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4節 流放

翌日,丞相周亞夫帶着九卿們,聯袂上奏:臣丞相亞夫、臣太常彭祖、臣廷尉禹……昧死言:臣等謹與宗室諸侯王、列侯外戚元老等議,皆以爲:王榮忤逆不孝,廢先帝法,用巫蠱之事,行叛逆之舉,私刻印璽,作龍袍,喪心病狂!羣臣皆議論當法!

這自然是毫不意外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淮南厲王也享受到了相同待遇,所有大臣一致要求誅殺。

更何況,現在劉榮乾的事情,比淮南厲王還要惡劣得多。

他不僅僅不孝,更做出了巫蠱詛咒之事。

這在諸夏民族社會是不可能被饒恕和寬恕的罪過。

劉徹看完奏疏,立刻就批覆: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赦王榮死罪。

若只是如此,那麼,這就又是一出淮南厲王故事。

但,劉徹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對劉榮的下場做好安排了。

他提筆接着寫道:朕聞,昔者湯放桀於南巢,天下稱譽,其放王榮於倭奴列島之北,永世不得再回中國!

詔書一下,朝野瞬間安靜了下來。

諸侯王們更是戰戰兢兢,連話都不敢說了。

實在是,這個處罰太可怕了!

倭奴列島是什麼地方?

一個生番野人羣居之地,島上的人,甚至還停留在原始時代的母系社會。

在如今漢室的世界認知裡,倭奴列島就屬於比夷狄還夷狄的蠻荒之島。

劉榮被流放過去,下場恐怕比淮南厲王還要慘!

但隨後,補充的命令,告訴了人們,劉榮的下場,遠比他們想象的更糟糕。

劉徹命令樓船衙門,將劉榮送到倭奴列島北方的一個四面臨海,沒有人煙的荒島上。

除了每個季度定時給他送一批生活必需品外,不許任何人接近和靠近。

劉榮只被准許攜帶兩個宦官和十石物資。

換句話說,他的餘生,將會是在一個除了兩個監視他的宦官之外,沒有絲毫人煙的荒島上渡過。

他從此就將失去他過去擁有的一切地位和特權。

而這對於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諸侯王們來說,簡直就是比死還難受千百倍的刑罰。

世人終於領略到了劉徹的狠辣之處。

但偏偏,沒有任何人能挑錯。

甚至連劉榮也只能三呼萬歲,感激涕零。

他甚至不敢自殺,只能選擇硬着頭皮,去那個荒島上渡過自己的餘生。

因爲,假如他自殺了,那麼,他的兒子就可能被他牽連、連累。

“陛下……真不愧是太宗指定的隔代繼承人啊……”衡山王劉賜聽說了此事後,心有餘悸的想着。

他是真的害怕了!

他怕萬一自己將來惹惱了天子,天子也將他丟到一個荒島上自生自滅。

這樣的事情,只是想想,就已經很恐怖了!

從小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諸侯王們,如何能承受得了這樣的未來?怎麼能適應這樣的生活?

其他諸侯王也都是戰戰兢兢,被嚇了一大跳。

特別是淮陽王劉餘,幾乎被嚇得好幾天都不敢入睡。

當然,有人憂愁,自然有人歡喜。

魯王劉端現在就無比高興,甚至是幸福的抱着一個嬰兒。

這是一個男孩,劉榮剛剛出生不足半年的幼子。

而現在,他成爲自己的子嗣。

劉端一夜之間,找到了自己的未來和幸福。

他有了繼承人了,他的悲劇宣告結束了。

他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死後,只能以發覆面,無顏去見列祖列宗,也不需要再去憂愁百年之後,沒有香火血食祭祀,自己只能孤單而寂寞的躺在冰冷的墳墓直到時間的盡頭。

“陛下,臣弟……”抱着這個嬰兒,劉端已經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激了,他只能是感恩不盡的拜道:“從今往後,臣弟就是陛下門下的走狗和鷹犬,陛下指東,臣弟絕不往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朕與王,兄弟手足也……”劉徹笑呵呵的道:“這些客套話就不必多言了,依朕看,魯王還是好好想想,爲王世子起個名字吧……”

“還請陛下賜名!”劉端想都沒想,就拜道。

“朕來起名啊……”劉徹思慮再三,然後道:“就叫他劉過吧……”

“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朕希望世子將來可以做一個對國家社稷有功之人……”

嗯,最好能像楊過那樣……

劉端不知道楊過的梗,但還是高興的道:“謝陛下賜名!”

