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節 帝國的轉折(2)

“朕該怎麼解決這兩個問題……”

劉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很顯然,這兩個問題都很棘手。

劉徹面臨着兩難的抉擇。

濟南國的問題,陳何的案子,每一個都在考驗着他的執政手腕。

處理不好,不止會喪盡人望,還會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無解的困境。

雖然劉徹可以選擇和稀泥。

即,即不懲罰起義的百姓,也不懲處劉闢光,而是讓劉闢光換個地方去稱王稱霸。

但,和稀泥,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只會造成更恐怖的問題。

旁的不說,劉徹在****,就看過了太多和稀泥而導致了的無解之結。

某幾個在****臭名昭著的衙門,就是因爲和稀泥而出現的。

況且,他就算想和稀泥,別人也不會讓和!

宗室諸侯王跟列侯勳臣,官僚們,還有全天下的百姓,都在看着他這個傳說中‘受命於天’的天子得決定。

究竟是紙老虎,還是真老虎。

就看劉徹接下來的舉動了。

“首先,朕要確定一個基本的基調……”

劉徹很清楚,他不可能即讓宗室諸侯王勳臣官僚滿意,也讓天下百姓滿意。

總得有個人吃虧,有個人得到‘公平與正義’。

然後,再想辦法,用利益去收買那些吃虧的羣體。

所以,在濟南的問題上,誰對劉徹更重要呢?

“當然是百姓了……”劉徹在心裡對自己說。

作爲一個自證了確實‘受命於天’的天子,劉徹只要不犯傻,不腦殘,那麼,就算全天下的貴族官僚都反了他。

但只要他還能喘氣。他就可以藉助民心和軍心,將這所有的官僚貴族,全部送到地獄去。

劉徹現在確信,只要他站到長安的城頭,吼一嗓子。長安軍民。都會遵從他的意志,將一切亂臣賊子,全部誅殺!

天下百姓,也會自帶乾糧,爲他效死。

而倘若他失去了民心民望。

那麼,就算官僚貴族再怎麼吹捧,也是沒用。

貴族官僚們的軟弱與無能。即位三年多來。劉徹已經看得很明白了。

這些傢伙,天生只會爲虎作倀,虛張聲勢,在面對真正的威權時,膝蓋比誰都軟的快。

別看他們現在叫的歡。

但,只要劉徹一表態,他們馬上就會跪舔‘聖天子英明神武,果真民之父母也’。

即使有不滿。也只能藏在心裡,最多跟隋朝的那幫子世家勳貴一樣。在私底下玩陰的。

對這種局面,劉徹只需要拉攏和收買他們中的大部分,然後將那些出頭的鳥宰了,自然不會有問題。

更何況,這個世界上,三條腿的蛤蟆或許很難找。

但兩條腿的官員和貴族,難道很難找嗎?

大不了把桌子一掀,遊戲重新開始。

劉徹相信,願意當官,當貴族的人,保證能從長安城一直排到雒陽。

對官僚勳貴,有時候,就應該強硬。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心中念着****太祖的至理名言。

劉徹的決心已下。

接下來,自然就只有一個問題了。

那就是,怎麼定性。

濟南的百姓,因爲實在忍受不了劉闢光的壓榨和剝削,因此揭竿而起,殺官陷城。

雖然他們確實很委屈,確實很受傷,確實很無奈,確實很有道理。

但這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不值得鼓勵的行爲。

甚至,是要被五對負重輪教做人!

劉徹取來一張帛布,提筆寫下也封詔命,然後將之交給王道,吩咐道:“拿去,轉交廷尉!”

“諾!”王道領命而去。

………………

“濟南王闢光,役使國人過律,目無王法,強徵百姓,陰通吳逆,罪在不赦!廷尉,朕之肱骨也!當依律而斷!”

廷尉官署中,廷尉趙禹,看着天子得這道命令,臉上露出苦笑,搖頭嘆道:“此,禍事也!”

劉闢光雖然混蛋。

但他的兄弟宗族,勢力強大。

且,漢家素來,就有讓大臣背鍋的傳統。

當年,淮南厲王怎麼死的?

太宗將之流放數千裡,在其囚車上貼上封條。

沿途郡縣官吏,一看封條,沒有人敢解開。

於是,淮南厲王活生生餓死在囚車中。

事後,太宗皇帝又哭又鬧。

於是將沿途所有不開封條的官吏,全部逮捕,統統在長安,腰斬棄市。

一代明主,天下公認的聖人,尚且如此。

趙禹很清楚,若他依令而行,果真嚴格執法,按照天子得意思,弄死了劉闢光。

回頭,必然有個袁盎,在哭哭啼啼的天子面前道:“獨斬廷尉、御史,以謝天下乃可……”

然而……

趙禹站起身來,看向自己的僚屬,道:“吾等法家,即得三尺,安可毀之!”

“以吾之血,以正三尺之嚴!”

對法家來說,法律是神聖的。

哪怕要用自己的鮮血,來爲其的神聖佐證!

“君且先行……”廷尉監楊永拜道:“某稍後就來……”

此等事情,一旦做下來,朝野追究起來,諸侯王們鬧騰起來,死一個廷尉,怎麼夠?

最少廷尉正跟廷尉左右監,得一起給劉闢光陪葬。

然而,對於廷尉的官僚來說。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法律的威嚴,得不到維護!

