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何草(10)

“晚輩武藝並不精熟,弓法還湊合,但戰時雙方都披着重鎧!”李旭舉起酒盞,抱歉地笑了笑。

麥老將軍有拉攏之心,他從錢士雄等人平素的話中就能聽出來。但想想唐公李淵對自己的好處,他實在有些不敢相負。

“仲堅,那天府兵和護糧兵的糾紛因誰而起,我想事後你也能猜出一二來!”麥鐵杖見李旭有拒絕之意,低聲提醒。

“晚輩知道。老將軍想必也看出來有人在暗中挑撥!”李旭坦然回答。

“不是宇文將軍!”麥鐵杖搖頭,“或者說不止是他,嗨,咱不提這些,我麾下還空着幾個校尉的缺兒,你若答應……”

“謝老將軍好意,但唐公對我有知遇之恩!”李旭坐直了身體,毫不猶豫地答覆。

麥鐵杖沒想到這麼快就從李旭嘴裡聽到了答案,有些愣住了,瞪大眼睛第三次打量李旭,半晌,才笑着搖頭,嘆道:“也是,否則那人也不會看中你,教你學武。”

“無論如何,晚輩依然感謝老將軍美意!”李旭也笑了起來,舉盞相敬。

“幹了!”麥鐵杖大笑着捧起自己的酒盞,“士雄,有空多陪仲堅過過招,他的刀法需要和人練習!”

“是,將軍!”錢士雄坐直身體,恭恭敬敬地回答。

“陛下在二月甲寅(初四)駐蹕望海頓,就要到了。如若有幸蒙陛下召見,你好生做答!”麥鐵杖在幹掉最後一盞酒之前,無意間提醒。

“陛下怎麼會召見一個小小的旅率?”李旭邊喝邊想。他斷定麥鐵杖一定是喝過量了,決定不把這話放在心上。

賓主盡歡而散。

錢士雄將軍絕不是個合格的老師,或者說,他有攜私報復的嫌疑。五天之內,他至少讓李旭落了二十次馬。好在隨着天氣轉暖,地面已經開始變軟,過招時,二人的兵器上都裹着厚厚的一層白氈,否則,不必參加遼東之戰,現在李旭已經可以因傷除役了。

但這些跟頭也沒白摔,至少讓李旭明白疆場交手和平時喂招的差別。想想那天自己居然膽大包天替劉弘基下場比武,他心裡就一個勁笑自己愚蠢。如果當日不是錢士雄懷着和解的心思,三個李旭上去也支持不了五個照面。

“身體,身體和戰馬配合。動作,動作要準,不是快,是準。別管招術,招術是死的,人是活的。小心些,槊又來了!”錢士雄大呼小叫着,一次一次打得過癮。孺子可教,這是他對李旭的評價。從彼此過招的情況上推斷,他知道李旭並不是自幼打下的根基。這個少年能在弓馬上能取得今天這份成就,全是憑本身的刻苦努力和後來遇到銅匠這個名師的緣故。所以,錢士雄也不教李旭套路,只是拿馬槊常見的招術與之反覆拆解,以培養他在戰場上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

兩軍交戰本來也不同於私下過招,除非雙方將領的心都被豬油糊住了,否則,傻瓜才放着大把士兵不用,非衝上來和人單挑。所以,比招術精妙更重要的人馬配合程度和個人應變速度。能在二馬相遇的瞬間做出正確反應,就是保命和取勝的關鍵。兩匹馬錯開了,勝負誰都沒資格再去追究。你前面還有新的敵人,你錯過的對手自然有本隊同伴招呼。

本着這種想法,錢士雄手下使出的自然是戰場上最常用,威力最大的幾個招式。他隨軍征戰多年,殺人無數,同樣的招式在他手中使出來威力自然和平常人不可同日而語。李旭能對付了這些招術,將來上戰場自然也不會因經驗不足而輕易送命。如此,他摔下馬的次數再多,再重,也就不冤了。

