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党項人的去向

北庭之戰。只怕會在這個冬天結束”

天策府中,薛復說。

這是留守三大臣三日一次的例行聚會,在之前,三大臣對北庭之戰的前景作出了種種預判,其中包括最壞的預判

即天策軍全面戰敗,以至於不得不退縮到天山南麓,那個時候後方應該如何應付危局,鄭渭和魯嘉陵也是有一套腹案的;而一個不算好不算壞的結果

天策軍擊退契丹、回訖。卻未能讓對方大傷元氣,那樣對天策政權來說也不是好事,因爲這次戰役損耗了天策政權極大的元氣,平手收場會讓天策軍在未來的幾年中整個政策變得保守收縮;當然,還有一種最樂觀的結果。那就是在這個冬天戰爭結束,而且是取得大勝。

在楊易出發去搜尋那個柴榮所發現的“河谷”之後,有一封加急密報轉到了中樞,這時纔剛剛抵達,薛復根據這個密報,推說第二種可能性降低了,他認爲“現在。北庭的戰局走勢。要麼大敗,要麼完勝!

“如果我們相信元帥和楊都督的話,那麼,這場仗我們應該可以完勝”。薛復說。他如此分析若是由別人說給郭師庸聽,郭師庸必嗤之以鼻,但薛復個人的戰績卻讓他的推斷自然而然地有一股與衆不同的力量。

在留守三大臣裡頭,他主抓軍事,對這方面的判斷最有說服力,鄭渭和魯嘉陵聽他這樣說,心中也就開始擬定接下來應該進行的事宜。

“如果這場仗真的能夠大勝”鄭渭悠悠道:“那我可就輕鬆多了。”

薛複道:“怕沒那麼輕鬆吧小打勝了的話,以元帥的個性一定要乘勝追擊。我半個月前就聽你說我們的倉儲已經見底,現在吃的都是借來的錢糧了。再說二九天即將到來,接下來幾個月的寒冬與春寒是大淡季。錢糧都是有出沒進,若元帥還要進擊的話,我怕你沒那麼多的錢糧提供給他擴大戰果

鄭渭微微一笑,說:“錢糧的事情,薛都督就沒我在行了。如果打了敗仗,或者打了平仗的話,那麼我們肯定是沒法再取得錢糧的了,但如果打了勝仗,那麼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別說過冬,就算是支持到秋收也沒問題。國家在勝勢之下與在窮途末路之時,能夠取得的錢糧最多。勝勢之下會讓內外軍民都看好國家的未來,將家底拿出來博前途,至於窮途末路,那就像殺雞取卵,同樣也能榨出許多錢糧來嶺西回紀現在乾的就這個”。

薛複道:“鄭長史是說,如果打了勝仗。你就還能取得錢糧支持戰事繼續?”

“當然不可能支持十耳大軍遠征一那個殺了我的頭也不行”。鄭謂道:“不過支持兩三萬精銳繼續征戰,應該是沒問題的

薛復大喜道:“若是如此,此事你可得傳書信到前線,知會元帥。”

魯嘉陵道:“不過若我軍真能取得大勝,我倒希望契丹莫敗得太過

薛復皺眉道:“胡勢衰竭,這是好事啊。魯兄爲何這樣說?。

“前線作戰,當然不能患得患失,不過在我這邊,卻是不想契丹現在就衰落魯嘉陵道:“契丹若是衰敗得太快。就會給李從阿造成可乘之機,若讓他趁這個小機會擊敗契丹,收復我大唐安東都護府舊地。席捲漠南。那樣他在中原軍民心中的地位勢必大大擡高。有望超越乃祖而成爲衆望所歸的中興明主,而且那時候小唐朝廷最大的弱點一牧場不足就會補上。李從何若得天下才智之士歸心,兼中原之富庶、漠南之戰馬、安東之將士,則恐怕我天策到時候真會淪爲邊藩了。我軍如今無暇東顧,中原的局勢要是衰敗得太過厲害,對我們來說只怕也不是好事。既然我天策軍如今的大略是東守西攻,在這個大略未調整過來之前,當力求東方局勢均衡

