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節 戰略(2)

雖然在嘴上,劉徹蔑視着軍臣,但在心裡,他深知這一次的匈奴來犯,必定不是那麼簡單輕鬆就可以應付過去的事情。

旁的不說,匈奴人的數量這麼多。

怎麼打,也是一個問題!

畢竟,就算是二十萬頭豬向你衝過來,光是抓也得抓半年吧?

更何況是二十萬人?

其中騎兵數量多達十二三萬!

當然,這只是預估,實際上可能要少。

但即使如此,也不是什麼容易對付的事情,旁的不說,哪怕是出於尊重對手的需要,漢軍也必須動員至少二十萬軍隊!

其中主力戰兵,至少要有五萬以上!

才能勉強有資格與匈奴對抗!

若想要與匈奴野戰,最少需要擁有六萬以上的騎步野戰兵力!

想到這裡,劉徹就不由得想起了前些天義縱和郅都遞交的作戰方案。

兩人的方案,可以說各有千秋。

郅都主張節節抵抗,然後在匈奴人深入長城範圍內後,從左右兩翼包抄,然後合圍,要跟匈奴人再打一場平城之戰。

這種想法不能說有錯,也確實是目前最穩妥的做法。

因爲,這樣做,最起碼可以保證不輸,再差也是又一個平城!

而漢室可以接受平局,匈奴卻不行!

假如匈奴不能取得一場顛覆性的勝利,以挽回頹勢,那麼,這一戰之後,軍臣就等死吧!

匈奴的貴族不會饒過他的!

想做冒頓的人多了去了!

只是……

相較於義縱的方案,郅都的這個方案就多多少少有些遜色了。

…………

此時,義縱率領的兩萬騎兵,已經出了蕭關,沿着直道,向着北方行進。

“將軍!”義縱的親信大將,一直以來,都侍衛在他左右的都尉陳武問道:“我軍此行,真要如此?是不是風險太大了些?”

“大嗎?”義縱笑着搖搖頭,拍了拍對方肩膀,說道:“帶兵作戰,本就是冒險之事,刀兵之間,沒有什麼穩妥或者保險的事情……”

“想要保險,想要穩妥,那就去考舉,考舉場上,只要學識足夠,那就肯定能考上!”義縱意味深長的道:“但戰爭不是如此!”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故以正合,用奇勝!”義縱將手裡的軍用地圖攤開來,指着上谷一帶道:“我軍欲與匈奴在此決勝,若用堂堂正正之陣,則不可不用胸甲爲中堅!然我軍皆輕騎,難以爲事!且我所率之兵不過兩萬,既算加上樓煩騎,也不過三萬出頭,如何與匈奴在野外抗衡?”

“是故,吾向天子進言曰:今北虜來犯,氣勢洶洶,如與之堂堂列陣,不啻於用我之短與敵之長相抗衡,即勝也是慘勝!不若集結優勢之兵力,蠶食敵之軍力,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天子也是贊同吾之意見的!”義縱道:“臨行前,天子交代我:務必當集中我軍之優勢兵力,消滅北虜之有生力量,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爲慮!”

“這就是運動戰!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秦之白起,魏之吳起,皆以此成名!”

…………

未央宮裡,劉徹也是想着義縱的戰略,有些出神。

運動戰啊!

可不是某一人,或者一個某一個時代的產物。

自吳起以來,中國軍事家們就已經知道了,在運動戰之中,纔是消滅敵人的最好機會。

最典型的戰例,莫過於白起指揮的伊闕之戰了。

在伊闕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不足韓魏軍隊的一半,可戰兵力更是隻有對方的三分之一。

但是,白起就像一個戰場魔術師,指揮秦軍,繞到了聯軍屁股後面,然後逐個擊破,一一蠶食。

最終,秦軍以弱勝強,全殲韓魏聯軍主力二十四萬人。

申不害改革的成果,一戰葬送,韓國從此淪爲小受。

在這個經典案列中,白起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靈活運用軍隊,分進合擊,不斷調動和戲耍自己的敵人,最終當着韓國軍隊的面,先破魏國大軍,陣斬公孫喜,然後揮師伊闕,全殲韓軍。

史載,韓國軍隊,三軍喪膽,狼狽奔逃,但還是難逃被堵在伊闕全軍覆沒的厄運!

白起之後,又有韓信接棒。

韓信用兵,只能說是天馬行空,如流星劃破天空,難以逐磨。

不過,跟白起一樣,韓信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最終落得被身死族滅。

好在,這些年來,劉徹努力收集和整理了韓信當年分割交託給他的部下們的《淮陰兵書》,並將之出版,作爲武苑教材,也算是劉徹能給予這位淮陰侯的安慰了。

而韓信之後,運動戰大師,幾乎絕跡中國,一直要等到霍去病橫空出世,纔開啓一個新時代。

如今,義縱也能想到,並且敢於提出運動戰的概念,劉徹很看好他。

不過,義縱所部,起碼需要二十天,才能趕到上谷。

而在這期間,匈奴人確實隨時可能入寇破關!

