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誰的土地誰的家

()朔州的說書人形勢,並非朔州所獨有,整個河東地區,中部的太原有重點關照,汾南地區是由洛陽那邊一步步滲透過來,至於北部,則主要是去年趙普帶來的人馬,除了太原以外的汾中地區,天策的宣傳滲透已算十分成功。

洛陽那邊各種娛樂相對豐富,天策的說書人變文僧進去了一批,只是增加了那裡的娛樂項目,而且洛陽的文士衆多,文人大多自負,不會因爲幾個故事思想就徹底投靠過去,所以天策的說書人和變文僧進入洛陽就像一條小河流入湖泊,很快就稀釋掉,並未能取得一種近乎壟斷的宣傳效果,只是發出一種聲音罷了。

但河東這邊就不同了,這邊的人大多文化程度比較低,是華夏尚武輕文的一塊重地,民心淳樸愛國,民風質勝於文,唐末以來歷代統治者都十分倚靠這個地方的兵源,卻幾乎都不怎麼關心這個地區的教化,所以天策的宣傳一進入到這個地方,就像一場大雨滋潤了一片暗藏種子的乾旱土地,很快就生根發芽,雲、應、寰、朔諸州,百姓的華夷觀念都被激發了出來,並且迅速形成了行動,各地漢家豪強塢堡自守,令得蕭轄裡軍令不出州城,韓匡嗣政令難出雲州。

趙普從朔州趕赴雲州,一路上親契丹的勢力和親漢人的勢力犬牙交錯,契丹人已經無法輕易控制全境道路,趙普甚至都不需要隱匿行蹤了,只要避開那些親契丹的莊園塢堡就可。

——————————

他快馬疾馳,不多久便抵達雲州。

代地如今正陷入半失控狀態,蕭轄裡聽了耶律屋質的話,乾脆放開管制,不但放開了對境內漢人的管制。甚至允許境內商人和南部的晉國、西部的唐國做買賣。蕭轄裡本來擔心如此放縱會讓細作橫行,耶律屋質用兩句話就打消了疑慮:“我們現在就算管也管不住,不如就全放開了。反正我們的兵力調動不怕被人知曉,但商貿往來得多了,反而可以透過各種途徑窺知平安城那邊的動態。”

這一鬆動,竟意外地讓民間的商業的商業因子大大活躍起來。趙普到了雲州城外後扮成商人,沒怎麼難就進入了雲州,找到了接頭人,在接頭人的幫助下混入曹元忠居住的驛館——若是在臨潢府一帶,曹元忠進入那裡就會像耶律屋質進入秦西。和白珍珠掉進黑芝麻裡差不多,想不被看出來都難。

而這時的雲州胡漢混雜,蕭轄裡的控制力本就有限,而耶律屋質又效仿天策給予自己的待遇,沒有斷絕曹元忠的對外聯繫。竟許他進出酒樓、市集,許他與商販士紳接觸。只是暗中派人監視罷了。但契丹內部既然還有韓德樞這樣兩面三刀的人在,對曹元忠的監視網就可能沒有漏洞,因此趙普才能見着曹元忠。

曹元忠既然北上,韓德樞、趙普、折德扆等人的情況魯嘉陵都是知會過他的,這時聽趙普說完朔州的情況,曹元忠心道:“當初放折、趙兩個小夥子入代。也沒寄多大的期望,沒想到他們竟鬧出這麼大的動靜。現在代地的反胡聯軍遍佈寰、應、朔、蔚諸州,只要攔住晉軍北上的腳步,耶律屋質一旦同意割讓代地。都不需要敕勒川那邊移兵了,光是折小子折騰起來的人馬,勉強就足以守土了。”

因此對這支人馬頗爲看重,再加上聽說自己纔到雲州,耶律屋質就將朔州交割給石晉,這實在是對自己的侮辱蔑視,當日就去找耶律屋質,開口便向他告辭。

耶律屋質奇道:“曹將軍纔到雲州沒幾天,我大遼皇帝都還沒見,使節未完,怎麼就要回去?”