薛複道:“可是我軍如今在涼蘭的軍事佈局固守都顯得勉強,出兵那是萬萬不能。除非西征大軍東返,否則東方之事我們怕是隻能旁觀了”

“那又不然”。魯嘉陵道:“我軍如果真的取得北庭大捷,那麼對契丹就成勝勢之國,那時候用縱橫之策也可以取得許多成果。李從阿與耶律德光就算鬥了起來,我們居中說一句話。都有可能影響兩國的軍政決策。雖然他們的矛盾無法通過縱橫之策徹底解決,但只要拖延到元帥平定西方東歸,那我們就可以順利調整對中原的方略了。”

鄭渭道:“可是涼州要與契丹溝通,中間隔着朔方,我們的使者要通過小唐朝廷治下過去,只怕能往不能回,契丹的使者也無法回訪。”

“不一定要通過朔方的”。魯嘉陵道:“走定難也是可以的

定難軍在今天的陝北一帶。東面與天策軍接壤,北面出長城舊址、渡過黃河就可以到達敕勒川今呼和浩特、包頭一帶,這裡如今正是契丹的領土。

薛複道:“這條路確實走得。最近洛陽方面幾次三番都有撤藩定難的意思。所以李彝殷最近兩年都在暗示着要內附我天策了,只是一直未得元帥許可而已。若我們要求他給我們暗中開通一條前往套上的道路,李彝殷斷難拒絕,不過李彝殷也是難馴之狼,需防他藉此機會向我們敲詐。

魯嘉陵笑了起來:“党項這顆棋子,若是用得好,怕不止是作爲,這麼簡單!”

這時北庭之戰尚未決出勝負,留守三大臣也只是商議,所謂戰勝之後的縱橫策略只是存諸設想,但既然有了這樣的預判,魯嘉陵便向定難方面派遣了一名醫師作爲密使,好給未來可能要展開的外交策略鋪路。

魯嘉陵派出的人是一位醫僧,約三十來歲,出身大昭寺,喚作悟真。年紀比魯嘉陵大些,但卻比魯嘉陵矮了一輩。

李彝超當年天寧寺一會回去後就患了重病,幾次瀕死,定難軍醫療水平低下,因此曾分別向洛陽、涼州求醫求藥,洛陽方面李從河恨不得李彝超早死所以只是應付

。尺策軍衆邊張邁卻十分重視,特地派了個醫療小團加懈憶左州診治。要知西域的醫術別樹一幟,新碎葉城的軍醫本身水平就不低,如安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疏勒、龜茲自古以來就是良醫產地,沙州則有漢傳醫術之遺澤,繼承了波斯遺產的天方教醫術與華夏醫術足以分庭抗禮,天策軍領地佔有古波斯國一隅,又十分重視醫術的發展,民間在官方的鼓勵下也大肆蒐羅古波斯、天方、吐蕃以及漢傳醫術的典籍,各種文明下的醫生有不少也都涌入疏勒、寧遠,東西南北的藥材也隨着商流而匯聚,且張邁本人又帶來了一些現代醫療衛生的觀念,這對改進、甄別各家醫術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天策軍的醫療精英水平甚高。頗不在洛陽太醫之下。

所以在天策軍醫師的盡心診治之下,李彝超總算有了好轉,去年本有復原之勢,但到今天冬天天氣轉冷之後情況又有惡化,悟真在這等情況下再次進入定難,剛纔入境李彝殷已經派人趕到邊境上迎接一對天策軍對李彝超的救命之恩,党項人還是相當感激的,對涼州方面派來的醫師也極盡尊隆。

定難軍境內多是牧場與山林相間,這個時代的黃土高原生態情況比後世好得多,在無定河兩岸也有一些灌溉農田,党項人正在從遊牧進至農耕,但遊牧特色尚濃。耕種技術十分低下。

在與天策政權的交往中,定難軍不但得到了張邁派來的醫療隊。而且還得到了張邁派來的農業指導,幫助党項人改善耕作技術以及從遊牧轉爲定居的農牧結合,這兩件事情一是救上層的命,二是救下層的貧。相對於洛陽方面只是想要削藩,張邁做的這兩件事情雖未耗損到倉司的錢糧,卻讓党項人由上到下都生了感恩之心。

定難軍的首府夏州城位於無定河上游,卻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城桓乃是赫連勃勃所建,堅如磐石,行軍司馬李奔殷親自在夏州西門迎候着悟真,臉上十分憂慮,對着悟真下拜泣道:“大師,您這次一定要再施妙手,救一救我兄長的性命!”

