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殤(13)

遼東城外表爲青黑色的,與周圍白山黑水的環境交相映襯,顯得格外壯觀。大隋朝爲徵遼籌備了兩年,高句麗人亦爲了防禦將遼東城的城牆厚度加固了兩圈。如今,這座城池的外牆壘了一層石條,內牆則以三合土與米漿澆鑄,即便最強勁的弩車射上去,也僅僅能在牆皮外砸出一流火星,根本不能破壞城牆分毫。

爲了對付隋軍爬城,遼東城外修了很多馬臉。每個凸出的馬臉上,都有磚石搭建的望摟。守軍在望樓內憑藉弓箭和石塊可以封住任何防禦死角,而攻擊方若想擊垮防守方的意志,則不得不付出比尋常戰鬥高三倍的代價。

遼水一戰失敗後,乙支文慧將全部兵馬收縮進了遼東城內,任隋軍在城外如何挑戰,高句麗人概不出頭。大隋兵馬是爲了解民倒懸而來,因此,皇帝陛下嚴謹將士們騷擾附近百姓。大隋將士是仁義之師,所以,掘開大梁水倒灌遼東和驅趕百姓爲先鋒這種不仁戰術也被皇帝陛下所喝止。

“朕要讓蠻夷小國體會到天朝的仁慈!”皇帝陛下對着文武百官如是說道。仁者方可無敵於天下,高句麗人破壞浮橋,販賣麥老將軍的屍體,在遼河一戰中他們已經付出了足夠的代價。接下來的戰鬥中,大隋要恩威並施,且以施恩讓遼東百姓感懷歸心。

“嗤!不知道哪天咱們戰敗了,高句麗人肯不肯對咱們講仁慈!”望着久攻不下的遼東城,劉弘基偷偷摸摸地跟幾個朋友嘀咕。

“咱們百萬大軍呢,怎麼可能戰敗?”齊破凝瞪大了雙眼,大聲抗議劉弘基這種不負責任的猜測。雖然自己沒膽子上戰場,但畢竟是大隋朝子民。詛咒自家軍隊打敗仗這種話,他是無論如何不願意聽見的。

護糧軍中的大部分人都和齊破凝持一樣心思。包括對攻遼戰爭一直不看好的李旭和李世民,也經常期盼自己先前的判斷是錯誤的。以當日府兵在遼河岸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來看,拿下高句麗的確是朝夕之間的事情。前提是皇帝陛下肯讓大夥放手施爲,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總被仁義之名而擎肘。

“老天會保佑大隋的,不是已經在望海頓降下吉兆了麼!”王元通對軍略不太在行,但很在乎易經、八卦以及民謠、天兆這些東西。按照他的推論,五行八卦和上天的啓示都預兆着伐遼的勝利,只是高句麗人愚昧,不懂順應天時而已。(注4)劉弘基對王元通的話嗤之以鼻:“老天要是想讓大隋獲勝,幹嗎不弄場地震出來,震塌了遼東城牆。要不,讓守將乙之文慧懂點武人之恥也可以!”

衆人無奈苦笑,均知道兩種假設絕無實現的可能。老天最近給了大隋很多好兆頭,先是有人在望海頓看到了一條長約二十丈的巨鯨擱淺,殺死它後,將鯨骨獻到了皇帝陛下行經此地修建的祭壇前。接着,海邊又出現了兩隻五彩斑斕的巨鳥,雙翼展開寬約一丈,日夜歡鳴,聲音響徹十里之外。

高句麗國土三面臨海,巨鯨擱淺而死自然意味着高句麗即將滅亡。而那兩隻巨鳥,應該是傳說中的鳳和凰,只有聖人臨世時纔會出現。爲了這個吉祥的徵兆,皇帝陛下已經帶着大部分文官趕赴瞭望海頓,並吟詩以記之。

問題是,高句麗守將不肯安天命。他們憑藉堅城和臉皮負隅頑抗。每當大隋將士在攻城戰中獲得主動,高句麗守將即挑出白旗,宣佈準備投降,請求隋軍給予一定時間約束城中亂民。當隋軍撤離城牆後,守將立刻着人修補缺口,補充石塊、弩箭,待約定投降時間來臨時,他們則再次挑出戰旗。

