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杓確實受到了巨大打擊。
他真的沒想到。
趙愭竟然病了,然後真的死了。
雖然官家最後下旨,將那些個用藥過量的庸醫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範圍內,等待秋後問斬,但這都無濟於事。
趙愭死了!
死了就是沒了的意思。
很簡單。
作爲太子首席謀臣,張杓原本註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雖然官家會換相,但只要自己成爲左相,經營幾年,加上趙愭主動請薦的話。
也許,自己不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師太傅太保!
那一天,自己將用實際行動告訴父親,告訴天下人,我張杓,天之驕子,比之大宋雛鳳更爲傑出。
然而趙愭死了,這一切都沒了。
當然,自己封三公的機會並不是沒有,只是顯得更漫長了而已。
而且——還真可能沒有。
如果今後趙惇登基,只要自己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爲大宋天子,自己估計也就會被尋個藉口貶到地方提舉洞霄宮什麼的……
雖然自己還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參知政事。
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
但是左相湯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湯,右相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無虞。
自己這最後兩步端的是漫漫無期。
不由得想起了那個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傢伙,想起他曾經說過的話,又想起父親致仕前說的那句詞,張杓忽然覺得有些事情好諷刺。
自己真是繞了個巨大的圈子。
如今卻又回到了原點。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張杓,自此之後,在朝中安靜下來。
秉持公事,從不參與同僚宴請。
亦從不宴請同僚。
宛若一顆光鮮亮麗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後的泥濘裡,忽然開始沉澱起來——
終有一日,會綻放出燦爛光輝。
臨安漸漸不聞天驕聲,亦不見天驕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臨安問斬了幾個翰林庸醫。
幾張聖旨傳下,兩淮以及襄陽、川陝等地出現了大幅度的人事變動。
因春風渡一功擢爲安豐軍正將,在來安大戰中因軍功升任安豐軍統制的宗平,終於去了權兼一詞,正式成爲安豐軍制置使。
原本僅是正將的宗復,升任安豐軍副都統制。
副將的汪繼倫,反而升任了安豐軍都統制。
這估計是兩人的能力,在這幾年被吏部考察了個透徹,宗復確實要差上汪繼倫一籌。
慶遠軍節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統率輕騎立下千里縱江淮的大功,在清流關大敗柺子馬和鐵浮屠,遷升爲光化軍統制。
乾道三年秋的聖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軍都統制。
全權掌管組成了建制的重騎軍!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騎軍本來就少,何況重騎軍。
這支重騎軍,還是西遼的五百匹精銳戰馬,加上大理送過來的戰馬中挑選了兩百來匹,才勉強有了個雛形。
不過,也僅七百餘騎耳。
然而這七百餘騎,全是精銳中的精銳。
裝備更是萬金打造一騎,奢華得讓輕騎士兵流口水。
據悉,看到重騎軍的林宗棠只說了一句話:當屠鐵浮屠!
鐵浮屠就是金國騎軍王牌重騎軍!
可想而知這支兩百餘騎的重騎軍有多麼精銳。
這只是雛形,隨着西遼那邊每年送過來的,加上從草原購買的戰馬,也許等幾年北伐時,大宋的重騎軍就能達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騎軍,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場戰局。
尤其可見,官家對重騎軍的重視,也可見官家對李睿的信任。
而這一切,都來源於李鳳梧的出使遼國。
沒有李鳳梧出使遼國,就不會有這五百匹精銳戰馬,大宋要打造重騎軍,就還需要時日,不至於在乾道三年就讓重騎軍具備雛形。
李鳳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見,在說了那句“當屠鐵浮屠”後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鳳梧,這功也甚是潑了天了,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這一句狗|日的,絕對不是辱罵。
而是一種武將的至高讚譽。
至少在李睿看來,自己老丈人這句話是讚譽,軍界出身的武臣,也這般認爲。
至於文臣怎麼想,這些粗獷漢子沒那心思去管。
至於讀書人李鳳梧是不是覺得在辱罵他,林宗棠也渾然不懼。
一甲探花,應該能聽出這話的言外之意。
拋去立場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雛鳳。
恐怕不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將,自認做不到李鳳梧這些事情,對大宋雛鳳的功勞和升遷,更是沒有絲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遼。
三使,簡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這樣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對此也沒有絲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關鍵是這貨並不是儒雅的讀書人而已,襄陽死戰,這位大宋雛鳳可是堅守到了最後,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樑回到了臨安。
這樣的讀書人,又豈僅僅是讀書人而已?
這就是大宋的脊樑啊!
大宋尖刀宗平,飛騎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戰出現的三個人才,襄陽盧震,在死守襄陽後擢升光化軍副將,後遷利州路兵馬都監,旨意一出,盧震高升數級,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鈐轄。
品秩相當於一軍之副都統制。
武功大夫、安豐軍副都統制、壽州知州辛棄疾。
這位大宋辛青兕終於再進了一步,依然文武並封,摘掉了因爲趙愷掛過虛職而讓權兼的安豐軍節度使一職。
正式成爲一軍節度使。
當然,在文職方面,權兼淮南東路招討使……
這個職位有點令人難以揣測。
不過想到淮南東路那邊,本來空職沒有,能硬生生給辛棄疾一個淮南東路招討使,都算是官家絞盡腦汁的事情。
這樣一來,文武並封的辛棄疾,再一次向着樞密使的位置邁進。
當然,升職的不僅這幾人。
還有許多地方州府路軍,都有變動,只不過平遷居多,像這般升職的卻不鮮見。
有心人很快發現了此次大範圍人事變動的詭異之處:但凡是宋金二次大戰中因功升職的,這一次人事變動中,都或大或小幅度的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