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8節 諸儒

顏異的效率極高,不過數日,他便擺平了長安城之戰的儒家諸博士,讓胡毋生、董仲舒等巨頭爲他背書,更說服了其他派系,共同認可和支持。

這可簡直太了不得了!

自元德五年的石渠閣之會後,儒家各派就一直處於混亂之中。

穀梁派與公羊派日常互懟,重民與思孟混合雙打,這都已經是日常了。

每逢考舉、石渠閣之會以及博士官評定之時,那才叫精彩!

什麼倒鉤狼、衝鋒狼、煽動狼,陰陽倒鉤狼……

苦肉計、悲情牌、煽情牌……

只有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的!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以上所有戰術和策略,在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是儒家內部之間互用。

只有極少數的特殊情況,纔會用到法家或者黃老派身上……

你得理解儒家各派的苦衷,攘外必先安內嘛。

內部的異端不掃清,貿然開啓外戰,縱然打贏了,豈非便宜了在旁邊看戲的穀梁派/公羊派/思孟派?

聰明的儒生,斷斷是不會上這個當的。

大家都憋着勁,不掃清異端道敵,誓不罷休!

儒家各派現在唯一的共同點,大約就是在鬥爭過程中,大體還保持着君子風範。

吃相也相對文雅。

還沒有鬧到後世的黨爭之時,要把競爭對手從精神到肉體全部消滅的惡劣地步。

諸學派的巨頭們,也都還存着,要說服/教育回那些誤入歧途的可憐人的念頭。

都覺得對方,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

至少在高層,是這麼一個態度。

所以,當顏異展開遊說,各派系勉強看在孔夫子的面子上,爲了相同的理念和理想,而暫時的放下了分歧,達成了共識。

不過,私底下,大傢伙對於怎麼‘教化’幕南諸部,又起了糾紛和分歧。

比方說,公羊學派覺得,幕南各部,還是應該甄別甄別的。

得按漢化程度/親漢程度和聰明程度進行分級,區別對待,理由是《春秋》之中明確表明了三世傳續。

既所謂的‘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

公羊派認爲,今日大漢帝國,雖然已經過了據亂世,正值昇平世末期,太平世萌芽期。

但終歸還沒有到太平世。

所以呢,對於夷狄不可以‘進至於爵’,在國際關係上也不能‘天下遠近大小若一’,還是要區別對待的!

還是得按照孔夫子的微言大義,對夷狄嚴加管束,悉心教化。

使得他們能沐王化而知中國禮節,循禮守法,臻於諸夏。

畢竟,現在還是一個內諸夏外夷狄之世。

穀梁派表示:你們公羊派的良心大大的壞掉了!

怎麼可以這麼殘忍?

人匈奴人都跪下來了,你們居然還起這麼大的殺心,有着這樣大的戒備心!

你們還是君子嗎?

還是人嗎?

還是孔子子夏的傳人嗎?

穀梁學者紛紛表示,孔夫子的棺材板已經壓不住了!

子夏先生在墓穴之中痛哭流淚!

不孝子孫啊!

重民學派則冷眼旁觀,漠不關心。

他們只關心,這次能從幕南拐回來多少個廉價勞動力,只關心幕南各部,能買他們多少商品。

至於穀梁和公羊派的辯論,重民學派表示:這兩個白癡!爲了夷狄之人的死活操心,真特麼無聊!

思孟學派,也有相似的態度,不過立場上更接近穀梁。

畢竟,思孟學派與穀梁學派,在某些事情上面有着相似的立場。

劉徹旁觀着這一切,有些莫名的即視感。

他甚至想起了北宋滅亡前夕,汴梁城裡忙着黨爭的諸公。

大難臨頭,儒生們尚且得打個頭破血流。

如今這樣的亂象,只能說是正常。

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和平。

最起碼,他們只是嘴上嘴炮,並未將嘴炮向人身攻擊,乃至於詆譭對手的先人。

撓了撓頭,劉徹對一旁的繡衣衛官員問道:“現在有多少儒生報名了?”

“回稟陛下,除上次情願者三十五人外,目前只增加了四十餘人……”

好嘛……

長安城裡嘴炮打的震天響,搞得劉徹都以爲董仲舒、胡毋生等人都要跳到天上去了。

結果……

就忽悠了這麼點人……

是胡毋生等人逼格太低,號召力太差?

還是這些傢伙,只是在演戲給他這個皇帝看?出工不出力?

劉徹不得而知。

媽蛋!

劉徹在心裡腹誹了一句,站起身來,望着那個繡衣衛官員,對他問道:“給朕繼續觀察……加大偵刺強大,必要時,可以啓動密間!”