一個半月之內,高句麗人已經反覆投降了三次。每次都是卑躬屈膝,裝做一副痛不欲生的悔改狀。每次得逞後,立刻翻臉,站在敵樓上大罵隋軍將士愚蠢。而負責撫慰遼東百姓的尚書右丞劉士龍偏偏握有最終決策之權,他不點頭,諸路將領即便心裡再窩火,也不能殺進城去。

“第四次了,如果還有人相信高句麗人,他一定腦袋被驢踢了!”數日後,李世民低聲抱怨。

“這事情得由皇上來定奪。陛下去望海頓觀鳳凰起舞前,曾經下令,無論什麼情況,高句麗人只要請降,就不得擅自攻擊。”李建成處理過幾年政務,知道尚書右丞劉士龍之所以一再上當,也有不能說的苦衷,低聲替他辯解道。

“那大夥爲什麼不就直接請示皇上!”李世民氣哼哼地說道。他不相信百官笨,皇上也跟着犯同樣的錯誤。遼水一戰,皇帝陛下明修浮橋,暗地遣人從下游水緩處泅渡的計策,就充分顯示了他的過人智慧。

“宇文述大人已經派信使去向陛下彙報了,三天後就會有消息傳回來!”劉弘基嘆息着回答,滿臉無奈。

一百萬大軍被遼東城拖了近兩個月,每個人都感到很無聊。護糧軍是其中最百無聊賴的一夥。起初時,大夥還有興趣到城牆下爲自家勇士吶喊助威,到了現在,連觀戰的興趣都提不起來了。

眼前這仗無論怎麼打,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要高句麗人挑出白旗,隋軍就得撤下來。至於陣亡在城牆下那些弟兄,彷彿不是自家袍澤一樣,根本沒人考慮他們先前的犧牲是否值得。

三天後,信使從望海頓帶回了皇帝陛下的聖旨,准許高句麗人第四次投降。陛下在聖旨中,教訓百官要大度,天朝上國君臣,不能跟蠻夷小丑一般見識。昔日諸葛丞相曾經七擒孟獲,永遠平定了南蠻。今日高句麗守將才反覆了四次而已,早晚他們有心悅誠服的那一天。

宇文述將軍派人將皇帝陛下的旨意送進遼東城,守將乙支文慧感恩戴德。作爲感激的回報,他第二天打開了西城門,將第一波進城受降的大隋兵馬困在甕城中射成了刺蝟。宇文述大怒,揮師攻城,大軍用攻城錘將西城外門砸了個粉碎。高句麗人抵擋不住,第五次豎起了降旗。

“是高強將軍逼着我這麼做的,他是我王的族侄,外臣不得不從命。外臣已經殺了他,希望天朝將軍怒氣暫歇!”乙支文慧親自登上城樓,用一顆血肉模糊的人頭向隋軍謝罪。

“你當老夫是傻子嗎?”宇文述老將軍怒罵。催動大軍,繼續強攻。高句麗人見計謀失敗,拿出全部本領來抵抗。大軍揮師攻了一整日,居然未能突破甕城城門。

遼東城已經被染作了血紅色,一半是大隋將士的血,一半是高句麗守軍的血。城頭的高句麗戰旗依然豎立着,沒有人能預料它還將豎立多久。以勇悍聞名的王仁恭將軍帶左武衛衝上去了,又被亂石砸了下來。以睿智著稱的宇文述將軍使出了聲東擊西,圍三缺一,詐援騙城等種種手段,依然沒有讓高句麗人放棄抵抗。

進攻者爬上城頭,被砍落下來。防禦者探出腦袋,被射成刺蝟。敵我雙方在招降與受撫這個遊戲玩得無可再玩時,終於各自使出了全力。一幕幕血與火的悲劇每天都在城牆外上演,每天都重複着同樣的故事。

慢慢地,李旭發現自己開始變得麻木。袍澤在城牆下戰死,他不再像起初見到時那樣憤怒。敵軍被弩箭從城牆上射下來,他也不再像剛上戰場時那麼激動。死亡和廝殺好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都能碰見,再也沒什麼新奇。

