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

若是單單論心計,趙禎和趙旭這對父子並沒有多少,但若是說手段和權謀,這兩樣東西在大宋別人就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簡單,這對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強大的資源,無論是情報還是執行力都沒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之所以從容不迫,之所以勝券在握,是因爲這對父子掌握了絕對的主動,一切都彷彿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再強大的情報機構若是不能發現問題,那將和擺設沒有區別。

趙禎能發現的問題,趙旭同樣能夠發現,只不過這對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趙旭是從政治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趙禎則是從更爲根本的地方發現了問題。

趙禎把趙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發現問題最好,若是不能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他把大政處理好,也沒有太多的問題。

至於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自然是知曉事情的真相,當初趙禎特意尋他說了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學只要一點便會透徹。

而另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則是身爲三司使的包拯!

別小看這老倌,幾乎一輩子和錢財打交道的他最爲敏感,尤其是對大宋最大規模的錢財流動更是如此,“鼠須”一般敏感的觸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個向趙禎上疏的,而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反而是第二個,這兩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監國的這段時間最爲重要。

原因便在於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兩人早就商量過,若是太子能發現問題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側擊的提醒。

誰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個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說,要對自己的王朝瞭若指掌。

事實上包括歐陽修在內,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護或是幫助趙旭在成長,他們每日的上疏內容和之前大爲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闡述事實,而是在闡述事實之後附上自己的意見以及請求趙旭給出儲君的意見。

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考校,也是一種觀察和教育,趙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這些相公們是在幫助自己成爲一個更爲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日的奏疏也是極盡詳細的在對答,如此一來君臣之間配合的越來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趙禎所挑選的,每一個都是跟隨趙禎多年的老臣,甚至有從小就和趙禎在一起的伴讀之臣晏殊。

晏殊是趙禎的伴讀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穩,不願攀附皇權,趙禎雖然有些不喜歡他,但這樣的人作爲吏部尚書最爲穩妥。

吏部執掌天下官吏的篩選勘磨,甚至是調任勘察,權柄之中關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選一個公正獨立的人,趙禎才能放心。

晏殊這個人越來越適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權貴,不喜皇權,一切的特權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還有比這樣的人更適合的吏部尚書嗎?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執和知人善用,晏殊這個人最大的好處便是唯賢是舉,朝堂之上有許多能臣幹吏都是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任要職的。

事實也證明晏殊的舉薦極少出現錯誤,便是身在宰執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過晏殊的舉薦而獲得如今的地位。

但這樣一個人卻從未獲得任何被他舉薦之人的好處,一點也沒有,而且嚴厲拒絕和那些被他舉薦的人來往。

真正做到了“六親不認”,朝堂上下對他的評價無不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因爲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趙禎推薦的。

雖然晏殊和趙禎之間越走越遠,但卻沒有影響他在趙禎心中的地位,作爲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遠不可能和皇帝成爲朋友。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原本的友誼,趙禎明白這一點,晏殊同樣明白這一點。

這也是爲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評價是蔡伯俙所沒有的。

晏殊同樣是趙旭的老師,六部尚書都是和他一樣的存在,眼下輔佐趙旭就是他們的最根本任務。

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韓琦,這些人都是趙禎留給趙旭的財富。

現在的朝堂因爲這些人的存在非常穩定,趙禎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蘇洵被趙禎帶走了,爲的是讓他操持針對國朝之內的危機,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爲首,有這個老謀深算的宰執存在,神都城不會有什麼問題。

包拯依舊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財富的地方,但事實上卻也在監視天下財富的流動,可以說包拯比誰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內存在的大宗買賣都是在三司的監視下進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沒有人能夠輕鬆的偷稅漏稅,只有包拯沒工夫處理的小事,絕沒有他發現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財富的渠道,有這兩人在,大宋就不會亂,而范仲淹輔佐趙旭處理大政,朝堂穩如泰山。

這時候趙旭發現了問題,恰恰也說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歐陽修的倒黴不過是疥癬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發就好。

可現在沒有辦法留中不發,即便是留中不發,被逼到牆角的歐陽修也要自己請辭。

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潑髒水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辦法用來自辯,唯一的辦法就是請辭,把自己從風口浪尖摘出去,然後等待公正的調查。

如同“莫須有”一樣,莫須乃大宋百姓的口語,意思是“大概,也許”之類,而恰恰是這“莫須有”便讓一個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戰。

大宋的環境就是這樣,諫官就是可以風聞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須有來揣度別人,朝堂之上這種事情也不是一出兩出。

但從來就不會用錢明逸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擊別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齒,於情於理都是極大的褻瀆。

用莫須有的扒灰事件來攻擊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後證明歐陽修是乾淨的,也會讓人詬病,畢竟歐陽修把侄女養在家中那麼多年,實在是於禮不合。

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兩百零五章蔡石的選擇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詔書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兩千四百四十三章“降維打擊”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堯與舜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二百八十二章君臣的夜晚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一路向西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躍然紙上的王安石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
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兩百零五章蔡石的選擇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詔書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兩千四百四十三章“降維打擊”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堯與舜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二百八十二章君臣的夜晚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一路向西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躍然紙上的王安石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