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偶爾看一看充滿肥皂泡的古裝苦情戲,關鍵時候還是有用處的。
這不,張瑝和張琇兄弟兩個,被周承業一通毫不留情地訓斥和責罵之後,反倒老實安靜了下來,不復剛纔漲紅了臉跟兩隻小公雞一般的模樣。
周承業知道話說到這裡已經可以了,這兄弟兩個還需要一個思想轉彎的過程。於是他輕聲說道:“你們先不急於做決定,就在我這屋內呆着好好想一想,我去讓人給你們弄早飯去。哎呀,還真餓了……”
隨着周承業的身影消失於屋外,房內頓時陷入一片寂靜。
良久過後,張瑝的聲音在屋內響起:“二郎,你覺得如何?”
“我的心裡好亂。我真怕咱們到了地下,會被父親和母親責罵。”這是張琇的聲音。
“我也是。我覺得周家二郎說的對,我們不能就這麼便宜了那羣殲賊!只殺楊汪一人,難解我心頭之恨!”張瑝的話語中明顯帶着不甘。
“那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張琇在問。
“你看出來沒有,周家二郎是個很有主見的人,待會我們不妨問一問他。”張瑝回答。
就在兩兄弟心事重重地商議對策時,周家書房內周子諒和周承業也在談論着與他們有關的話題。
“你把他們攔住了?”周子諒問。
“暫時是攔下來了,保不準過段時間他們的二勁犯了,又去尋死。”周承業回答。
“我很好奇,你是如何把這兩個小傢伙給說轉了的?”
“也沒啥,就是使勁罵了一頓!這種粗活,自然不適合父親大人你去做呀,所以孩兒便義不容辭咯!”
“滾一邊去!我知道你能耐大,只要出手,肯定會攔住他們。你想好怎麼安置他倆了麼?他們可是流放嶺南的犯官子女,雖然只是孩子,但一樣揹着案底的。”
“唔……,我想把他們留在身邊。”
“胡鬧!若是被人知道監察御史家裡收留着兩個流放犯,你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嗎?”
“我研究過了,沒你說的那麼誇張!這兄弟兩個當年從嶺南逃走時,一個九歲,一個七歲,壓根就入不了嶺南那邊負責接收流民的官吏眼睛,說不定人家還以爲這倆孩子死在瘴氣橫生的五嶺之中呢。再說了,他們如今正在長個子,相貌也會有所改變,只要躲在府中不出去,又誰會想到堂堂監察御史家中藏着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犯官之後呢?”
“你呀你,真是膽大妄爲。將來萬一出了事,看你如何收場!別忘了,是你經常提醒我,遇事要小心謹慎,一切以周家爲重的!”
“父親放心,正是一切以周家爲重,我才甘願冒此風險。將來我會用事實來證明給你看,若是周家有難,我一定第一個衝上去,不計任何代價!”
最終,周承業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父親同意收留張家兩兄弟。
周承業可是清楚地記得,在未來的開元二十五年,如果周家的命運無法被自己強行更改,那麼他的父親在被李隆基當庭“爆扁”一頓之後,是要流放到嶺南去的。如果沒有張家兄弟這兩個從嶺南逃回來的嚮導幫忙,周子諒很有可能難逃歷史的宿命而病死在流放途中!
所以,周承業冒險收留張家兄弟,便是提前在爲父親的安危考慮。退一萬步來說,到時候就算是亡命天涯,路上有兩個隨從的門客指路和護送,成功的概率也要大一些不是?
至於周承業採取什麼手段籠絡住張家兄弟,到時候能讓人家死心塌地跟着,那就是後話了。
曰近中午的時候,周承業請張家兄弟上桌吃飯,整個飯桌上只有他們三人。
看着滿滿一桌精心烹製的菜餚,張家兄弟知道這頓飯十分的重要,於是不動筷子,都盯着周承業靜待下文。
“來、來,你倆別愣着了,邊吃邊聊!”周承業不由分說地便給坐在自己兩側的兄弟倆夾菜。
張琇強嚥下口水說道:“你不說怎麼回事,我不能吃。”
“就是,筵無好筵。看你現在一臉不懷好意,我們不敢吃!”張瑝說道。
“擦,我有這麼不堪麼?”周承業滿腦門子的冷汗。“好吧,好吧。先把正事說完了,咱再吃飯!”
“家父和我的意思呢,你們如今在長安六親不靠,不如今後便住在周府。雖然我家小門小戶的,比不過當初你們張家在嶲州顯赫,但這裡卻是最安全的地方,誰也不敢輕易來監察御史家抓人。”周承業開始蠱惑起來。
“周家真的願意收留我倆?”兄弟兩個萬萬沒有想到周承業說出這番話來,於是一臉吃驚地問道。
“這樣一來,你們也就不用擔心家父承諾過的事情是敷衍塞責了。而且一旦有機會審查此案的時候,你們也可以隨時提供有用的線索啊。”周承業進一步蠱惑人家。
“張家如今只剩我們二人,我們兄弟兩個身無長物,有沒什麼本領,住在周府白吃白喝,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兄弟兩個終於經受不住周承業的誘惑,鬆了口風。
“那是,我們家可不富裕,怎麼也不能讓你倆白吃白住。所以呢,你們今後也要自食其力,在府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你們的花銷給掙出來!”
“還請二公子放心,我兄弟兩個別的本事沒有,但是一身氣力卻是不小,今後府中但有差事,便交給我們來做!”
“這個嘛,好說,好說!來,先吃飯吧,吃完飯我便給你們安排事情。”周承業見自己的想法得逞,於是一臉笑容地招呼兄弟兩個吃飯。
這天過後,周御史家便多出來兩個眉清目秀,舉止得體的小書童。
周家有兩個兒子,御史大人給他們各自安排一個書童陪伴身側,也很正常,長安城內的官宦人家不都這樣麼。周家只有兩個書童,相比之下還是寒酸的呢。
聽周府下人阿祥私下裡所言:這兩個書童乃是自己遠方親戚家的遺孤,大的叫成仁,小的叫成義,幸得周御史憐憫收留,這纔有幸成了周家兩位公子的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