這讓劉徹還是有些擔心的。

畢竟,上谷郡、漁陽郡和右北平,這三個郡,人口加起來也才百來萬。

人口基數決定了就算全民借兵,能夠用於防禦的軍隊,也不過十餘萬。

再考慮到這三郡的地盤很大,所以,兵力肯定會分散。

畢竟,需要扼守的戰略要地,有很多。

很多地方都無法放棄,這也意味着,在前期,漢軍很可能陷入匈奴人的分割包圍之中。

很可能會有城市陷落,有要塞失守,從而導致整個戰局崩盤!

所以,劉徹一直在緊張的關注着李廣的速度。

因爲,漁陽郡是此次漢匈大戰的關鍵。

漁陽郡若是可以守住,那麼,匈奴人,即使得勝,戰果也有限。

它不能越過漁陽,威脅燕薊。

而漁陽的失守,則可能會讓匈奴軍隊兵臨薊城,並切斷安東都護府與中國的陸上聯繫。

這影響就大了,甚至足以震動天下!

所以,劉徹再次問汲黯:“輕車將軍現在到那裡了?”

“回稟陛下,輕車將軍如今應該已經直道,到了太原附近……”

劉徹這纔有些放心的點點頭。

李廣去漁陽,應該是可以完美的完成任務的。

歷史上,李廣也是在在該地區成名的。

而且作爲故衛尉,李廣也完全鎮得住場子!

…………

此時,李廣剛剛渡過汾水,抵達了太原附近。

他一臉的疲憊,過去三天,他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帶着自己的三百親兵,從北地郡啓程,三天內走了將近一千里。

馬都跑死了上百匹!

而隨行的士兵和軍官,也都疲憊不堪,甚至難以支持了。

李廣也知道,必須休息了。

於是,他讓自己的親兵們在附近的亭裡去休息、睡覺。

而他本人,則帶着自己的部將,在此轉乘馬車。

李廣很清楚,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了。

將來是鐵馬金戈,建功立業,受萬世崇敬,還是默默無聞的當一個新兵營營長,就看這一次的表現了。

所以,哪怕是躺在馬車裡,李廣也不敢耽誤時間,他強打着精神,拉着自己的兩個左膀右臂的校尉,在馬車裡討論起戰略。

“陛下用我爲漁陽郡守領燕國中尉事,天恩浩蕩,責任重大,廣不敢不謹之慎之!”李廣朝着那兩位校尉拱手拜道:“還請兩位明公助我!”

這兩人,都是李廣費了老大力氣,甚至是求爺爺告奶奶,才從武苑挖來的年輕俊傑。

若非他曾經做過衛尉,甚至都不可能挖到這兩塊瑰寶!

因爲,他們是武苑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曾經與他們齊名的那批學員,如今甚至已經有人拜爲胸甲校尉了!

據說,他們幾乎人人,都曾經有過在天子身邊侍奉的經歷,更在未央宮裡,得到了丞相周亞夫、車騎將軍義縱、弓高候韓頹當,曲周候酈寄甚至是俞候欒布等人的指點和教導。

雖然年輕,實際作戰指揮能力有限,但是理論水平,恐怕趙括來了,也要甘拜下風!

而這兩位校尉,見到李廣如此鄭重,頓時心裡有些感動,連忙還禮,拜道:“不敢,必盡心竭力,輔佐將軍!”

然後,李廣就拿出這些天都快被他翻爛了的漁陽地圖,請教這兩位校尉,道:“以兩位之見,此去漁陽,吾應該注意何地?”

“自當是白檀塞和要陽都尉所!”其中一人,果斷的說道:“白檀塞,北扼灤河,東望燕山,滑鹽在其下,淲溪在其側!自燕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吾嘗讀兵書,知當年燕將秦開,曾守白檀卻胡之騎!”

“至於要陽都尉所,扼守潮河,倚傍燕山,若要陽不失,則白檀側翼可保,淲溪也可安全!”

另一人也道:“某亦有同感……不過,某覺得,將軍應該更注意漁陽塞的安全!漁陽若失,則燕薊門戶大開,不可不防!”

李廣聽完兩人的高論,點點頭,將地圖收起來,道:“如今,我等都睏倦了,先休息一下,醒來再議此事,今天晚上,吾等還需要星夜啓程!”

“諾!”那兩人點點頭,就倚着車窗,閉上眼睛,開始入睡。

李廣看了看他們,在心裡笑了一聲,年輕人就是好!

他慢慢的閉上眼睛,在臨睡前,李廣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張氏。

在他出發前,張氏就已經有身孕了。

這是他第一個兒子!

應該給他取個什麼名字呢?

“不若就以此戰我所能斬殺的最高級別的匈奴貴族的頭銜來命名吧……”李廣在心裡想着:“得都尉則以都尉名之,得當戶則以當戶名之,若有幸能得虜王,則以王名之……”

這也是他長久以來的願望和對下一代的期許。

作爲武癡,李廣這輩子,最大的驕傲,從來不是他曾經在長安城裡當過九卿,更不是曾經爲太宗看重,用爲騎都尉。

他最大的驕傲,一直都是他曾經率軍南下平叛,在戰場上斬將奪旗!