曹元忠冷笑道:“還完什麼使節?我此來是要議交割燕雲十六州事宜的,現在貴國既然都要將此地割給石晉了,我還留這裡做什麼?被人看笑話麼?”

耶律屋質一聽就明白了,哈哈笑道:“曹將軍若就這樣回去,豈不無功而返?同樣貽笑四方!”

曹元忠道:“那是我姓曹的犯蠢了!竟然相信了閣下!我殷殷而來,卻是熱臉貼了冷屁股,叫你們給耍了。但今日契丹信用既破,以後休想與我大唐再有和談之日!”

他說完就要走,耶律屋質趕緊拉住,笑道:“曹將軍何必急切,有話好說嘛。來人,上酒,給曹將軍消消火氣。”

曹元忠拍開耶律屋質的手,道:“嚴冬才過,哪裡有什麼火氣!耶律將軍也少跟我套近乎。我們唐人行事,信字第一。你既邀得我來,就該有些誠意。現在既要將朔州割給石晉,你我盟約便破,我還留在雲州做什麼?你若不放我走,大可將我看押起來,但那就是以我爲囚了。”

耶律屋質見他神色不肯緩和,便也不再故作輕鬆,聲音轉冷,說道:“不是我大遼沒有誠意,乃是貴國沒有誠意。”

“哦?”曹元忠臉上露出怒極而笑狀:“之前卻不知道耶律將軍倒打一耙的本事也很了得啊。”

耶律屋質道:“我大遼將燕雲一貨賣兩客,這個貴國元帥早已知道,既然如此,就該知道一貨兩客,誰出的價高,誰給的錢快,誰就得貨。洛陽那邊已有動作,你們漢人有一句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彼既有所投於我,我自然要有所報——這便是我契丹的信義所在!但貴國呢?既要議和,可曾有誠意釋出於我?”

曹元忠道:“你要什麼誠意?”

耶律屋質哈哈笑道:“很簡單,只要貴國給我國一個承諾,我現在就能代替我主將燕雲全部交給閣下——洛陽那邊,一個縣城也別想拿到!”

“什麼承諾?”

“我們所要的承諾,曹將軍應該早就知道了吧。”耶律屋質道:“只要曹將軍能確保鷹揚旗不南下、汗血兵不北上,這燕雲十六州就是貴國的了!”

曹元忠哈的一聲笑了出來。

耶律屋質不悅道:“曹將軍笑什麼!”

曹元忠道:“閣下認爲這可能嗎?”

耶律屋質道:“兩國既然要訂盟約,自然要先停戰,連戰爭都還不肯停。就要我大遼割地?古往今來,從沒有過這樣的事吧?”

曹元忠道:“當初閣下往見薛復將軍,曾說你遼國寸金不求,便送出晉北,並助我天策吞太原、並河東——這是我們答應進行和談的前提。如今和談將要開始,你們卻將和談的前提,變成了條件——用如此偷樑換柱的手法來糊弄我,真當我曹元忠是傻瓜麼!”

耶律屋質道:“我大遼的確寸金不求,這個說法當時出口,今日仍然有效!往後到了我主面前。一樣有效!但我們就算寸金不求,至少也得保和談可以成功吧,否則和談未成,這邊割州讓土,那邊卻讓讓鷹揚軍捅了一刀。到時候貽笑天下的就是我耶律屋質了。”

曹元忠道:“和談未成之前,我豈能就制止楊、薛的進兵?焉知你們不是緩兵之計!再則。如今和談尚未進行。貴國已決定割土,今日朔州,明日應州,一刀刀割下去,等到和談就算真的成了,貴國拿什麼給我們?割剩下的殘州裂土麼?”

“這個倒不怕。”耶律屋質笑道:“只要和談能成功。我大遼自會交一個完整的燕雲十六州給貴國。”

“都已經割給別人了,還怎麼交?”

“土地在那裡,又不會跑。”耶律屋質笑道:“到時候我們讓石敬瑭再交出來便是。石敬瑭若敢不聽,我大遼便幫貴國攻佔。如果貴國嫌麻煩,由我們直接取了再交給貴國也不是不行。”

曹元忠仰天一笑,道:“你認爲我們張元帥,會答應你們這等做法?”