這些年來,隨着繡衣衛名聲漸顯,吃過虧的官僚貴族和名士們都學乖了。

現在,再也沒有人敢公開議論怎麼造反。

更沒有傻蛋在公共場合大肆宣揚自己對於國政的不滿了。

大家都學會了暗箱操作和暗室商議。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繡衣衛早在數年以前,就已經針對性的在很多敏感人物和重要大臣、貴族的身邊,埋下了暗子。

這些暗子,平時恭謹如常,循規蹈矩,甚至有人成爲了監視對象的心腹乃至於女婿。

在正常情況下,他們不會傳遞任何情報,也不會與繡衣衛有任何聯繫。

除非被喚醒。

不然,他們就是泰山的好女婿,老師的好學生和上官的忠誠爪牙。

一旦被喚醒,他們就會立刻將過去偵查到的情報,全部傳遞迴繡衣衛。

對於那些被監視的目標來說,這樣的密間,根本無法防範。

當然了,不是人人都有資格,配備密間。

只有那些重要人物和敏感人物,才能享有這種繡衣衛的貼心‘保護’待遇。

如今劉徹下令,准許暫時喚醒一些密間。

這讓這個繡衣衛官員很惶恐,甚至嗅到了一絲危險。

按照過去的經驗,密間一旦喚醒,就可能會出現大案,畢竟,這些人手裡掌握了大量某些高貴的大人物不爲人知的黑暗和齷齪之事。

一旦翻出來,足以讓一個君子形象轟然倒塌。

所以,這個官員不得不請示:“陛下,若有它事,是否啓動調查?”

劉徹聞言,思慮片刻後,搖了搖頭,道:“若無必要,不要喚醒密間,也不要輕易的去調查……除非有朕的批准……”

文人嘛,怎麼能沒有一點臭毛病和醜事?

無論古今,那些看上去衣冠楚楚,風度翩翩的大文豪、大學者,哪一個又真的如他們的文字一般光明磊落了?

反正,野史之中,故事之內,總有很多段子在傳。

至於真假?

只能說,空穴未必無風。

別說後人了,孔夫子自己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完人。

所以呢,對於文人,劉徹的容忍度還是很高的。

只要他們安安靜靜的做自己的學問,別隨隨便便就跳出來跟他唱對臺戲,劉徹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樂的讓這些傢伙自娛自樂。

畢竟,與文人爲敵,勝負姑且不說,後果和代價,常常會沉重的讓人難以接受!

…………

接下來的日子裡,這場源自長安的呼籲和倡議,開始向關東地區蔓延。

雒陽的儒生,對此的反應,與長安差不多。

嘴炮喊的震天響,私底下辯論起來也是轟轟烈烈,但是,具體到行動,就沒有幾個人了……

畢竟,雒陽人又不傻。

塞外多冷啊!

而且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吃吃不好,睡,睡不好。

君子們纔沒有這個決心和毅力呢!

再說了,曾子說了,父母在不遠游。

爲了孝順父母,承歡膝下,大家就只能暫時將公義放在一邊。

恩,等到將來,條件成熟,大家一定會遵從內心的公義,前往幕南,實踐先賢的道義的!

至於現在,煩請諸公先行!

死道友,不死貧道!

睢陽的儒生,大抵也是如此。

沒辦法,小資產階級都有這麼個毛病。

倒是齊魯地區,反響熱烈。

尤其是魯儒的學者們,簡直就跟遇到了流連夜店,爛醉如泥的美女一樣,立刻就急不可耐的跳了起來,相應了顏異的呼籲。

短短十日之內,魯國報名願意前往幕南‘教化夷狄’的儒生數量就突破了四百!

這個數字,可謂是極爲龐大,甚至可以說,超乎想象的。

因爲,今日之魯儒,總數可能不過千人了。

一下子四百人報名,等於小半個魯儒,集體參加了此番的大業。

這與魯儒本身的困境有關,也與他們的主張有關。

魯儒一系,雖然迂腐、保守、頑固且過於糾結自身。

但,也並非全是缺點。

至少,在教化夷狄的事情上面,他們的熱情是真的。

更別提,其實,他們在魯國舉步艱難。

魯地曾經支持和擁護他們的地主階級,現在已經消散的乾乾淨淨。

百年來,魯儒經營的關係網和保護傘,更是全數被拔除。

魯王劉端,對於魯儒的態度,更是惡劣到令人髮指!

他居然幹出了挖坑埋魯儒的事情!

至少有十幾個魯儒的精英,被劉端坑進了監獄!

劉端甚至已經迷戀上了玩弄和戲耍魯儒的事情,也就是這最近,魯王得子,歡喜的不得了,沉迷於做父親的喜悅之中,沒有時間來調、教魯儒,不然,魯儒的境遇可能很更慘!

魯儒僅存的精英們,已經知道,魯地已非久留之地。

他們必須搬家,重新找一個老巢,重新找一個地盤,這樣魯儒纔能有東山再起之日。

再留在魯國,等到魯王回過神來,大家就得等死了!

