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

隨着話題的延續,趙禎發現費薩爾管理阿母城的辦法中有許多非常先進的想法,並且也付諸於實踐,這是大膽到大宋的官員都不敢效仿的地步。

比如在城中設立專門的巡查官員,每天巡查的城池的同時,也在爲城中的商賈和百姓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就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政務處理一般,在大宋地方上的政務都是直接有衙門處理,哪有派人巡查同時上門處理的。

但就是這樣的舉動,使得城中的矛盾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被消滅於無形之中,房舍的越界,百姓之間的矛盾,等等諸多會引起不滿和動盪的事情都被費薩爾輕鬆化解掉。

並且還在不斷的優化,使得城中的矛盾被降到了最低,同時犯罪的可能性也被降到了最低。

對於這樣的人趙禎是尊重的,他的能力已經完全能夠勝任阿母城城主,事實上他採用的管理辦法是漢家文明中最爲傳統,也是最爲典型的“無爲而治”。

對待所有人都是一個態度,只要不觸犯阿母城的規矩,那你在城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法無禁止即自由。

在這裡人的行爲可以受到道德以及良心的約束,但也完全可以不受約束,許多時候的選擇還是依靠自己的本心。

這樣的制度好嗎?蔡伯俙問過趙禎,而趙禎的回答是:“好,也不好。”

阿母城的制度只適合阿母城,若是在大宋推廣,其代價就是地方上一團糟,朝堂上不問世事,沒有精準的管理辦法,沒有科學有效的手段,只依靠強大的威脅而對人施加以最基本的規矩約束,這樣的城池是自由的也是可怕的。

如果沒有了大宋和塞爾柱的支持,若是沒有繁忙的絲綢之路,那阿母城將會變得一團糟,同時成爲一個巨大的鬥獸場,而費薩爾的腦袋也一定會被人摘下當球來踢!

與費薩爾的談話是相當有意思的,這個中亞人常說自己是突厥的後裔,這在趙禎看來是可笑的,現在早已沒有了突厥這個說法,即便是塞爾柱人也不願把自己歸納到突厥體系中,雖然他們的祖先是。

突厥是被漢家文明趕到西面的,在西面他們展現了強大的一面,但這同時也在說明一個道理,漢家文明要比他們的祖先更爲強大。

費薩爾小心的描述着阿母城的未來,他的猜測與趙禎的猜測不謀而合,以後的阿母城只會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繁榮,而阿母城的管理者也會越來越受到尊重,當然塞爾柱以及大宋也會從阿母城賺到越來越多的錢。

這是一個三贏的結果,而前提是大宋與塞爾柱之間形成一種盟約,一種因爲利益而牽絆在一起的盟約。

瞧見費薩爾小心的模樣,趙禎就知道他的內心真實想法,他不是作爲說客而來的,相反他是爲了自己而來,爲了阿母城的利益而來。

“你不需這般的小心,朕知道你心中的想法,你這話不會只講給朕聽,還會講給圖格魯克聽吧?朕召見過你之後,圖格魯克也會召見你,希望你原封不動的把這話再重複一遍。”

趙禎端起建盞飲了一口茶水,來自大宋的清茶味道非常清新,獨特的茶味在口中久久不散。

費薩爾長舒了一口氣,顯然大宋的君王是認同了自己說的話,同時也希望促成這次會盟的。

“陛下放心,外臣一定會把話原封不動的與塞爾柱皇帝說的,阿母城是最期盼大宋與塞爾柱之間睦鄰友好的!”

趙禎已經端茶了,費薩爾就知道自己應該離開,作爲阿母城的城主,他對東西方規矩和禮儀十分了解。

瞧見費薩爾邁着小步倒退着的離開,蔡伯俙緩緩開口道:“官家,這個人長得一般,但說話辦事頗爲練達,若非是阿母城的城主,臣都想招攬爲己用。”

趙禎笑了笑:“你以爲塞爾柱人之前沒有招攬他?黑手招攬他失敗了,但沒有死纏爛打,不丟臉,也不惱人,而塞爾柱人招攬失敗來便什麼辦法都開始用,有些甚至是見不得人的下作手段,你覺得在他心中誰更好一些呢?”

蔡伯俙想也不想的回答:“自然是我大宋了!”

“那你覺得在他心中誰更看重他?”

蔡伯俙微微一愣,隨即醒悟道:“怕是塞爾柱人!”

趙禎在椅子上換了個姿勢又道:“那你覺得他更不敢得罪誰?或者說更怕誰?”

“塞爾柱!”

蔡伯俙的聲音幾乎是從嗓子裡擠出來的,趙禎笑了笑:“是啊!有時候你的善良反而會被人當作愚蠢和可欺,當然這個費薩爾卻對大宋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誠意,所以咱們不能動他。”

三才的聲音陰陰的響起:“官家,您說此人會不會已經成爲塞爾柱人的棋子?”

趙禎果斷的搖頭道:“不會的,他若是塞爾柱人的棋子,就不會說這些話了,在朕看來,他更多的是想要從兩邊獲利,而採用不同的兩種策略,在大宋這邊他選擇恭謙,但保有底氣,在塞爾柱人那便他選擇更爲恭謙同時保有戒心,若是有一天形勢逼得他不得不做出選擇的的時候,他必定會對大宋俯首稱臣的,等着吧!”

趙禎的話讓蔡伯俙和三才的心瞬間繃緊,他們從官家的口氣中聽到了戰爭的氣息,但眼下官家前來不是與塞爾柱人會盟的嗎?

這話是萬萬不敢問的,趙禎並沒有說出更爲詳細的,事實上他自己也不知未來的走向會如何,但他知道大宋與塞爾柱之間必有一戰,必有一場大戰!

眼下的世界格局已經相當明顯,神聖羅馬帝國吞併東羅馬之後便要開始雄起,這已經偏離了歷史,而大宋的強大依舊在擴展,塞爾柱這個中亞的強大文明也在不斷的發展。

亞歐大陸已經被這三個強大的文明所佔據,他們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也使得周圍的小國越來越少,但世界上的局勢與中原的局勢卻是相似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裡的分合不是指領土,而是指安定與混亂,安定時間長了,必會買下混亂的種子,混亂的時間長了,人心就祈求安定。

大宋與塞爾柱之間簽訂盟約,這已經達到了安定的巔峰,而接下來卻會不可避免的一路向下,只是時間問題和向下的幅度激烈與否。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四十四章東宮之中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大宋出兵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殺雞儆猴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兩千一百一十四章尋找奎大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虛虛實實,敵莫辨之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該上路了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兩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戰損比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二百五十三章晏殊遭貶官,趙禎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四百六十九章戰爭的藝術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兩千二百五十六章開張大吉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吐蕃與角廝羅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四十四章東宮之中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大宋出兵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殺雞儆猴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兩千一百一十四章尋找奎大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虛虛實實,敵莫辨之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該上路了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兩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戰損比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二百五十三章晏殊遭貶官,趙禎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四百六十九章戰爭的藝術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兩千二百五十六章開張大吉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吐蕃與角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