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

bookmark

第五百一十九章河害

蘇油趕緊擺手:“言重了。要不請令郎進來,讓薇兒與他看看傷勢?十四五歲的少年郎,正是好強倔強的時候,跪在外邊進出人看到了,他面子怕是下不來。”

孫薛氏說道:“且讓他跪着。探花郎,縣君,未亡人有個不情之請……”

蘇油說道:“郡君但說無妨。”

孫薛氏說道:“我家小子經過這次事後,性子有些變了,只在屋內發呆,以往那些狐朋狗黨來喚,也只作沒聽見。”

“聽聞朝庭正收錄烈士子弟入禁軍,我就想着與其讓他在外闖禍,不如子承父業,吃他爹那碗飯。”

蘇油說道:“郡君可要想好,入了軍中,以後也會上戰場,刀劍無眼,那真是拿命在搏前程。”

孫薛氏說道:“我們本就是窮苦出身,是他爹一刀一槍一條命,換來的現在家中這份誥命。他下面尚有一幼弟,五位從弟,說句不怕丟人的話,朝廷的撫卹,拉扯麼多半大小子……”

石薇有些聽不下去了,眼巴巴地看着蘇油。

蘇油嘆氣:“令郎如今手上有傷,直接投軍那別人也不回收的,我看要不這樣,如今我也是朝中三品,出入少個陪伴,不如就收令郎在身邊,一是養傷,二是等候機會。跟在我身邊,也有朝廷一份俸祿的。”

“政事堂今日已經決定,讓我與司馬學士按察河務,明後日便即要啓程,要是郡君沒有意見,那就讓令郎趕緊回去準備,我們隨時出發。”

孫薛氏站起身來,又是一拜:“多謝探花郎,多謝縣君。”

蘇油連忙還禮:“不當此禮,都是看在節度留後的面上。”

孫薛氏說道:“那這便喚他進來,拜見探花郎。”

不一會兒,小子進來了,捧着手低着頭,一聲不吭。

孫薛氏罵道:“你這混賬,還不趕快拜見探花和縣君,從今後就老老實實跟在探花身邊,做個親隨。”

蘇油說道:“親隨說不上,算是同伴吧,看樣子你也十四五了,可有表字了?”

孫薛氏說道:“小兒今年十四,叫孫能,表字幹臣。”

蘇油點頭:“名字取得好,知道周處的故事嗎?”

小子擡頭,一臉的懵逼。

蘇油說道:“周處乃西晉大臣,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

“少時兇強俠氣,橫行郡中,膂力過人,好縱馬,踐踏田稼,爲鄉里所患。”

“他家鄉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跡虎,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爲三橫,而以周處尤劇。”

“於是有人遊說周處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橫唯餘其一。”

“周處先殺猛虎,再擊蛟龍。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賀。”

“而周處卻到底沒死,竟殺蛟而出。聽見里人相慶,始知爲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於是他去了吳地,尋找當時的兩位賢士陸機和陸雲,不過哥哥陸機不在,只見到了弟弟陸雲。”

“周處具以情告,說道:‘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擔心終無所成。’”

“陸雲回答:‘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

“周處於是改勵,終爲忠臣孝子,功業勝過父親。”

孫能剛要說話,蘇油卻舉手製止:“故事很打動人是吧?所以容易令人一時激動,熱血上頭。”

“你父親血戰疆場,爲國盡忠,將他的才能,用到了應該用到的地方。滿朝文武,盡皆欽佩敬仰。”

“我不要你現在回答,回答了我也不聽不信。”

“你回去冷靜冷靜,然後自己好好思索一天——你,將來想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爲了成爲那樣的人,從現在起,準備爲之做出那些努力?”

“想通了,想好了,心裡沒有任何疙瘩了,再來將答案告訴我。我看在你父親的面子上,不管你想要做什麼,都會盡力幫你。”

“現在讓縣君給你檢查傷勢,包紮完後,便隨你母親回去吧。”

當晚,蘇頌和陳昭明蘇小妹一起前來拜訪。

進門蘇頌就是一通埋怨:“明潤你怎麼能出這個頭?我調閱了近年來的河工記錄,黃河如今差不多兩年多便要來一次潰壩決口,這麼燙手的差事怎麼能主動請纓?”