自從目睹秦子嬰與未婚妻的遭遇後,李旭在心裡立志要建一番功業,以免得將來妻兒老小受人欺負。所以被錢士雄摔得再狠,打得再痛,他亦咬牙堅持。如是小半個月下來,他的武藝未見得有多大提高,臨陣機變本事卻是一日高過一日。開始時錢士雄可以用七分力氣,在十個照面之內打他下馬,到後來,他再想讓李旭落馬,就不得傾盡全力,費上一番工夫了。

二人拆招的空閒時間,秦子嬰和李婉兒也過來湊熱鬧。錢士雄心裡爲當日府兵們逼走秦子嬰未婚妻之事覺得負疚,所以也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文職出身的秦子嬰身體雖然沒李旭結實,毅力卻比李旭還要驚人。校場上,從沒有人聽見他喊一聲累,一聲痛。偶爾錢士雄出手重了把他掃落馬下,片刻工夫,大夥就可以看到他拍乾淨皮甲上的泥土,咬着牙再度爬到馬鞍上。

李婉兒雖然身爲女子,學武時也甚爲認真。除了跟隨錢士雄學一些人馬配合技巧,兩軍陣前交手經驗外,平素她還拉着所有能找到的對手過招。劉弘基、王元通、李旭,凡是可以被拉着陪她練習的,幾乎每天都被她騷擾了個遍。衆人看她年齡小,又是女孩子的份上手下留情,卻往往被她揪住一個破綻窮追猛打。沒幾天,王元通和齊破凝兩個人便怕了這個李家二小姐,聽到她的笑聲即望風而逃了。只有劉弘基和李旭拗不過她,每日都不得不花些時間來陪她練習。

“仲堅哥哥,你會保護我的,對吧!”人少的時候,李婉兒仰着脖子經常追問。好像隔幾個時辰不提醒,李旭就會把自己的職責忘記掉。無論得到李旭肯定的答覆,還是敷衍的說辭,她都會眉開眼笑,揮舞着手中兵器補充:“我也會自己保護自己。還會保護父親,世民,元吉,還有母親和大哥。”

李旭微笑着,替婉兒捋順被風吹散的頭髮。關於李婉兒爲什麼會突然迷上練武的原因,他心裡非常明白。府兵和護糧兵衝突那日,唐公李淵明顯露出了老態。雖然那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對於敏感的女孩子來說,一瞬間已經讓她明白自己不得不長大。看着這時候的婉兒,李旭就像看着當年離開易縣之前的自己。當有一天發現平素高大魁梧的父親不再如巨樹般結實的時候,所有孩子都會逼着自己儘快長大。這一點,平民和孩子和公侯的孩子沒有什麼分別。

平素在大夥一同吃酒的時候,錢士雄等人總喜歡談一些關於這次討伐遼東的話題。對於他和孟金叉、麥傑這些府軍高級將領,大隋朝爲東征做的準備、軍隊的位置和朝廷的動向都是些很平常的談資。但對於李旭和劉弘基兩個輔兵小校而言,這些談資卻是他們非常難接觸到的大秘密。什麼“皇帝陛下在薊城南桑乾河上築社稷二壇,設方牆,行宜社禮”啦,什麼“大軍在正月辛巳(初一)齊集涿郡,大夥都沒過年,接受陛下校閱”啦,什麼“右尚方署監事耿詢試圖阻止東征,被削職爲民”啦,如是種種,不一而足。

通過這些酒桌上東鱗西爪的談資,李旭隱隱推斷出軍隊的大致動向。皇帝陛下是在今年正月初二正式下詔宣佈討伐高句麗,大軍具體數目爲一百一十三萬人。分爲左右兩翼,每翼十二個軍。左第一軍走鏤方道、第二軍走長岑道,一直在地圖上平鋪致第十二軍的樂Lang道。右十二軍也是如此,從第一軍走的黏蟬道一直平鋪到了第十二軍的樂Lang道。二十四支人馬,浩浩蕩蕩,潮水一般席捲而來。