悟真忙道:“貧僧自當盡力。咱們快去看看李將軍吧。”路上問了一些李彝超的病勢,聽說他有按照自己的囑咐按時服藥,卻還是病情漸重,心中便覺得此次怕是難了。入門之後果見李彝超一張臉籠罩着一層死灰色,悟真先吃了一驚。診脈過後默默不語。

李彝超道:“大師,我怕是沒幾天日子了吧。”

悟真忙道:“將軍勿多憂慮,吉人自有天相。”

李彝超笑道:“我到也沒什麼憂慮,只是不曉得能否看見張元帥凱旋。”

悟真呀了一聲,對李彝超的言語有些詫異,一時未下定決心該如何接口,只是微微露意,說道:“定然可以的,如今涼州城都在準備着爆竹美酒,到時候多半會有一番熱鬧。”又道:“將軍莫要多思,多思則添憂結於病情不利。

退了出來,李彝殷忙來請問,悟真低聲道:“怕是要準備後事了。”李彝殷大驚失色道:“大師,就完全沒辦法了麼?”悟真嘆道:“藥醫不死病,醫家之術亦有時而窮。我雖帶了良藥過來,但也只能延緩病情而已。若是李將軍竟能熬過這個冬天那是佛祖保佑,但也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

李彝殷垂淚點頭而已,命人好生款待,自己抹了眼淚,入內來見兄長,李彝超一見到他臉上淚痕未乾,道:“我這病果然是好不了了。”

李彝殷跪下道:“兄長,不要灰心,大師說只要你信念堅定,熬過了這個冬天,來年就能大好了。”的神色不定,我心中已猜到幾分了。不過生死有命,我也是早有準備了,只是如今天下紛爭正到劇烈處,我定難軍又身處契丹、天策、大唐之間,幸好我們地處偏遠,所以才能據守這座堅城割據自立,但眼看契丹與天策正大戰於北庭,一旦他們決出了勝負,東方馬上就要變得多事了。那時候就會有人逼我們不得不做選擇了。”

李彝殷心知到了這等情勢下。兄長已是在託付國事,當下就不再只是說安慰的話,道:“哥哥,你是怕洛陽對我們削藩麼?”

“洛陽那邊,自然是早有此心。”李彝超道:“從明宗時他們就想將我們兼併掉,當時他們要將我調防到別處,卻被我堅決抵制!這夏州是我黨項多年盤踞所在,就像樹木的根基一樣,大樹要是沒了根,就算花葉開得再旺盛也只是剎那芳華而已。李從河登基以後也是幾次三番要算計我們,目前暫時沒動,只是顧忌着河西與燕雲的局勢,一旦沒了他顧之憂,他肯定是要對我們動手的。”

李彝殷道:“洛陽吞我之心不死,這事定難軍三軍將士個個心知肚明,只是我軍微弱,難以獨抗中原,若要力保祖宗基業,除非得到強大的外援。”

“外援”李彝超道:“你是說天策,還是契丹?”

