增加殿試等,使每一次考試的組織準備、人員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舉行考試,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疲於奔命。因此從宋太宗以後,科舉實際上已沒有每年舉行。
但到了趙禎這裡,經過大量的改革政府部門,增加開設全新的衙門,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同時教育所產出的人才數量激增,趙禎便正式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同年進行殿試,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
這不光是壓縮了大宋選拔人才的週期,同時也給了天下學子以及讀書人巨大的希望和幸福。
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多少的時光?讀書要多少年,科舉又要多少年?
趙禎的改革充分的吸納了多餘的人才,至於所謂的改革涉及了大宋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因爲這些龐大而繁雜的改革,使得大宋需要的人才數量急劇增加,完全有能力消化掉每年出現數量龐大的人才。
至於科舉的內容上,大宋幾乎改變了原有的科舉模樣,原本大宋的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
進士以聲韻爲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趙禎執政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着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趙禎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了歐陽修以及後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
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爲大經,《論語》《孟子》稱爲兼經,定爲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規定進士考試爲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趙禎向圖格魯克強調,科舉的改革必定會遭到保守派的反對,這些人已習慣了原本的利益分配製度,已經成爲了其中的一部分,要想改革,那就必須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圖格魯克有些驚訝,但隨即也明白了趙禎的意思,即便是已經有科舉制度的宋帝國,在改革科舉的時候也是破費周章,何況是完全沒有科舉制度的塞爾柱?
同時趙禎也向圖格魯克闡述了科舉的弊端。
大宋取消了吏部銓試。但是從宋太祖開始殿試舉人,給士子們在省試上增加了一道難關。不少人省試通過了,殿試卻遭黜落。
“本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有赴水死者。”
趙禎的話讓圖格魯克心驚,他不明白爲什麼這些宋帝國的讀書人因爲被罷黜之後居然會去尋死,這難道就是學者思想上的忠貞,也太過可怕了些。
其實原本宋代科舉是爲有錢人家所包攬的。
呂蒙正、范仲淹、歐陽修等寒士在科舉及第者中是極少數,而且他們也並非貧苦農民出身。
科舉所需的經濟開支,的確不是一般農家所能負擔,即便是三蘇父子本是四川眉山縣的殷實人家,蘇洵攜兒子進京趕考,蘇軾兄弟雖金榜題名,然而家當也開銷的差不多了。
次年蘇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喪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廬倒壞,籬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慘景。這還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產的花費。
小戶人家豈敢問津如此科舉?
大宋科舉名額的擴大幾乎把全社會的讀書人都吸引了進去,科場競爭激烈,士人頭白身衰,出入科場,死而後已。
當然這裡都是曾經,趙禎改革下的科舉制度已經完全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原因很簡單,因爲現在的宋人幾乎都富裕了,平民百姓的生產剩餘完全能夠支撐他們讀書就學。
而每年地方財政支出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財政支出,那就是給予赴京趕考之人以補貼,同時因爲大宋的交通極爲便利,從最遠的海南路瓊州島抵達神都城也僅僅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學子在進京趕考的路上不再是風餐露宿,也無需投宿與寺廟道觀之中,只需要出示地方州府開具的文書,便可使用倌驛或是郵驛。
當然這些趙禎是不會告訴圖格魯克的,可即便如此,大宋的科舉制度對他的吸引也是致命的。
他甚至請求趙禎,派遣官員前往塞爾柱帝國指導,並且幫助塞爾柱舉辦一次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