令李旭迷惑不解的是,在他目前根據契丹獵人描述的遼東地圖上,根本找不出二十四條路可走。馬訾水(鴨綠江)西側這邊還好說,多少有些平地。過了馬訾水後,據契丹獵人講,那邊的高山一個挨着一個,能走的路加在一起不超過三條。二十四路大軍如何齊頭並進,移山填海,恐怕只有英明神武的陛下知道了。

疑惑歸疑惑,李旭卻沒敢把這些疑問向人提出來。從前年出塞到現在,小小年紀的他已經經歷了太多的風波。每經歷一次,他都會變得更謹慎小心一些。雖然在別人眼裡,此時的他仍然是一個不通事務,有些愣頭愣腦的傻小子。但李旭自己知道,自己已經完全不是當年那個懵懂少年了。有時候,想起當年的自己,他甚至能對着記憶中那個單薄的身影會心地笑上一笑,雖然這份笑容中,偶爾包含着幾分與年齡不相稱的淒涼。

據錢士雄等人透漏,皇上的徵遼大軍在正月初三從涿郡出發。每軍相距四十里,連營漸進。每路大軍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長鳴、中鳴等各十八具,棡鼓、金鉦各二具。後部鐃吹一部,鐃二面,歌簫及笳各四具,節鼓一面,吳吹篳篥,橫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小角若干。吹吹打打,意欲令高句麗君臣隔海聽見鼓樂,知道大隋天威,不戰而自來請降。(注4)因爲要保持軍容,所以兵馬走得不能太快。二月初四陛下在望海頓(錦州遼西縣)禿黎山設壇,祀黃帝和歷代諸神。二月初五大軍途中休息一天,二月初六繼續前行。李旭根據大軍從涿郡走到望海頓的速度推算,最快到下個月中旬皇帝陛下能走完最後這一百多里路,來到懷遠鎮這個遼河西岸最後一站、“這次實萬歲御駕親征,只要有戰功,絕對沒人敢吞了你的。小子,你弓箭射得那麼準,難道不想取些功名回來嗎?”每次赴宴,錢士雄總是藉着酒勁兒煽風點火。雖然李旭已經明確拒絕過了麥鐵杖老將軍的提拔之意,他卻不甘心對方在護糧軍中被埋沒。眼前的少年人品、武藝都是上上之選,有麥老將軍做後臺,建功立業只在朝夕之間。遼東一戰根本沒什麼懸念,在皇上眼皮底下不趁機立功,跟着李淵這落勢的國公身後受拖累,未免太可惜。

李旭笑了笑,又不說話了。御駕親征就不會吞沒戰功,這種說法他可不信。九叔當年跟隨以前的晉王,當今的皇上南征,射旗之功就誰吞了就很難說。反正能讓以素公正著名的高穎大帥徇了私的,職位一定不會太小。