這是從張釋之開始,就給廷尉注入的信念。

“善!”趙禹笑道:“屈子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仲尼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丈夫即生於世,安得蠅營狗苟?必如鳳鳥,長鳴天地!”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廷尉左監陳柔道:“吾聞陛下爲故秦徵越將佐之碑提此絕句!今以此與諸君共勉之!”

然後,這幾位廷尉官署的最高官僚,將排名在他們後面的廷尉史和廷尉刑曹令吏等叫來大堂,鄭重的對着這些未來的廷尉官署中堅和後起之秀,拜道:“濟南無道,暴其百姓,今陛下欲治法於王,吾等將往濟南,窮治其案,官署上下,就有勞諸君了,望君等不忘初心!”

衆人一聽,紛紛對着這四位巨頭,以師長之禮相拜:“明公大義,我等實欽佩,明公等但可放心,廷尉上下,皆忠義之臣!”

趙禹等人,聞言欣慰的點點頭,有這樣的下屬,他們哪怕死了,未來廷尉,也依舊是這個廷尉。

薪火相傳,永無絕日!

……………

“這些傢伙……”劉徹看着繡衣衛發回來的廷尉官署的見聞:“差點讓朕流淚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缺乏爲了自己的道理與道路,而不惜身家性命的政治家和官員。

就連滿清統治下,都有譚嗣同這樣,願意用自己的血,來喚醒民衆的人物。

中國也正是代代都有這樣的英雄和人傑,中國才得以,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境與磨難,怎樣的挫折與失敗。

最終,它都能浴火重生,涅槃而起。

整個人類歷史上,也都有且只有一個這樣的中國。

只是……

“不過就是對付一個諸侯王而已,有必要這樣嗎?”劉徹搖搖頭:“你們將朕看成什麼人了?”

劉闢光必須死!

這是毋庸置疑的!

他不死,怎麼震懾天下的貪官污吏跟勳臣諸侯?

他要不死,以後這個天下,這個國家,豈非是註定要完蛋的?

甚至,很可能,劉徹覺得,要是劉闢光不死,那他就會死!

當局勢糜爛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劉徹這個皇帝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齊恆公,至於差點嘛……

桀紂跟厲王的例子,可是就寫在史書上的。

廷尉既然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那麼,劉徹就肯定會保護他們。

也必須保護這樣的忠臣義士!

不然,這天下未來,沒有了這樣可愛的官員,豈非是很無趣?

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753節 遠航(2)第1516節 緣由第972節 材官不死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790節 背叛與忠誠(1)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1321節 困獸之鬥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1385節 如喪妣考第922節 土雞瓦狗(1)第72節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1350節 決戰(2)第757節 抵達(1)第649節 嘗試(1)第196節 義婼的變化第350節 諸王議政(3)第1083節 撤退第1208節 諷刺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578節 夢兆(1)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448節 決策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916節 哭廟(2)第1345節 你要戰!那便戰!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029節 狂歡(3)第1562節 夏務運動第1200節 變革之大世!(1)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908節 換俘(1)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320節 敲打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207節 調查(1)第549節 比爛第943節 微行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405節 賄賂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671節 磨礪表弟第204節 章德的新使命第76節 黑心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841節 殲滅第548節 猶豫第383節 詔諭第124節 喪心病狂的第五題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192節 戾王第624節 隔閡第961節 膨脹的匈奴第925節 授田第749節 百家演化之前奏第1298節 武貴文輕第1414節 相親(2)第1459節 軍隊的憤怒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1083節 撤退第833節 匈奴的未來(2)第1349節 決戰(1)第629節 溫言在口(4)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217節 兄弟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857節 撫卹(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455節 掀桌子(1)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795節 動員(2)第1557節 周亞夫致仕(3)第1456節 掀桌子(2)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10節 齊王的問題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28節 竇嬰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296節 迷霧
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753節 遠航(2)第1516節 緣由第972節 材官不死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790節 背叛與忠誠(1)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1321節 困獸之鬥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1385節 如喪妣考第922節 土雞瓦狗(1)第72節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1350節 決戰(2)第757節 抵達(1)第649節 嘗試(1)第196節 義婼的變化第350節 諸王議政(3)第1083節 撤退第1208節 諷刺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578節 夢兆(1)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448節 決策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916節 哭廟(2)第1345節 你要戰!那便戰!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029節 狂歡(3)第1562節 夏務運動第1200節 變革之大世!(1)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908節 換俘(1)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320節 敲打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207節 調查(1)第549節 比爛第943節 微行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405節 賄賂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671節 磨礪表弟第204節 章德的新使命第76節 黑心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841節 殲滅第548節 猶豫第383節 詔諭第124節 喪心病狂的第五題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1192節 戾王第624節 隔閡第961節 膨脹的匈奴第925節 授田第749節 百家演化之前奏第1298節 武貴文輕第1414節 相親(2)第1459節 軍隊的憤怒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1083節 撤退第833節 匈奴的未來(2)第1349節 決戰(1)第629節 溫言在口(4)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217節 兄弟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857節 撫卹(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455節 掀桌子(1)第460節 新政與殺人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795節 動員(2)第1557節 周亞夫致仕(3)第1456節 掀桌子(2)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10節 齊王的問題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28節 竇嬰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296節 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