當今之世,後唐朝廷佔據着河洛正統,吳蜀雖然富庶,但天下人都不認爲他們有混一海內的潛力,且離定難軍也太遠,根本無法成爲大援。能夠與之抗衡的,自然就只有天策軍與契丹了。

李彝殷道:“若在五年之前說起大援來,自然只有契丹,但是現在天策軍橫空崛起,對我們又如此眷顧,張元帥又是重義守諾之人,將來真到了緩急之時,若我們向他們求救,他們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張元帥對我們確實眷顧,可是你別忘了,洛陽與涼州之間也有兄弟之盟,而我定難軍至少名義上還歸洛陽朝廷管轄,要張元帥背兄弟之盟、幹他國內政,只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彝超道:“更何況。若是真讓張元帥得了志,只怕”只怕我們定難軍也難獨存了。”

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三二三章 朝綱第八十一章 亂陣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一零七章 大昭寺之一第一零一章 從此兄弟不睨牆第四十二章 輓歌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三十三章 雄鷹再生第一四二章 疏勒戰局規劃第一三六章 北庭分裂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一百章 威震中原第一零九章 大昭寺之二第六十五章 柴榮?第六十三 智取滅爾基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一八六章 十州易幟!第一二七章 向伏爾加河進發!第壹壹壹章 爲自己活着第二四六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五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七十四章 斬旗第一三五章 之一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六章 殷鑑第八十六章 一箭成名!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四十六章 安胡策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十一章 城外伏擊之一第一一三章 河西五都尉第四十七章 漢宣定胡碑之一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四十二章 東守西攻第四十八章 西征開始第一八五章 借道中原_北討契丹!第五十二章 大頭魚第一一六章 甘州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八十章 西域縱橫之二第四十七章 英雄美人第一零五章 奪城第二九七章 閱兵前夕第七十四章 斬旗第一五七章 追亡逐北第六十三章 張邁的道理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十一章 人肉大燒烤第九章 小金山第十八章 飛雀郭郎第二零三章 戰後外交第二三一章 大遼立國之一第一四四章 會戰投筆崗 之一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一六六章 入他耶律德光的老孃!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二十五章 失去的故國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七夕節求票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二章 新軍大換血第一二四章 窺敵第一一七章 顯戶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九章 下巴兒思之二第六十二章 滅爾基之亂第一 一三章 龍戰於野之一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二八九章 鄴都易幟第五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一一零章 不把禍根留給子孫!第五十三章 銀梨花開第八十六章 一箭成名!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大遼立國之二第二七五章 大戰餘緒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
第一二八章 火燒浮屠城之三第三二三章 朝綱第八十一章 亂陣第五十三章 致命缺陷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一零七章 大昭寺之一第一零一章 從此兄弟不睨牆第四十二章 輓歌第十二章 斷壁刻字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三十三章 雄鷹再生第一四二章 疏勒戰局規劃第一三六章 北庭分裂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橫槊掃千軍第一百章 威震中原第一零九章 大昭寺之二第六十五章 柴榮?第六十三 智取滅爾基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一八六章 十州易幟!第一二七章 向伏爾加河進發!第壹壹壹章 爲自己活着第二四六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五第二一九章 漠北騎兵的優勢第七十四章 斬旗第一三五章 之一第四十八章 漢宣定胡碑之二第六章 殷鑑第八十六章 一箭成名!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四十六章 安胡策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十一章 城外伏擊之一第一一三章 河西五都尉第四十七章 漢宣定胡碑之一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四十二章 東守西攻第四十八章 西征開始第一八五章 借道中原_北討契丹!第五十二章 大頭魚第一一六章 甘州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零八章 張郭會師第四章 鄭家往事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八十章 西域縱橫之二第四十七章 英雄美人第一零五章 奪城第二九七章 閱兵前夕第七十四章 斬旗第一五七章 追亡逐北第六十三章 張邁的道理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十一章 人肉大燒烤第九章 小金山第十八章 飛雀郭郎第二零三章 戰後外交第二三一章 大遼立國之一第一四四章 會戰投筆崗 之一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一六六章 入他耶律德光的老孃!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二十五章 失去的故國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七夕節求票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二章 新軍大換血第一二四章 窺敵第一一七章 顯戶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九章 下巴兒思之二第六十二章 滅爾基之亂第一 一三章 龍戰於野之一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二八九章 鄴都易幟第五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一一零章 不把禍根留給子孫!第五十三章 銀梨花開第八十六章 一箭成名!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大遼立國之二第二七五章 大戰餘緒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