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節 帝國主義

劉徹將視線轉向在他面前的王政,道:“天下能有今日,卿等三老也是功莫大焉!”

他對左右吩咐道:“擬詔:三老教化地方,熟知民事,自今以後,凡有冤屈、不法官吏盤苛士民,三老可直奏朕前,有司部門不得阻攔,另,三老奏疏,由郡國直奏,以印泥封印,朕未啓印之前,任何人不得拆封!”

這也算是給官僚集團按的一個不那麼牢靠的枷鎖吧。

這是劉徹學的朱元璋的故智。

但是……

劉徹也知道,這大概只是一個懸在官僚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通常情況下,三老鳴冤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官的又不傻,不會去招惹地方上的三老,也招惹不起。

真要說起來,以現行制度,哪怕是郡守,碰上三老要拿几杖打他,他也無可奈何,只能躲到官衙裡不露面。

而三老階級,大都來源於官僚集團本身。

通常只要不做的太過火了。

三老們也會睜隻眼閉隻眼。

因爲他們是老人,保守、持重,而且聰明,不會去幹那些與當政者背道而馳的傻事。

這隻能算是一個防範於未然的補丁。

而且,早已有之,劉徹不過是強調和加強了三老奏疏的法理基礎。

王政聞言,卻是立刻跪下來謝道:“陛下厚愛,老臣真是感激涕零,無以爲報!”

一旁的王道。怎麼拉都拉不住,真不知道。這個看上去幹乾瘦瘦的老頭,哪來的那麼大力氣!

劉徹連忙扶住他。道:“尊老愛幼,撫卹孤寡,乃我漢家國策,長者不必如此!”

劉徹拉着他,看了看周圍的士民,笑道:“朕今日來此,是要看一看,朕治下子民的生活,朕曾說過。凡我漢家臣民,皆朕子民,朕受命於天,代天治民,若百姓生活過的不好,身爲君父,朕難辭其咎!”

劉徹異常誠懇的對王政問道:“請長者以教朕,如今百姓,生活如何?”

周圍的官僚們。頓時就緊張了起來。

雖然,他們早就做過工作,也給予了官方的說辭。

但人心隔肚皮,萬一這老兒說出什麼煞風景的話。或者圍觀羣衆裡,有什麼不識相的,那就慘了。丟人丟大了。

且龍顏震怒之下,可能要有許多烏紗帽落地。

好在。這裡是上林苑,這裡是思賢苑。

大家摸着良心想一想。覺得,這裡的百姓,是不會跟大家唱反調的,而且,小日子也都還過的去。

平日裡的盤苛和攤派是有,但相對其他地方,那真是善政了!

在衆人的擔憂、提心吊膽下,王政先是咧嘴笑了笑,然後恭身道:“託陛下洪福,聖意憐憫,最近數年,思賢苑中歲歲豐收,去歲以來,少府更是在此廣修渠道,遍立水車,還派農稷官指導百姓耕作,施用‘化肥’,採用新農具,如今,我等小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大傢伙都說,只盼着聖人能千秋萬歲,永永君臨天下!”

百姓們也是像有人指揮一樣,紛紛跪下來,叩首道:“唯願陛下千秋萬歲,永永無窮!”

劉徹見了,也不免哈哈大笑起來。

因爲他看得出來,這些百姓都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和祈求。

可能這些話有人教,但態度卻是教不出來的。

這意味着,至少在這思賢苑,在這上林苑,百姓的生活,確實是較之過去,大大改善。

這就夠了!

他這個天子,每日殫精竭慮,夙興夜寐,所求的是什麼?

還不就是國家的強大,民生的改善還有社會的進步?

劉徹只是個凡人,百年以後,就是一堆黃土。

但強大、富庶、文明、先進的文明,卻會永留史冊。

千百年後的人們,必不會忘記。

正如後世的人們,提起強漢盛唐,誰不是憧憬崇拜,提及弱宋晚明之災,未嘗沒有扼腕嘆息,恨其不爭,怒其不幸。

“作爲穿越者,朕的使命,就是樹立一座豐碑,建立一個標準,讓後世子孫,知道,什麼叫明君,什麼是帝國,什麼是不朽!”

帶着這樣的想法,劉徹對百姓們道:“既是如此,朕就放心了!”

“朕自小長於深宮,不明於禮樂,幸得太宗孝文皇帝教導,乃知治民之道,首在生民,生民之功,功莫大焉!”

“猶記得,朕幼年之時,嬉於太宗之膝,太宗問朕:嗟!小子德,安有所志?”劉徹編起故事來,真是越發熟練了,他感覺,自己前世真該去當編劇,或許能成爲金牌編劇呢!

但衆人,卻全部被他的話所吸引了。

還有什麼比太宗孝文皇帝教導自己的隔代繼承人,以及當今天子的幼年志向更吸引他人眼球和八卦之心的?

劉徹卻是用着低沉的聲音,似是回憶一樣,道:“當是之時,朕年幼無知,不知所以,更不明所以,聞太宗之問,朕也不知爲何,只覺彷彿耳畔有一老翁告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朕於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複述一遍,太宗大驚之!”

這種瞎扯的話,卻是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故事。

衆人聽得真是如癡如醉。

紛紛心道:“原來如此,陛下幼年既得神助,有神明之佑!”

他們卻是自動忘記了,劉徹在三年前,在先帝諸子中默默無聞的往事,更把智商直接將爲了負數。根本就不去想,這事情要是真的,恐怕就不是神童,而是死童了——皇帝是不會容許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的。

劉徹目光一震,接着道:“太宗於是問朕:何以獨尊?”