“若曹將軍認爲此法不妥,”耶律屋質道:“那曹將軍認爲應該如何做才合適?”

曹元忠道:“我對你們契丹的誠信,已表懷疑。這場和談,要麼我現在就走,和談破局;要麼你們暫停割讓燕雲給石晉,等我們談出一個結果再說!”

耶律屋質道:“那曹將軍能保證和談期間,楊、薛不會進兵麼?”

“不能!”曹元忠道:“但我能保證,一旦和談成功,楊、薛便不會進兵。”

“這樣的做法,對我大遼來說太過被動。”耶律屋質淡淡道:“這樣吧,我們各讓一步。朔州,我們既已答應交給石晉,總不能出爾反爾。但爲了表示對此次和談的誠意,我們願提前割讓一州給貴國,以示公平,曹將軍以爲如何?”

曹元忠道:“割哪裡?雲州麼?”

耶律屋質笑道:“雲州是代地心腹,和談未成之前,如何割讓?我的意思,是先割讓應州。”

曹元忠冷笑道:“咱們這是買賣牛肉?可以割一刀給我,割一刀給他?”

耶律屋質笑道:“依我看來,這和買賣豬肉也無不同。”

“你莫以爲我不知道你的詭計!”曹元忠道:“應州在雲州之南,東毗蔚州,西南正擋着雁門關的路!石晉已經佈置了重兵在雁門關,又有一支人馬進入蔚州,你當我不知道麼?這兩支人馬要進入雲中,應州就是必經之路——你將應州給我,居心不問可知!”

“正因爲應州有這樣的地理位置,我才提議先給貴國啊。”耶律屋質道:“曹將軍只要拿到應州在手,就可以封阻石晉北上的道路。往後我國就算要再割別的州縣給石晉,也過不了貴國這一關了啊。這不正好能確保貴我兩國和談的繼續進行麼?”

“確保和談?”曹元忠笑道:“我看你們契丹是想驅虎吞狼吧。讓我們進入應州,不剛好能幫你們一擋石敬瑭的兵鋒?”

“石敬瑭的兵鋒?”耶律屋質笑了出來:“曹將軍這話就好笑了。石敬瑭什麼東西,他是我主的兒子,是我大遼皇帝的臣子!敢對我大遼動兵?我契丹就算把邊境的兵馬全撤了,只要插一支旗幟在城頭,就管保石敬瑭不敢犯邊!這幾年天策鐵騎縱橫萬里、威震天下,區區石敬瑭,我們都不怕,貴國卻怕了?”

曹元忠怒眉一豎。道:“誰會怕那兒皇帝!也罷,土地人口,我天策唐軍從來不嫌多!你既願意提前割讓,應州就拿來吧。你們有什麼陰謀詭計,我曹某人也一併接下。但我警告一句,不要再玩火,省得惹禍上身!”

他說完這話,拂袖而去。

韓德樞韓匡嗣從屏風之後轉出,韓匡嗣道:“恭喜耶律將軍,激將成功了。這應州在朔州西北、雁門關正北。高行周部如今在靈丘縣南,從朔州與雁門要北上,必須經過應州河陰縣,從靈丘南要入雲州,必經應州渾源縣。應州若歸了天策。他們兩家就撞到一塊去了。那時候便不想打也得打了!”

他這一陣馬屁拍得響亮,自忖應該是恰到好處的。不料耶律屋質卻沒什麼反應。反而陷入沉思。

韓德樞道:“屋質兄擔心什麼?”

耶律屋質道:“這條計謀頗爲明顯,曹元忠也不是初出茅廬的後生了,會這麼容易中計?若他是受了我的激將法,回頭仔細想明白了,只怕反悔。”

韓德樞道:“這條計謀雖是明顯,但他若不接着。又能如何?真的要和我們破局麼?”