有時候,他忽然覺得那些戰死的袍澤就像地裡的莊稼,說不定某一天,他們還會從泥土中爬出來。這個想法讓他感到很害怕,甚至懷疑自己最近是不是因爲遭遇事情太多了,因而迷失了心智。但看過周圍同伴的表現,李旭終於放下心來。因爲長時間的戰鬥而“發瘋”的,不只是他一個,很多人都開始不正常,只是各自的表現不同而已。

王元通的表現是反覆翻看一本已經卷了頁的《易經》,經他研究,各種情況都表明,高句麗守軍都支持不過這個月下旬。至於中原的易經到了遼東會不會因爲水土不服而失效,就無從得知了。

秦子嬰的表現是反覆研究採用什麼戰術能儘快毀掉遼東城,雖然以他的職位根本沒有向各位大將軍提議的機會。但這並不妨礙他和李世民兩個每天在地面上勾勾劃劃。在他的計劃裡,高句麗人已經被屠了三次,守將乙支文慧被剁成了肉餡,扔到河水裡餵魚。而魚都不屑吃這個無恥傢伙的肉,只有烏龜纔不嫌其腌臢。

武士彠消磨時間的方式則是和士兵們賭錢,賭皇帝陛下會不會准許高句麗守將第五次投降。宇文述將軍這次拒絕對方投降,強攻其城的舉動已經被主張招撫的文臣們告到了皇帝陛下那,只是陛下的聖旨還沒有返回來。

皇帝陛下的旨意姍姍來遲,他亦忍無可忍,允許諸軍強攻。但是,雨季也跟着聖旨到來而到來,將遼東大地變得一片泥濘。

五月中,遼東開始下雨。淅淅瀝瀝的雨水一開始就沒有收尾的時候,潮溼的天氣讓牀弩和投石車的威力大打折扣,沒有兩種攻城利器的支持,府兵們訓練再精,在強攻中也佔不到上風。

攻守雙方不約而同地將戰鬥停了下來。一邊讓將士們養精蓄銳,一邊等待着晴天的到來。雙方將領都明白,彼此的士氣都到了崩潰的邊緣。能否將遼東城攻克或守住,就看天晴後雙方的第一次交手。

“不如挖開大梁河,它距離遼東北牆不到二里!”望着越來越寬的遼河支流大梁河,秦子嬰小聲向衆人提醒。

這是個兩個月前曾經被尚書右丞劉士龍否決過的辦法,但那是兩個月前,大夥當時對高句麗人的信譽還沒有徹底絕望。如今,除了少數幾個文臣外,大隋上下都不再懷疑敵軍死戰到底的決心。

護糧軍中除了劉弘基外,衆人都人微言輕,沒有向大將軍們進言的資格。劉弘基耐不過大夥的請求,帶着秦子嬰寫出的詳細攻城方略去拜會了宇文述將軍。他去了一整天,最後黑着臉回了軍營。

