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

蕭撻裡的話讓朝堂中的衆位臣公默默不語,此時他們才猛然發現,自己還不如一個女人………

的確,現在還有誰敢提議把皇駕遷至中京大定府?

自從大遼丟失燕雲之地開始,中京道便成爲遼宋之間的緩和之地,遼朝把所有機要衙門都遷至了上京城。

中京大定府和大定府中的皇宮早已成爲一座擺設,在整個遼朝,大定府都是數一數二的城池,皇宮的規模甚至超過了上京城。

整個中京城的佈局仿宋朝原本的都城汴梁城,中京分外城、內城和皇城,規模之大,地域之廣堪比東京!

可現在…………一衆契丹貴族吶吶不言,羞愧難當。

蕭撻里長嘆一聲,望着耶律洪基道:“皇帝,燕雲已失,我大遼失去南方屏障,宋之兵甲可長驅直入,但中京道,尤其是大定府不可再失,此乃抵禦宋人北侵之要害,周圍州縣衆多,亦有無數生民,一旦爲宋人所得,良田牧場盡失,此消彼長之下,如何與之抗衡?”

耶律洪基點頭道:“朕知曉利害,中京道絕不能在朕的手上丟失!大遼在的一天,便死守中京道一日!”

蕭撻裡欣慰的點了點頭,總算是讓皇帝堅定了立場,朝中的退守之言也隨着他的話煙消雲散,如今的大遼朝堂已經分成三派,一派以漢臣爲代表,主張議和,另一派以契丹軟弱貴族爲代表,主張退守上京道,另一派則是主戰,與大宋一較高下。

但在蕭撻裡看來,三方的法子都不好,或是太過萎縮不前,或是太過激進,如今大遼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場大勝!如此方能在大宋的威壓之下獲得喘息之機!

蕭撻裡更是要以一場大勝來提高遼朝的國威,讓大宋感受到威脅,如此才能爭取時間。

通讀史書,才華不輸男兒的蕭撻裡看得出宋遼之間的差距,但也知曉遼朝的本錢,如今雖然國力不濟,但還能支持一場大戰的所需。

若是再被大宋壓制下去,時長日久之下,根本毫無勝算,到時一場大戰便會把看似強大的遼朝打的支離破碎,於是蕭撻裡便把目光瞄向了中京大定府,她要讓大遼在這裡挽回往日的雄風,更要讓大遼在此地中興!

朝臣幾乎以最快的速度達成一致,尊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旨意,調集重兵前往中京大定府馳援,並在中京道堅壁清野,以防宋兵以戰養戰。

雖然被動,但遼朝的速度也不滿,得益於長久以來的騎兵作戰,契丹軍隊的機動性很高,短短三日便可抵達中京道,又是防守作戰,佔據地利人和。

逐漸的遼朝的決戰之心高漲,只待宋軍決戰與野!

但事情並非如遼朝君臣所想一樣,大宋確實北伐,但此次的重點並非是與遼人一決高下,更不是攻伐中京道,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遼東,以及遼朝的東京遼陽府。

大宋此戰並非在趙禎的戰略規劃之中,甚至連大宋也是被挑撥的,可以說這場戰爭來的有些陰差陽錯,但大宋的目標是明確的。

對遼東之地和東京遼陽府也是志在必得!

一場意外觸發的戰爭最終偏離了遼朝的預測,當遼朝集結重兵駐守中京道的時候,大宋的兵馬已經盡出山海關,兵至海陽城。

大宋所進攻的方向很明確,遼朝中京道沿海州縣城池都在目標之中,這是一條通往遼朝東京到的戰略走廊。

雖然地處沿海,可週圍的地形極其有利於防守,三州山,五指山,胡僧山以及六州河,小靈河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只需派遣兵馬駐守便可保障這條通道的安全。

登州沙門島的大宋艦隊沿海一路相隨,他們的目標便是遼朝遼東灣中最大的島嶼覺華島!

艦隊之中不但有戰艦,還裹挾了大量的民用海船,這些海船都是民間商賈提供,船中有一部分士兵,但更多的是匠人和勞役,這些人的任務是在覺華島上修建港口碼頭,以供軍用。

大宋的這次用兵完全採用了多元化的方陣,水路並進之下,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戰爭形態,海船的兵力投送更是兵出奇謀。

大宋的將士乘坐馬車趕往戰場,無數的馬車奔馳着帶着呼嘯的穿過山海關的城門,“天下第一關”的牌匾在陽光下閃爍着金光,如今的大宋基本告別了用退趕路的行軍方式。

馬車早已在軍中普及,這是最爲快速方便的機動方式,即便大宋的上四軍依舊是步卒作戰,但投送能力大大加強。

無數回的馬車在道路上並駕齊驅,最外圍的馬車上架設了棘輪弩和連發弩,由一根旋轉的鐵軸固定,弩箭上弦警衛四周,若是遇敵,可隨意擊發。

這些馬車的車廂也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內裡都是覆蓋鐵皮的雖然不能抵擋穿甲重弩,但一般的弓箭卻是極難穿透。

這樣的廂車雖然有一定戰力,但在遇敵時也有些力不從心,不過踏白軍早已先行一步,他們是哨探斥候,巡視前方,若是有警遇敵便會飛馳稟報。

前有踏白,後有廂車上四軍,這樣的陣容可謂是固若金湯,而以騎兵力量爲主的背嵬軍則和他們分道揚鑣,他們任務只有一個,阻截遼朝援軍。

遼朝防備大宋的進攻,從一開始便覺得這場戰爭是針對遼朝中京道的,即便是大宋的兵甲出自山海關,他們也依舊如此認爲。

可以說宋遼之間的立場和目標根本就不再一起,遼朝主要防備宋人奪取中京道以及大定府,而大宋則是從山海關開始便一路往東北進攻。

遼東的黑水都督府同樣得到了來自樞密院的軍令以及趙禎的旨意,以唐括部爲首的黑水軍快速集結,但卻暫時按兵不動,他們在等待,等待來自上四軍的消息。

此次北伐,以踏白軍爲先鋒,上四軍爲主力,背嵬軍爲側翼,黑水軍爲援,狄青這位樞密使甚至穩坐北京城的樞密院,並未參與其中的指揮,可見心中早已胸有成竹。

而身爲三司使的包拯卻和蔡伯俙兩人忙着收錢,民間商賈“踊躍捐獻”頗讓他大感意外…………

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兩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兩千五百四十七章亞父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兩千二百四十八章帝國資本的大鱷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兩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馬”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爲棋子的約翰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君子坦蕩蕩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
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兩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兩千五百四十七章亞父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藥實驗第兩千二百四十八章帝國資本的大鱷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兩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馬”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爲棋子的約翰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君子坦蕩蕩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