剛纔話說到那份上,曹元忠若不接着,和談便沒法繼續了,若他什麼都沒帶回去就走。只會更加尷尬難以下臺。

韓德樞道:“我曾到秦西,對那邊的情況有所瞭解,他們天策大唐從外部看來十分團結,其實內部也分派系的。曹元忠這一派和楊易、薛復他們並非一系,這次來和談,有點搶功勞的意思。若是成功,回去之後自然風光,要是就這麼破局,轟轟烈烈地來,鎩羽而歸地走,回到秦西肯定沒好果子吃。所以我以爲,不是曹元忠看不破屋質兄的計謀,而是他有所顧忌,內心底氣不足,所以就順水推舟,作出一副被激怒的樣子。”

“道柄所言有理!”耶律屋質沉吟道:“但曹元忠和薛復既非一派,他願意接手應州,薛復那邊卻未必肯答應!薛復若不答應,那他們天策唐軍的文武兩派就會產生裂痕。但如果薛復答應了……”

韓德樞接口道:“那就是薛復也不想這次的和談破局!”

“也就是說,如果薛復也順水推舟……”耶律屋質道:“那就是平安城那邊,也是底氣不足!好,很好,非常好!”

——————————

曹元忠回到驛館,將剛纔發生的事情告訴趙普,趙普驚道:“應州是河北西進、河東北上的必經之路,又正當雲州之南——此三面受敵之地也!這種地方,如何能要!曹將軍被那耶律屋質欺了!”

他這句話說得直了,這話換了楊易薛復來說,曹元忠還能承受,換了趙普——他算老幾?

曹元忠橫了他一眼,道:“應州地理我豈不知?我會答應,自有道理!”

趙普道:“就算有什麼道理,也不該接手啊!這是一個大坑!”

曹元忠怒道:“元帥賦我大權,我軍已佔之地外,任我翻覆!既然是我已經決定的事情,就算是楊鷹揚、薛大宛來了,也不能推翻,卻輪得到你來指手畫腳?”

趙普道:“可是……”

曹元忠揮手道:“有些事情,非汝所知!你這就去朔州,讓折德扆將人馬拉到應州來,先不要與雁門關的人衝突。我再致信平安城,讓薛大宛派一支軍馬進入應州。代地雖然民風彪悍,但那幾支軍隊總得好好整編整編,否則難以放心。”

這一次,曹元忠派出去的人耶律屋質雖然看在眼裡,卻是全不阻攔,任他們西去南下。

——————————

趙普纔出雲州,已有一人進入了朔州。

這日折德扆正在朔州城外訓練士卒,他府州折家是將門世家,行軍打仗於折家子弟來說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有這樣的好根底,到了郭威手下後,很快就摸到了天策唐軍的軍事門路,而且他又是折從適的侄子,折從適對他自然不會藏私,從軍事訓練到作戰指揮的系統都是傾囊相授,天策唐軍的軍事組織是在舊唐軍事組織基礎上,經過一路實戰而沿革至今時今日的模樣。與中原軍事組織有所不同,但畢竟系出同源,儘管由於張邁的介入,天策唐軍的某些軍事理念已經半隻腳踏進近代,但整體來說還是處在冷兵器時代的巔峰,與中原的軍事組織還沒有去到明顯代差的地步,所以折德扆接受起來非常快。

他自以倡漢反胡的大義名分,召集起了代地這些軍馬後,好幾次都想要進行整編,但正如雁門關內的那位宿將所料。他手底下無兵無卒做班底,靠什麼來整編別人?所以幾個月過去,只勉強整合出一營兵馬來,其他部隊仍然處於願協調不聽命令的情況——整個朔州的軍備是靠着十幾個首腦開會,大家集體決策來作戰爭準備。

這日折德扆正在將一批新的烏合之衆整合起來。準備籌建第二個營,忽聽人報說雁門關有二十餘騎向這邊開來。白承福已經帶人去查看。

折德扆這段時間來對雁門關那邊自是密切注意。但聽說只有二十餘騎就不放在心上,心想白承福應該可以擺平。

他正繼續專心訓練,不知過了多久,忽聽馬蹄聲響,有數十騎朝這邊而來,折德扆帶了十幾個手下迎到轅門。見來的是白承福就不甚擔心,但很快就見與白承福同來還有二十餘騎全是陌生臉孔,只爲首一人似曾相識。

折德扆心道:“這是哪裡新趕來的義軍麼?”