他希望,自己的後代,也能如他一般,光耀戰場,功垂天下!

這樣想着,李廣就沉沉睡去。

在睡夢之中,李廣夢到了自己白髮蒼蒼之時,他騎乘着戰馬,巡視在長城邊塞上。

一個模樣與他年輕時非常相像的年輕人,跟在他身後,揮着馬鞭,對他道:“父親大人,如今天下皆贊大人爲飛將,更有士人稱讚您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唯李將軍而已……”

但這夢境一下子就又恍惚起來,變成了另外一個場景。

他同樣白髮蒼蒼,但卻置身在戈壁之中,他和他的軍隊,被困在這黃沙漫天的世界。

忽然一個穿着漢家大將軍甲冑的人,來到他面前,責備他道:“將軍爲何又迷路了?失期之罪,將軍自己去與天子解釋罷!”

“將軍……將軍……”李廣忽然聽到一聲聲急促的召喚。

他從夢中醒來,赫然發覺,自己的背後溼了一大片,顯然,夢境中的事情給了他太大的震撼了。

那夢境是如此真實,以至於他睜開眼睛後,都還在恍惚,彷彿還在夢中。

李廣有些想不清楚,自己爲何會做這樣奇怪的夢?

難道我真的老了?

心裡想着這些事情,李廣擡頭一看,卻發現,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

那兩位校尉正炯炯有神的看着他,道:“將軍,我們該換騎戰馬了!”

“好的……”李廣點點頭,想起自己的任務,他問道:“我們離上谷郡還有多遠?”

“方纔已經過了太原邊境,想來再來三日,就可以抵達……”一個校尉嘆道:“數日之間,疾馳兩三千里,將軍與吾等,恐怕都在創造歷史!未來,說不定,有人會以飛將軍來稱讚將軍呢!”

李廣聽了,卻稍微一愣。

飛將軍?

夢裡面,似乎那個年輕人也說自己是飛將軍?

看來這個夢兆,是一個足夠的警示,必須立刻重視起來。

“看來,我以後應當在軍中多多儲備能辨識方位之士……”李廣在心裡想着,他知道,自己一直就是個路癡。

東南西北,從來傻傻分不清楚。

當年平吳楚之亂時,好幾次就差點迷路了……(。)

第1408節 裁決(2)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93節 陽陵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568節 災難!第1121節 影響(1)第1566節 人口帶來的壓力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685節 上帝貴平第625節 大棒在手第1052節 國家力量(2)第314節 陷落與對策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336節 江都攻略(2)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79節 姊弟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605節 戰略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589節 新世界(5)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1549節 富貴君子與貧賤小人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878節 世仇第223節 將軍們,請寫書吧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1004節 漢三藏第913節 不虧第767節 軟弱的官僚(1)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1314節 震動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970節 戰爭的腳步(1)第1507節 遊說(2)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500節 法統第76節 黑心第1037節 出塞(2)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182節 狗咬狗第463節 大朝儀(3)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752節 遠航(1)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663節 強按牛頭喝水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207節 調查(1)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397節 津關第1334節 戰場第897節 租船(1)第122節 過繼(3)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28節 頭名之爭第744節 趙佗入朝(1)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241節 入吾甕中(1)第468節 家宴(2)第393節 和親第1070節 反撲(2)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1377節 任務第245節 太子劉德(1)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1475節 見聞(1)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257節 即將到來的麻煩第693節 制度(2)第925節 授田第216節 基本盤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277節 忽悠天子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482節 視察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206節 撕逼!(2)第1175節 羞恥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1)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673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2)第356節 緣由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1507節 遊說(2)第1281節 戰上谷(2)第407節 考舉開始
第1408節 裁決(2)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93節 陽陵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568節 災難!第1121節 影響(1)第1566節 人口帶來的壓力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685節 上帝貴平第625節 大棒在手第1052節 國家力量(2)第314節 陷落與對策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336節 江都攻略(2)第1016節 戰前準備(2)第179節 姊弟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605節 戰略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589節 新世界(5)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1549節 富貴君子與貧賤小人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878節 世仇第223節 將軍們,請寫書吧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1004節 漢三藏第913節 不虧第767節 軟弱的官僚(1)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1314節 震動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970節 戰爭的腳步(1)第1507節 遊說(2)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500節 法統第76節 黑心第1037節 出塞(2)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182節 狗咬狗第463節 大朝儀(3)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752節 遠航(1)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663節 強按牛頭喝水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207節 調查(1)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397節 津關第1334節 戰場第897節 租船(1)第122節 過繼(3)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28節 頭名之爭第744節 趙佗入朝(1)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241節 入吾甕中(1)第468節 家宴(2)第393節 和親第1070節 反撲(2)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1377節 任務第245節 太子劉德(1)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1475節 見聞(1)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257節 即將到來的麻煩第693節 制度(2)第925節 授田第216節 基本盤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277節 忽悠天子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482節 視察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206節 撕逼!(2)第1175節 羞恥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1)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673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2)第356節 緣由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1507節 遊說(2)第1281節 戰上谷(2)第407節 考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