功名自在馬上取,這話不假。但高麗之戰,從徐大眼到楊老夫子,沒人認爲大隋勝算在握。

在李旭年少的夢中,他想當大將軍。但在成爲大將軍之前,他更想平平安安地活着。爲了自己年少的夢,也爲了父親在易縣李家受到的尊敬能多維持幾天而平平安安地活着。

第五章 獵鹿(6)第二章 出仕(9)第二章 出仕(6)第四章 國殤(1)第三章 何草(4)第五章 獵鹿(19)第五章 獵鹿(19)第一章 大賊(16)第五章 獵鹿(3)第五章 獵鹿(11)第三章 何草(15)第一章 大賊(11)第四章 醉鄉(9)第一章 盛世(12)第二章 出仕(6)第三章 曠野(2)第三章 何草(4)第一章 大賊(17)第五章 獵鹿(9)第一章 大賊(12)第一章 大賊(7)第三章 何草(15)第五章 無家(5)引 子第五章 獵鹿(28)第五章 獵鹿(21)第五章 獵鹿(1)第三章 何草(10)第五章 獵鹿(16)第四章 醉鄉(2)第一章 盛世(6)第四章 醉鄉(7)第一章 大賊(15)第一章 大賊(7)第三章 曠野(5)第四章 醉鄉(11)第一章 盛世(1)第二章 出仕(1)第一章 大賊(20)第二章 出仕(7)第四章 醉鄉(14)第四章 國殤(16)第二章 出仕(7)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0)第三章 何草(5)第三章 何草(4)第一章 盛世(6)第三章 何草(1)第五章 獵鹿(21)第一章 盛世(5)第三章 曠野(11)第一章 大賊(15)第四章 國殤(4)第一章 大賊(19)第三章 何草(8)第三章 何草(7)第一章 大賊(13)第五章 獵鹿(1)第二章 出仕(1)第三章 曠野(11)第五章 獵鹿(12)第二章 出仕(16)第一章 盛世(4)第三章 曠野(1)第一章 大賊(15)第五章 獵鹿(7)第一章 大賊(9)第四章 國殤(1)第一章 盛世(1)第五章 獵鹿(22)第一章 盛世(6)第二章 出仕(6)第一章 盛世(7)第一章 盛世(2)第一章 大賊(16)第三章 何草(11)第三章 何草(3)第二章 出仕(13)第二章 出仕(7)第五章 獵鹿(11)第一章 大賊(1)第五章 獵鹿(8)第四章 國殤(5)第五章 無家(3)第五章 獵鹿(5)第五章 無家(1)第四章 國殤(12)第一章 盛世(6)第三章 曠野(6)第四章 國殤(7)第一章 大賊(9)第三章 何草(7)第二章 出仕(4)第三章 曠野(3)第一章 大賊(16)第三章 何草(4)第四章 國殤(11)第三章 何草(15)第四章 國殤(7)
第五章 獵鹿(6)第二章 出仕(9)第二章 出仕(6)第四章 國殤(1)第三章 何草(4)第五章 獵鹿(19)第五章 獵鹿(19)第一章 大賊(16)第五章 獵鹿(3)第五章 獵鹿(11)第三章 何草(15)第一章 大賊(11)第四章 醉鄉(9)第一章 盛世(12)第二章 出仕(6)第三章 曠野(2)第三章 何草(4)第一章 大賊(17)第五章 獵鹿(9)第一章 大賊(12)第一章 大賊(7)第三章 何草(15)第五章 無家(5)引 子第五章 獵鹿(28)第五章 獵鹿(21)第五章 獵鹿(1)第三章 何草(10)第五章 獵鹿(16)第四章 醉鄉(2)第一章 盛世(6)第四章 醉鄉(7)第一章 大賊(15)第一章 大賊(7)第三章 曠野(5)第四章 醉鄉(11)第一章 盛世(1)第二章 出仕(1)第一章 大賊(20)第二章 出仕(7)第四章 醉鄉(14)第四章 國殤(16)第二章 出仕(7)第五章 獵鹿(24)第四章 國殤(10)第三章 何草(5)第三章 何草(4)第一章 盛世(6)第三章 何草(1)第五章 獵鹿(21)第一章 盛世(5)第三章 曠野(11)第一章 大賊(15)第四章 國殤(4)第一章 大賊(19)第三章 何草(8)第三章 何草(7)第一章 大賊(13)第五章 獵鹿(1)第二章 出仕(1)第三章 曠野(11)第五章 獵鹿(12)第二章 出仕(16)第一章 盛世(4)第三章 曠野(1)第一章 大賊(15)第五章 獵鹿(7)第一章 大賊(9)第四章 國殤(1)第一章 盛世(1)第五章 獵鹿(22)第一章 盛世(6)第二章 出仕(6)第一章 盛世(7)第一章 盛世(2)第一章 大賊(16)第三章 何草(11)第三章 何草(3)第二章 出仕(13)第二章 出仕(7)第五章 獵鹿(11)第一章 大賊(1)第五章 獵鹿(8)第四章 國殤(5)第五章 無家(3)第五章 獵鹿(5)第五章 無家(1)第四章 國殤(12)第一章 盛世(6)第三章 曠野(6)第四章 國殤(7)第一章 大賊(9)第三章 何草(7)第二章 出仕(4)第三章 曠野(3)第一章 大賊(16)第三章 何草(4)第四章 國殤(11)第三章 何草(15)第四章 國殤(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