朔州的軍馬三分天下,一是本地豪強。一是白承福帶來的吐谷渾,還有就是從各地趕來的義軍。

人馬近前,白承福哈哈笑着叫道:“折兄弟,你看誰來了!”

折德扆定眼看來人,那人笑道:“怎麼,不認得老夫了?當初你遊歷秦晉各地,在老夫家可是打了整整半個月的秋風!”

折德扆大吃一驚,叫道:“原來是安叔叔!你怎麼來了!”

來的竟然是安重榮!

這次石敬瑭派出三路大軍,西路以石重貴爲主將,而由兩個老辣的宿將作爲扶持,安重榮便是西路大軍的副帥——此事折德扆當然知道!一軍副帥,自然也不可能作義軍前來投奔,雖然還沒交談,但折德扆隱隱然已經猜到安重榮要來做什麼!心中一陣緊張,手不自覺地就朝腰間的橫刀按去。

他的動作雖然細微,卻還是逃不過安重榮那雙毒眼,一聲長笑道:“怎麼,咱們五六年不見,你就這樣迎老夫?”

府州與代地連成一氣,邊境上的各大家族素有來往,在這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誰家擁立哪個皇帝都不打緊,各爲其主嘛,但豪傑與豪傑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卻自有一股不可輕犯的武人義氣與江湖秩序在。

折德扆不敢失禮,上前跪下磕頭,道:“折德扆給安叔叔請安。”

安重榮哈哈一笑,道:“不用客氣,起來吧。”

折德扆站了起來,道:“聽說叔叔如今是石晉太原留守的左膀右臂,怎麼有空到朔州來。”

“你這話算人話?”安重榮道:“朔州是我家!雁門關又近在咫尺,老子順便回家一趟,還論什麼有空沒空!”

折德扆哦了一聲,道:“原來安叔叔是回家省親了。也是,自從石敬瑭做了契丹人的兒臣,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外族,使我祖宗墳墓盡數淪陷番邦,自那以後,叔叔應該就沒空回來了吧。”

石敬瑭賣國求榮,名聲之臭在燕雲十六州最甚!但他畢竟還是安重榮的皇帝,折德扆在安重榮面前直呼石敬瑭的名諱,還揭他的短,正所謂主辱臣死,安重榮身爲人臣是不應該忍耐的,但他若要就此呵責折德扆,那就要得罪桑梓!折德扆一句不敬安重榮的話都沒有,卻一下子就要他難堪。

安重榮卻是好像沒聽到一般,只是道:“正是!祖宗墳墓所在,豈能輕棄!幸好,陛下已經從契丹手裡收回來了。我這次來,就是準備來接管朔州。石留守肯將這個重任交給我,也算是讓我安某人衣錦還鄉了。”

折德扆沒想到他說的這麼直接,臉色微變,那邊白承福的臉色也變得有些不好看,就在這時遠處馬蹄聲響起,卻是有些凌亂,乃是各路義軍以及朔州本地的豪強聽說安重榮來紛紛趕來相見!朔州本地豪強自不用說,便是晉北各路義軍,也大多與交遊廣泛的安重榮有交情。

不一會各路人馬紛紛趕到,遠遠看見安重榮一個個翻身下馬,有抱拳叫老兄老弟的,有跪下磕頭叫叔伯公祖的,有的更抱着安重榮的大腿嚎啕大哭。

安重榮被一大羣人團團圍住,不是他的兄弟哥們,就是他的侄子侄孫,笑道:“幾年沒回來,沒想到安某人在老家還有那麼一點人氣。”

他揮手招了招折德扆,道:“小子,這邊的事情先別折騰了,走,跟老夫進城,老夫請你喝酒!”