而幕南,雖然條件差了些,但總歸是一個廣袤之地。

而且,人口以數百萬,只要用心經營,好好維護,未來未嘗不能又是一個王霸之地,未嘗不能成爲魯儒的關中!

是以,魯儒在聞知此事後,馬上就響應號召,並且傾其所有和最後的底蘊,精英盡出,劍指幕南,他們想效仿雜家當年東渡安東,建立平壤學苑的故事。

將幕南建設成爲自己的基地。

但,很可惜,楚詩派也同樣看上了幕南。

在楚詩派德高望重的精神領袖申公的號召下,楚詩派學者們,再次集合了起來。

就如之前數十年,楚詩派學者,前仆後繼,絡繹不絕的前往三越、西南夷地區開拓和經營一樣。

楚詩派爲了自己的天命使命,再次以莫大的決心,集合在一起,準備前往幕南,開啓他們的教化之旅。

短短半個月,楚詩派的學者,就鼓動了超過三百餘人主動報名。

這些人中,有年輕的莘莘學子,也有滿腹故事的中年私塾老師,更有歷經滄桑的多年老吏。

比起目的不純的魯儒,楚詩派的學者,根本就沒有起什麼把幕南變成自己地盤的想法。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楚詩派學者在申公影響下,其實是儒家內部最積極的傳道人。

他們迫切的想要將儒家的思想和諸夏的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所有人都能知道他們的理想與追求。

他們就像是後世,印度來華的佛教徒一樣,只是懷抱着一個信念,就可以踏足萬里之外,遠赴異域。

第1002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593節 統治(3)第759節 帝國的轉折(2)第785節 洗腦(1)第1323節 抉擇(1)第518節 昆明池第805節 馬邑之戰(2)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1144節 經濟(1)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826節 匈奴的醒悟第172節 前世的女神第729節 圈錢第461節 大朝儀(1)第606節 決斷第1592節 統治(2)第1287節 上谷之戰(1)第66節 劇孟來投第267節 明悟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84節 籌劃第1452節 狂風暴雨(1)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769節 昏王謝幕第1161節 征途(1)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1382節 輿論洶洶第1245節 平賈的威力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447節 如癡如醉第977節 老朋友第1588節 異子之科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321節 馬耕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468節 家宴(2)第719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2)第1360節 新的利益集團第1054節 不如草芥第687節 平律(2)第927節 封王第977節 老朋友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459節 一箭N雕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510節 黑暗森林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14節 樑王劉武第321節 馬耕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20節 過繼(1)第903節 少府的成果(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396節 尚武第760節 交易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064節 屠殺(3)第678節 決定未來的朔望朝第1087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1)第1256節 怯懦的匈奴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314節 陷落與對策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786節 洗腦(2)第325節 易手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327節 李廣出擊(1)第1298節 武貴文輕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480節 佈局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395節 談判(2)第1131節 洗腦第1089節 異想天開的呼揭人第1208節 新法家(1)第1499節 兩個任務(2)第696節 爭權奪利第42節 長漂第818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6)第275節 新思維(4)第1168節 藝術(2)第786節 洗腦(2)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1021節 諜影第167節 明君?
第1002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593節 統治(3)第759節 帝國的轉折(2)第785節 洗腦(1)第1323節 抉擇(1)第518節 昆明池第805節 馬邑之戰(2)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514節 張湯的野望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1144節 經濟(1)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826節 匈奴的醒悟第172節 前世的女神第729節 圈錢第461節 大朝儀(1)第606節 決斷第1592節 統治(2)第1287節 上谷之戰(1)第66節 劇孟來投第267節 明悟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84節 籌劃第1452節 狂風暴雨(1)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769節 昏王謝幕第1161節 征途(1)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1382節 輿論洶洶第1245節 平賈的威力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447節 如癡如醉第977節 老朋友第1588節 異子之科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321節 馬耕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540節 駱郢歸心第468節 家宴(2)第719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2)第1360節 新的利益集團第1054節 不如草芥第687節 平律(2)第927節 封王第977節 老朋友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459節 一箭N雕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1510節 黑暗森林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14節 樑王劉武第321節 馬耕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20節 過繼(1)第903節 少府的成果(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396節 尚武第760節 交易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064節 屠殺(3)第678節 決定未來的朔望朝第1087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1)第1256節 怯懦的匈奴第1154節 石渠閣會議第1401節 雜家的官僚(3)第314節 陷落與對策第1609節 諸夏時代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786節 洗腦(2)第325節 易手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327節 李廣出擊(1)第1298節 武貴文輕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480節 佈局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395節 談判(2)第1131節 洗腦第1089節 異想天開的呼揭人第1208節 新法家(1)第1499節 兩個任務(2)第696節 爭權奪利第42節 長漂第818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6)第275節 新思維(4)第1168節 藝術(2)第786節 洗腦(2)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1021節 諜影第167節 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