蘇明潤躬身施禮,然後很冷靜地問蘇頌:“族兄,那你說,除我之外,朝中還有更適合考察河務的人選嗎?”

蘇頌嘆了口氣:“就知道你會那這個來堵我的嘴,也罷,爲國不惜此身,我蘇家也出了範文正那樣的人物,族兄也爲你驕傲。”

說是驕傲,語氣和神情,半分驕傲的意思都沒有。

幾人進室內坐下,蘇頌才說道:“明潤對黃河變遷熟悉嗎?”

蘇油搖頭:“我只知道河害來自水中的泥沙。黃河流經涇渭高原之後,因爲當地土質皆是黃土,因此當河到了長安洛陽一帶,河中已經一碗水三分泥。”

“因爲流速關係,這些泥沙不會淤積到河底,所以他的中游是相對安全的。”

“但是當它經過開封,到達河北後,由於地勢低平,因此流速緩慢下來,這意味着泥沙也沉積下來。”

“隨着河牀底的泥沙淤積越來越高,水位也不停的上漲。待到淤泥填平河牀,河道不復存在,海量的黃河水只能另尋出海口,於是,災難就降臨了。”

“治本之策,是在陝西廣植植被,保護泥土,讓其攜帶的泥沙減少。”

“涇河便是如此,當其初出六盤山,河水清澈,甚至可以直接用來烹茶。”

“可進入渭州,由於渭州兩岸農耕發達,植被殆盡,因此開始攜裹巨量泥沙。”

“等到進入渭河入口,已經半水半泥,造成‘涇渭分明’的奇景。”

“前秦的涇渠,就是這個原因被堵塞的,我到了渭州後,在涇河上游重開渠源,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說完又嘆息:“陝西如今是重兵防駐之地,地方人力,全力耕作供給大軍尚且不敷,柴薪營寨,各種器械,都需要大量樹木。現在說什麼植樹造林,是有些異想天開了。倒是大蘇,又在鳳翔搞了不少松林。”

蘇頌點頭:“有道理,不過河害問題不光是我朝突出,在歷代也是非常嚴重的。”

“秦之先,河工便是朝廷重要職務,共工,大禹、河伯、夸父,這些都是上古治水的大賢。”

“有周一代於今,黃河大堤屢潰屢修,屢修屢潰,基本上就是兩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

“東漢初年,經過經年的戰亂動盪,沒有力量治河,導致黃河與汴河同時決口,整個北方化爲洪澤。”

“一直到三十六年後,國力上升,漢明帝才任命樂浪人王景修河。”

“王景把治河的重點放在了黃河下游重要的支流汴河上。利用汴河從滎陽,即今鄭縣西北,引黃河水,經過東京,南京,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到千乘海口入海。”

陳昭明說道:“這段工程,長千餘里,王景對汴渠進行了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整修好了下游河道。並在汴河與黃河交匯口,設立水閘,以控制黃河流入汴河的水量。”

蘇頌說道:“汴渠河口以下,每十里立一道水門,通過調控水門控制黃河流入汴河的水量,使汴河水量保持在平衡狀態,從而達到保護汴河的目的。而一旦遇到汛期,汴河就能夠分流大量的黃河水,從而保護黃河下游堤壩。”

蘇小妹補充道:“爲了這次治水,漢明帝動用了數十萬民夫和軍隊,耗費了上百億銅錢。其動用的物資不計其數,中原地區的樹木砍伐一空。”

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宰相還是知客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六百七十六章 雞西兒巷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馬彬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關於官制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訓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夏龍雀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七百章 烏龍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爺爺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豐年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進士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四十九章 蜂窩煤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四百二十一章 威猛的石薇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潛歸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六百五十二章 蔡確的騷操作第一百三十四章 綠茶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二百零六章 箭課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暴發戶家長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臘月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三百一十二章 封路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賀禮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宰相還是知客
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宰相還是知客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六百七十六章 雞西兒巷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馬彬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關於官制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訓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夏龍雀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七百章 烏龍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爺爺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豐年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進士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四十九章 蜂窩煤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會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四百二十一章 威猛的石薇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潛歸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六百五十二章 蔡確的騷操作第一百三十四章 綠茶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二百零六章 箭課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暴發戶家長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臘月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三百一十二章 封路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賀禮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宰相還是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