他是初來乍到,但這朔州的確有他的老家,這句話說將出來理直氣壯,一下子將折德扆變成了客人,而周圍所有人聽了這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半點不以爲非。(未完待續。。)

第一五七章 追亡逐北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四十九章 叛國者誅,奸-淫者殺!第七十六章 胡血染紅纓第三十二章 套問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一二四章 士子西行第一七六章 尾聲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三十九章 四面襲擾之一第三百章 淮北事件第一三一章 騎兵攻城第五十一章 羣狼的窺視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五章 設阱人第九十章 党項人的去向第三百章 淮北事件第二 二 二章 危機降臨第一二零章 涼州蕃第三十三章 兵逼高昌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六十八章 折狼牙第一零六章 託雲小鎮第七十九章 將不厭詐第四十四章 馬血毛氈之二第十一章 城外伏擊之一第七章 變文造勢第七十五章 棄否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一七二章 鏖戰第一六八章 党項去向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八十五章 大唐英雌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一六零章 貨殖府後人第一四零章 一樣樞密兩樣人第三零一章 腥風第一七六章 尾聲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一三零章 涼州大會第三一四章 捕蟬者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七十六章 胡血染紅纓第八十六章 大唐英雌之二第四十三章 馬血毛氈之一第三十八章 燈上城第一三三章 馮道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十三章 戰者之仁第七十二章 這裡沒有張大都護第二五六章 伏擊第一二二章 同牀異夢之二第二十九章 疲敵奔命之一第五十二章 引信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一四章 先鋒政略之二第七十章 磨磨第九十章 党項人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劫營—三百對一萬五!第三二一章 恐慌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二八一章 滾出雲州第三十二章 聖戰者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二七七章 君威第一九四章 汗血陰影第五十四章 招魂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第三二七章 奪港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四十一章 立信立城第五十四章 賞賜第二零二章 血戰之後第四十五章 溼沙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三二五章 遼西走廊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九十七章 鬼門關第六十二章 無名谷第一六五章 火攻夜襲第三一七章 東京政變之二第二三八章 無敵的底氣第二六三章 外交的陽謀與陰謀第十章 借錢宴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一二三章 羣龍動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一一三章 河西五都尉第八十二章 玉門攻防之二第八十章 猛將之志第二三五章 餌無好餌第三二六章 唐山之戰第一四零章 鍊金術之二第一三七章 張邁成親之一
第一五七章 追亡逐北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四十九章 叛國者誅,奸-淫者殺!第七十六章 胡血染紅纓第三十二章 套問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一二四章 士子西行第一七六章 尾聲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三十九章 四面襲擾之一第三百章 淮北事件第一三一章 騎兵攻城第五十一章 羣狼的窺視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五章 設阱人第九十章 党項人的去向第三百章 淮北事件第二 二 二章 危機降臨第一二零章 涼州蕃第三十三章 兵逼高昌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六十八章 折狼牙第一零六章 託雲小鎮第七十九章 將不厭詐第四十四章 馬血毛氈之二第十一章 城外伏擊之一第七章 變文造勢第七十五章 棄否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一七二章 鏖戰第一六八章 党項去向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八十五章 大唐英雌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一六零章 貨殖府後人第一四零章 一樣樞密兩樣人第三零一章 腥風第一七六章 尾聲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一三零章 涼州大會第三一四章 捕蟬者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七十六章 胡血染紅纓第八十六章 大唐英雌之二第四十三章 馬血毛氈之一第三十八章 燈上城第一三三章 馮道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十三章 戰者之仁第七十二章 這裡沒有張大都護第二五六章 伏擊第一二二章 同牀異夢之二第二十九章 疲敵奔命之一第五十二章 引信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一四章 先鋒政略之二第七十章 磨磨第九十章 党項人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劫營—三百對一萬五!第三二一章 恐慌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二八一章 滾出雲州第三十二章 聖戰者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二七七章 君威第一九四章 汗血陰影第五十四章 招魂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第三二七章 奪港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四十一章 立信立城第五十四章 賞賜第二零二章 血戰之後第四十五章 溼沙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三二五章 遼西走廊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九十七章 鬼門關第六十二章 無名谷第一六五章 火攻夜襲第三一七章 東京政變之二第二三八章 無敵的底氣第二六三章 外交的陽謀與陰謀第十章 借錢宴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一二三章 羣龍動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一一三章 河西五都尉第八十二章 玉門攻防之二第八十章 猛將之志第二三五章 餌無好餌第三二六章 唐山之戰第一四零章 鍊金術之二第一三七章 張邁成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