然後,他就抱起那個小小的孩子,臉上都快笑開花了。

他知道,從今天起,他的人生完整了。

劉徹看着劉端的模樣,也非常欣慰。

這麼多兄弟裡,劉徹最同情的就是這個弟弟了。

如今,能夠看到他重獲新生,劉徹很開心。

……………

當劉榮被押解着,坐上馬車,由軍隊押送,前往齊魯的時候。

元德七年結束了。

現在,已是元德八年冬十月甲子。

整個長安城,家家戶戶都忙着釘桃符。

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那個他們嘴裡的當代桀紂劉榮,已經悄然遠去。

不過,在政壇上,尤其是學術界,此事的餘波和漣漪,卻一直在不斷迴響。

劉榮被流放到倭奴列島一個荒島上的事情,深深的影響和震撼了無數人的神經。

首當其衝的就是法家。

韓非子的名言,再次迴響在人民耳畔: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商君的鼓動,更是不絕於耳: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

再沒有比劉榮這個活的事例,更能佐證商君韓非言論的證據了。

淮南王劉榮,先帝長子、天子同產長兄,照樣被論法如罪,流放去了倭奴列島。

連劉榮這樣身份地位的人,都無法豁免法律,列侯將相們何德何能,敢說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家士氣大振,而儒家則窮於奔命。

迫於無奈,也出於現實的需要。

董仲舒和胡毋生等儒家巨頭,不得不開始帶着弟子門徒,扎進了故紙堆之中,開始翻查和研究漢律。

儒家的法律派就此開始萌芽。

第1184節 強大的工匠(2)第864節 回扣第51節 競爭對手第438節 收買(3)第934節 分野(1)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1403節 繼任者第1405節 太學的變化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384節 官僚第953節 黃老派的反應第1277節 戰前(1)第1388節 聯盟(2)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542節 酷吏(2)第1457節 掀桌子(3)第1155節 合縱(1)第1603節 僵持(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1187節 鼓舞第800節 先鋒(1)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361節 微服(4)第1583節 敲竹槓第56節 燕飲(下)第1266節 戰略(2)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57節 仁德無雙第441節 獎勵生育第1506節 遊說(1)第843節 顏異的麻煩(2)第568節 災難!第752節 遠航(1)第102節 抓捕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396節 尚武第1227節 明道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419節 鹿鳴宴(2)第1065節 屠殺(4)第120節 過繼(1)第570節 人心(2)第676節 覺醒第1209節 新法家(2)第576節 決定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515節 聰明第864節 回扣第539節 曲線興國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667節 烏恆與鮮卑(2)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799節 戰前(3)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853節 影響(3)第1394節 談判(1)第587節 新世界(3)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709節 思慮第1037節 出塞(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322節 研究第66節 劇孟來投第81節 求情第52節 難題第274節 新思維(3)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21節 招攬人才請假條第885節 和親確定(2)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269節 殘忍的匈奴人第1513節 戰略(1)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877節 安排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1225節 百死不悔第690節 文治(1)第1188節 明主(1)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976節 陌刀威武(4)第1227節 明道第494節 油脂第844節 善後(1)第279節 戰鬥力爆表的御史們(1)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3節 薄皇后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33節 竇太后第470節 鹽鐵官營(1)
第1184節 強大的工匠(2)第864節 回扣第51節 競爭對手第438節 收買(3)第934節 分野(1)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1403節 繼任者第1405節 太學的變化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384節 官僚第953節 黃老派的反應第1277節 戰前(1)第1388節 聯盟(2)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542節 酷吏(2)第1457節 掀桌子(3)第1155節 合縱(1)第1603節 僵持(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1187節 鼓舞第800節 先鋒(1)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361節 微服(4)第1583節 敲竹槓第56節 燕飲(下)第1266節 戰略(2)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533節 釐定歷史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57節 仁德無雙第441節 獎勵生育第1506節 遊說(1)第843節 顏異的麻煩(2)第568節 災難!第752節 遠航(1)第102節 抓捕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396節 尚武第1227節 明道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419節 鹿鳴宴(2)第1065節 屠殺(4)第120節 過繼(1)第570節 人心(2)第676節 覺醒第1209節 新法家(2)第576節 決定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515節 聰明第864節 回扣第539節 曲線興國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667節 烏恆與鮮卑(2)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799節 戰前(3)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853節 影響(3)第1394節 談判(1)第587節 新世界(3)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709節 思慮第1037節 出塞(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322節 研究第66節 劇孟來投第81節 求情第52節 難題第274節 新思維(3)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21節 招攬人才請假條第885節 和親確定(2)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269節 殘忍的匈奴人第1513節 戰略(1)第1009節 高闕會戰(2)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877節 安排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1225節 百死不悔第690節 文治(1)第1188節 明主(1)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976節 陌刀威武(4)第1227節 明道第494節 油脂第844節 善後(1)第279節 戰鬥力爆表的御史們(1)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3節 薄皇后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33節 竇太后第470節 鹽鐵官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