“朕也不知爲何,脫口而道:當吾獨尊之時,乃以帝國之名,威加海內,澤及四海,凡有我大漢子民之所,皆爲大漢國土;當吾獨尊之時,當行帝國之號,凡吾子民,皆吾臂膀,敢有傷者,雖遠在天涯海角,亦必以大罰齏之!當吾獨尊之時,吾當法三代,效五帝,施仁政,加惠天下,興王師,誅無道,扶天下,當吾獨尊之時,吾即帝國,帝國即吾,朕即國家!”劉徹一揮袖子,大聲的說道:“此所謂,帝國主義者也,內王外霸,親賢臣,遠小人,內親黎庶,外懲不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陛下聖明,臣等愚鈍,竟至今方明陛下聖意,死罪,死罪,願以殘身,爲陛下之願效死!”大臣都聽得熱血沸騰或者裝作熱血沸騰,紛紛跪下來,喊着口號。

至於百姓們,更是激動無比。

天可見憐,真真是聖天子,賢明無比,愛民如子,攤上這麼一位聖天子,咱們真是有福氣!

紛紛跪下來拜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徹卻是微微一笑,繼續將這個逼裝下去,他淺淺的道:“於是太宗乃詔朕皇父於御前,明留詔書道:此子十六,當爲人主,可更名曰徹,所謂徹,通也!”

於是大家紛紛恍然大悟,原來陛下改名,是因爲這個啊。

太宗皇帝真是聖人啊,陛下也是聖人,正因爲如此,兩位聖人隔代相傳,真是社稷之福!

當然,對於官僚來說,他們感興趣倒不是這個故事。

而是,他們終於發現了,當今天子的治政思路和志向。

俗話說得好,不怕皇帝心太大,就怕皇帝腦洞大。

劉徹的腦洞就特別大,常常是東打一槍,西打一槍,雖然執政以來,大體保持了前代的政策和思路,但關鍵是,大家都不知道,天子到底想鬧哪樣。

不知道天子究竟想玩什麼花樣,對官僚們來說,可真是煎熬。

因爲假如猜不透皇帝的意思,那拍馬的時候,很多方法就不敢用。

萬一馬屁拍到馬大腿身上,那該如何是好?

現在好了,既然天子擺明車馬了,那大家就都放心了,不用再擔心找不到拍馬的方式和倖進的途徑了。

ps: 呼呼,一萬一千+爆發,明天繼續啊,大概會要持續個幾天吧。

嗯,本來上個月月底就想爆發了。但當時來了這麼個推薦,就想着推薦時爆發,效果會好一些~

順便,感謝一下這幾個月打賞的老爺們~

特別鳴謝一下眼媽大爺,真土豪,真漢子,寫書這麼久,俺也能撈個盟主,真是感謝,可惜上個月的時候,俺在老家辦房貸,沒有第一時間看到,不然當時肯定爆發幾天。

以上~

第421節 狗腿子(1)第982節 以胡制胡第1218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1)第590節 新世界(6)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58節 宅男是做不得的!第968節 安排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569節 吹響殖民號角(2)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1451節 爲民做主(3)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272節 新思維(1)第1358節 自作孽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1152節 安排第333節 滅亡(1)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889節 聯姻第44節 財源第1468節 細柳獸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865節 條件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533節 敲打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566節 人口帶來的壓力第77節 上林苑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932節 廣關(1)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037節 出塞(2)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814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2)第655節 無奈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1169節 藝術(3)第1441節 龍城大會(3)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1026節 恐怖的安東(3)第74節 豬隊友們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174節 矯正(1)第81節 求情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082節 匈奴的覺醒第564節 司馬季主出仕第1110節 高闕會戰(3)第76節 黑心第968節 安排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681節 法度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542節 酷吏(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88節 扁鵲傳人!第224節 你行的!第428節 戰爭!第1174節 矯正(1)第576節 決定第680節 主人翁意識第520節 條件(1)第411節 考舉(4)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295節 人蔘!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1253節 戰略(1)第693節 制度(2)第1030節 日蝕第735節 心軟第521節 條件(2)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1117節 腦洞(1)第1142節 團結(1)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499節 問題第156節 宰肥羊第307節 神器(2)第1352節 決戰(4)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393節 和親第606節 決斷第706節 淘金浪潮(4)第571節 漢匈摩擦第217節 兄弟
第421節 狗腿子(1)第982節 以胡制胡第1218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1)第590節 新世界(6)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58節 宅男是做不得的!第968節 安排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569節 吹響殖民號角(2)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1451節 爲民做主(3)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272節 新思維(1)第1358節 自作孽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1152節 安排第333節 滅亡(1)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889節 聯姻第44節 財源第1468節 細柳獸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865節 條件第166節 周陽由的狠辣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533節 敲打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566節 人口帶來的壓力第77節 上林苑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932節 廣關(1)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037節 出塞(2)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814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2)第655節 無奈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1169節 藝術(3)第1441節 龍城大會(3)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1026節 恐怖的安東(3)第74節 豬隊友們第40節 考舉?科舉?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174節 矯正(1)第81節 求情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082節 匈奴的覺醒第564節 司馬季主出仕第1110節 高闕會戰(3)第76節 黑心第968節 安排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681節 法度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542節 酷吏(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88節 扁鵲傳人!第224節 你行的!第428節 戰爭!第1174節 矯正(1)第576節 決定第680節 主人翁意識第520節 條件(1)第411節 考舉(4)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295節 人蔘!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1253節 戰略(1)第693節 制度(2)第1030節 日蝕第735節 心軟第521節 條件(2)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1117節 腦洞(1)第1142節 團結(1)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499節 問題第156節 宰肥羊第307節 神器(2)第1352節 決戰(4)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393節 和親第606節 決斷第706節 淘金浪潮(4)第571節 漢匈摩擦第217節 兄弟