“皇上已經從望海頓北返,十天後到達。陛下有令,在他到來之前,不準對遼東城做任何攻擊!”劉弘基將秦子嬰的攻城方案扔到了桌案上,恨恨地說道。

第四章 國殤(10)第一章 盛世(11)第五章 獵鹿(24)第一章 大賊(15)第二章 出塞 (4)第三章 曠野(11)第一章 盛世(3)第四章 醉鄉(13)第三章 曠野(5)第三章 何草(1)第五章 獵鹿(5)第四章 國殤(6)第四章 國殤(7)第五章 獵鹿(1)第五章 獵鹿(17)第五章 獵鹿(17)第四章 醉鄉(11)第二章 出仕(6)第四章 醉鄉(2)第五章 無家(7)第一章 大賊(19)第二章 出仕(17)第三章 曠野(1)第四章 國殤(18)第三章 何草(10)第二章 出仕(7)第四章 醉鄉(8)第二章 出仕(13)第二章 出塞 (3)第五章 獵鹿(27)第四章 國殤(16)第三章 何草(14)第二章 出塞 (7)第三章 曠野(8)第二章 出仕(10)第三章 何草(9)第四章 醉鄉(4)第三章 何草(4)第二章 出仕(2)第五章 無家(4)第二章 出塞 (2)第三章 何草(13)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5)第一章 盛世(5)第四章 國殤(1)第二章 出仕(9)第一章 盛世(11)第三章 何草(5)第一章 大賊(3)第一章 盛世(11)第四章 國殤(14)第一章 盛世(12)第二章 出仕(4)第一章 大賊(9)第三章 何草(11)第一章 盛世(8)第五章 獵鹿(6)第一章 大賊(12)第四章 醉鄉(13)第二章 出塞 (6)第一章 大賊(14)第五章 獵鹿(24)第一章 大賊(1)第四章 國殤(2)第三章 何草(5)第一章 盛世(12)第五章 獵鹿(12)第四章 醉鄉(3)第四章 國殤(10)第五章 無家(3)第二章 出塞 (5)第一章 大賊(19)第五章 獵鹿(24)第五章 獵鹿(2)第一章 盛世(6)第一章 大賊(3)第五章 獵鹿(8)第一章 大賊(17)第一章 大賊(16)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2)第四章 醉鄉(8)第一章 大賊(2)第三章 曠野(10)第三章 何草(11)第一章 大賊(17)第五章 無家(7)第三章 何草(8)第四章 國殤(6)第二章 出塞 (1)第四章 醉鄉(9)第二章 出仕(1)第五章 獵鹿(17)第二章 出塞 (4)第一章 大賊(1)第五章 獵鹿(26)第一章 大賊(10)第五章 獵鹿(1)
第四章 國殤(10)第一章 盛世(11)第五章 獵鹿(24)第一章 大賊(15)第二章 出塞 (4)第三章 曠野(11)第一章 盛世(3)第四章 醉鄉(13)第三章 曠野(5)第三章 何草(1)第五章 獵鹿(5)第四章 國殤(6)第四章 國殤(7)第五章 獵鹿(1)第五章 獵鹿(17)第五章 獵鹿(17)第四章 醉鄉(11)第二章 出仕(6)第四章 醉鄉(2)第五章 無家(7)第一章 大賊(19)第二章 出仕(17)第三章 曠野(1)第四章 國殤(18)第三章 何草(10)第二章 出仕(7)第四章 醉鄉(8)第二章 出仕(13)第二章 出塞 (3)第五章 獵鹿(27)第四章 國殤(16)第三章 何草(14)第二章 出塞 (7)第三章 曠野(8)第二章 出仕(10)第三章 何草(9)第四章 醉鄉(4)第三章 何草(4)第二章 出仕(2)第五章 無家(4)第二章 出塞 (2)第三章 何草(13)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5)第一章 盛世(5)第四章 國殤(1)第二章 出仕(9)第一章 盛世(11)第三章 何草(5)第一章 大賊(3)第一章 盛世(11)第四章 國殤(14)第一章 盛世(12)第二章 出仕(4)第一章 大賊(9)第三章 何草(11)第一章 盛世(8)第五章 獵鹿(6)第一章 大賊(12)第四章 醉鄉(13)第二章 出塞 (6)第一章 大賊(14)第五章 獵鹿(24)第一章 大賊(1)第四章 國殤(2)第三章 何草(5)第一章 盛世(12)第五章 獵鹿(12)第四章 醉鄉(3)第四章 國殤(10)第五章 無家(3)第二章 出塞 (5)第一章 大賊(19)第五章 獵鹿(24)第五章 獵鹿(2)第一章 盛世(6)第一章 大賊(3)第五章 獵鹿(8)第一章 大賊(17)第一章 大賊(16)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2)第四章 醉鄉(8)第一章 大賊(2)第三章 曠野(10)第三章 何草(11)第一章 大賊(17)第五章 無家(7)第三章 何草(8)第四章 國殤(6)第二章 出塞 (1)第四章 醉鄉(9)第二章 出仕(1)第五章 獵鹿(17)第二章 出塞 (4)第一章 大賊(1)第五章 獵鹿(26)第一章 大賊(10)第五章 獵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