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

bookmark

在蔡伯俙看來謝文運的想法相當獨特,但在趙禎看來卻是超前的,這個年輕的知州居然能夠想到如此高效有利的辦法。

以州府衙門出資開辦的商會主要目的類似於後世地方政府開辦的培訓學校,這不光是獨特那麼簡單,時間而是超前,大大的超前!

謝文運的辦法就是把更多的百姓變得富裕起來,雖然不一定在瀘州城,但在大宋各地富裕都是一樣的,百姓們富裕,地方州府也跟着富裕起來。

畢竟在外打拼的人終究是會回到家鄉的,每年創業成功給瀘州商會的抽成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這讓趙禎想到了後世某個開滿全國各地的麪條,兩者之間幾乎是一樣的,眼下謝文運開辦的商會其實就是行業協會一樣,只不過火鍋商會更加具體,可以說是地方州府幫助百姓創業的一條龍活動。

要知道州府衙門爲百姓做擔保向錢莊借貸,這在大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的衙門怎麼能爲百姓擔保?憑什麼要爲百姓擔保?

而謝文運的想法很簡單,他就是爲了讓瀘州百姓過的更好,發家致富帶動整個瀘州成爲大宋數一數二的城池。

這樣的人才時難得的,在趙禎看來他要比那些把治下百姓管理的井井有條的官員更好,更加符合百姓以及整個大宋的需要。

對於地方官來說,州府的繁榮只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但對於整個大宋以及趙禎來說,州府的繁榮是不斷提升大宋實力的基礎。

每個地方州府都是大宋的組成部分,越是繁榮對大宋越有利,大宋也會愈發的強大。

趙禎重視這樣的人才,而對於地方州府的建設,趙禎一刻也未曾怠慢,王安石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趙禎把他安置在了三司州府務中,爲的就是讓他給地方州府提出規劃。

瀘州漕運發達,趙禎在倌驛睡到半夜便已經聽到外面人羣來來往往的聲音,大抵是倌驛靠近碼頭,所以這裡的黎明來的特別早。

雖然倌驛附近早已被重兵把守,可喧鬧聲依舊傳到了這裡,大軍已經在勞役的幫助下開始登船,只需經驗有條不紊,蔡伯俙早早就出去忙活了。

作爲後勤官這也是他的分內之事,謝文運同樣配合着蔡伯俙的指揮,安排勞力把碼頭上的大量輜重搬運到碩大的官船上。

趙禎本來就有早起的習慣,在倌驛的庭院中稍稍活動一下便準備登船,早一些登船就意味着可以早一些回到神都城。

從瀘州乘船到江陵府可不近,一路上最少需要八九天的時間,漕運不必陸路,速度是沒有太大變化的。

雖然速度慢,但勝在穩當和運載量大,岷江水波濤洶涌,水量巨大,單單是有史料記載的便達數十次之多。

漢武帝元封三年岷江“溢”出,“漂流萬家”。漢成帝時,岷山發生地震山崩,上游河道潰決。晉武帝期間,同樣的禍患重演。唐代,有記錄的岷江大洪水就有八次之多。

到了五代時期的後蜀廣政十五年,岷江洪水淹沒當時都城延秋門,城牆沖垮,百姓流離失所。

到了大宋,岷江洪水愈發頻繁,從太祖朝第四年起,就發生了“西山積霖,江水騰漲,洶洶趨下,尾向橫決”的事件,見於朝廷的水患錄中。

其後的幾十年間岷江彷彿時故意和大宋王朝過不去,不是上中游氾濫,就是中下游成災,一直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若非情不得已,趙禎也不想讓大軍乘坐官船從岷江上經過,但好在上游的都江堰經過朝廷的投入已經頗見成效。

歷朝歷代對都江堰都有修繕,這已經稱爲漢家王朝不可缺少的歲修制度。

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衝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

到了大宋,因岷江之患,朝廷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閒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爲“穿淘”。

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爲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巖壁上的水則相齊爲準。

而這些都要得益於三國時期的名人“諸葛亮”,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爲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一千兩百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雖然在瀘州看不見都江堰,但瀘州卻因爲都江堰的存在而被惠及,岷江的水患得以控制,當然也便與漕運。

站在船上的趙禎看着波濤洶涌的江水不得不感嘆這個時代人心中的那股強大,江水再洶涌也阻擋不住瀘州人走出去的信心。

誰不知道大宋的漕運乃是黃金水道,但真正能依靠漕運發達起來的城市寥寥無幾,大量的官船其實不都是被朝廷調運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數量是原本就停靠在瀘州的。

這裡漕運發達,所以官船和民船的數量都很多。

此次徵調的船隻中不光有官船,還有大量的民船,不要小看這些民船,他們的噸位同樣驚人,有些甚至超過了官船。

民間商賈總是會不自覺的擴大規模,因爲在他們看來這樣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船舶也是如此。

而每艘船上都有大量的水手和船伕,不同的是,這些人的身份特殊,說他們是百姓也可以,說他們是官府的差人也是可以的。

漕行,原本是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幫派,也有漕幫這個說法,只不過在大宋不興這樣的叫法,因爲和綠林好漢似得,讓人覺得類同匪人。

事實上這些人卻是應該叫做漕卒,他們都是負責漕運的人員,雖頂着漕卒的叫法,但大多數人卻不屬於朝廷。

唯有獲得朝廷告身的人才算是拿着三司俸祿的官吏,而剩下的都是受僱於漕卒的人,所以這些漕卒的身份有點類似於“包工頭”。

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內有隱秘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戰爭前的第一個犧牲品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薰門門頭劉三虎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一切反派都是紙老虎!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鳥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請假!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魚肉”的討論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
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五百零五章張儉與蕭惠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內有隱秘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戰爭前的第一個犧牲品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薰門門頭劉三虎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一切反派都是紙老虎!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千八百八十二章首鼠兩端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鳥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請假!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魚肉”的討論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